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壓抑、守舊和禁忌/宗薩欽哲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 壓抑、守舊和禁忌

我在這本書中想探討壓抑、守舊和禁忌,以及它們如何將我們和自己的本初善──也就是佛性──分離。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沒有什麼可讓它改善,也沒有什麼能使它不穩。它的光輝從一開始就是無垢的,不會被染汙。雖然我們都有佛的本質,但是卻被情緒、習性、壓抑等包覆暫時地遮蔽。用髒衣服做個比喻:衣服裡本來是沒有塵土的,但是只要我們不去洗髒衣服,衣服的原本性質就被遮蓋著。大家都同意衣服是能被清洗的,塵土是暫時的。我們知道衣服買來時是乾淨的,帳單上並沒有說衣服25元、稅5元、塵土10元。我們花錢買肥皂和洗衣機,正是因為我們相信塵土是暫時的,而且能被洗掉。我們因而會有動力去把衣服放入洗衣機,加上肥皂去洗。
類似的,在佛教的最高層次中,你承認你的內在佛性。你相信藉由佛法的修行,能夠清除暫時的塵垢,也相信遮障是能被移除的。我自己的祖母和母親都洗衣服,而且洗出來是乾淨的。這是管用的。我的師父們和他們的師父們都修持佛法,而且數千年以來都如此──入道,清洗自己,並且證得究竟自性。染汙是能被清除的。然而即使過了這麼久,我自己還是沒能領悟到所謂「染汙可被清除」的力量。染汙可被清除,這是成佛之道的精髓所在。
所有你生命中一切看來的不好和煩惱都來自於因緣。它們既非「上帝給的」;它們也非在你真正的自性之內。它們更非隨機發生。並非像是你聞到對街有狗屎,突然某些狗屎就會出現在你的鞋子上。你要真的踩到它才會。你能瞭解我在說什麼嗎?這其實是個好消息,因為這意味著你有能力去操控造成你問題的因和緣。當你根除負面的因緣,剩下的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性。
遮蔽我們佛性的壓抑,是因為我們使用外在的參照點來定義並確認我們自己的自我主體而生。這裡的問題是,那些參照點不斷改變。當我們嘗試要跟上這些變異的參照點時,這些壓抑就互相堆疊並且成倍數增長。我們的自我意識增加,我們並感受到恐懼和易受傷。參照點是我們希望、恐懼和壓抑的由來,也把我們越來越帶離己身的佛性。因此,你不如斷除壓抑,並回到真實──你自己的本初善,你的佛性。

問:仁波切,「壓抑」這個用詞讓我感到迷惑。能否請您再解釋一下?
壓抑的根源就是串習。串習是原因,而壓抑是結果。我們生生世世以來累積了無數的壓抑和禁忌。想想我們光是這一輩子就累積了多少──從我們的教育、社會、家庭、朋友,身為美國人、身為中國人、身為俄國人。我們已經創造出一些相當驚人的信仰體系和可支援這些的機制。比如說,有些人根據《Vogue》和《Esquire》雜誌來決定何謂美麗身體的構造。他們可能斷定自己太瘦或太胖,胸部尺寸不對,或者頭髮太少。為了要改造自己,他們會找在醫學院學了很多年的整容醫生,會買有很多束帶的特別內衣,會做個頭皮或毛髮移植。他們可能會做的事情是沒有止盡的。順道一提,「壓抑」乃是個大生意。

問:仁波切,假如我們沒有「壓抑」的話,那會如何?生活不會變得亂糟糟或失序嗎?在我們擺脫壓抑之後,不會因此而更加自私嗎?
當你擺脫壓抑,你會變得愈來愈真誠。但是這裡要注意!這不表示你變得像是「沒來由地反叛」或是成為新世紀花童(嬉皮)。這並非意指你要把現有的壓抑換成更離經叛道的壓抑。這也不是說你任性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比這些要更深奧多了。摧毀壓抑的確能有附帶的好處。你可能不再在乎別人怎麼想。無論褒貶,你都能夠超然以待,因為你知道褒貶只會引燃更多的壓抑。不帶壓抑是有益的,因為你對他人會有同理心。當別人喜怒無常、惹人厭煩或執拗難處時,你能夠思維:「啊,這是由於他們的壓抑。」你將會有慈悲心,就像醫生會同情不知道自己精神有問題的病患一般。

問:仁波切,假設我如您所描述地擺脫了壓抑,當我看到一位父親怒打小孩時,我會如何反應呢?
寂天尊者的教導簡潔地回答了你的問題:並非那個人,而是那個怒氣。因為那位父親本身就是自己怒氣的受害者,你的反感會被導向他的怒氣,而非那位父親。寂天尊者(的話)是如此、如此優美……我的天,他真是個偉大的人!這類的偉人們竟真的曾經存在於這個地球,真是神奇。不知道有沒有追溯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他們應該頒給寂天菩薩,你不覺得嗎?

問:是的,仁波切,我同意。當我聽到「壓抑」和「禁忌」這樣的字眼,我想到一種膚淺的行為或自我意識;但是當我想到業的模式時,我想像它們是更細微和深層的運作。習性、壓抑和禁忌,這些與業有多深的聯繫呢?
相當程度是如此──一切都是業。只要還有心,就會有業。令人難過的是,沒有什麼是非業(脫離因果報應)的。我們的習性和業,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習性同時是未來業的因,也是過去業的果。某些我們具有的特定壓抑,看來並非基於文化或環境。這是佛洛依德搞錯的地方。假如不相信過去世,我們就只能在這一世尋找自己問題的根源,而且往往歸咎于父母、艱辛的童年、運作不良的男女關係、社會等等。但其實我們應該瞭解到,有很多生生世世,而且我們現在的某些壓抑、守舊和禁忌,並不是這輩子的產物,而其實是過去業力模式的延續。

問:仁波切,假如個人的和社會的壓抑都是如此普遍且具影響力,我們要如何克服呢?事實上,我們甚至要如何開始認出它們?
藉由禪修,不要攪動。

問:不要攪動?如何做到?
坐直…念頭來了…只要看著…什麼都不要做…不要壓抑…不要助長。假如你不攪動泥水,水自己會變清。假如你去攪它,水會變得更濁。因此就隨它去。壓抑最終將停息。假如你不是修行者,這會花點時間。當你每天練習一點,正面效果會逐漸累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做日修。

問:謝謝仁波切。那天您也說到,警覺性是脫離壓抑的關鍵。我不確定您指的「警覺性」是什麼?
不攪動就是警覺性;禪修是警覺性。維持警覺,你便能避免淪於虛假、缺乏真實性。但是要記住,警覺性本身並非一個目標或結果。警覺性是一種道路。警覺性是一個工具。你必須竭力保持隨時的警覺,以便避免修道的兩個障礙:第一個是「錯誤的道」(邪途),當你開始想著其實沒有因緣、沒有過去世、沒有佛,這時你就從道上跌落了。
第二個障礙是「走上岔路」(歧途),此時,修道的本身即是問題。事實上,有些進展的人反而更容易走上岔路。比如說,他們可能對修道產生厭倦,也許幾百世都走到另一條路上。或者,他們也許變得如此專注于修道的某個面向,這反而阻礙了自己的進步。舉例來說,謙虛是個美德,但是假如你太固著于必須謙虛才是有德行的這個想法,它就有可能變成障礙,因為有時為了真正利益他人,你必須相反而行。假如一個嬰兒移向火堆,溫和謙卑的說話就不善巧,你必須強而有力地喊:「不!」這就像是相較于塞尚的一幅美麗水果靜物畫,米羅的超現實主義畫作或許和某個人會有更強烈的共鳴。
有些在道上達到特定層次的人,若因太享受而停滯不前,這也是走上岔路。他們愛上了道的本身而忘了自己的目的地。這些障礙都有可能發生,因此警覺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個方法、工具,和警衛。

問:仁波切,會不會有人把「克服壓抑」曲解成對輕率行為的合理化?
這有意思。自我居於壓抑中。在試圖清除一個現前壓抑的過程中,你發展出另一個壓抑。這發生在很多所謂的靈修者身上。對離于壓抑的自由產生執取,這不過是又創造出另一個問題,因此並不是自由。你能瞭解嗎?假如我說「你很美」,你不會當真。但是假如我說「你的嘴唇有點怪」,你會煞有其事地吸收我的話語而連想多天,不是嗎?選擇性的聆聽是人類的特點,我們往往依據什麼讓自己最愉快或是依據自己已經建立起的壓抑,以選擇並擷取教導。但正因如此,我們的道途才會無效。這很重要,當我們決定認真學佛時,我們對他所說的一切都要認真以待。

問:我們如何不違反人性的基本原則而能清除壓抑?似乎有些原則是我們要保持的。
我們有很多原則,不是嗎?但是原則是心所造出來的。它們可以每天改變,而且是你所採納的參考、教育、任何價值觀之產物。並無所謂「固有的原則」。問題是只要你還執著於一個原則,你就被困住了。目前你不需要消除所有的原則,但是要知道,原則只是想法,不是固定的道德標準。從靈修的角度來說,所有的這些原則最終都將被捨棄。比較難處理的是:雖然我們的目的是清除一切壓抑和原則,但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做為修道的方法,我們必須暫時採納特定的原則並滋養特定的壓抑。

問:因此看來我們必須要造作到某個程度,然而我們卻本應要去營救「不造作」(rescuingthe“unfabricated.”)。我們如何平衡這兩點?
你不需要去平衡。其實,無論如何,都需由「不造作」來接管。

問:仁波切,我仍然擔憂要如何真誠。假如我們不做某程度的設限,那麼我們的想法、感覺和經驗一定會讓別人陷入混亂。
是什麼讓你覺得真誠就會使別人陷入混亂呢?不會的。那不是我說的「不壓抑」。保持真誠會增長你對別人的尊重。你會知道他們正因為他們自己不真誠而在受苦;你會毫不傲慢,自然地以細心周到的慈悲來回應他們;你會同理他們的易受傷,並有真誠親切的合宜舉止。懂嗎?
要表達無壓抑的意義是很難的。但大圓滿成就者是這樣說的:就像從大人的觀點來看一個小孩的經驗。舉例來說,小孩,特別是嬰兒,不擔心赤身裸體有什麼。他們既不害怕,也不是對此有勇氣。你明白嗎?沒有恐懼,但也沒有「無恐懼」。身為大人,我們裸體上街散步就會很窘。但這是我們發展出來的一個壓抑,並不是固有的。

大圓滿無疑是壓抑的摧毀者。也許我們應該以我祖父敦珠法王之語在此做為結束:
佛果不以造作法證得。
心、智之禪修是欺人敵。
今以狂舍摧毀對行事作風的執取。
讓此生安於無壓抑的如實自在中!

〈英文直譯:成佛之果,不是由造作的法所達成。由心所造、智能所作的禪修,乃是欺詐的敵人。現在,以瘋狂的捨棄摧毀對作風和舉止的執著。讓這一生,在沒有壓抑的赤裸自在境界中度過!〉

成佛非由造作法,造作修心乃敵詐,猛離摧毀外相執,本然自在度此生。
===
王常建寫於 2010年12月14日 14:55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72107490677&id=1814956242

[藏傳] 為什麼應當全心全意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師? 索達吉堪布

為什麼應當全心全意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師? 索達吉堪布

一、 應當全心全意地依止一位具足法相的上師,在其前穩重安住

真正來講,一個修行人沒有必要到處去求法。
應該以自己根本上師的法為主。
當然,也並非一定要依止法王如意寶、修法王如意寶傳承下的教法,
不管是阿秋喇嘛還是年龍佛父佛母,
對於你曾經得過的、與自己最為相應的法精進修持,這樣比較好。
不然人生非常短暫,
經常把自己的修法和竅訣換來換去不一定成功,也沒有很大意義。
 
二、其實每位上師的竅訣都是大同小異

如果聽別人說上師的竅訣這個很深那個很深,
自己未全部得到,心裡就不舒服,
然而已經得過的最為甚深的竅訣一個也不實修,置之度外,
這樣一來,任何加持與悉地也不可能得到。

其實每位上師的竅訣都是大同小異,只是在表達的方式和語氣上稍有不同,
而且一位上師依靠某法獲得成就的話,他就會特別讚歎這個法,
比如法王如意寶是通過麥彭仁波切的《直指心性》獲得證悟的,
因此經常著重強調讚歎《直指心性》;
華智仁波切依靠《竅訣寶藏論》見到了心性的本來面目,
故而經常讚歎《竅訣寶藏論》。
每位上師的傳承和證悟方式都不同,在宣說竅訣時也就會有所不同,
實際上,依靠弟子猛烈的信心真正獲得上師的意傳加持之後,
那對他來說這位上師的竅訣就是最殊勝的。

三、一直換來換去,你的修行不會有任何進步

確實是這樣,每個上師的修法和傳承都不太相同,
今天這位上師讓你修瑪哈嘎啦、明天另一位上師讓你修普巴金剛……
這樣的話,到底應該修哪一個,捨棄哪一個?的確很難取捨。

因此,大家應該依止一位最主要的根本上師,以他的修法為主,
如果得到其他的傳承或修法,你應該想:
這位上師的修法與我的上師的修法沒有差別,應該歸結在一個修法當中修持。
以這種方式修行會好一點,
不然今天依止一位上師,按照他的方法修兩三天;
後來聽說另一位上師,又依止這位上師修兩三天,
就這樣一直換來換去,
你的修行不會有任何進步,自己的相續也不會出現很大改變。

四、在多少位上師座下依止也相應有同樣多的誓言要守

雖然都是釋迦牟尼的教法,但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傳承,
以寧瑪巴來說,也有白玉派、佐欽派等好幾個不同的傳承支流,
其中很多的修法觀想都是不同的,
因此依止太多上師只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更大困擾。
   
所以說,如果自己連一個誓言也不能守護,
那依止多位上師非但無有功德利益,反而會積累罪業。

五、上師健在時,
我們初學者應當像「小孩拉著母親的衣襟」一樣也不離開上師。

熙熙攘攘的人流當中,孩子片刻也不能離開母親,
如果鬆開抓住衣襟的手,用不了多久,孩子就會迷失方向。
因此,上師健在時不應離開上師,一定要緊緊抓住上師衣襟,
否則你自認為已經具足獨立自主的能力,
實際上你還根本沒有成長,
離開上師的話,一定會在茫茫輪迴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的。


——選自《山法寶鬘論講記》
本文轉自索達吉堪布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0mm1m.html

[藏傳] 為翻譯者所寫的祈請文 楚西仁波切

敦嘎加波2007從英譯漢版

A Prayer for Translators
為翻譯者所寫的祈請文
by Kyabje' Trulshik Rinpoche
洽傑(依怙主)楚西仁波切

Om Svasti!
嗡 梭帝

Guide for this fortunate age, crowning glory of the Shakya clan,
Khenpo Bodhisattva, Master Padmasambhava, Dharma-King Trisong Deutsen and the other two great ancestral rulers,
Beacon of the buddhadharma, Atisha, and the rest—
To all you peerless, most excellent of masters, we pray!

賢劫導師釋迦族頂嚴     師君三尊以及二祖王  
佛法明燈阿底峽尊等     祈請汝等無比最勝尊

Tho"nmi Sambhota, the first to translate from Sanskrit into Tibetan,
And the great lotsawas Vairotsana, Nyak Jn~anakumara,
Kawa Paltsek, Chokro Lu"’i Gyaltsen and Shyang Nanam Yeshe De, to you we pray!

托米桑布初譯梵為藏     偉大譯師貝洛乍納尊  
大譯師娘嘉納姑馬拉     喀卻祥三譯師尊前祈

Rinchen Zangpo, Ngok Loden Sherab,
Dromto"npa Gyalwe' Jungne' and all the other powerful masters of speech,
Countless lotsawas of earlier and later times,
Bringing to mind your kindness, we pray to you from the depths of our hearts!

仁欽桑波喔洛登謝繞     嘉迥仲敦巴等語自在  
無數新舊派之譯師眾     深切祈請恩德引入心

In this age of the five degenerations, people like us merely feign a pure motivation.
Now, as we translate into our own tongues the expressing words and the meaning conveyed in the statements of the Buddha,
The teachings of the vehicles leading from the origin, Vedic asceticism and supreme and powerful transformative methods, [1]
And especially those of the pitaka of vidyadharas,
The teachings of kama, terma and pure visions, and those related to the three roots and the dharmapalas,
May we be free from adverse circumstances and hindrances, and may all our pure aspirations be accomplished!

吾等僅具偽善此濁世             佛語轉為自口所詮義  
聚引、苦行明覺、勝隨轉     三乘教法尤其持明藏
教、岩、淨見三根等教法     離諸違障善願祈成辦

In keeping with the wishes of the great lotsawas and panditas of the past,
May we bring benefit to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and to all beings,
And may the precious Buddhadharma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Developing like the waxing moon, and bringing auspiciousness to all!

與諸洛欽、班欽同所願    願能利益正法及有情 
願寶佛教宏揚於世間        如月增長一切皆吉祥

In response to the request made by the English bhikshu Tenzin Jamchen (Sean Price) and also later on by Lotsawa Cho"kyi Nyima and the lotsawas of Lerab Ling, together with the offering of a silk scarf, I, the completely ignorant one known as Cho"kyi Lodro", who bears only the outward signs of a buddhist monk, made this aspiration and wrote it down auspiciously on the 16th day of the 10th month of the Wood Bird year (16th December 2005). Jayantu!

應英國比丘天津蔣謙及譯師確吉尼馬、列繞林眾多譯者,之後又以絲質哈達勸請,我,稱為確吉羅卓(法慧) 之完全無知,僅外相顯示為佛教僧人者,於木鳥年十月十六造此祈願,吉祥書迄。嘉揚都!

