入二諦 阿底峽

論 題:  入二諦
造論者: 阿底峽
中譯者: 釋如石

諸佛說正法, 如實依二諦: 障世間俗諦、如是勝義諦。
許世俗二種: 顛倒與正確。初二謂水月、宗派邪分別。
未究而滿意、生與滅諸法, 具有作用者, 許為正世俗。
勝義諦唯一, 餘許有二種。法性無所成, 云何有二三?
教言合釋故, 以無生滅顯, 勝義無異故, 無法無法性。
於彼空性中, 絲亳無有異。無分別而悟, 名言謂見空。
甚深經中說: 彼不見即見。無見與能見。無始終皆寂。
脫離有與無, 無分別離緣, 無住與住處, 無來去離喻。
離言無可觀, 無變異無為, 瑜伽師悟彼, 斷惑所知障。
現量與彼量, 佛徒納彼二, 短視愚人說: 以二量悟空。
則外道聲聞, 皆悟法性矣! 何況唯識宗! 中觀宗無異!
故一切宗派, 以量量同故。眾思辯異故, 量所量法性,
豈非亦成多。無需現比量, 為退外道諍, 故諸智者說。
碩學清辨說: 教中亦明言: 分別無分別, 二識不能悟。
依何悟空性? 如來所授記, 且見法性諦, 龍樹徒月稱,
依彼所傳訣, 將悟法性諦。經說眾法蘊, 有八萬四千,
皆入此法性, 悟空得解脫, 餘修皆為此。若捨正世俗,
修習於空性, 則因果善惡, 他世將誑彼。依少分聽聞,
不解真諦義, 亦不修福德, 淪為卑劣人, 若誤解空性,
劣慧者將墮。
阿闍黎耶月稱云: 諸世俗諦是方便,勝義諦從方便生,
不知此二差別者, 因誤解故行惡趣。不依靠名言, 不能悟勝義。
無正世俗梯, 智者將不能 拾級而上達 真理大廈頂。
此世俗所顯, 理觀無所得, 不得即勝義, 本住之法性。
因緣所生故, 世俗顯現成, 若不能成立, 水月由誰生?
故眾因緣生, 一切現象成。若諸緣斷絕, 世俗亦不生。
如是見不愚, 且行極清淨, 則不入歧途, 上行至兜率。
所知類多壽苦短, 壽量尚且不能知, 故如鵝取水中乳, 但取清淨己所欲。
吾乃短視一愚者, 無力抉擇二諦義, 然依諸上師所說, 立此龍樹二諦理。
金洲王請所作此, 倘若時下有人信, 亦應善究而接納;非唯因信及恭敬。
咕嚕怕拉金洲王, 遣比丘提婆麻地, 應彼造此入二諦, 當今智者應探究。



□□□□□□□□
□ 入 二 諦 □
□□□□□□□□
==============================================================================
╓──╖
║前言║
╙──╜

藏文《入二諦》的譯跋說:金洲國王派遣比丘提婆麻地( Devamati )赴印,請阿
底俠寫一部論著。因此,阿底俠便應邀寫了這部《入二諦》。金洲王會派人遠道請求阿
底俠著論, 應該是他從金洲學成載譽返印後的事情。 根據史料考證, 阿底俠在公元
1024 ~ 25 年間回到超戒寺,1041 年應邀前往西藏。 那麼《入二諦》應該是在 1025
~ 1040 這十四、五年的期間內完成的;在時間上,比《道燈》、《難處釋》、《中觀
要訣》等論來的早些。《入二諦》論中有一頌曾被《難處釋》引用過,此可為旁證。
此論的內容和《難處釋》中對二諦的看法完全一致。論中,阿底俠不僅教導金洲王
如何理解二諦,更指示他如何從世俗諦證入勝義諦的實修要領。這一點充分反映了阿底
俠解行並重的特質與風格。此外,關於本論思想的淵源,日本江島惠教在「阿底俠的二
真理說」一文中指出: 《入二諦》與較晚出的另一清辨( Bavya )的《中觀寶燈論》
,有許多相類似的地方。(收入《龍樹教學之研究》,頁389以下)。
本文翻譯所據藏本, 係 Linder, chr., Atisa's introduction to the two
truths and its sources. (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9,1981,P.161
~ 214)及江島惠教「阿底俠的二真理說」中的校勘本(頁356~391)。

╓───────╖
║《入二諦》譯註║
╙───────╜

⑴論題
_ _
梵語云:Satyadvaya vatara
藏語云:bDen pa gnyis la' jug pa
漢語云:入二諦

⑵伸敬禮

敬禮大悲尊①。

⑶論頌

A、總標二諦

1.諸佛說正法, | 諸佛宣說正法,
如實依二諦: | 完全真實地依照兩種諦:
障世間俗諦, | 就是全然障蔽世間人的世俗諦,
如是勝義諦。 | 同樣地,還有勝義諦。