--------------------------------------------------------------------------------

中譯說明:

豬年九月十五,名為敦嘎加波者,按
Adam之英譯本於英倫譯迄。願成為具翻譯之善妙心願者能成辦二利之順緣。

 後記:
1.      我沒有看到藏文原文,但我猜測英文本應該是配合原文句數。
2.      第一句指的應該是本師釋迦佛陀。
3.      人名在英譯過程中會還原成全名,原文中應該多半是簡稱,但如何簡稱不知道。
4.      第四行比較困難,前兩句我認為應該這樣翻比較合理。聚引等名詞,乃是寧瑪派的九乘次第分法,顯教三乘稱為聚集導引乘,外密三乘稱為苦行明覺乘,內密三乘稱為勝密隨轉乘。
5.      結語中仁波切自謙無知,而這無知緊接在確吉洛卓(法慧)之旁,原文有其幽默在。
6.      仁波切寫下此文的時候,我也某種程度地參與了當時法國的盛會。今天看到此文覺得很有緣分。
~ 英譯引用自 http://www.lotsawahouse.org/school/id60.html


 -> 依怙主初璽法王為翻譯者所寫的祈請文 @ 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142814991-%E4%BE%9D%E6%80%99%E4%B8%BB%E5%88%9D%E7%92%BD%E6%B3%95%E7%8E%8B%E7%82%BA%E7%BF%BB%E8%AD%AF%E8%80%85%E6%89%80%E5%AF%AB%E7%9A%84%E7%A5%88%E8%AB%8B%E6%96%87 , 2015/5/5 11:22:51
------------------------

敦嘎嘉波2015翻譯版

為翻譯者所寫的祈請文
怙尊 楚西仁波切
-----
嗡 莎瓦斯諦
賢劫諸導師釋迦族頂,師君三尊吐蕃祖孫王,
聖教明燈阿底峽尊等,無與倫比勝生眾前祈。
首先譯梵為藏妥米尊,大譯師貝洛、釀氏智童,
嘎瓦祥積、卻氏龍勝幢,香氏那南等諸師前祈。
仁欽桑波與洛登謝繞,仲敦巴等於語得自在,
新舊無數譯師之行傳,憶念彼之大恩衷心祈。
吾五濁士夫佯發宏願,勝者佛教集諦導引乘,
苦行作明、自在轉勝乘,尤其諸持明者之典藏,
教、岩、淨相、三根本、護法,聖言教以各國語言,
翻譯能詮語及所詮義,無有逆緣障礙如願成,
猶如往昔譯者所發心,醫護聖教與一切眾生,
願此贍部洲佛教珍寶,如月增盛廣布吉祥來。
先有英國比丘顛津蔣謙,後有譯師確吉尼瑪與列繞林之諸譯者,以天物哈達勸請故,我,具有釋迦比丘外相實則渺小無知,名叫昂望確吉羅卓(語自在法慧)者,於木鳥年十月十六 (2005年12月16日)善為書寫發願,嘉揚都!
------
具有緣分於十年前一同聆聞怙尊教授並於口譯稍有效勞,八年前曾由Adam Pearcey之英譯本漢譯,今再由藏文本重譯。隨喜一切佛典翻譯善業。時值藏曆木羊年佛說時輪日與南傳佛教佛出生成道涅槃日,敦嘎嘉波於英倫。

原文: -> A Prayer for Translators—Tibetan | Lotsawa House - http://www.lotsawahouse.org/bo/tibetan-masters/trulshik-rinpoche/prayer-for-translators , 2015/5/5 11:13:05

----

༄༅། །ཨོཾ་སྭསྟི།
།བསྐལ་བཟང་རྣམ་འདྲེན་སྟོན་པ་ཤཱཀྱའི་ཏོག །
མཁན་སློབ་ཆོས་ གསུམ་མེས་དབོན་རྣམ་པ་གསུམ། །
བསྟན་པའི་སྒྲོན་མེ་ཨ་ཏི་ཤ་ལ་སོགས། །
ཟླ་མེད་ སྐྱེས་མཆོག་རྣམས་ལ་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

འཕགས་བོད་ཐོག་མའི་ལོ་ཙཱ་ཐུ་མི་རྗེ། །
ལོ་ ཆེན་བཻ་རོ་གཉགས་ལོ་ཡེ་ཤེས་གཞོན། །
ཀ་བ་དཔལ་བརྩེགས་ལྕོག་རོ་ཀླུའི་རྒྱལ་མཚན། །
 ཞང་སྟོན་སྣ་ནམ་རྣམས་ལ་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

རིན་ཆེན་བཟང་པོ་བློ་ལྡན་ཤེས་རབ་དང༌། །
འབྲོམ་སྟོན་ལ་སོགས་སྨྲ་བའི་དབང་ཕྱུག་སྟེ། །
ལོ་ཙཱ་སྔ་ཕྱི་བགྲང་ཡས་རྣམ་ཐར་ གྱི། །
བཀའ་དྲིན་དྲན་པས་སྙིང་ནས་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

བདག་ཅག་ལྔ་བདོའི་གང་ཟག་ལྷག་ བསམ་ཁུལ། །
༧རྒྱལ་བའི་བཀའ་བསྟན་ཀུན་འབྱུང་འདྲེན་པ་དང༌། །
དཀའ་ཐུབ་རིག་བྱེད་ དབང་བསྒྱུར་ཐེག་པ་མཆོག །
ཁྱད་པར་རིག་པ་འཛིན་པའི་སྡེ་སྣོད་དེ། །

བཀའ་གཏེར་དག་ སྣང་རྩ་གསུམ་ཆོས་སྐྱོང་གི །
གསུང་རབ་ཡུལ་ལུང་སོ་སོའི་སྐད་ཡིག་ཏུ། །
རྗོད་ བྱེད་སྒྲ་དང་བརྗོད་བྱའི་དོན་བསྒྱུར་ལ། །
འགལ་རྐྱེན་བར་ཆད་མེད་ཅིང་བསམ་དགུ་ འགྲུབ། །

སྔོན་བྱོན་ལོ་པ་རྣམས་ཀྱི་ཐུགས་བསྐྱེད་བཞིན། །
བསྟན་དང་འགྲོ་བ་ཡོངས་ ལ་སྨན་ནས་ནི། །
འཛམ་བུ་གླིང་དུ་༧རྒྱལ་བསྟན་རིན་པོ་ཆེ། །
ཡར་ངོའི་ཟླ་བས་ཀུན་ ཁྱབ་བཀྲ་ཤིས་ཤོག། །།

ཅེས་པའང་ཐོག་མར་ཨིང་ལཎྜའི་དགེ་སློང་བསྟན་འཛིན་བྱམས་ཆེན་དང༌། དེ་རྗེས་ ལོ་ཙཱ་བ་ཆོས་ཀྱི་ཉི་མ། ལས་རབ་གླིང་གི་ལོ་ཙཱ་བ་སོགས་ནས་ལྷ་རྫས་རྟེན་བཅས་ བསྐུལ་བའི་ངོར་ཤཱཀྱའི་དགེ་སྦྱོང་རྟགས་ཙམ་པ་ཀུན་རྨོངས་ངག་དབང་ཆོས་ཀྱི་བློ་ གྲོས་སུ་འབོད་པས་ ༢༠༠༥ ཤིང་བྱ་ཟླ་ ༡༠ ཚེས་ ༡༦ དགེ་བར་བྲིས་ཤིང་སྨོན་པ་ཛ་ ཡནྟུ།། །།



Po-yu Sung - 為翻譯者所寫的祈請文 怙尊 楚西仁波切 ----- 嗡 莎瓦斯諦 賢劫諸導師釋迦族頂,師君三尊吐蕃祖孫王,... - https://www.facebook.com/poyu.sung/posts/10152720642881744?hc_location=ufi , 2015/5/5 11:13:40


--
UPDATED
 -> 草本閣: [藏傳] 為翻譯者所寫的祈請文 楚西仁波切 - http://bud-yamola.blogspot.jp/2010/12/blog-post_25.html , 2015/5/5 11:17:16


[藏傳]甯瑪史要-金剛乘佛學會

甯瑪史要

本文轉錄自 甯瑪教史 - http://byemouse.myweb.hinet.net/ID/IDstory.htm
2010.12.21
==
「甯瑪」之義

甯瑪(Nyingma)意為古舊,為佛法傳入西藏,直至十世紀末印度譯師密的渣那歌的(Smrtijnanakirti)之西藏佛教教派,亦稱之為前弘佛教,或雅朱甯瑪(Ngagur Nyingma),以別於後弘佛教,或沙瑪(Sarma),如噶舉(Kagyu),薩迦(Sakya),噶當(Kadam)而至格魯(Gelug)等,乃奉譯師領青增布(Rinchen Zangpo,958~1055)以後所譯教典者。
 
蓮華生大士
 
甯瑪傳統之中心人物為超乎常人,於八世紀將佛法傳入西藏之蓮華生大師。由印度大堪布寂護(Santaraksita)之奏請,藏王赤松德真 (Trisong Detsen)迎師入藏,師乃留藏五十五年半。遊遍全藏,弘法修持,摧伏障礙佛法之魔怨,並加持整塊藏土,而使佛法加被每個藏人。西藏佛法之成就實乃拜蓮師所賜。

蓮師亦建成第一所寺院大學,桑耶(Samye)寺,至令不少印度班智達如啤嗎那密渣等雲集與藏譯師共譯佛法,又為首七名藏人剃度。於尖蒲 (Chimpu),師開許密咒乘之曼陀羅與藏王赤松德真,移喜蹉嘉,毘盧渣那等廿五大弟子。同是,數世紀以來,數以百萬計之弟子仰賴蓮師為證悟之源,其啟示亦為修行心要。賦與生命。

九乘

甯瑪之特色為以九乘判教:
首三乘為顯教道理而以修『身』為主:

(一)聲聞,(二)緣覺及(三)菩薩乘為小乘與大乘所攝,而名為出離之道。
密乘則修「語」或能,而有外密或下三部密如左:
(四)作密與(五)行密為淨化之道。
(六)瑜伽密則為轉化道之始。

內密或上三部密為:

(七)瑪哈瑜伽與(八)阿奴瑜伽為轉化之道。
(九)阿的瑜伽或大圓滿為自解脫道,主要修「心」。

內三密

甯瑪之不共密法為內三密:(外)瑪哈瑜伽,(內)阿奴瑜伽,(密)阿的瑜伽或大圓滿。其中或見諸甘珠(佛語)中,然甯瑪派另有結集,即甯瑪十萬續,為巖取者耶那甯巴(Ratna Lingpa,1403~1478)於十五世紀結集之甯瑪巴密續總集。

內密含三傳承:

(一) 心意傳承:由諸佛來,
(二) 表示傳承:由持明來,
(三) 口耳傳承:由上師來。

瑪哈瑜伽乃由金剛手傳與國王渣(King Dza)(亦受於啤嗎那歌的(Vimalakirti)尊者,其曾於錫蘭烏拉山(Mount Malaya)處於金剛手等瑪哈瑜伽密法)。再經佛陀傳與啤嗎那密渣(Vimalamitra)及蓮師,而傳入西藏。

瑪哈瑜伽共有十八大績,其根本為大幻化網導引法,於瑪哈瑜伽中有八大壇城之教授,而為教傳與巖傳共者。

國王渣亦於金剛薩埵及啤嗎那尊者處受阿奴瑜伽法而傳與大成就者咕咕那渣(Kukkuraja),再傳與生遮移喜(Sangye Yeshe)再傳入西藏。此中共有廿二大續,以「一切意聚經」最著。


阿的瑜伽或大圓滿,佛陀之最究竟教授,其傳承可追溯自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傳與報身佛金剛薩埵,再傳與現世人間首位上師,於西元五五年降生於鄔金之極喜金剛(Garab Dorje),及後則傳與文殊師利密渣(Manjushrimitra)、師利星哈(Shri Singha)、渣那修多羅(Jnanasutra),再由蓮師、啤嗎那密渣、毘盧渣那(Virochana)等傳入藏土。

 
大圓滿教授

大圓滿由文殊師利密渣分成心部(心的,Semde),界部(龍的,Longde)及口訣部(敏雅的,Mengakde)三。口訣部之精要領體 (Nyingtik),意為心髓。領體中最著者有啤嗎那密渣之啤嗎領體,蓮師之空行領體及龍欽領體。不少西藏之領體行人均能獲虹光身。

心部與界部主要由毘盧渣那傳入西藏,口訣部則由啤嗎那密渣及蓮師傳入。

心的

此教授特指心住之法,修直入行者心之本來面目。

共有廿一大續,如恭芝嘉波(Kunje Gyalpo)等。主要修四瑜伽:

(一) 止(專一瑜伽)
(二) 觀(離戲瑜伽)
(三) 止觀雙運(一味瑜伽)
(四) 自圓滿(無修瑜伽)
 
龍的

此教授特重無修,直入元始覺性而再不疑 。

共有七大續,修如下四者:

(一) 明
(二) 空
(三) 樂
(四) 雙運

敏雅的

此為握要之教授,於下座時保住。

共有不少經續而以甯瑪十萬續之十七大續為主。修如下之四:

(一) 山(指身不動)
(二) 海(指眼任運)
(三) 明體(無修整)
(四) 遮(定中境界)  

(譯者按:括號中之注釋乃取自南佳羅布甯波車「水晶與光明道」以補充之。)


  敏雅的亦自有其淨業與前行及羅生拳法與廿一種「心晶」觀想等,而其中又分兩途,且卻(Trekcho)與妥噶(Togal)。

且卻義為立斷,大圓滿且卻之要節為極喜金剛之「直擊心要三句」(椎擊三要 ):

(一) 直入明體本面
(二) 決定信之
(三) 於念滅上堅固而決信。

妥噶義為頓超,為業幻自滅之疾速法,而必先於且卻修持嫻熟者。於此,得四事:

(一) 能見赤裸法性
(二) 證量增上
(三) 明體成就
(四) 法界中解脫

 

而獲四種決定:

(一) 對惡趣無畏懼
(二) 無果之希求
(三) 無得之希冀
(四) 諸法平等

大圓滿教授

大圓滿為甯瑪不共法,並為一切教授之心要。一切西藏佛教上師,以修大圓滿為究竟,經載大圓滿住於十三地,其他世界中,西藏之笨教中亦有大圓滿。

大圓滿於佛法中之位置,可以瑪哈珊底與阿的瑜伽二者表之。瑪哈珊底為大圓滿之梵名,義為一切教法之心要與精華,阿的義為無上,以大圓滿為各來中之最頂峰故。

「濯」(大圓滿藏音為「濯青」─譯者按)之義為圓滿,究竟與最後。大圓滿為最後圓滿之境地,為自身與一切法本性之自圓滿。

大圓滿與他法不共者,為非以較量成理則,介紹心之本性,其見於消除妄執心而顯出。大圓滿中最握要者,為超越凡常思維之心,而住於明體。此諸佛智心之直接契入,乃由心意直傳之傳承上師加持故,具信利根弟子,得以受之。

此教授可分根,道,果三。

根為本心,自性與力(大悲)者三,可以明鏡表之。力則分清一路巴及登,而以水晶或晶球表之。

道為見,修與行而衍生大圓滿之三系列修法。

果則為虹光身解脫與三身成就。

虹光身
圓滿成就之大圓滿行人,能於死時,將物質身轉成光蘊。龍青巴尊者,及無垢光尊者說有三種:

(一)虹光身:修且卻成就。身漸漸縮而放虹光。最後只餘髮甲等。
(二)光蘊身:以修妥噶,將全身變成光蘊,以入於虛空,如極喜金剛,文殊師利密渣,師利星哈。渣那修多羅及毘盧渣那等是。
(三)虹光大遷轉身:以修妥噶,行者將身轉成虹光如住世數世紀,以利有情,如啤嗎那密渣,楊丹增增布,赤松生嘰汪朱等是。  

教傳與巖傳

  甯瑪派又分長傳(教傳,Kama)與短傳(巖傳,Terma)及有從正定中於本尊或上師所得之直接教授。

  教傳乃由元始佛普賢王如來無間傳至于今。西藏現傳兩派教傳,一乃為中藏之朗傳承,一為由笛打甯巴(Terdak Lingpa, 1646~1714)於十七世紀末傳至東藏之康傳承。此由笛打甯巴及其弟盧珍達那嗎師利(Lochen Dharmashri, 1654~1717/8)之康傳承,於翟青及木百尤寺中擴而充之,遂由人聖者敦珠甯波車刊行成四十巨函。

  教傳內三密以經、幻、心為代表,分表阿奴瑜伽,瑪哈瑜伽與阿的瑜伽之心部。

  巖傳法則為蓮師與移喜蹉嘉佛母密藏之法,於末世蓮師與廿五弟子示現巖取者於適當時取出。大部份之巖傳法乃由針剛恭初及蔣楊親尊汪布結集成六十函,名為領青德曹,即珍貴巖庫、巖庫。巖庫分依於實物之地巖(沙德,sa ter)及由巖取者意流開發之意巖(恭德,gong ter)。

  除以上三者,亦有三種特殊巖傳:由授記,灌頂與空行處得之。

  且卻亦分三:喇嘛(Lama),濯青(Dzoghchen)與篤遮親波(Tukje Chenpo),即上師之靜忿修法,大圓滿教法與觀世音菩薩之續。另又可依噶耶(Kayge),恭道(Gongdu)與普巴(Purba)分之。

  意巖者如龍青巴尊者之「七寶」,明珠多傑(Mingyur Dorje)之「南曹」(Namcho)及 聖者敦珠甯波車之意巖。

  正定中之巖取者如余託雍敦剛布(Kuthok Yonten Gonpo)之余託領體(Yuthok Nyingtik)及拉生南佳直美(Lhatsun Makha Jigme)之「持明宿笠」(Rigdzin Sokdrup)等。

 巖取者

  以生遮喇嘛(Sangye Lama, 1000~1080)及開發四大藥續之渣巴昂詩(Drapa Ngonshe, 1012~1090)為首,數以百計之大師,致力開發。直至于今,以 聖者敦珠甯波車及頂果親尊甯波車為著,據稱共有一百大巖取者及一千小巖取者,以「五至尊」(Five Sovereigns)為最馳名,即楊盧甯瑪柯渣(Nyang Ral Nyima Ozer, 1124~1192)、佐汪上師(Guru Chowang, 1212~1270)、多傑甯巴(Dorje Lingpa, 1346~1405)啤瑪甯巴(Pema Lingpa,生於1450)及蔣楊親尊汪布(Jampyang Khyentse Wanpo, 1820~1892)。

  其他著名巖取者包括佐汪上師之佛母曹母文母(lady Jomo Menmo, 1298~1383)及開發蓮師廣傳及「噶登的雅」之鄔金甯巴(Orgyen Lingpa, 1323~1360),開發「北巖」之歌登持明(Rigdzin Godem, 1337~1903),開發喇嘛恭道(Lama Gongdu)之生遮甯巴(Sangye Lingpa, 1340~1396),開發道出六種中有之詩曹恭巴籠初(Shyi Tro Gongpa Rang Drol)及中有救度法之噶嗎甯巴(Karma Lingpa),超常主、秘之巧工,世壽百二歲之康湯嘉波(Tangtong Gyalo, 1385~1510),開發恭初戚朱(Konchok Chidu)之澤桑甯波(Jatson Nyingpo, 1585~1656),開發持明叔執(Rigdzin Sokdrup)之拉生南佳直美(Lhatsun Namkha Jigme, 1597~1650),於定中開發名為生哇嘉珍(Sangwa Gyachen)廿五法之大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錯(Ngawang Lobsang Gyatso, 1617~1682)及與之互為師徒之笛打甯巴(Terdak Lingpa)。  

  龍青巴尊者

  至於馳名世間之龍青巴尊者(1308~1363)則為甯瑪派大圓滿中最偉大導師之一,亦為西藏佛教文學史上最傑出之作者,其著作超過二百五十,惜只約有廿五套流傳,包括著名之「七寶」(曹頓)及「三論」。其將相承之啤嗎領體與空行領體和合,寫成三「仰的」或「心中心」。

  以其加持力,無垢光尊者(Longchen Rabjam, 1729~1798)面見龍青巴尊者,於其意巖中取出龍青巴尊者之握要,而成龍欽領體,遂風行於全藏,而龍欽領體傳承之主為第一世多笠青(Dodrupchen)甯波車爵美增利柯渣(Jigme Trinle Ozer, 1745~1821)。

 學術

  其他甯瑪派之大師包括首先造甯瑪派中之大論的雲中卓朱增布(Rongzom Chokyi Zangpo, 1012~1088),雅利班禪啤嗎汪沽(Ngari Panchen Pema Wangyal, 1487~1543),巴祖甯波車(Patrul Rinpoche, 1800~1887),米梵甯波車(Mipham Rinpoche, 1848~1912),第三世多笠青爵美聰拜甯瑪(Jigme Tenpe Nyima, 1865~1926),堪布生嘉(Khenpo Shyenga, 1871~ 1927)及 聖者敦珠甯波(1904~1987)。

  甯瑪派教理與修持並重。本世界巴祖甯波車,米梵與仙藩卓朱能哇結集了顯教十三大論並為注疏,此即為

一、釋迦佛之別解脫經
二、德光之律經
三、無著之阿毘達摩集論
四、世親之俱舍論
五、龍樹之大智度論
六、月稱之入中論
七、聖天之廣百論本
八、寂天之入佛子行論
九、無著之現觀莊嚴論
十、無著之大乘莊嚴經論
十一、無著之攝大乘論
十二、無著之破實法論
十三、無著之大乘無上陀羅尼論

  密法則以大幻化網導引法,龍青巴尊者之曹頓(Dzo Dun),雅利班禪(Ngari Panchen)之三戒(Dom Sum)及敏岭笛青(Mingling Terchen),盧珍法師(Lochen Dharmashri)等之教傳與巖傳經續為主。

寺廟

  只甯瑪派具出家與修行人之兩種僧伽。於西藏甯瑪派有超過一千座寺廟,而甯瑪派傳遍整個西藏,不丹,錫金,尼泊爾,拉達克等喜瑪拉雅山區。於中藏,以敏岭笛青爵美多傑(Mingling Terchen Gyurme Dorje)(笛打甯巴 Terdak Lingpa)於1676年建之閔忠岭(Orgyen Mindroling)及持明雅芝汪布(Ngak gi Wangpo)於1610年建立之多札仁橧(Dorje Drak)為主,於藏東康地,則以噶當巴德錫(Kadampa Deshek)於1159年建立之噶託(Katok)寺及持明恭增舒笠(Kunzang Sherab)於1665年建之柏尤(Palyul)寺為主。於1685年始,第一世濯青甯波車啤嗎持明(Pema Rigdzin)所建之濯青寺則成為甯瑪派最大與最具影響力寺院之一,詩川(Shenchen)寺則為二世詩川那針(Shechen Rabjam)甯波車爵美恭增南佳(Gyurme Kunzang Namgyal)所建。於青海與歌鹿(Golok)地仍有不少甯瑪寺院,如多笠青(Dodrupchen)寺及塔尚(Tarthang)寺等。

  於對上一世紀,由蔣楊親尊汪布,大針剛恭初與巖取者卓朱甯巴(Terton Chogyur Lingpa, 1829~1870)「親恭朱三」(Khyen Kong Chok Sum)等大師之全教運動則於文化復興中致力於鞏固甯瑪之教法,此時期亦出生傑出巖取者如敦珠甯巴(Dudjom Lingpa, 1835 ~ 1904)及利立甯巴巖取者蘇尤(Lerab Lingpa Terton Sogyal, 1856~ 1926)等。

  藏人於1959年流亡海外之後, 聖者敦珠甯波車(1904~1987)被一致公認為甯瑪派最高精神領袖,甯波車於1904年出生於西藏東南蓮師四大隱蔽勝境啤嗎角中,他為巖取者敦珠甯巴的轉世。

  於十四之早歲,已能傳授領青德曹之無餘灌頂及口授,於十七,述著其馳名關於大圓滿之論著。為一多產作者及多才之學者,著作多達四十八大函,包括「甯瑪歷史與宗義」之經典。由達賴喇嘛之請,又寫有「西藏政史」一書。其著作表現了全面性之學養,包括偈頌,歷史,醫方,星相,因明等。

  敦珠甯波車為蓮師現世代表。為其時最大之巖取者,及大圓滿導師,為一切甯瑪派傳承主,作為上師中之上師,各大西藏喇嘛均公認其擁有直接本性之最大能及加持力,而各大德亦均遣其具器前往這心意直遞之傳授。1958年離藏後,住於印度,及後轉居尼泊爾,而為海外藏人心中西藏文化保存之中心人物。於不丹、錫金、尼泊爾與拉達克等喜瑪拉雅山區,有數以千計之弟子,甯波車遍遊於東西方,以弘揚甯瑪教法,並於香港、美、法等地建立道場。

聖者敦珠甯波車

  聖者頂果親尊甯波車(Dilgo Khyentse Rinpoche, 生於1910年),最具名望之現存大圓滿上師,亦於傳揚甯瑪教法中佔重要地位,不倦地周遊於不丹、尼泊爾、印度及西方,教授數以千計之弟子,其即為全教運動上師,啤嗎那密渣與赤松德真同時化身,甯瑪派傳播中流,1959年於錫金示寂之蔣揚親尊卓朱羅爵(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之主要弟子,其法座乃嘉德滿都之詩川聽儀打幾甯(Shenchen Tennyi Dargye Ling)寺。

  多笠青甯波車(生於1927年)為龍欽領體之傳承上師,於錫金間託,不丹及美國麻省設有道場。

  於東方,諸大師仍致力闡揚甯瑪教法,如著名大圓滿上師譯曹(Chatral)甯波車,其法座於大吉嶺及尼泊爾;閔忠岭主持閔岭遮青(Minling Trichen)甯波車,住於笛拉頓(Debra Dun);貝羅(Penor)甯波車,主持南印拜剌古貝(Bylakuppe)之一精進道場而為甯瑪弘揚作出貢獻;朱式(突西, Trulshik)甯波車,甚受敬重之主要甯瑪上師現住於尼泊爾;第七世詩川那針(Shechen Rabjom)甯波車;第七世濯青甯波車及楚甯(Choling)甯波車等。

  更須一提者為美國西藏甯瑪中心,甯瑪學院及甯瑪文化中心柯的揚創始人塔尚(Tarthang Tulku )轉世甯波車之功績,尤其致力於出版事業。

  法國西南博都已成為甯瑪西傳之焦點所在,蓋寂於1987年之 聖者敦珠甯波車已建立其最重要道場於斯。其傳統乃由其子及法嗣仙蕃(Shenphen)甯波車繼承。以滿另一對甯瑪而傳極具啟示大師故甘珠(Kangyur)甯波車之顧,其子轉世啤嗎汪咕(Pema Wangyual)甯波車曾邀 聖者敦珠甯波車與聖者頂果親尊甯波車往博都為其弟子傳三年閉關法,他已在為甯瑪喇嘛年青一代之代表者。


 


雪域語獅子遍智大學者默朋江央南珈江措全集目錄

麥彭仁波切文集(藏文版 共27函)

叢書名稱: 蔣貢局麥彭嘉措文集廣本德格版
叢書主編: 喇嘛歐竹與謝熱吉美
出版機構: 無,原本存放在不丹的巴若(Paro,Bhutan)
出版時間: 1984-1993
書籍格式: PDF
書籍大小: 約1G
書籍清晰度: 清晰版 300dpi或者同等效果
書籍完整性: 完整
書籍內容提要: 藏文文集。

一、麥彭仁波切介紹:全名:「局.米旁囊傑嘉措」,生於四川石渠縣境,生卒年1846-1912,父親為貢波達傑,母親為馨瓊。是寧瑪派著名成就上師與學者。
二、文集介紹:德格印經院版本,共27函,內容涉及顯密佛教理論、聲明、因明、議論、課誦儀軌、醫藥、曆算、詩歌等。每函約35M至60M。全套由美國Tibetan Buddhist Resoure Center 掃描及流通。
雪域語獅子遍智大學者默朋江央南珈江措全集
_____默朋仁波切全集目錄


第一冊
王道論、護國莊嚴.79
沙彌偈文注釋寶.22
中觀根本頌注釋、極明龍樹意趣莊嚴論.147
入中論注釋,月稱言教無垢晶.171
續經竅訣之懺悔釋文、無垢晶鏡.8


第二冊
大乘經莊嚴論意旨,勝乘甘露喜言.380


第三冊
俱舍論注釋,明智歡喜頸飾.307


第四冊
現觀莊嚴論注釋,白蓮瓔珞.174
寶性論注釋,不敗言教.107
如來藏總義獅子吼<論>.23
辯法、法性論注釋,顯明智慧.21
辯中邊論注釋,光明.64
諸義定解慧劍釋.17
章佳若布多吉見歌本注.24


第五冊
續規寂靜妙吉祥修法、顯明勝慧成就.9
念誦所緣.2
妙吉祥贊、加持寶庫.1
驅魔護輪.2
修壽無死金剛命成就.3
會供.10
略供.1
又略供嗡阿吽,吽時方勝利等.1
酬願寶.5
酬供吽清淨萬物等.1
與妙音修法相屬願文,加持大雲.3
傳承祈請.3
吽五部空行等護法.1
妙吉祥能熟智慧金剛雨注<灌頂>.23
紅文殊增壽福修法,霹靂金剛摧滅死魔.10
補注.1
灌頂.6
精軌補缺.3
避谷修法妙吉祥等.2
攝成就儀軌本傳上師等.1
藥方自頂等.1
前緣修甘露藥海等.1
避谷支分、珍寶盒.8
避谷修法、如意甘露瓶.8
金剛歌供.23
妙吉祥燈供隨筆、耳之甘露.8
火供業次第明義.18
加持鈴杵.1
白文殊火供,智慧火焰廣增.7
加持聖物.2
妙吉祥泥像業聚.7
阿巴劄之占卦法,文殊歡喜言教.25
語獅修法心智日光與藥丸修法.4
妙吉祥業集寶王.42
圖樣.1
文殊遷識法.1
總持辯才修類,深明寶藏心燈.34
諸業集如意庫賢瓶.51
地藏修法.1
贊地美飾.1
七句上師瑜珈加持雨浴.2
八法類印藏八持明祈禱.3
鐵水毒面熔汁常修法.6
聚精(避谷)修法甘露賢瓶.6


第六冊
遍智金剛威嚴上師瑜珈與上師祈禱、滅災諦語.6
寂靜八法大密獨部修法.2
持明傳承敦請、加持雨浴.2
大生圓次第之加持雨浴.1
八法樂聚作業集成就.20
敦請.4
勾壽.2
大現觀<生次修法>.23
傲慢部主祈請.5
小生圓次第酬色.6
忿怒食子簡略回遮、摧滅敵魔.14
忿怒回遮.1
忿怒回遮咒.1
金翅鳥回遮詳盡.3
金翅鳥回遮攝略.3
八法適誦.1
壽主作業熾燃天鐵輪等.33
吽,八萬劫門巴敦請.1
閻羅誅法火供金剛熾焰力.10
除煞金剛鑽之火供.4
馬首金剛極密事業,懷誅熾燃與黑馬頭金剛常修法.13
黑馬頭金剛之事業成就海雲.28
清淨常修密意與會供輪.7
金剛手調伏傲慢眾外內密修法,常修心要、會供食子供等.10
續部橛金剛羯摩儀軌,事業無礙,下業敦請贊等.30
常修紅仙人兵器輪,金剛手調伏傲慢守庫神供,寂忿仙人之守庫神供,護法供等.10
忿怒仙人食子回遮.6
護法類如意吉祥池.80
格薩王大士之上師瑜珈,加持速入等.40
祈供事業速成.10
金剛壽王語與竅訣甘露妙瓶.7
三根本總集祈請.1
佳察事業金剛風力.2
略祈、摧破敵軍.1
格薩王招財、福運鐵勾.2
蓮花空行香供、蓮花瓔珞.2
破土儀軌吉祥奠基
摧破金剛,洗濯淨瓶,龍王儀軌惠施吉祥,龍王寶瓶修法,求雨深法,降雨法,風道
駕馭,雹駕馭法,通達龍咒,淨治曜毒實踐,霜凍等障礙等各種心需法.39
萬物迷亂禳解術、吉祥利樂.5
贖命略法、無死捨身.2
又贖命.2
贖死略法、勝魔法.2
招魂鬘.2


第七冊
賜四客儀軌如意樹等焚香類.42
香供略法.1
禳解匣般若精要吉祥如意樹.81
妙音金輪寫法.10
遍吉祥.11
說語吉祥寶幢.2
三寶真諦與靈器回向鬘.1
能作利益之禳解法、吉祥多門.16
贖死病魔遍解脫.1
贖死鬘.1
醫治水腫鬼法.1
金剛手灌頂續等滅災之錄器類與壓制等.1
滅災食子略法.2
素煙供與葷煙供.2
極樂願文.1
禳解寶匣補遺.3
八卦禳解法等.5
攝財.3
圖樣.1
招財、天欲鐵勾.2
嘗還命債.3
十萬如來名、寶鬘.94
懺悔業障.47
開光法、善妙增廣.14
現見解脫帽之隨筆略言.2
母音數術圖樣附.3
占音術注釋、晶鏡.171


第八冊
別解脫戒經注釋、定勝階梯.65
近善男戒<居士戒>安立釋文.2
清淨戒律經之<科判綱要>.1
三戒一體修法.10
《勸戒親友書》注釋、白蓮鬘.31
十大王經科判綱要.2
極樂世界清淨仙人教言之日.15
五次第零散筆記類.14
密集五次第注釋雙運寶燈.76
五次第智慧心要.14
異地差別經名等.5
《集量論》注釋、明道極光.74
嚜朋仁波切傳記、語目錄等.56


第九冊
隨念三寶經注無盡吉祥樂聲.35
信念燈之<正文><根本關鍵><定解寶燈論>.27
薩迦派見解辨疑.7
禪定外續注釋持咒如意樹.23
修辭學注釋、妙音嬉戲.228
默朋全集稀有寶鏡、化身事業.18


第十冊
身相尺度經極明日.35
工藝必需寶篋.3
四部醫續之釋難,本續與釋續釋難、欲生寶鏡.25
《竅訣續》釋難.21
《後事業續》釋難.2
醫方明精選集與實踐指南利樂寶庫.197
《三卷書》母子義.45
《後續》之目永尿釋要.32
草藥甘露明點.14


第十一冊
息滅眾病之密咒法、甘露雨.119
百病一咒法.24
修壽金剛堡壘、遍摧疫病密咒利器。
遍摧時惡病類密咒集金剛火燃、息滅瘟疫災害陀羅尼集、甘露雨等.14
治疾病秘方遍摧痛楚.24
各種秘方彙集、如意寶.54
聲明學妙音語鏡等、聲明類零散筆記等.33
分辯名稱斬斷疑網之寶劍釋等.8
《量理寶藏論》注釋、勝利軍旗.102
天文曆法前行寶鏡.6
星命數術先導極明鏡.8
虛空星曜軌道明觀、耳飾花墜.10
必需藥物配製法、晶鬘.21


第十二冊
諸天文曆法.25
十二宮 詳指開心生樂.16
月行步數辨認.5
新算佛教美飾、明辨算術寶鬘.32
時算神奇日,十萬佛名選集與各種總持等.10
緣起精要注釋.10
遍集智慧精要注釋珠鬘.16
唯識二十頌注釋.6
唯識三十頌注釋.8
承認他空見獅子吼論、助伴與議論之作緣美言等.21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之諸差別.55
般若攝要總目利判等.3
攝乘注.77
摧破金剛總持注釋.9
作業咒修法總言.27
二十誓言之筆記.8
薩樂和道歌注釋勝義金剛樂聲.19


第十三冊
中觀莊嚴釋論、妙音上師喜言消除多瓦當秋疑惑論等.208
竅訣見鬘論注釋寶庫.24
修菩提心要溶金汁之注釋唯一明燈.15
與身必需八時.15
世界論、世間喜庫、必需八分等.33
大樂樂器緣起道跳神姿.13
自護金剛翠玉明母之圓光法、光明鏡類、格薩箭卦等.29


第十四冊
智慧品注、澄清寶珠論.48
答辯日光.46
答辯明道、極明日光.142
觀察伏藏水晶寶.7
八大菩薩傳記、寶鬘.220
書信格式、花寶鬘.6


第十五冊
大能仁儀軌、加持庫藏.4
白蓮花傳.501


第十六冊
世間幻化小線卦書觀義明燈.407
利見女神之王、語誦深法、略法、護法供法、護庫神供法、守舍戰神修法等.19


第十七冊
時輪略續.108
時輪俱生修法等.6
時輪界品注釋、金剛日光.185
內品注釋.164


第十八冊
時輪自在品注釋.128
修法品注釋.129
智慧品注釋.230


第十九冊
秘密藏總義、光明精要.136
幻化論傳承祈禱吉祥成就杜鵑歌.2
七句祈禱注疏、白蓮花.47
大圓滿教誡、手中持佛.94
壽修法、密集之傳承祈禱加持速入.1
補遺.1
寶洲修壽法密集作業壽自在所欲吉祥.33
降加持光網.3
持明賜加持法.3
供養.1
供鬘.1
內修誦緣單抄本.2
彙集甘露勾壽法.1
鐵勾勾壽法.1
護法.1
略會供.1
死主伏魔法.5
供燈願文智慧光明.2
仙人神通明鏡.5
願文金剛花結釋文.10
吉祥事成之杜鵑音.2
前譯教法增廣願文.6


第二十冊
釋量論明文注疏、顯明善說寶庫.451


第廿一冊
八法注疏成就精要.104
清淨成就釋文略要.14
清淨密釋極明攝義.100
如意藏宗輪攝略.31
如意藏釋難.32
十八品之釋文.7
科判略攝頌睡蓮鬘.17


第廿二冊
入智者門.164
總目.26
目錄科判白蓮鬘.23
全書難點佛語總集大寶篋.143


第廿三冊
讚頌集與祈禱勝者歡喜樂器.119
教言集善說寶庫.38
摧破魔幻法之智慧寶劍等教誡類.78


第廿四冊
集經注釋、般若合注.176
原始心性、金剛精要.29
基位心基道果之分辯、智慧光照.78
勝義心別觀、金剛大寶鬘.104


第廿五冊
時輪修法、極明精要.66
壇城供軌、福德寶庫.23
集頌持.1
時輪咒.1
時輪根本咒.5
八大菩薩修法珍寶瓶等各種修法類.146
三根本合修筆記摩尼光.16
蓮花空行近修法、紅蓮花鬘.8
壽主近修法、勝三界敵.25
補遺法、成就門開.38
聖者八吉祥頌.2


第廿六冊
修慧行分別修輪等修心類.17
深解攝要甘露精華等各類.21
不共大圓滿彙集深義精要.61
大圓滿正見歌、妙琴樂聲等大圓類.40
時輪覺朗派傳承祈禱類.1
多知丹白尼瑪教言.2
攝類單元辯論法、言語入門.35
上師供祈法、二利珍寶導舟.6
金剛心滅災火供、吉祥火炬等四業火供類.16
誅法火供.1
甘露藥修法、無死妙藥成就.21
總持辯才修法、深密寶庫.12
默朋仁波切論著、五蓮花、五寶劍.14
本初佛之安立、惠賜智慧光明.8
益西措佳祈禱信心敬音.5
文殊怙主上師傳記祈禱等.20
吉祥時輪圓滿次第金剛瑜珈意趣明要、吠琉璃鏡.37
藥師佛經略軌、甘露妙瓶.14
齋香.1
舊譯教法增盛願文、願文金剛句花結注釋。離二邊之大中觀願文。吉祥山願文。智慧
密道。供酥油燈願文。智慧光明等.39
近修冊.4
(為方便道友修學,釋月定敬譯于浙江東陽清坑觀音閣,吉祥歡喜!未經譯者同意
請勿修改!) 2001年10月22日上午