B、明世俗諦

2.許世俗二種: | 我贊同世俗諦有兩種:
顛倒與正確。 | 就是顛倒的世俗和正確的世俗。
初二謂水月、 | 第一種有兩類:就是水中月、
宗派邪分別。 | 和各種宗派的不當思想②。
3.未究而滿意、 | 不加以分析探究而僅此就能滿意的③、
生與滅諸法, | 會生起與壞滅的、
具有作用者, | 具有某種現實作用的有為法,
許為正世俗。 | 我同意這些法是正世俗④。

C、明勝義諦

【勝義諦的種類】

4.勝義諦唯一, | 勝義只有一種,
餘許有二種。 | 其他的人主張它有兩種。
法性無所成, | 不能成立為任何事物的法性,
云何有二三? | 怎麼會有二、三等多種呢?

【勝義諦釋義】

5.教言合釋故, | 由於(必須)使用教言來配合解釋,
以無生滅顯, | 因此便以無生無滅來表示它。
勝義無異故, | 因為勝義唯一,沒有差異,
無法無法性。 | 因此勝義中,沒有法也沒有法性。

【見諦的方式】

6.於彼空性中, | 在空性裡面,
絲亳無有異。 | 無絲毫差異存在。
無分別而悟, | 由於它是以無分別的方式證悟的,
名言謂見空。 | 因此在世間的言詞上,便稱為『見空性』。

【見諦的所見度內容】

7.甚深經中說: | 極為深奧的佛經裡面說:
彼不見即見。 | 那個沒有見到的本身就是見(空性)。
無見與能見。 | 其中也沒有見和能見,
無始終皆寂。 | 沒有開頭結尾,一切都完全止息寂靜。

【見諦的心識狀態】

8.脫離有與無, | 完全脫離有和無兩處,
無分別離緣, | 完全無分別而離所緣,
無住與住處, | 沒有停留和停留的地方,
無來去離喻。 | 沒有去來,無可比喻。
9.離言無可觀, | 沒有言詞可以表詮,也無可觀察,
無變異無為, | 沒有變化,純粹是無為法。

【見諦的作用】

瑜伽師悟彼, | 如果瑜伽師證悟了那空性,
斷惑所知障。 | 就能斷除煩惱和所知障。

D、悟空的方法

【以理成立不需現比量】

10.現量與比量, | 現量和比量,
佛徒納彼二。 | 是佛教徒所採納的兩種正確知識。
短視愚人說: | 短視淺見的愚人說:
以二量悟空。 | 使用這兩種量可以證悟空性。
11.則外道聲聞, | (果真如此)那麼外道和聲聞眾,
皆悟法性矣! | 豈不是都證悟法性了嗎!
何況唯識宗! | 更何況是大乘的唯識宗呢!
中觀宗無異! | 那麼中觀宗也就沒有什麼不同了!⑤
12.故一切宗派, | 因此,由於一切的宗派
以量量同故。 | 都以量來衡量空性,所以他們都相同。
眾思辯異故, | 但是由於一切的思辯立場不同,
量所量法性, | 所以他們用量所量得的法性,
13.豈非亦成多。 | 豈不是也成了許多種?
無需現比量, | (由此看來)現量和比量是不需要的,
為退外道諍, | 只是為了駁退外道的諍辯,
故諸智者說。 | 所以有智慧的學者才說了《量論》。

【引教證成】

14.碩學清辨說: | 大學者阿闍黎清辨(Bhabya)說:
教中亦明言: | 經教裡面也明白地說到:
分別無分別, | 以有分別和無分別兩種認知,
二識不能悟。 | 不能證悟空性。

【證空需依口訣】

15.依何悟空性? | 問:要用什麼證悟空性呢?
如來所授記, | 曾經被如來在經中授記,
且見法性諦, | 而且又現觀過法性真諦的
龍樹徒月稱, | 龍樹的弟子月稱,
依彼所傳訣, | 用他所輾轉傳授下來的要訣,
將悟法性諦。 | 將可烝證悟法性真諦。
16.經說眾法蘊, | 佛經所說的一切
有八萬四千, | 八萬四千法蘊,
皆入此法性, | 都消融在這個法性中,
悟空得解脫, | 能證悟空性將可達成解脫,
餘修皆為此。 | 其它的修持都是為了證空。