[儀軌]《現喜淨土願文‧經藏密義》


達Ra那他尊者著
嗡梭帝!
天中勝天釋迦佛,住王舍城靈鷲山,阿羅漢僧菩薩眾,三界至高足前禮。
彼時舍利子啟請,為利眾生燃法燈,吾亦淨信而皈依,願此正淨願成就。
此東方過大千界,國土名妙喜淨土,無量功德之佛土,我等於彼受用法,
一切菩薩之得入,最勝行與大喜樂,發最勝心披鎧甲,願入詮說功德列。
往昔圓滿大眼佛,由六度而轉法輪,彼時有一勝比丘,誓行最勝菩提行,
無害心諸緣不動,由彼時起為佛子,如今成佛名不動,無上最勝名具義。
即彼住菩薩位時,亦由心虔意頂禮。
如怙主您發誓願,願隨汝行持而學,無諂曲而發真心,棄瞋害心一切惑,
永不離一切智心,棄欲貪欲等煩惱,離殺命等不善心,恆迴向無上菩提,
依所說而如是行,願不離信仰佛陀。
生生世世得出家,少欲知足功德具,無貪之勇示正法,永無散逸懶惰眠,
棄根墮不生俗業,女人謊騙說他過,威嚇害他等不作,行真理時棄惡行。
乃至袈裟色為塔,諸智者視為導師,勤聞正法棄餘神,法與資財平等捨。
不顧身命思他苦,夢中亦無壞尸羅,任何罪墮聲不云,願勝土畢竟清淨。
不動為佛苗之時,如此行祈願鎧甲,如是具誓願佛子,近無上菩提佛讚。
真實力震動三界,嗟夫空前大獅吼,諸世間百遍讚歎,願我等亦如是行。
餘諸佛行事業行,光明照遍諸世間,息苦生無量殊勝,汝初發心亦成此。
賢劫數千菩薩等,無量聖眾中最勝,於菩薩時諸佛讚,願吾亦如怙主您。
不動佛之菩提樹,高量有十萬由旬,由七珍寶所聚成,出悅耳無量法音,
直至大劫百萬數,世尊住世啟教法,入涅聖教壽等住,如此世尊願常見。
證獲菩提七日前,有情皆喜離煩惱,證無上智震三界,諸頂禮獻無量供,
成百由旬之寶傘,常住稽首上虛空,於三千大千世界,唯身光明恆遍照,
彼土無惡趣魔業,無外道爭戰惱伏,盡無老病與衰敗,無女人過不淨物,
諸聲聞依大乘法,見諦即得阿羅漢,大比丘眾無量置,菩薩匯聚盡無量,
彼等個個無量德,我及無邊諸有情,得入如是勝會聚,願得法門之禪定。
妙色地柔軟觸樂,無高低鋪陳天寶,金色蓮花多遍佈,無斷木荊棘深淵,
衣飾出自如意樹,於諸無勤珍寶器,隨欲出百味珍饈,諸舍宅之越量宮,
遍諸座褥與資具,於池水中鋪金沙,無憂樹於周匝繞,彼皆隨士夫願生。
柔風吹無冷熱苦,除圓滿正覺法王,無主眷皆平等樂,無買賣耕等作業,
如是意念如是得,多羅樹林遍各方,悅聲香味盡處起,歌舞樂戲具正念,
您行境所至足印,為寶水生千瓣蓮,彼蓮亦成供養境,世間至三十三天,
有金銀琉璃之梯,彼處天人行安樂,如天人樂人亦樂,諸天亦慕世間人,
雖有統御魔世間,唯住於清淨正道,一切有情得恆常,供養不動佛聞法,
一切諸煩惱分少,無有罪業罪墮垢,由欲喜而得離貪,住胎如妙宅七日,
聲聞亦神變無盡,菩薩行傳不思議,彼勝佛土法興盛,威鎮其餘諸國土,
具悲憫之香象者,今最勝怙之攝政,於不動佛聖教後,至七日間成法王,
天人導師名金蓮,具十力如不動佛,成不思議大悲業。願令怙主得歡喜。
如是世尊汝行持,行菩薩行我誓願,為與不動俱生友,而行六度波羅密,
隨念汝身宣正法,比丘菩薩僧伽眾,隨念畢竟為迴向,佛說能生妙喜土。
聞攝政淨名祈願,令淨十方諸淨土,令他發願生彼土,行持不動佛土經,
住於象座蓮花上,身相百千塑繪等,親見汝身僧伽眾,無數圍繞往彼土,
佛真實語如是云。諸有情若如是行,極住福德善聚集,願受用妙喜淨土。
我等從今一切世,十度證悟盡受用,連根拔除三障聚,願得不動佛果位。
直至未得果位前,寂滅不善順障礙,勝享正法之喜宴,願置眾生無上樂。
現喜淨土願文經藏密義此作,尋求者多敦請故,遊方者達Ra那他之真語。芒噶浪!


《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譯版集結 part 3/3

4.《盔沙子--咖拉麻經》暨覓寂比庫注疏

[188]
                     六五、盔沙子--咖拉麻經
                                                      (A.i,p.188.)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高沙喇國(Kosala)遊行,與大比庫僧俱,到達了稱為盔沙子(kesaputta)的諸咖拉麻(kalamanam)城鎮。
    當盔沙子的咖拉麻們聽到:「據説,尊者沙門苟答馬釋迦子從釋迦族出家,來到盔沙子。而該尊者苟答馬有如此的善聲譽傳揚:『那位世尊即是阿拉漢,正自覺者,明行圓滿者,(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他在這有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人、天人的世間作證了通智。他所宣說的法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顯示完全圓滿的清淨梵行)。』得見如此的阿拉漢實是善哉!」
    那時,盔沙子的咖拉麻們前往世尊處。到了之後,有些人向世尊禮敬後坐在一邊;有些人以諸愛語與世尊互相慰問,然後,坐在一邊;有些人向世尊合掌後坐在一邊;有些人自稱姓名後坐在一邊;有些人則沉默地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盔沙子的諸咖拉麻向世尊(如)此說:「尊者,有一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盔沙子,他們只解説、闡明自己的教義,而批評、輕蔑、輕視、破斥他人的教義。尊者,也有其他一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盔沙[189]子,他們只解説、闡明自己的教義,而批評、輕蔑、輕視、破斥他人的教義。尊者,我們對那些只是感到懷疑、疑惑:這些諸尊沙門中,誰所説的是真實,誰(所説的)是虛妄呢?」
    (世尊回答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的懷疑是適宜的,你們的疑惑是適當的。對應當懷疑的事〔處〕,你們(應該)生起疑惑。
    來,諸咖拉麻,你們不要輕信傳聞;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不要輕信據説如此;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理因〕(的教説);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不要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諸咖拉麻,假如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不善的,這些法是有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呵責的;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痛苦的』,這時,諸咖拉麻,你們應當捨棄。
    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貪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無利益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當這個貪欲的男子,由於被貪所征服、心被(貪)所佔取而殺生、不與取、侵犯他妻、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無利益、痛苦嗎?」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瞋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無利益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當這個瞋恚的男子,由於被瞋所征服、心被(瞋)所佔取而殺生、不與取、侵犯他妻、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無利益、痛苦嗎?」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癡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190]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無利益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當這個愚癡的男子,由於被癡所征服、心被(癡)所佔取而殺生、不與取、侵犯他妻、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無利益、痛苦嗎?」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善的,還是不善的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不善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有罪的,還是無罪的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有罪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智者所呵責的,還是智者所讚歎的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智者所呵責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痛苦的,或不會(導致無利益、痛苦的),還是在此是如何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痛苦的,在此我們(認為的)是如此。」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我們所説的:『來,諸咖拉麻,你們不要輕信傳聞;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不要輕信據説如此;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理因〕(的教説);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不要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諸咖拉麻,假如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不善的,這些法是有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呵責的;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痛苦的」,這時,諸咖拉麻,你們應當捨棄。』如此所説的乃緣此而説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來,諸咖拉麻,你們不要輕信傳説;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不要輕信據説如此;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不要輕信思考的原因〔推論〕;不要輕信方法的原因〔理因〕;不要輕信行相的審慮;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不要輕信形相的可能性;不要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諸咖拉麻,假如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善的,這些法是無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讚歎的;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利益、快樂的』,這時,諸咖拉麻,你們應當具足而住〔奉行〕。
    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無貪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有利益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當這個無貪的男子,由於未被貪所征服、心未被(貪)所佔取,既不殺生,也不不與取、不侵犯他妻、不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191]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利益、快樂嗎?」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無瞋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有利益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當這個無瞋的男子,由於未被瞋所征服、心未被(瞋)所佔取,既不殺生,(也不不與取、不侵犯他妻、)不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利益、快樂嗎?」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無癡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有利益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當這個無癡的男子,由於未被癡所征服、心未被(癡)所佔取,既不殺生,也不不與取、不侵犯他妻、不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利益、快樂嗎?」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善的,還是不善的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善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有罪的,還是無罪的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無罪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智者所呵責的,還是智者所讚歎的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智者所讚歎的。」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有利益、快樂的,或不會(導致有利益、快樂的),還是在此是如何呢?」
    (咖拉麻們回答世尊:)「尊者,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有利益、快樂的,在此我們(認為的)是如此。」
    (世尊對咖拉麻們説:)「諸咖拉麻,我們所説的:『來,諸咖拉麻,你們不要輕信傳聞;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不要輕信據説如此;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理因〕(的教説);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不要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諸咖拉麻,假如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善的,這些法是無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讚歎的;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利益、快樂的』,這時,諸咖拉麻,你們應當[192]具足而住〔奉行〕。』如此所説的乃緣此而説的。
    諸咖拉麻,當那聖弟子如此離貪、離瞋、無癡,正知、正念,以慈俱心,對一方遍滿而住,同樣的第二、第三、第四。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瞋,與慈俱心遍滿而住;以悲俱心,(對一方遍滿而住,同樣的第二、第三、第四。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瞋,與慈俱心遍滿而住);以喜俱心,(對一方遍滿而住,同樣的第二、第三、第四。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瞋,與慈俱心遍滿而住);以捨俱心,對一方遍滿而住,同樣的第二、第三、第四。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瞋,與捨俱心遍滿而住。
    諸咖拉麻,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如此無瞋心,如此無雜染心,如此清淨心,則他在現法中證得四種酥息〔安穩〕。
    『假如有來世,(假如)諸行善、造惡的業有果報的話,在我身壞死後,將會投生到善趣、天界。』這是他的第一種酥息。『假如沒有來世,(假如)諸行善、造惡的業沒有果報的話,在這現法中,我(將)無怨、無瞋、無惱而自我保持快樂。』這是他的第二種酥息。『假如惡報(降臨)在造(惡)者,而我思惟並未對任何人造作惡事,未造惡業的我,怎麼將會被苦所觸呢?』這是他的第三種酥息。『假如惡報不會(降臨)在造(惡)者,則我見到(我沒有造惡及惡報不會降臨在我身上)這兩者自己只是清淨的。』這是他的第四種酥息。
    諸咖拉麻,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如此無瞋心,如此無雜染心,如此清淨心,則他在現法中證得四種酥息〔安穩〕。」
    (咖拉麻們對世尊説:)「世尊,這是如此,善逝,這是如此。尊者,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如此無瞋心,如此無雜染心,如此清淨心,則他在現[193]法中證得四種酥息〔安穩〕。『假如有來世,(假如)諸行善、造惡的業有果報的話,在我身壞死後,將會投生到善趣、天界。』這是他的第一種酥息。『假如沒有來世,(假如)諸行善、造惡的業沒有果報的話,在這現法中,我(將)無怨、無瞋、無惱而自我保持快樂。』這是他的第二種酥息。『假如惡報(降臨)在造(惡)者,而我思惟並未對任何人造作惡事,未造惡業的我,怎麼將會被苦所觸呢?』這是他的第三種酥息。『假如惡報不會(降臨)在造(惡)者,則我見到(我沒有造惡及惡報不會降臨在我身上)這兩者自己只是清淨的。』這是他的第四種酥息。尊者,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如此無瞋心,如此無雜染心,如此清淨心,則他在現法中證得四種酥息〔安穩〕。
    太希有了,尊者!(太美妙了,尊者!尊者,就像扶起翻倒之物,顯露覆蓋之物,為迷途者指出﹙正﹚道,在黑暗中擎舉油燈,使有眼者得見諸色;同樣地,尊者以種種方式說法。)尊者,(從今日開始)我們歸依世尊、歸依法及歸依比庫僧。尊者,願世尊憶持我們為從今天開始終身歸依的在家信徒﹝伍巴薩咖﹞。」

                                         Bhikkhu Santagavesaka  覓寂比庫 2007.8.15.


[304]
                   五、盔沙子--咖拉麻經註
                                 (AA.ii,p.304~6.)

    在第五:「諸咖拉麻城鎮(kalamanam nigamo)」-諸咖拉麻是指諸剎帝利,而他們的城鎮。
    「盔沙子的(kesaputtiya)」-即盔沙子鎮的住(民)。
    「前往(tenupasavkamimsu)」-使人帶取熟酥、生酥等藥品以及八種果汁後而前往。
    「只解説自己的教義(sakamyeva vadam dipenti)」-只談論自己的主張。
    「闡明(jotenti)」-即説明。
    「批評(khumsenti)」-即打擊。[305]
    「輕蔑(vambhenti)」-即輕視。
    「輕視(paribhavanti)」-即表示卑劣的。
    「破斥(opapakkhim karonti)」-即舉罪;向上舉起後再丟棄。
    「尊者,也有其他(aparepi, bhante)」-據説,那是(一個)森林入口的村落,因此經過或想要經過森林(的人就經常)在那裡住宿。那些首先來到的人在解説了自己的教義後就離去;後面來的人(説):「他們知道些什麼?我們的弟子們在我們之前學取某某技藝。」在解説了自己的教義後就離去。諸咖拉麻連一種教義也無法建立。
    他們闡明了此義,在如此告訴世尊後,(接著)説:「尊者,我們對那些(tesam no, bhante)」等。
    此中,「只是感到懷疑(hoteva kavkha)」-即只有懷疑。
    「疑惑(vicikiccha)」-只是它(懷疑)的同義語。
    「適宜的(alam)」-即適當的。
    「不要輕信傳聞(ma anussavena)」-即不要採取傳聞的言論。
    「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ma paramparaya)」-即也不要採取(代代)輾轉相傳的言論。
    「不要輕信據説如此(ma itikiraya)」-即不要採取:「這據説如此」。
    「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ma pitakasampadanena)」-即不要採取:「(這是)與〔從〕我們的藏(經)聖典而來的。」
    「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ma takkahetu)」-即使是取自推論的,也不要採取。
    「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理因〕(的教説)(ma nayahetu)」-即使是取自理趣的,也不要採取。
    「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ma akaraparivitakkena)」-即不要採取:「這是極好的原因」,如此審慮的原因。
    「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ma ditthinijjhanakkhantiya)」-不要採取:「(這是)我們在審思、忍可後而來所執取的見解。」
    「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ma bhabbarupataya)」-不要採取:「這位比庫的形相端嚴,這種論説是適宜採信的。」
    「不要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ma samano no garuti)」-不要採取:「這位沙門是我們的老師,這種論説是適宜採信的。」
    「完全地(samatta)」-即圓滿。[306]
    「受持(samadinna)」-即執取的、把取的。
    「這對他(yam sa hoti )」-即所起因的那個人。
    無貪等,當知即是貪等所相反的。
    「離貪(vigatabhijjho)」等為慈的先前部分之談論〔前分論〕。
    由於現在在談論慈等業處,所以説:「以慈俱(mettasahagatena)」等。此中,業處的談論、修習的方法或聖典的解釋,凡所當説的,一切只在該《清淨道論》所説的。
    「如此無怨心(evam averacitto)」-如此由沒有不善怨和怨敵〔人怨〕而無怨心。
    「無瞋心(abyapajjhacitto)」-由沒有忿怒心而沒有心的痛苦。
    「無雜染心(asamkilitthacitto)」-由沒有煩惱而心無雜染。
    「清淨心(visuddhacitto)」-由沒有煩惱垢而成心清淨之意。
    「則他(tassa)」-即該如此的聖弟子。
    「酥息〔安穩〕(assasa)」-處於(有)依靠(的狀態)。
    「假如有來世(sace kho pana atthi paraloko)」-即假如有此世(後)的來世。
    「在我身壞死後,將會投生到(善趣、天界)(thanamaham kayassa bheda param marana...pe... upapajjissami)」-由此原因,在我身壞死後,將會投生到善趣、天界。如此當知一切處的方法。
    「無惱(anigham)」-即無苦。
    「快樂(sukhim)」-即快樂。
    「則我見到這兩者自己只是清淨的(ubhayeneva visuddham attanam samanupassami)」-由見到我並未造惡及(惡報)不會降臨在(我身上)這兩者,而自己只是清淨的。
    其餘的(句義)只是簡單易解的。

                                          Bhikkhu Santagavesaka  覓寂比庫 2007.8.17.


[2.165]
                   五、盔沙子--咖拉麻經疏
                                              (AT.ii,pp.165~6.)
    在第五:這些盔沙子住處為「盔沙子的」,所以説「盔沙子鎮的住(民)(kesamuttanigamavasino)」。
    「八種果汁(atthavidhapanakani)」-即芒果汁等八種果汁。
    在「不要輕信傳聞(ma anussavena)」等,有從一個少年時代就開始如此傳聞,如此久遠〔久時〕所傳聞(的故事),在獲得時是有以其他的方式來説這(件事)的。由於反對採信:「這是真實」,的這種傳聞,所以説:「不要輕信傳聞(ma anussavena)」。一再所隨聞的為傳聞。
    其次,從我們的父親、祖父等諸耆宿所輾轉傳來的這教説,如此輾轉所傳來的教説,則是沒有以其他的方式來説這(件事)的。由於反對採信:「這是真實」,的這種(輾轉相傳的教説),所以説:「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ma paramparaya)」。
    有某人或在某事採信只是所説的:「這據説如此」,由於反對〔禁止〕該(只憑據説),所以説:「不要輕信據説如此(ma itikiraya)」。
    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所給與〕的,為從藏(經典籍而)來的,即學習典籍者。有些學習藏(經典籍)者在熟練如此的典籍後,將混合、結合,由於反對採信:「這是真實」,的關於這種(從藏﹙經典籍而﹚來的教説),所以説:「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ma pitakasampadanena)」。而自己所學成的典籍,則説成:「你們不要採信。」
    「混合(samentam)」-即會合的。
    有人在思考:「那應當是如此的」時,而採信只憑自己思惟的(認為):「這是真實」。關於這種(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而説:「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ma takkahetu)」。
    此外,(有人)以:「由於這是適當的,所以這是真實的」,只憑比量而採信所取的方法。為了反對〔禁止〕該(只憑比量的教説),所以説:「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理因〕(的教説)(ma nayahetu)」。
    有人在遍計時,而現起一個原因:「如此這是存在的」,以那:「就是這個意思」,而採信由自己所遍計的行相。為了反對〔禁止〕該(只憑遍計的行相之教説),所以説:「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ma akaraparivitakkena)」。
    另外,(有人)從所思考的,依所遍計某義而生起所執取的一個見解:「這是如此,沒有其他的方式。」,如以原因而審思為現前一樣,而忍可所思考的具體化。以那:「就是這個意思」,而採信忍可審思之見。關於該(忍可審思之見),所以説:「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ma ditthinijjhanakkhantiya)」。
    「不善怨(akusalaverassa)」-乃關於殺生等五種怨而説的。
    忿怒是指沒有心的痛苦,所以説:「以沒有忿怒心(kodhacittassa abhavena)」。
    「煩惱(kilesassa)」-壓迫、苦惱的心,即掉舉、追悔等煩惱。
    其餘的,在此〔句義〕只是簡單易解的。

Bhikkhu Santagavesaka  覓寂比庫 2007.8.17.


5. 巴利藏《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喬正一白話譯版
喬正一中譯於西元2008/6/1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帶領著許多比丘一起遊行,來到了古印度拘薩羅國,並進駐該國的卡拉瑪城市中心。城內的人民早已久仰佛陀盛名,便慕名蜂擁造訪佛陀。他們見到了佛陀,向佛陀行過禮後,便恭敬的坐在一旁。

  卡拉瑪人的代表開口問佛陀:「各家各派都對自己的教義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矮化別人,抬高自己。若跟他們的教義持不一樣的看法,他們就會駁斥、輕蔑、卑視。佛陀啊,我們實在感到很迷惑,我們實在無法分辨這些人當中,誰說的是真話,誰的話是虛妄不實的?]

  「卡拉瑪人,你們會疑惑是應該的,在所疑之處生疑,在有惑之處起惑,都是正常的現象。」佛陀這麼說。

  「卡拉瑪人,你們只要把握一項原則,那就是:不可因為傳說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是古老的傳統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是正在流行的消息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是宗教經典或書本裡的記載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羅輯就信以為真;不可以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常識或外在的推測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自己的預設、見解、或觀念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演說者的權威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這個沙門是我的導師』就信以為真。」

  佛陀接著說:「卡拉瑪人,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是不好的,這些事是有過失的,這些事會受智者譴責的,做這些事情會導致後患無窮,當這些事被採用時會帶來傷害及痛苦之時』--你們便應該捨棄或遠離他們。無論在任何時候,當你們很清楚知道這些事情是不善的、是錯誤的、會受智者譴責的、若接受或採取之後會帶來損害、傷害、痛苦和煩惱時,那麼你們便應該捨棄遠離這些事情。」

  「卡拉瑪人,你們認為人類心中的貪欲、瞋怒、及愚癡,對人是有益的,或是無益的?」佛陀問。
  「佛陀,都是無益的。」卡拉瑪人回答。

  「那麼,卡拉瑪人,如果此人被貪欲、或瞋怒、或愚癡所蒙蔽,因而做出殺人、偷竊、與他人之妻(夫)通姦、及說謊等行徑,你們認為他(她)會不會因此招致長期的痛苦?」
  卡拉瑪人回答:「一定會!」

  佛陀問:「卡拉瑪人,那麼你們認為以上的行徑是善,或不善?]
  「是不善的。」

  「這些行為是有罪的?或無罪?」
  「是有罪的。」

  「這些行為會不會招致無窮的後患?產生無止盡的痛苦與煩惱?」
  「一定會招致無窮的後患,一定會產生無止盡的痛苦與煩惱。」

   佛陀說:「卡拉瑪人,所以我才會這麼說:『不可因為傳說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是古老的傳統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是正在流行的消息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是宗教經典或書本裡的記載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羅輯就信以為真;不可以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常識或外在的推測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自己的預設、見解、或觀念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演說者的權威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這個沙門是我的導師』就信以為真。』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是不好的,這些事是有過失的,這些事會受智者譴責的,做這些事情會導致後患無窮,當這些事被採用時會帶來傷害及痛苦之時』--你們便應該捨棄或遠離他們。無論在任何時候,當你們很清楚知道這些事情是不善的、是錯誤的、會受智者譴責的、若接受或採取之後會帶來損害、傷害、痛苦和煩惱時,那麼你們便應該捨棄遠離這些事情。」

  佛陀又問:「卡拉瑪人,如果人類心中沒有貪欲、瞋怒、及愚癡,你們覺得對人是有益的,或是無益的?」
  「佛陀,都是有益的。」

  「那麼,卡拉瑪人,如果此人並未被貪欲、或瞋怒、或愚癡所蒙蔽,並沒有做出殺人、偷竊、與他人之妻(夫)通姦、及說謊等行徑,你們認為他(她)會不會因此獲得恒久的平安與快樂?」
  卡拉瑪人回答:「一定會!」

   佛陀問:「卡拉瑪人,那麼你們認為以上的行徑是善,或不善?]
  「是善的。」

  「這些行為是有罪的?或無罪?」
  「是無罪的。」

  「這些行為會不會受到智者所稱讚?」
  「一定會受到智者所稱讚。」

  「卡拉瑪人,同樣的道理,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是好的,這些事是沒有過失的,這些事會受智者稱讚的,做這些事情不會導致後患無窮,當這些事被採用時會帶來平安及快樂時』--你們便應該努力奉行。無論在任何時候,當你們很清楚知道這些事情是善的、是正確的、是有益的、會受智者稱讚的、若接受或採取之後會帶來名譽、成功、平安、快樂時,那麼你們便應該努力奉行這些事情。」

  「卡拉瑪人,佛教的聖弟子們就是這樣修行的,他們離貪、離瞋,不愚癡。時時刻刻保持正知、正念,將內心慈愛之念徧滿一方、二、三、四方世界。將內心的悲憫徧滿一方、二、三、四方世界。將不嫉妒的歡喜之情徧滿一方、二、三、四方世界。將謙卑、無私與平等之心徧滿一方、二、三、四方世界。將如是慈、悲、喜、舍等四心橫徧於全世界上下一切之處,甚至整個宇宙,令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徧滿而住。」

  「卡拉瑪人,我的學生若能做到以上的修行,內心沒有怨憎,沒有貪欲、沒有雜染,清淨聖潔,他(她)在今生中便能獲致四種內心的平安與喜樂:
  第一,他(她)會這麼想:『我不確定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輪回,有沒有因果業報。但萬一這些事情存在,那麼我死後一定會生天,或出生在美好的地方。』這就是他(她)今生的第一種內心的安樂。

  第二,他(她)會這麼想:『我不確定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輪回,有沒有因果業報。就算沒有,那麼虎死留皮,人死留名,至少我可以為自己、家人或親友留下好的名聲』這就是他(她)今生的第二種內心的安樂。

  第三,他(她)會這麼想:『若作(惡)之人有惡報,那麼我不對任何人懷有惡意,不造惡業,我將來一定不會遇到不幸。』這就是他(她)今生的第三種內心的安樂。

  第四,他(她)會這麼想:『假設作惡之人沒有惡報,那麼至少我心安理得,無愧於天地,無負於他人』這就是他(她)今生的第四種內心的安樂。」

  卡拉瑪人聽完佛陀的啟示以後,皆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內心湧起無法言喻的歡喜,他們齊聲稱讚佛陀:「真是了不起!真是偉大!佛陀的教導實在不可思議,猶如使迷路者找到了正途,在黑暗中嶄露了曙光,在闇室中點燃油燈,令大家看清室內的各種東西,佛陀的教導亦是如此。佛陀啊,我們從今起願皈依佛陀、佛法、皈依比丘僧伽,佛陀啊!請接受我們為忠實的在家弟子。」

6. 巴利藏《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蕭式球白話譯版

《增支部》三 六十五《羇舍子①經》 蕭式球譯

我這樣聽聞:

有一次,世尊與一大群比丘在拘薩羅國遊行說法,去到羇舍子市鎮伽藍磨人②居住的地方之中。在羇舍子市鎮的伽藍磨人聽到這個消息: “沙門喬答摩聲名遠播,他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是一位阿羅漢、無上正等正覺、明行足、善說、世間解、無上的調禦者、天人師、佛、世尊③。他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言之有物、有意義、圓滿、展示達至清淨的修行道路。他來到這裡了。” 去拜訪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之後,羇舍子的伽藍磨人一起去拜訪世尊。他們去到世尊處時,一些人禮敬世尊之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和世尊善意交談一會之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對世尊合掌之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到世尊跟前介紹自己之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保持肅靜之後,然後坐在一邊。當羇舍子的伽藍磨人全都坐好後,對世尊說:

“尊者啊,有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羇舍子,他們演說自己的教義,讚揚自己的教義,但責難、看輕、藐視、摧毀其它的教義。尊者啊,當另一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羇舍子,他們都是同樣演說自己的教義,讚揚自己的教義,但責難、看輕、藐視、摧毀其它的教義。尊者啊,這真使我們猶豫,這真使我們疑惑,不知道在他們之中誰說的是真理?誰說的是謊言?”

“伽藍磨人啊,你們的猶豫是適當的,你們的疑惑是適當的。面對使人猶豫的事情,猶豫便會生起;面對使人疑惑的事情,疑惑便會生起。

“伽藍磨人,聽啊,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個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門和老師。伽藍磨人啊,無論任何時候,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不善的,這些東西是錯的,這些東西受智者譴責的,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那麼你們便應該捨棄這些東西。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貪欲,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尊者啊,是有害的。”

“伽藍磨人啊,一個貪欲的人,內心受貪欲所壓服、受貪欲所纏擾,使得他去作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行為。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呢?”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瞋恚…… (與貪欲的經文相同)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愚癡…… (與貪欲的經文相同)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這是善還是不善的呢?”
“尊者啊,是不善的。”

“是錯還是對的呢?”
“尊者啊,是錯的。”

“受智者譴責還是受智者讚揚的呢?”
“尊者啊,受智者譴責的。”

“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損害和苦惱還是不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呢?”
“尊者啊,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

“伽藍磨人,聽啊,因此,無論我們說什麼,你們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個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門和老師。伽藍磨人啊,無論任何時候,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不善的,這些東西是錯誤的,這些東西受智者譴責的,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那麼你們便應該捨棄這些東西。

“伽藍磨人,聽啊,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個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門和老師。伽藍磨人啊,無論任何時候,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善的,這些東西是對的,這些東西受智者讚揚的,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那麼你們便應該採納及受持這些東西。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不貪欲,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尊者啊,是有益的。”

“伽藍磨人啊,一個不貪欲的人,內心不受貪欲所壓服、不受貪欲纏擾,使得他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呢?”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不瞋恚…… (與不貪欲的經文相同)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不愚癡…… (與不貪欲的經文相同)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這是善還是不善的呢?”
“尊者啊,是善的。”

“是錯還是對的呢?”
“尊者啊,是對的。”

“受智者譴責還是受智者讚揚的呢?”
“尊者啊,受智者讚揚的。”

“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利益和快樂還是不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呢?”
“尊者啊,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

“伽藍磨人,聽啊,因此,無論我們說什麼,你們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個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門和老師。伽藍磨人啊,無論任何時候,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善的,這些東西是對的,這些東西受智者讚揚的,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那麼你們便應該採納及受持這些東西。

“伽藍磨人啊,一位聖弟子④止息了貪欲和瞋恚,沒有困惑,內心警覺,不失念,持續以慈心向一個方向散發開去;同樣地,持續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⑤散發開去;還有持續向上方、下方、四個角落等所有方向散發慈心,散發于所有眾生身上及所有事物之上。他帶著廣大、成熟、沒有限量的慈心,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持續向外散發開去。

“伽藍磨人啊,一位聖弟子止息了貪欲和瞋恚,沒有困惑,內心警覺,不失念,持續以悲心……(與慈心的經文相同)……持續向外散發開去。

“伽藍磨人啊,一位聖弟子止息了貪欲和瞋恚,沒有困惑,內心警覺,不失念,持續以喜心……(與慈心的經文相同)……持續向外散發開去。

“伽藍磨人啊,一位聖弟子止息了貪欲和瞋恚,沒有困惑,內心警覺,不失念,持續以舍心……(與慈心的經文相同)……持續向外散發開去。

“伽藍磨人啊,這位聖弟子因他的內心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在現生之中,他能體悟到四種安穩。他知道: ‘若是有來生,若是有善惡業報的話,當我身壞命終的時候,我會投生於天上善趣之中。’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一種安穩。

“ ‘若是沒有來生,若是沒有善惡業報的話,我也能在此生之中沒有憤恨、瞋恚、敵意,過著快樂的生活。’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二種安穩。

“ ‘若我不對他人作惡行,也沒有作惡行的想法。我怎會受苦惱困擾呢?’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三種安穩。

“ ‘若我不作惡行,不管惡業會有積聚還是惡業不會有積聚也沒有關係,我都能清楚明白到我所過的就是清淨的生活。’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四種安穩。

“伽藍磨人啊,這位聖弟子因他的內心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在現生之中,他能體悟到這四種安穩。你們認為是嗎?”

“世尊啊,是的。善說啊,是的。尊者啊,這位聖弟子因他的內心沒有憤恨……(與之前數段的經文相同)……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一種安穩……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二種安穩……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三種安穩……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四種安穩……他能體悟到這四種安穩。

“尊者啊,妙極了!尊者啊,妙極了!尊者啊,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它有眼睛的人可以看到東西。尊者啊,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尊者啊,願世尊接受我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① Kesaputta 羇舍子是一個市鎮的名稱。      
② Kalama 伽藍磨是一個種族的名稱。經文中的伽藍磨人是住在羇舍子市鎮中的伽藍磨族人。
③ 由阿羅漢至世尊是佛陀的九種品德,這九種品德分別如下:
   Arahaj 阿羅漢──完滿了修行的人;值得受人供養的人。
   Sammasambuddho 無上正等正覺──以自己的能力,無師自證的人。
   Vijjacaranasampanno 明行足──智慧和品行均具足。
   Sugato 善說──善巧的說法者。
   Lokavidu 世間解──對世間徹底瞭解。
   Anuttarapurisadammasarathi 無上調禦者──最高的教導眾生者。
   Satthadevamanussanaj 天人師──天和人的老師。
   Buddho 佛──覺悟的人。
   Bhagava 世尊──勝利者。
   在以上九種品德之中,有的把第六種無上調禦者分作 “無上士” 和 “調禦者” 兩種的品德。在中國的傳統裡,就是說十種品德的,稱為如來十號,是指佛陀十種不同的稱號。   
④ Ariyasavaka 聖弟子是指在八正道中的修行者,包括出家和在家的人。  
⑤ 四個方向是指東南西北或前後左右四方。

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中阿含經》十六《伽藍經》互相對照。在經中伽藍磨人其實提出了一個極難解答的問題。因為他們長期接觸各種不同的宗教師,而各宗教師都一致地說只有自己的才對其他的不對,使伽藍磨人陷於困惑之中。而佛陀亦是眾宗教師的其中之一,但他不與其它宗教師那樣一般見識,他的答案不但出人意表──無論我們這些宗教師說什麼,不要靠……;無論任何時候,當你知道是不善的便捨棄這些東西,當你知道是善的便接受這些東西──而且還替伽藍磨人清除了他們長期在心中的困惑,更為他們帶來一個用自己的能力來判別事物這個新方向。

佛陀是一位很開通的導師,他從不約束和限制人們的思想,他只是幫助人們開發認清善惡、改善行為的能力。這種開放的態度在宗教界裡是絕無僅有的,這是因為他能徹底看透真理,對自己有充份信心的表現。

一個持戒和修習慈心的人,他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行為是善的,是清淨的。即使是沒有善惡因果,沒有今生他世這回事,他在現生之中都能快樂及有意義地生活;若是有善惡因果,有今生他世這回事,他自己知道來生將會投生於善趣之中。由此可見,佛教雖說有今生他世,但重點還是著重于現世。


《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譯版集結 part 2/3

1.中阿含業相應品伽藍經第六
    
(一六)中阿含業相應品伽藍經第六(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伽藍園,與大比丘眾俱,至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攝和林中。

爾時,羇舍子伽藍人聞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出家學道,遊伽藍園,與大比丘眾俱,來至此羇舍子,住羇舍子村北尸攝和林中。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周聞十方,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

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若說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尊重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我等應共往見沙門瞿曇,禮事供養。

羇舍子伽藍人聞已,各與等類眷屬相隨從羇舍子出,北行至尸攝和林,欲見世尊禮事供養。往詣佛已,彼伽藍人或稽首佛足,卻坐一面;或問訊佛,卻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卻坐一面;或遙見佛已,默然而坐。

彼時,伽藍人各坐已定,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默然而住。 

時,伽藍人,佛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各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曇!有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但自稱歎己所知見,而呰毀他所知所見。瞿曇!復有一沙門梵志來詣伽藍,亦自稱歎己所知見,而呰毀他所知所見。瞿曇!我等聞已,便生疑惑:『此沙門梵志何者為實,何者為虛?』」 

世尊告曰:「伽藍!汝等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猶豫。伽藍!汝等自無淨智,為有後世,為無後世?伽藍!汝等亦無淨智,所作有罪,所作無罪?伽藍!當知諸業有三,因習本有。云何為三?伽藍!謂貪是諸業,因習本有。伽藍!恚及癡是諸業,因習本有。
伽藍!貪者為貪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婬,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
伽藍!恚者為恚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婬,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
伽藍!癡者為癡所覆,心無厭足,或殺生,或不與取,或行邪婬,或知已妄言,或復飲酒。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虫*昆]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之乃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吝,不望其報,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非梵行,斷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婬,彼於非梵行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兩舌,斷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欲破壞此,不聞彼語此,欲破壞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群黨,彼於兩舌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麤言,斷麤言,若有所言,辭氣麤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彼於麤言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說,事順時得宜,善教善訶,彼於綺語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貪伺,斷貪伺,心不懷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
欲令我得,彼於貪伺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恚,斷恚,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虫*昆]虫,彼於嫉恚淨除其心。
伽藍!多聞聖弟子離邪見,斷邪見,行於正見而不顛倒,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齋,
亦有咒說,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
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於邪見淨除其心。 
「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離恚離諍,除去睡眠,
無調、貢高,斷疑、度慢,正念正智,無有愚癡,彼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便得四安隱住處。云何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惡業報,我得此正見相應業,受持具足,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

復次,伽藍!無此世彼世,無善惡業報,如是我於現法中,非以此故為他所毀,但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二安隱住處。

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自不作惡,苦何由生?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三安隱住處。

復次,伽藍!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

如是,伽藍!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四安隱住處。」

 伽藍白世尊曰:「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得四安隱住處。
云何為四?有此世彼世,有善惡業報,我得此正見相應業,受持具足,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至天上。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一安隱住處。復次,瞿曇!若無此世彼世,無善惡業報,我於現法中,非以此故為他所毀,但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
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二安隱住處。
復次,瞿曇!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念惡。所以者何?自不作惡,苦何由生?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三安隱住處。

復次,瞿曇!若有所作,必不作惡,我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第四安隱住處。

如是,瞿曇!多聞聖弟子心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是謂得四安隱住處。瞿曇!我已知,善逝,我已解。世尊!我等盡自歸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等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一切伽藍人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伽藍經第六竟(一千九百八十七字)
    

2. 巴利藏《增支部.三集.65經》元亨寺 譯本

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拘薩羅[國],入於名為羈舍子之伽藍族邑。

伽藍族羈舍子等聞:沙門瞿曇是釋迦子,從釋迦出家至羈舍子;又,彼尊瞿曇有美好稱讚之聲揚,謂:彼世尊是應供,正自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者,無上士,天人師,覺者。;彼對此眾人及天,魔,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庶民,有情,能自了知,證已而教說者。彼宣示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純一圓滿,清淨,潔白之法。能遇如是之阿羅漢者,是幸甚。
其時,羈舍子伽藍眾即謁世尊之處。謁已,一類之人即問訊世尊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與世尊互相慶慰,致歡迎,感銘之交談已,坐於一面;一類人即向世尊伸手合掌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白出名姓後坐於一面;一類人則默然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羈舍子伽藍眾白世尊言:
“大德!有沙門,婆羅門眾來至羈舍子,彼等只述示自說。相反者,對於他說則予駁斥,輕蔑,卑視,拋擲。
“大德!複有他類沙門,婆羅門來至羈舍子,彼等即皆只述示自說。相反者,對於他說則予駁斥,輕蔑,卑視,拋擲。
“大德!對彼等,我等有惑,有疑--於此等沙門,婆羅門諸氏中,誰語真實?誰語虛偽?”