E、二諦相輔相成

【俗諦不可廢】

17.若捨正世俗, | 如果斷捨正當的世俗
修習於空性, | 而修習空性,
則因果善惡, | 那麼世俗的因果善惡等等,
他世將誑彼。 | 將在來世誑惑他。

18.依少分聽聞, | 只憑著一點點的聽聞,
不解真諦義, | 不足以了知究竟的真諦義理,
亦不修福德, | 而且不會修集福德,
淪為卑劣人。 | 這種人將淪落為卑鄙下流之徒。
若誤解空性, | 如果誤解空性的義理,
劣慧者將墮。 | 那些智慧狹劣者將慘遭墮落。
19.阿闍黎耶月稱云: | 阿闍黎月稱曾經這麼說:
諸世俗諦是方便, | 作為方便的世俗諦、
勝義諦從方便生, | 以及從方便所產生的勝義諦,
不知此二差別者, | 不了解這兩種差別的人,
因誤解故行惡趣。 | 將因為誤解而走向惡趣。
20.不依靠名言, | 不依靠名言概念,
不能悟勝義。 | 不能悟解最殊勝的義理。
無正世俗梯, | 沒有正世俗的階梯,
智者將不能 | 有智慧的人
拾級而上達 | 將無從拾級登上
真理大廈頂。 | 真理大廈的頂樓⑥。

【依俗入真義之理】

21.此世俗所顯, | 世俗所顯現的這個現象,
理觀無所得, | 如果以正理去觀察分析將毫無所得。
不得即勝義, | 這無所得的本身就是勝義,
本住之法性。 | 也就是原本安住的法性。

【成立世俗諦】

22.因緣所生故, | 既是眾因緣所生,
世俗顯現成, | 因此,世俗便如其所顯現而成立。
若不能成立, | 倘若這樣還不足以成立,
水月由誰生? | 那麼水月等倒世俗又憑何而生呢?
23.故眾因緣生 | 因此,各種因緣所生的一切現象
一切現象成。 | 都能成立。
若諸緣斷絕, | 如果各種因緣條件斷絕了,
世俗亦不生。 | 那麼即使在世俗中也不會生起任何現象。

【依正見修行得成就】

24.如是見不愚, | 有了這種見解就不會愚痴,
且行極清淨, | 而且修持也將變得極為清淨,
則不入歧途, | 這樣就不至於誤入歧途,
上行至兜率。 | 而且將往昇到兜率天宮。

【勸修精要】

25.所知類多壽苦短, | 人生苦短而知識的種類卻那麼繁多,
壽量尚且不能知, | 人壽幾何尚且無從知曉,
故如鵝取水中乳, | 所以應該像鵝瀘取水中的乳汁一樣,
但取清淨己所欲。 | 只選取自己的清淨欲求⑦。

【咐囑】

26.吾乃短視一愚者, | 我只是一個裋視的愚笨凡夫,
無力抉擇二諦義, | 自己沒有能力抉擇二諦的義理,
然依諸上師所說, | 不過依靠諸多上師的說法,
立此龍樹二諦理。 | 才寫了這個龍樹學說中的二諦。
27.金洲王請所作此, | 由於金洲王的請求我作了這部論,
倘若時下有人信, | 如果現在有人對它有信心,
亦應善究而接納; | 那麼也應當詳細研究以後才接受;
非唯因信及恭敬。 | 不應該只憑信仰和恭敬。
28.咕嚕怕拉金洲王, | 金洲國王Guruphala
遣比丘提婆麻地, | 派遣了比丘Devi-mati來,
應彼造此入二諦, | 應他的請求我造了這部《入二諦》,
當今智者應探究。 | 當今智慧的人應該加以探究。

碩學阿闍黎吉祥燃燈智所造《入二諦》竟

跋:班支達本人及譯師甲·精進獅子⑧,共同翻譯審校。

╓──╖
║註釋║
╙──╜

①一般藏譯的佛典,都會在前面加上翻譯的敬禮。本論無此譯敬,似乎是個例外。
②阿底俠在《入二諦》中所表現對「世俗諦」的看法,與智藏( Jnanagarbna )、寂
護、蓮花戒等瑜伽行中觀派學者的看法幾乎一致。可見阿底俠的中觀思想中也摻雜了
此派的學說(參見《中觀思想》,頁239~65)。
③「滿意」是“nyams dga',欣樂”的權譯。
④同②。
⑤“ dBu ma pa la mi mthum med ”一句, 字面意義很清楚,但真正涵義卻不易確定
。 江島式的譯法與筆者一致(參見《龍樹教學之研究》,p.363 )。Linder 則譯為
_
: It is not ﹝ however ﹞ unlikely that the Madhyamika ﹝ understands the
absolute﹞(p.194)。
⑥此頌與清辨《中觀心要領》( Ot.5255 )第三品, 第十二頌的內容完全一樣(參見
《中觀思想》,頁217)。
⑦第25頌與《難釋處》「智慧與方便品」中述及中觀師承的那一頌,一模一樣。
⑧精進獅子( brtson 'grus seng ge )是阿底俠的藏人弟子之一(參見《青史》,頁
173)。

-----------------------------------------------------------------------------
後記:本論中譯及註者為陳玉蛟先生(釋如石), 原 FDEER 兄將論頌貼於本版,弟續
依陳註完成本篇,以利網友參考。
-----------------------------------------------------------------------------
輸入者: fdeer.bbs@bbs.nchu.edu.tw (fdeer)
keyboard.bbs@csie.nctu.edu.tw (筠筠)


No Response to "入二諦 阿底峽"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