“伽藍眾!汝等所惑是當然,所疑是當然。有惑之處,定會起疑。”

“伽藍眾!汝等勿信風說;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與藏[經]之教[相合]之說;勿信基於尋思者;勿信基於理趣者;勿信熟慮於因相者;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我等之師,亦勿予信之。”

“伽藍眾!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
“則伽藍眾!汝等於時應斷[彼]。”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起於人內心之貪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無益。”
“複次,伽藍眾!此有貪心之人是為貪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取不予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大德!唯然!”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起於人內心之嗔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無益。”
“複次,伽藍眾!此有嗔心之人是為嗔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取不予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大德!唯然!”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起於人內心之愚癡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無益。”
“複次,伽藍眾!此有愚癡心之人是為愚癡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取不予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大德!唯然!”

“伽藍眾!汝等何思惟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大德!是不善。”
“有罪耶?或無罪耶?”
“大德!是有罪。”
“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耶?或智者之所稱讚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若圓滿執取為能引無益與苦耶?或不耶?”
“大德!圓滿之執取即能引無益與苦,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

“伽藍眾!是故,我語:‘伽藍眾!汝等勿信風說;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因其與藏[經]之教[相合]之說;勿信是基於尋思者;勿信是基於理趣者;勿信是熟慮因相者;勿信是與審思,忍許之見[相合];[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我等之師,亦勿予信。’
“伽藍眾!若汝等惟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
“則伽藍眾!汝等於時應斷[彼]。如是語者是緣此而說。”

“伽藍眾!汝等勿信風說;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因其與藏[經]之教[相合]之說;勿信是基於尋思者;勿信是基於理趣者;勿信是熟慮因相者;勿信是與審思,忍許之見[相合];[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我等之師,亦勿予信。’

“伽藍眾!若汝等惟自覺:‘此法是善,此法是無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稱讚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即能引來益與樂’
“即伽藍眾!其時應具足而住之。”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起於人內心之無貪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益。”
“複次,伽藍眾!此無貪之人是不為貪所蔽,心不為捕,不殺有命者,不取不予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即與彼以長夜之益與樂。”
“大德!唯然!”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起於人內心之無嗔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益。”
“複次,伽藍眾!此無嗔人是不為嗔所蔽,心不為捕,不殺有命者,不取不予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大德!唯然!”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起於人內心之無癡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益。”
“複次,伽藍眾!此無癡之人是不為愚癡所蔽,心不為捕,不殺有命者,不取不予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誑,亦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大德!唯然!”

“伽藍眾!汝等如何思惟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耶?”
“大德!是善。”
“有罪耶?或無罪耶?”
“大德!是無罪。”
“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耶?或智者之所稱讚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稱讚者。”
“若圓滿執取為能引益與樂耶?或不耶?”
“大德!圓滿執取即能引益與樂,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

“伽藍眾!是故,我語:‘伽藍眾!汝等勿信風說;勿信傳說;勿信臆說;勿信因其與藏[經]之教[相合]之說;勿信是基於尋思者;勿信是基於理趣者;勿信是熟慮因相者;勿信是與審思,忍許之見[相合];[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雖說[此]沙門是我等之師,亦勿予信。’
“伽藍眾!若汝等共自覺:‘此法是善,此法是無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稱讚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即可引來益與樂’
“則伽藍眾!其時應具足而住。如是語者是緣此而說。”

“伽藍眾!彼聖弟子即如是離貪,離嗔,不愚癡,以正知,正念。
“與慈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橫遍於上下一切處,於一切世界,與慈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遍滿而住。
“與悲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橫遍於上下一切處,於一切世界,與悲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遍滿而住。
“與喜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橫遍於上下一切處,於一切世界,與喜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遍滿而住。
“與舍俱行之心遍滿于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橫遍於上下一切處,於一切世界,與舍俱行之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遍滿而住。”

“伽藍眾!彼聖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慰安:
“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即有是處:我身壞,死後,當生於善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
“若又無後世,若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即我將於現法以無怨,無貪,無苦,有樂來護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
“又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將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業之人,何有苦之觸?即彼等所得之第三慰安。
“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則現在於二者我已見己之清淨。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伽藍眾!彼聖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慰安。”

“世尊!此即如是。善逝!此即如是。
“大德!彼聖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種慰安。
“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即有是處:我身壞,死後,當生於善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
“若又無後世,若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即我將於現法以無怨,無貪,無苦,有樂來護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
“又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將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業之人,何有苦之觸?即彼等所得之第三慰安。
“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則現在於二者我已見己之清淨。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大德!彼聖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慰安。”

“大德!奇哉!大德!奇哉!
“大德!譬如令伏者得起,令覆者得發,如示迷者以道,如暗中持來燈火有眼者得見諸色,正如是。世尊瞿曇以種種方法開示法。
“大德!我等皈依世尊,法,又(皈依)比丘僧伽。大德!請世尊存念:我等從今日起終生皈依為優婆塞。”


3. 巴利藏《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文言譯版

  《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取自南傳巴厘經藏《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三集 65經》

 《卡拉瑪經》,此經記述了佛陀對卡拉瑪人的一番教誨。

   當時,卡拉瑪人因不知如何抉擇各位宗教師所言,不辨是非,不分真假,故請示於佛。事實上,這不僅是卡拉瑪人所困惑的,也是人們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會面臨的問題。即使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有了眾多的查詢工具,有了一生難以讀盡的典籍資料,仍無法保證,在面臨抉擇時,作出百分百的正確判斷。

   那麼,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當卡拉瑪人彷徨著,無法決定接受什麼教義時,佛陀針對這一問題宣說了《卡拉瑪經》,告訴迷茫的他們,也告訴同樣迷茫的我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以免成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識奴隸。

   為此,佛陀總結了十項準則:

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卡拉瑪經》突顯了佛教求真、求實、求證的根本精神,有別於其它很多宗教單純的以信為本。上述十點,更是震聾發聵的醒世之言。

   在南傳佛教地區,《卡拉瑪經》是一部家戶喻曉的經典,深受廣大信眾,尤其是知識階層的尊重與推崇。

  經 文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俱,遊行拘薩羅國,入於名為克薩普塔之卡拉瑪族邑。克薩普塔卡拉瑪人聞:沙門尊喬達摩是釋迦子,從釋迦出家至克薩普塔,又,彼尊喬達摩有美好稱讚之聲揚,謂: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正覺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能遇阿羅漢是幸其甚。——其時,克薩普塔之卡拉瑪人即詣世尊之處。詣已,一類之人即問訊世尊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於世尊互相慶慰;致歡迎,感銘之交談已,一類人即向世尊伸手合掌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白出名姓後坐於一面;一類人即默然坐於一面。坐於一面之克薩普塔之卡拉瑪人白世尊言:

   [大德!有沙門、婆羅門眾來至克薩普塔邑,彼等之述示自說,相反者,對於他說則予駁斥、輕蔑、卑視、拋擲。大德!複有他類沙門、婆羅門來至克薩普塔,彼等即皆只述示自說,相反者,對他說則於駁斥、輕蔑、卑視、拋擲。大德!對彼等,我等有惑,有疑於此等沙門、婆羅門諸氏中,誰語真實?誰語虛妄?]

   [卡拉瑪人!汝等所惑是當然,所疑是當然,有惑之處,定會起疑。

   [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貪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無益。]

[複次,卡拉瑪人!此有貪心之人是為貪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大德!唯然!]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嗔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無益。]

[複次,卡拉瑪人!此有嗔心之人是為嗔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大德!唯然!]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愚癡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無益。]

[複次,卡拉瑪人!此有愚癡之人是為愚癡所蔽、心為所捕、殺有命者、與他之妻通、語虛誑,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無益、苦耶?]
[大德!唯然!]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大德!是不善。]

[有罪耶?或無罪耶?]
[大德!是有罪。]

[若圓滿執取為能引無益與苦耶?或不耶?]
[大德!圓滿之執取,即能引無益與苦,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

   [卡拉瑪人!是故,我語:“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如是語者是緣此而說。

   [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善,此法是無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稱讚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益與樂--則卡拉瑪人!其時應具足而住之。]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無貪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益。]

[複次,卡拉瑪人!此無貪人是不為貪所蔽、心不為所捕、不殺有命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妄,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大德!唯然!]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無嗔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益。]

[複次,卡拉瑪人!此無嗔人是不為貪所蔽、心不為所捕、不殺有命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妄,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大德!唯然!]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起於人內心之無癡是為益耶?或為無益耶?]
[大德!為益。]

[複次,卡拉瑪人!此無嗔人是不為癡所蔽、心不為所捕、不殺有命者、不與他之妻通、不語虛妄,已勸他如是作,此是與彼長夜之益與樂耶?]
[大德!唯然!]

[卡拉瑪人!汝等如何思維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大德!是善。]

[有罪耶?或無罪耶?]
[大德!是無罪。]

[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耶?或是智者之所稱讚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稱讚者。]

[若圓滿執取為能引益與樂耶?或不耶?]
[大德!圓滿之執取,即能引益與樂,對此我等之所說是如是。]

   [卡拉瑪人!是故,我語:“卡拉瑪人!汝等①勿信風說;②勿信傳說;③勿信臆說;④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⑤勿信基於尋思者;⑥勿信基於理趣者;⑦勿信熟慮於因相者;⑧雖說是與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⑩雖說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善,此法是無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稱讚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益與樂--則卡拉瑪人!其時應具足而住之。”如是語者是緣此而說。]

   [卡拉瑪人!彼聖弟子即如是離貪、離瞋,不愚癡。以正知、正念、以與慈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與悲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與喜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與舍俱行之心徧滿一方世界,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橫徧於上下一切處,於一切世界,廣大、無量、無怨、無惱害之心、徧滿而住。卡拉瑪人!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慰安。

   [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既有是處,我身壞、死後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無後世,若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與此現法,以無怨、無貪、無苦、有樂來護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將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業之人,何有苦耶?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則現在於二者我已清淨,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卡拉瑪人!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此四種慰安。]

   [世尊!此即如是!善逝!此即如是!大德!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四慰安。若有後世,若有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既有是處,我身壞、死後得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無後世,若無善作惡作業之異熟果,則我將與此現法,以無怨、無貪、無苦、有樂來護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若作惡之人有惡報,則我將不對任何人懷惡意,不造惡業之人,何有苦之觸?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惡之人無有惡報,則現在於二者我已見已知清淨,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大德!彼勝弟子如是心無怨憎,如是心無貪欲、如是心無雜染,如是心淨,彼於現法得此四種慰安。

   [奇哉!尊者喬達摩!偉哉!尊者喬達摩!恰如倒者使起,如覆蓋者使露現,如迷者教以道,如闇中持來油燈,使有眼者見諸色,尊者瞿曇以種種法門說示。
   [大德!我等今皈依世尊、法、又皈依比丘僧伽,大德!請世尊存念於我等自今日起終生皈依為優婆賽。]
 


於諸人中財,信財第一勝。

《別譯雜阿含經》325(三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遊摩竭提國,往至於彼曠野夜叉所住之宮,於夜止宿。時彼夜叉與諸夜叉餘處聚會,不在己宮。時有夜叉名曰驢駒,見於如來在曠野宮宿,即往於彼曠野鬼所,而語之言:「汝獲大利,如來.至真.等正覺在汝宮宿。」 
曠野答言:「彼人云何在我宮宿?」
時驢駒夜叉復語之言:「雖是人類,實是如來.至真.等正覺。」 
曠野復言:「汝審真實,是如來.至真.等正覺?為非是耶?」
爾時,曠野聚會已訖,還於己宮,既見佛已,而作是言:「出去!沙門。」
如來爾時以彼住處故,隨語出。復語佛言:「沙門還入。」
佛斷我慢,復隨語入。第二第三,語佛出入,佛悉隨之。第四亦言:「沙門出去。」佛言:「汝已三請,我於今者,不為汝出。」 

曠野即言:「我欲問難,汝若解釋,當聽汝坐;若不答我,當令汝心意倒錯,又破汝心,使熱沸血從面而出,挽汝之膊,擲置婆耆河岸。」 
佛言:「不見世間若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有能以我如汝語者。汝欲問者,隨汝所問。」 
時曠野鬼即說偈言:「一切財寶中,何者最為勝?修行何善行,能招於樂報?於諸美味中,何者最為勝?於諸壽命中,何者壽命勝?」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於諸人中財,信財第一勝。修行於法者,能得於快樂。實語最美味,智慧壽命勝。」
時曠野夜叉復說偈言:「誰渡於駛流?誰渡於大海?誰能捨離苦?誰得於清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信能渡駛流,不放逸渡海,精進能離苦,智慧能清淨。」
曠野夜叉復說偈言:「云何能得信?云何能得財?云何得名稱?云何得善友?」
爾時,世尊復以偈言:「阿羅漢得信,行法得涅槃,順行所應作,精勤能聚財。
實語名遠聞,廣施得親友,汝可廣請問,沙門婆羅門,
誰邊得實語?離我誰有法?九十六種道,汝觀察諦問,
誰法有不害,能具調順者?」
爾時,曠野復說偈言:
「何須更問彼?沙門婆羅門,大精進顯示,善分別說法。
我今念汝恩,由汝示我故,令我今得見,無上大商主。
我從於今日,隨所行來處,城邑及聚落,常當歸命佛,顯示於正法。」
時曠野夜叉聞佛所說,歡喜踊躍,歸依三寶,并受禁戒為佛弟子。


筆記-羅什版《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分品經摘(2011.05.06)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分品經摘
1.    序品第一
2. 奉鉢品第二
3. 習應品第三
4. 往生品第四
5. 歎度品第五
6. 舌相品第六
7. 三假品第七
8. 勸學品第八
9. 集散品第九
10. 相行品第十
11. 幻學品第十一(丹本云幻人品)
12. 句義品第十二
13. 金剛品第十三(丹本云摩訶薩品)
14. 樂說品第十四(丹本作斷見品)
15. 辯才品第十五(丹本名為富樓那品)
16. 乘乘品第十六
17. 莊嚴品第十七
18. 問乘品第十八(丹本名為摩訶衍品)
19. 廣乘品第十九(丹本名為四念處品)
20. 發趣品第二十
    『云何菩薩摩訶薩大乘發趣?』
    菩薩摩訶薩如是初地中住,修治十事治地業。…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滿足八法。…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九地中應具足十二法。
    「須菩提!十地菩薩當知如佛。」
21. 出到品第二十一
    『是乘何處出?至何處住?』
    『是乘至何處住?』者,須菩提!是大乘無住處。何以故?一切法無住相故,是乘若住不住法住。
22. 勝出品第二十二
    若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若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有法非無法者,是摩訶衍不能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以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法非法,以是故,摩訶衍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    須菩提!若諸佛三十二相是有法非無法者,諸佛威德不能照然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須菩提!以諸佛三十二相無法非法,以是故,諸佛威德照然勝出一切世間及諸天、人、阿修羅。
23. 等空品第二十三(丹本作含受品)
    佛告須菩提:「汝所言衍與空等。如是,如是!
    須菩提!如虛空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須菩提!摩訶衍亦如是非長非短、非方非圓。
    須菩提!如虛空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摩訶衍亦如是,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以是故,說摩訶衍與空等。
    以是因緣故,須菩提!當知摩訶衍受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何以故?須菩提!我乃至知者、見者等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    須菩提!是摩訶衍不見來處、不見去處、不見住處。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法不動相故。是法無來處、無去處、無住處。
24. 會宗品第二十四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說摩訶衍,將無離般若波羅蜜耶?」佛言:「不也,須菩提!汝說摩訶衍,隨般若波羅蜜不離。何以故?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聲聞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攝入般若波羅蜜中。」 
    是一切諸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無閡無等,一相所謂無相。
25. 十無品第二十五
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若畢竟不生法,當教是般若波羅蜜耶?
    須菩提!何因緣故,言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XX空故、離故、性無故,菩薩前際不可得
    如舍利弗言,何因緣故,
    說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舍利弗!色是假名,受想行識是假名。
    色名非色,受想行識名非識。何以故?名名相空,若空則非菩薩。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菩薩但有假名。
    舍利弗!我說如我名字,我亦畢竟不生。 

26. 無生品第二十六
    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如我一切處、一切種不可得,內外法亦如是。』若生如是想則無難心苦心。何以故?是菩薩於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法不受故。
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何以故?舍利弗!第一實義中無業無報、無生無滅、無淨無垢。」
    「若菩薩摩訶薩作施主,能施沙門、婆羅門、貧窮乞人,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衣與衣,臥具床榻房舍、香華瓔珞醫藥,種種所須資生之物,若妻子國土、頭目手足支節等內外之物,盡以給施。施時作是念:『我與彼取,我不慳貪。我為施主,我能捨一切。我隨佛教施,我行檀那波羅蜜。』作是施已,用得法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緣,令眾生得今世樂,後當令得入涅槃樂。』是人布施有三礙。何等三?我相、他相、施相。著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間檀那波羅蜜。
    云何名出世間檀那波羅蜜?所謂三分清淨。何等三?菩薩摩訶薩布施時,我不可得、不見受者、施物不可得亦不望報,是名菩薩摩訶薩三分清淨檀那波羅蜜。
    「是般若波羅蜜力。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能生一切諸善法,若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
    行菩薩道者救一切眾生故,心不捨一切眾生。以無所得故,是菩薩常應不離是念,所謂大悲念。」
    「欲使菩薩摩訶薩常不離是念,所謂大悲念。若菩薩摩訶薩常不離大悲念,今一切眾生皆當作菩薩。何以故?須菩提!一切眾生亦不離諸念故。」 

27. 問住品第二十七(丹本作天主品)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觀:『但諸法諸法共相因緣潤益增長分別校計,是中無我無我所,菩薩迴向心不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在迴向心中,迴向心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中不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迴向心中不可得。』
     須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語舍利弗言:「於汝意云何,諸佛何所住?」 舍利弗語須菩提:「諸佛法無有住處。諸佛不色中住,不受想行識中住,不有為性中住,不無為性中住,不四念處中住,乃至不十八不共法中住,不一切種智中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中應如是住。如諸佛住,於諸法中非住非不住。
28. 幻聽品第二十八(丹本作幻人聽法品)
    爾時諸天子心念:「應用何等人聽須菩提所說法?」 須菩提知諸天子心所念,語諸天子言:「如幻化人聽法,我應用如是人。何以故?如是人無聞無聽、無知無證故。」
    「我說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何以故?諸天子!是幻夢、涅槃不二不別。」
29. 散花品第二十九
    佛知釋提桓因心所念,語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須菩提其智甚深,不壞假名而說諸法相。」
    若學色空不二故,乃至學一切種智空不二故,是菩薩摩訶薩能學檀那波羅蜜,不二故。
30. 三歎品第三十(丹本作顧視品)
    爾時諸天子白佛言:「世尊!甚希有是般若波羅蜜,能令諸菩薩摩訶薩得薩婆若,於色不取不捨故,於受想行識不取不捨故,乃至一切種智不取不捨故。」
    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若比丘、若比丘尼、若優婆塞、若優婆夷、若諸天子、
    若諸天女,是般若波羅蜜,若聽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諸天子!是人,魔若魔民不能得其便。何以故? …是諸法自相性不可得,無事可得便,誰受惱者?
    「復次,憍尸迦!諸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不離薩婆若心,是諸善男子、善女人,若在空舍、若在曠野、若人住處,終不怖畏。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明於內空,以無所得故。明於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以無所得故。」
31. 滅諍品第三十一(丹本名為現功德品)
    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般若波羅蜜若聞受持親近讀誦、為他說、正憶念,若有種種鬥諍起,欲來破壞者,以般若波羅蜜威力故,隨所起處即疾消滅。其人即生善心增益功德。
    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能滅諸法諍亂。何等諸法?所謂婬、怒、癡、無明乃至大苦聚、諸蓋結使纏。我見、人見、眾生見,斷見常見、垢見淨見、有見無見。如是一切諸見,慳貪犯戒、瞋恚懈怠、亂意無智,常想樂想淨想我想,如是等愛行,著色著受想行識,著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著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著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著一切智、一切種智,著涅槃。是一切法諍亂,盡能消滅不令增長。 
32. 大明品第三十二(丹本作寶塔品)
    佛告釋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佛從般若波羅蜜中學得一切種智。憍尸迦!不以相好身名為佛,得一切種智故名為佛。憍尸迦!是佛一切種智從般若波羅蜜中生。以是故,憍尸迦!是佛身,一切種智所依處,佛因是身得一切種智。善男子!當作是思惟:『是身一切種智所依處。』是故我涅槃後,舍利當得供養。 
    憍尸迦!亦少所人斷三結得須陀洹,斷三結亦婬瞋癡薄得斯陀含,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斷五上分結得阿羅漢。
    世尊!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羅蜜中,所謂…
33. 述成品第三十三
    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
34. 勸持品第三十四
    憍尸迦!一切世間善法、正法,十善乃至一切種智,若諸佛不出時,皆從菩薩生。是菩薩摩訶薩方便力,皆從般若波羅蜜生。
    佛告釋提桓因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終不中毒死,兵刃不傷、水火不害,乃至四百四病所不能中;除其宿命業報。 
35. 遣異品第三十五(丹梵志品)
    憍尸迦!諸佛一切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般若波羅蜜不異一切智,一切智不異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一切智不二不別。」
36. 尊導品第三十六(丹阿難稱譽品)
    爾時慧命阿難白佛言:「世尊!何以不稱譽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但稱譽般若波羅蜜?」
    「不迴向薩婆若尸羅、羼提、毘梨耶、禪那、智慧,是般若波羅蜜不?」「不也,世尊!」 「以是故知,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為尊導,是故稱譽。」
37. 法稱品第三十七
 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我寧取般若波羅蜜經卷。何以故?世尊!我於佛舍利非不恭敬、非不尊重。世尊!以是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般若波羅蜜修熏故,是舍利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善女人作是念:『是佛舍利,一切智、一切種智、大慈大悲、斷一切結使及習、常捨、行不錯謬法等諸佛功德住處。』以是故,舍利得供養。世尊!舍利是諸功德寶波羅蜜住處,不垢不淨波羅蜜住處,不生不滅波羅蜜、不入不出波羅蜜、不增不損波羅蜜、不來不去不住波羅蜜。是佛舍利是諸法相波羅蜜住處,
38. 法施品第三十八(丹十善品)
憍尸迦!般若波羅蜜義者,不應以二相觀、不應以不二相觀,非有相非無相,不入不出、不增不損、
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取不捨,不住非不住,非實非虛、非合非散,非著非不著、非因非不因、非法非不法、非如非不如、非實際非不實際。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以是般若波羅蜜義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開示分別令易解,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甚多,勝自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
善男子、善女人教一閻浮提中眾生令住阿惟越致地。於汝意云何,是人福德多不?」 答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般若波羅蜜為他人種種因緣演說其義,開示分別令易解,亦如是言:『汝來,善男子!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汝便得一切智法。得一切智法已,乃至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9. 隨喜品第三十九(丹隨喜迴向品)
『過去諸佛及弟子身皆滅,諸善根亦滅。我今取相分別諸佛諸善根及諸心,以是取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所不許。』
復次,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作是念:『如諸佛所知,諸善根迴向是真迴向。我亦應以是法相迴向。』
40. 照明品第四十(丹本名大度品)
舍利弗白佛言:「如是生般若波羅蜜,與何等法合?」 
佛言:「無所與合。以是故,得名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白佛言:「願佛說之,為未來世作明,令知破法業積集故,得如是大醜身、受如是苦。」佛告舍利弗:「後世人若聞是破法業積集厚重具足,受大地獄中久久無量苦。聞是久久無量時苦,足為未來世作明誡。」 
41. 信毀品第四十一(丹泥梨品)
佛告須菩提:「有四因緣,是愚癡人毀呰破是深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世尊!何等四?」 佛言:「是愚癡人為魔所使故,欲毀呰破壞深般若波羅蜜;是名初因緣。是愚癡人不信深法,不信不解,心不得清淨;是第二因緣故。是愚癡人欲毀呰破壞深般若波羅蜜,是愚癡人與惡知識相隨,心沒懈怠,堅著五受陰;是第三因緣故。是愚癡人欲毀呰破壞深般若波羅蜜,是愚癡人多行瞋恚、自高輕人;是第四因緣故。是愚癡人欲毀呰破壞深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以是四因緣故,愚癡人欲破壞深般若波羅蜜。」
42. 歎淨品第四十二
「我無所有故,色無所有、畢竟淨。」
須菩提!所可有相皆是礙相。何以故?不應取相憶念諸佛,亦不應取相憶念諸佛善根
43. 無作品第四十三(丹面各千佛品)
 佛言:「作者不可得故,色不可得,乃至一切法不可得故。」
「憍尸迦!是菩薩摩訶薩習般若波羅蜜,為習空法。」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如般若波羅蜜中所說行,即是守護。
44. 遍歎品第四十四(丹百波羅蜜品)
「世尊!正勤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善不善法不可得故。」 
「世尊!無作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 佛言:「無作不可得故。」 
45. 聞持品第四十五(丹本耳品)
「頗有未受記菩薩摩訶薩聞是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者不?」舍利弗言:「如是,
憍尸迦!若有菩薩摩訶薩聞是深般若波羅蜜不驚不怖,當知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久,不過一佛兩佛。」
「世尊!譬如人欲見大海,發心往趣。不見樹相、不見山相,是人雖未見大海,知大海不遠。何以故?大海處平,無樹相、無山相故。

須菩提言:「世尊!甚可怪,說是般若波羅蜜時,多有留難。」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有留難。以是事故,善男子、善女人若欲書是般若波羅蜜時,應當疾書;若讀誦思惟說、正憶念、修行時,亦應疾修行。何以故?是甚深般若波羅蜜,若書讀誦思惟說、正憶念、修行時,不欲令諸難起故。善男子、善女人若能一月書成,當應勤書。若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若一歲書成,亦當勤書。讀誦思惟說、正憶念、修行,若一月得成就乃至一歲得成就,應當勤成就。何以故?須菩提!是珍寶中多有難起故。」
佛告須菩提:「惡魔雖欲留難是深般若波羅蜜,令不得書讀誦思惟說、正憶念、修行,
亦不能破壞是菩薩摩訶薩書般若波羅蜜乃至修行。」
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當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書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修行,皆是佛力故,當知亦是諸佛所護。」
46. 魔事品第四十六
佛言:「菩薩摩訶薩行檀那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著樂說法。以是因緣故,樂說辯卒起,當知是菩薩魔事。
須菩提!我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菩薩摩訶薩方便道,諸菩薩摩訶薩應當從是中求。須菩提!今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道,捨是深般若波羅蜜,於魔所與聲聞辟支佛深經中求方便道,當知亦是菩薩魔事。
47. 兩過品第四十七(丹兩不和合品)
復次,須菩提!聽法人欲書持般若波羅蜜、讀誦問義、正憶念;說法人懈惰不欲為說。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說法之人心不懈惰,欲令書持般若波羅蜜;聽法者不欲受之。二心不和,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法人貴重布施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聽法人少欲知足,行遠離行,攝念精進、一心、智慧。兩不和合,不得書持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問義、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說是深般若波羅蜜時,多有魔事起,留難般若波羅蜜是為魔事。菩薩摩訶薩應當覺知,知已遠離。」
貪著故耗減薩婆若,不得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無有色、無有受想行識,乃至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8. 佛母品第四十八
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能與諸佛一切智,能示世間相。以是故,諸佛常以佛眼視是深般若波羅蜜。
49. 問相品第四十九
諸天子!空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所有法、無相、無所依止、虛空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
50. 成辦品第五十(丹本大事起品)
譬如灌頂王國土中尊,諸有官事皆委大臣,國王安樂無事自恣。如是,須菩提!所有聲聞、辟支佛法,若菩薩法、若佛法,一切皆在般若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能成辦其事。以是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為大事故起,乃至無等等事故起。 
「復次,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不取色、不著色故,能成辦。受想行識不取不著故,能成辦。乃至一切種智不取不著故,能成辦。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取不著故,能成辦。」
「若菩薩摩訶薩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即時信解,不沒不卻不難不疑不悔、歡喜樂聽,聽已憶念,不遠離是深般若波羅蜜,若行若住若坐若臥終不廢忘,常隨法師。譬如新生犢子不離其母。菩薩摩訶薩亦如是,為聞深般若波羅蜜故,終不遠離法師。乃至得是深般若波羅蜜,口誦心解、正見通達。須菩提!當知是菩薩從人道中終,還生是間人中。何以故?是求佛道者前世時聞深般若波羅蜜,書持恭敬尊重讚歎,華香乃至幡蓋供養。以是因緣故,人中命終,還生人中,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即時信解。」
51. 譬喻品第五十一
「譬如大海中船破壞,其中人若不取木、不取器物、不取浮囊、不取死尸,須菩提!當知是人不到彼岸,沒海中死。須菩提!若船破時,其中人取木,取器物、浮囊、死尸,當知是人終不沒死,安隱無礙得到彼岸。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若但有信樂,不依深般若波羅蜜,不書不讀不誦、不正憶念,不依禪那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那波羅蜜,不書不讀不誦、不正憶念,乃至不依一切種智,不書不讀不誦、不正憶念。須菩提!當知是善男子中道衰耗,
是人未到一切種智,於聲聞、辟支佛地取證。
須菩提!如向老人百二十歲,年耆根熟,又有風冷熱病若雜病。是人而欲起行,有兩健人各扶一掖,語老人言:『莫有所難,隨所欲至,我等二人終不相捨。』如是,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忍、淨心深心、欲解捨精進,為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所護,乃至為一切種智所護,當知是人不中道墮聲聞、辟支佛地,能到是處,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為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所護故,不墮聲聞、辟支佛道中,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2. 知識品第五十二
善男子!行是深般若波羅蜜時莫貪色。何以故?善男子!是色非可貪者。莫貪受想行識。何以故?受想行識非可貪者。善男子!莫貪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莫貪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莫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莫貪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莫貪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一切種智非可貪者。
須菩提!是一切法前後際斷故,即是寂滅,即是妙寶,所謂空、無所得、愛盡、無餘、離欲、涅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能信解是深般若波羅蜜者,有何等性?何等相?何等貌?」 佛言:「欲瞋癡斷離是性相貌,是菩薩摩訶薩則能信解深般若波羅蜜。」
53. 趣智品第五十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解深般若波羅蜜者,當趣何所?」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解深般若波羅蜜,當趣一切種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能趣一切種智者,則為一切眾生所歸趣修般若波羅蜜故。世尊!修般若波羅蜜即是修一切法。世尊!無所修是修般若波羅蜜;不受修、壞修是修般若波羅蜜。」
54. 大如品第五十四(丹本大如相品)
佛告欲、色界諸天子:「如是,如是!諸天子!色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色。乃至一切種智即是薩婆若,薩婆若即是一切種智。色如相乃至一切種智如相,一如,無二無別。諸天子!以是義故,佛初成道時,心樂默然,不樂說法。何以故?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甚深,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取壽命成就,亦教人取壽命成就,讚歎取壽命成就法,歡喜讚歎取壽命成就者。自成就法住,亦教人成就法住,讚歎成就法住法,歡喜讚歎成就法住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如是行,亦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是菩薩如是學、如是行時,當得無礙色,得無礙受想行識,乃至得無礙法住。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從本以來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乃至不受一切種智。何以故?色不受者為非色,乃至一切種智不受者為非一切種智。」
55. 不退品第五十五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以何等行、何等類、何等相貌,知是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
56. 堅固品第五十六(丹本轉不轉品)
「復次,須菩提!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常憶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遠離薩婆若心。不遠離薩婆若心故,不貴色、不貴相,不貴聲聞、辟支佛,不貴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貴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不貴五神通,不貴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不貴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不貴淨佛國土,不貴成就眾生,不貴見佛,不貴種善根。
何以故?一切法自相空。不見可貴法、能生貴心者。何以故?是一切法與虛空等,無所有、自相空。須菩提!是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成就是心,於四種身威儀中,出入來去、坐臥行住,一心不亂。須菩
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
「復次,須菩提!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執金剛神王常隨逐,作是願:『是菩薩摩訶薩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常隨逐,乃至五性執金剛神常隨守護。』以是故,若天、若魔、若梵、若餘世間大力者,
不能破壞。是名菩薩摩訶薩薩婆若心,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7. 深奧品第五十七(丹本燈炷品)
佛言:「一切法亦是深奧義。須菩提!色亦深奧,受想行識亦深奧;眼亦深奧乃至意,色乃至法,
眼界乃至意識界;檀那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四念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深奧。」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是十地已,非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非離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知一切諸法自相空故。菩薩摩訶薩住是自相空中,為眾生故,入三三昧,用是三三昧成就眾生。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入三三昧成就眾生?」 佛言:「菩薩住是三三昧,見眾生作法中行,菩薩以方便力教令得無作;見眾生我相中行,以方便力教令行空;見眾生一切相中行,以方便力故教令行無相。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入三三昧,以三三昧成就眾生。」 
58. 夢行品第五十八(丹夢入三昧品)
爾時舍利弗問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夢中入三三昧——空、無相、無作三昧——寧有益於般若波羅蜜不?」 須菩提報舍利弗:「若菩薩晝日入三三昧,有益於般若波羅蜜;夜夢中亦當有益。何以故?晝夜夢中等無有異。
如佛所說,一切法如夢。以是故,不應集成。
59. 河天品第五十九

60. 不證品第六十(丹學空不證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云何學空三昧?云何入空三昧?云何學無相、無作三昧?云何入無相、無作三昧?云何學四念處?云何修四念處?乃至云何學八聖道分?云何修八聖道分?」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觀色空,受想行識空,十二入、十八界空,乃至應觀欲、色、無色界空。作是觀時,不令心亂。是菩薩摩訶薩若心不亂則不見是法,若不見是法則不作證。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善學自相空故,不有餘、不有分,證法、證者皆不可見。」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學空解脫門,學無相、無作解脫門,亦不作證。以不證故,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未具足佛十力、大慈大悲、無量諸佛法一切種智,亦不證空、無相、無作解脫門。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所為甚難。何以故?雖學是諸法相、學實際、學如、學法性、學畢竟空,乃至學自相空及三解脫門,終不中道墮落。世尊!是甚希有。」
61. 夢誓品第六十一(丹中不夢證品)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乃至夢中不貪聲聞、辟支佛地,亦不貪三界,觀諸法如夢、如幻、如響、如焰、如化亦不作證。須菩提!當知是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阿惟越致相。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得時,不作是念:『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是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處。』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諸憶想分別。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中無諸分別憶想故。」
62. 魔愁品第六十二(丹云同學品)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深難見,無諸憶想分別,畢竟離故。世尊!是眾生聞是般若波羅蜜,能持讀誦說,正憶念、親近、如說行,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雜餘心、心數法者,不從小功德來。」
阿難白佛言:「世尊!菩薩、菩薩共住云何?」佛告阿難:「菩薩、菩薩共住,相視當如世尊。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是我真伴,共乘一舡。彼學我學,所謂檀那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若是菩薩雜行、離薩婆若心,我不應如是學。若是菩薩不雜行、不離薩婆若心,我亦應如是學。』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者,是為同學。」
63. 等學品第六十三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作是念:『是般若波羅蜜,我以是般若波羅蜜得一切種智。』若如是念,不名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若不作是念:『是般若波羅蜜,是人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法,是人行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念:『無是般若波羅蜜,無人有是般若波羅蜜,無有行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如、法性、實際、常住故。』如是行,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64. 淨願品第六十四(丹隨喜品)
復次,憍尸迦!是三千大千世界皆可稱知斤兩,是隨喜心福德不可稱量。
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若有人於菩薩心能如是隨喜迴向者,常值諸佛,終不見惡色、終不聞惡聲、終不嗅惡香、終不食惡味、終不觸惡觸,終無不隨念,終不遠離諸佛,從一佛土至一佛土,親近諸佛種善根。
舍利弗!須陀洹即是無分別故有,須陀洹果亦是無分別故有,乃至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佛佛道亦是無分別故有。
65. 度空品第六十五(丹稱揚品)
諸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我當度一切眾生,眾生實不可得。』是人欲度眾生,如欲度虛空。何以故?虛空離故,當知眾生亦離;虛空空故,當知眾生亦空;虛空無堅固,
當知眾生亦無堅固;虛空虛誑,當知眾生亦虛誑。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成就二法,魔不能壞。何等二?觀一切法空;不捨一切眾生。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成就二法,魔不能壞。何等二?觀一切法空;不捨一切眾生。須菩提!菩薩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壞。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法成就,魔不能壞。何等二?所作如所言;亦為諸佛所念。菩薩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壞。
66. 累教品第六十六(丹囑累品)
阿難!供養般若波羅蜜則為供養我,亦供養過去未來現在佛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深般若波羅蜜,信心清淨恭敬愛樂,則為信心清淨恭敬愛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阿難!汝愛樂佛不捨離,當愛樂般若波羅蜜莫捨離。阿難!深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句,不應令失。阿難!我說囑累因緣甚多,今但略說。如我為世尊,般若波羅蜜亦是世尊。以是故,阿難!種種因緣囑累汝般若波羅蜜。阿難!今我於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中囑累汝,諸欲不捨佛、不捨法、不捨僧、不捨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慎莫捨般若波羅蜜。
阿難!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母,生諸菩薩故。
67. 無盡品第六十七
佛言:「虛空不可盡故,般若波羅蜜不可盡。」
如是,須菩提!一切法不可得故,是為應般若波羅蜜行。若菩薩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時,惡魔愁毒,如箭入心。譬如人新喪父母。如是,須菩提!惡魔見菩薩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時,便大愁毒,如箭入心。」
68. 攝五品第六十八(丹本六度相攝品
69. 方便品第六十九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如是方便力成就者,發意以來幾時?」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能成就方便力者,發意以來無量億阿僧祇劫。」 
須菩提!譬如無夫婦人易可侵陵。五波羅蜜亦如是,遠離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壞之則易。譬如有夫婦人難可侵陵。五波羅蜜亦如是,得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不能沮壞。
譬如轉輪聖王四種兵,輪寶在前導。王意欲住,輪則為住,令四種兵滿其所願,輪亦不離其處。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導五波羅蜜到薩婆若,常是中住,不過其處。
須菩提言:「世尊!若般若波羅蜜無所生無所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云何布施。云何應持戒。云何應忍辱。云何應勤精進?云何應入禪定?云何應修智慧?」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念薩婆若應布施,念薩婆若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菩薩摩訶薩持是功德與眾生共之,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如是迴向,則具足修六波羅蜜及慈悲心諸功德。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不遠離六波羅蜜,則不遠離薩婆若。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學應行六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具足一切善根,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習行六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所說法若略若廣,於此法中諸菩薩摩訶薩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波羅蜜若略若廣,應當受持親近讀誦。讀誦已,思惟正觀,心、心數法不行故。」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略廣學六波羅蜜,當知一切法略廣相。」

70. 三慧品第七十
佛言:「般若波羅蜜不可得故,菩薩不可得,行亦不可得,行者、行法、行處亦不可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不行般若波羅蜜。一切諸戲論不可得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所為、無所作,不應分別有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佛告須菩提:「諸法無所為、無所作中無有分別,有所為、有所作中有分別。何以故?凡夫愚人不聞聖法,著五受陰,所謂色受想行識,著檀那波羅蜜乃至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念:『有是色、得是色。』乃至念:『有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作是念:『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當度眾生生死。』須菩提!我以五眼觀,尚不得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況是狂愚人無目而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脫眾生生死?」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如化,佛與化人有何等差別?」佛告須菩提:「佛與化人無有差別。何以故?佛能有所作,化人亦能有所作。」
「須菩提!譬如過去有佛名須扇多,為欲度菩薩故,化作佛而自滅度。是化佛住半劫作佛事,授應菩薩行者記已滅度。一切世間眾生謂佛實滅度。須菩提!化人實無生無滅。如是,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信知諸法如化。」
71. 道樹品第七十一(丹種樹品)
「世尊!初發心菩薩摩訶薩當念何等法?」 佛言:「應念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何等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 佛告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所有、無念、無生、無示。如須菩提所問:『一切種智何等緣?何等增上?何等行?何等相?』 須菩提!一切種智無法緣,念為增上,寂滅為行,無相為相。須菩提!是名一切種智緣、增上、行、相。」
72. 道行品第七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說菩薩行。何等是菩薩行?」 佛言:「菩薩行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是名菩薩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說言佛,何義故名佛?」佛告須菩提:「知諸法實義故名為佛。復次,得諸法實相故名為佛。復次,通達實義故名為佛。復次,如實知一切法故名為佛。」

73. 三善品第七十三(丹本種善根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不供養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識,當得薩婆若不?」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一切種智尚難得;何況不供養諸佛、不種善根、不得真知識?」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何以故不能得一切種智?」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遠離方便力,不從諸佛聞方便力,所種善根不具足,不常隨善知識教。」 
74. 遍學品第七十四
「不以此四句,世尊!云何有得?」 佛言:「非所有、非無所有,無諸戲論是名得道。」
75. 三次品第七十五(丹本次第行品)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無有法者,則有順忍,乃至斷一切煩惱習。」
「復次,須菩提!不應以十力念佛,不應以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念佛,不應以大慈大悲念佛。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無。若法自性無,是為非法。無所念,是為念佛。
76. 一念品第七十六(丹無漏行六度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性無所有,菩薩見何等利益故,為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以一切法性無所有故,菩薩以是故,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諸有得有著者,難可解脫。須菩提!諸得相者,無有道、無有果、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無得相者,有道、有果、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須菩提!無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性不壞故。若無所得法欲得道、欲得果、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壞法性。」
是菩薩住此禪那波羅蜜中,能生一切陀羅尼門,得四無礙智,報得諸神通。是菩薩終不入母人胞胎,終不受五欲。無生不生,雖生不為生法所污。何以故?是菩薩見一切作法如幻而利益眾生,亦不得眾生及一切法。教眾生令得無所得處,是世俗法故,非第一實義。住是禪那波羅蜜,一切行禪定解脫三昧,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禪那波羅蜜。是菩薩行如是道種智時,得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斷已,自益其身亦益他人。自益益他已,為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作福田。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能具足無相禪那波羅蜜。 
77. 六喻品第七十七(丹夢化六度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無相、不可分別、自相空諸法中,具足修六波羅蜜,所謂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世尊!云何無異法中而分別說異相?云何般若波羅蜜攝檀、尸、羼、精進、禪?云何行異相法,以一相道得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住是中行布施、持戒、修忍辱、勤精進、入禪定、修智慧。知是五陰實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五陰如夢無相,乃至如化無相。何以故?夢無自性,響、影、焰、幻、化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是法無相。若法無相,是法一相,所謂無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具足無相羼提波羅蜜。」
78. 四攝品第七十八
「以是故,須菩提!當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為眾生如應說法,拔出眾生於顛倒地,令眾生各得如所應住地,以不縛不脫法故。
譬如佛所化人布施,亦不受布施報,但為度眾生故。乃至行一切種智,不受一切種智報。菩薩摩訶薩亦如是,行六波羅蜜乃至一切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不住亦不受報,但為度眾生故。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善達一切諸法相故。」
79. 善達品第七十九
須菩提言:「世尊!化人云何有修道?」佛言:「化人修道,不垢不淨,亦不在五道生死。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佛所化人有根本實事不?有垢有淨不?」須菩提言:「不也。佛所化人,無有根本實事,亦無垢亦無淨,亦不在五道生死。」
80. 實際品第八十
諸善男子!是一切法性空中當知無礙相,無礙法中無懈怠者、無懈怠法。
世尊!若分別諸法,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81. 具足品第八十一(丹照明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不具足菩薩道,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菩薩摩訶薩當云何具足菩薩道,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行檀那波羅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遠離是法行檀那波羅蜜,是則照明菩薩道。如是,須菩提!菩薩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薩道。具足已,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82. 淨土品第八十二(丹本淨佛國品)
須菩提!無有法,菩薩所不應學者。何以故?若菩薩不學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種智。
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住是一心,能生菩提道。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無生。云何無生?無所作、無所起者,一切法不生。」
83. 畢定品第八十三
「初發意菩薩亦畢定,阿惟越致菩薩亦畢定,後身菩薩亦畢定。」
「須菩提!若佛自化作畜生身,作佛事、度眾生,實是畜生不?」 須菩提言:「不也。」 佛言:「菩薩摩訶薩亦如是,成就白淨無漏法,為度眾生故,受畜生身,用是身教化眾生。」
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羅蜜。住是神通波羅蜜中,起天眼、天耳、如意足、知他心、宿命智,知眾生生死。若菩薩遠離神通波羅蜜,不能得饒益眾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用修是神通故,隨意受身,苦樂不染。
84. 差別品第八十四(丹本作四諦品)
佛告須菩提:「非苦聖諦得度,亦非苦智。乃至非道聖諦得度,亦非道智。須菩提!是四聖諦平等故,我說即是涅槃。不以苦聖諦,不以集、滅、道聖諦,亦不以苦智、不以集滅道智得涅槃。」
85. 七譬品第八十五
「凡夫人所著起業處,無如毛髮許實事,但顛倒故。須菩提!今為汝說譬喻,智者以譬喻得解。
夢中所見人、深澗中有響、焰中水、犍闥婆城、是幻法空、佛所化人
86. 平等品第八十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見實者不垢不淨,見不實者亦不垢不淨。何以故?一切法性無所有故。世尊!無所有中無垢無淨,有所有中亦無垢無淨。世尊!無所有中、有所有中亦無垢無淨。世尊!云何如實語者不垢不淨,不實語者亦不垢不淨?」 
佛告須菩提:「是諸法平等相,我說是淨。須菩提!何等是諸法平等?所謂如、不異、不誑、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實際,有佛無佛,法性常住,是名淨。世諦故說,非最第一義。最第一義,過一切語言、論議、音聲。」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行二法,無道、無果。行不二法,有道、有果不?」 佛言:「行二法,無道、無果;行不二法,亦無道、無果。若無二法、無不二法,即是道、即是果。何以故?用如是法得道、得果,用如是法不得道、不得果;是為戲論。諸平等法中無有戲論,無有戲論是諸法平等。」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第一義中不動而行菩薩事饒益眾生。
87. 如化品第八十七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是諸法平等、無所作。若是眾生自知諸法平等,佛不用神力於諸法平等中不動而拔出眾生吾我想,以空度五道生死,乃至知者、見者相。度色相乃至識相,眼相乃至意相,地種相乃至識種相,遠離有為性相,令得無為性相,無為性相即是空。」
何以故?是二事等,空中不可得所謂是空、是化。何以故?須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
88. 常啼品第八十八
若從經卷中聞,若從菩薩所說聞。善男子!汝所從聞是般若波羅蜜處,應生心如佛想。善男子!汝當知恩,應作是念:「所從聞是般若波羅蜜者,即是我善知識。我用聞是法故,疾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親近諸佛,常生有佛國土中,遠離眾難,得具足無難處。」
89. 法尚品第八十九(丹本曇無竭品)
    爾時曇無竭菩薩摩訶薩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諸佛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何以故?諸法如、不動相,諸法如即是佛。善男子!無生法無來無去,無生法即是佛。無滅法無來無去,無滅法即是佛。實際法無來無去,實際法即是佛。空無來無去,空即是佛。善男子!無染無來無去,無染即是佛。寂滅無來無去,寂滅即是佛。虛空性無來無去,虛空性即是佛。
90. 囑累品第九十
隨爾所時般若波羅蜜在世,當知爾所時有佛在世說法。阿難!若有書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正憶念、為人廣說,恭敬尊重讚歎,華香幡蓋寶衣燈燭種種供養,當知是人不離見佛、不離聞法,為常親近佛。


《憨山老人夢遊集》詩:卷47~49

青山容易入。白業不難修。獨有降心法。英雄讓一籌。
●   一枕黃粱夢。千秋汗血功。秪知常不朽。誰信轉頭空。
雪老蒼松古。僧閒水石清。坐來忘百慮。眼見一身輕。
雲深便野寺。僧老愛扶筇。乞食歸來晚。愁穿十里松。
爽氣入疏林。萬山秋色好。貪看溪頭雲。忘卻來時道。
獨坐長松下。悠然太古心。高山流水意。誰復是知音。
日月如飛鳥。乾坤似轉丸。浮生忙裏度。誰向靜中看。
長明一碗燈。夜對心更寂。多少醉眠人。夢中狂未息。
●   文字眼中幻翳。禪那心上浮塵。內外一齊拈卻。大千世界全身。
●   靜夜鐘聲不住。石床夢想俱空。開眼不知何處。但聽滿耳松風。
●   門外青山朵朵。窗前黃葉蕭蕭。獨坐了無言說。回看妄想全消。

===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七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夢遊詩集自序
集稱夢遊。何取哉曰。三界夢宅。浮生如夢。逆順苦樂。
榮枯得失。乃夢中事時。其言也。乃紀夢中遊歷之境。
而詩又境之親切者。總之皆夢語也。或曰。佛戒綺語。
若文言已甚。況詩又綺語之尤者。且詩本乎情。
禪乃出情之法也。若然者。豈不墮於情想耶。予曰不然。
佛說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故佛祖亦夢中人。一大藏經。
千七百則。無非寱語。何獨於是。僧之為詩者。
始於晉之支遠。至唐則有釋子三十餘人。我 明國初。
有楚石。見心。季潭。一初。諸大老。後則無聞焉。嘉隆之際。
予為童子時。知有錢塘玉芝一人。而詩無傳。
江南則予與雪浪創起。雪浪刻意酷嗜。遍歷三吳諸名家。
切磋討論無停晷。故聲動一時。予以耽枯禪。蚤謝筆硯。
一缽雲遊。及守寂空山。盡唾舊習。胸中不留一字。
自五臺之東海。二十年中。時或習氣猛發。而稿亦隨棄。
年五十矣。偶因弘法罹難 詔下獄。濱九死。既而蒙
 恩放嶺海。予以是為夢墮險道也。故其說始存。
因見古詩之佳者。多出於征戍羈旅。以其情真而境實也。
且僧之從戍者。古今不多見。在唐末則谷泉。
而宋則大慧。覺範。二人。在明則唯予一人而已。
谷泉卒於軍中。所傳者。唯臨終一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受罪足。
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獄。言訖而化。大慧徙梅陽。
則發於禪語。有宗門武庫覺範貶珠[崖-山]。則有楞嚴頂論。
其詩集載亦不多。顧予道愧先德。所遭過之。
而時且久。所遇亦非昔比也。丙申春二月。初至戍所。
癘飢三年。白骨蔽野。予即如坐屍陀林中。懼其死而無聞也。
遂成楞伽筆記。執戟大將軍轅門。居壘壁間。
思效大慧冠巾說法。搆丈室於穹廬。時與諸來弟子。
作夢幻佛事。乃以金鼓為鐘磬。以旗幟為幡幢。
以刁斗為缽盂。以長戈為錫杖。以三軍為法侶。以行伍為清規。
以納喊為潮音。以參謁為禮誦。以諸魔為眷屬。
居然一大道場也。故其所說。若法語偈讚。多出世法。
而詩則專為隨俗說也。雖未陞法堂。踞華座。拈槌豎拂。
而處塵勞。混俗諦。頓入不二法門。固不減毗耶。
特少一散花天耳。其說不純。以對機不一。乃應病之藥。
固無當於佛祖向上關。其實為上下千載法門。
一段奇特夢幻因緣。及蒙賜還初服。之南嶽匡廬。
又若夢遊天姥也。二十餘年。侍者福善。日積月累。門人通[火*冏]。
從居五乳。編次成帙。向有求者。未敢拈出。恐點清淨界中。
新安仰山門人海印。請先以詩次第梓之。
予知醒眼觀之。如寒空鳥跡。秋水魚蹤。若以文字語言求之。
則[醫-酉+目]目空華。終不免為夢中說夢也。天啟元年。
歲在辛酉春王正月上元日。匡山逸叟。憨山老人。釋德清。
書於枯木菴中。

   〈征途述懷十章章四句
矯矯冥鴻。載飛且鳴。哀哀求侶。悲此遠征。
(一)火雲若流。白日如矢。遐征不歸。誰其念只。(二)濯泉洗耳。
采薇充飢。我豈無心。彼何人斯。(三)紫芝英英。白石燦燦。
邈矣懷人。夜以達旦。(四)誰云滴水。可以穿石。孰云忘憂。
我心如織。(五)曰亦可冷。風亦可繫。憂從中來。
不知所自。(六)亭亭長松。猿鶴依只。悠悠白雲。我心逝矣。
(七)載飢載渴。易餐易飲。嗟彼醉夫。難以獨醒。(八)有酒有旨。
寔為友朋。惟玄惟漠。尊罍久空。(九)嗟彼行人。
往來相顧。扣其所以。莫知其故(十)。

   〈感時詩十五章章四句(有序)
 頃聞四方。連年水旱。加以蝗災。民生惶惶。
 朝不待夕。有司請告 皇慈愍之。內外公府。
 齊發金穀出賑。百僚仰德。各捐俸一年以助。昔所未有。
 感之以詩。
上天好生。胡為其愆。斯民逑安。曷為不然。
(一)滔滔洪水。禹則治之。淫雨橫流。孰能禦之。(二)甘露瀼瀼。
時雨如漿。片雲不興。我民惶惶。(三)雨澤愆期。民之瘁矣。
矧此旱魃。為祟甚矣。(四)蝗飛蔽天。胡為而然。唼膏食脂。
使民睊睊。(五)民之所親。食逾父母。易子而食。
斯言良苦。(六)維皇之天。斯民是愛。斯民之命。皇天是賴。
(七)皇仁浩浩。施金與穀。誰能噀水。使天雨粟。(八)以敬其天。
雨暘時若。以哀其民。所施逾博。(九)報功之資。
上天所司。匪曰同胞。孰能[田/廾]之。(十)邈矣上古。嘉禾自生。
哀哉末運。播植不登。(十一)蠢蠢之生。予寔同之。皇皇上天。
予共戴之。(十二)安得地肥。不勞民力。安在軒皇。任其食息。
(十三)康衢之民。無時不有。陶唐之化。孰云匪久。
(十四)時之往矣。不可挽也。民生苦矣。不可緩也(十五)。

   〈詠懷(園中作)
大塊總微塵。滄溟一滴水。茫茫宇宙間。代謝無停止。
達人縱大觀。上下千萬紀。歷覽在目前。賢愚可屈指。
美惡不足稱。是非安可擬。仲尼重知命。老聃貴忘己。
惟我大雄尊。超然出生死。世界等浮漚。身心類塵滓。
幻化祇如斯。榮辱何憂喜。顛倒任空華。吾視此而已。

   〈廬陵淨土菴受王性海諸居士齋因懷汪使君
廬陵一粒米。價重過須彌。須彌尚可碎。此粒無壞時。
化為香積飯。轉作淨土資。拈來信口餐。一飽忘百飢。
如食金剛屑。終竟透出皮。此土多蓮華。眾妙香芬披。
一人坐一華。左右相追隨。光明映日月。彈指超僧祇。
華中少一人。悠悠勞我思。

   〈廬陵喜再逢王塘南翁(有引)
 余二十五歲。曾遊青原。晤翁時年五十。今復晤之。
 又過半矣。宛然在昔。以翁精心白業。色若嬰兒。
 感故念今。喜而賦贈。
人生一百歲。四分二十五。初逢半之半。再會十之五。
君已過三分。宛然似初睹。面如嬰兒色。骨似金剛股。
心想入蓮華。音聲出天鼓。端坐七寶臺。經行眾香樹。
不離五蘊身。便是清淨土。打破頻伽瓶。即見華中主。
與君雖別離。恰是相逢處。

   〈六詠詩
   〈心
金翅鳥命終。骨肉盡消散。唯有心不化。圓明光燦爛。
龍王取為珠。照破諸黑暗。轉輪得如意。能救一切難。
如何在人中。日用而不見。

   〈無常
法性本無常。亦不墮諸數。譬彼空中雲。當體即常住。
聖凡皆過客。去來無二路。是生不是生。非新亦非故。
智眼明見人。此外何所慕。

   〈苦
夢入大火聚。怕怖多慞惶。正當苦惱時。滴水便清涼。
水盡火復然。念慕何慨慷。及至醒眼觀。向者誰悲傷。

   〈空
須彌橫太虛。大地浮香海。六塵蔽性天。四大遍法界。
劫火洞然時。此箇壞不壞。何必待燒盡。然後無障礙。

   〈無我
一水作眾味。酸[酉*咸]苦辣具。以本淡然故。而能成眾事。
若實不隨者。安肯隨他去。唯有不隨者。誰能識此趣。

   〈生死
生死不流轉。流轉非生死。若實不流轉。生死無窮已。
諦觀流轉性。流轉當下止。不見流轉心。是真出生死。

   〈苦熱行
人世苦炎熱。余心何清涼。直以無可觸。故能安如常。
譬若火浣布。得之愈增光。視彼區區者。錯然誰敢當。

   〈月夜過三峽
扁舟載明月。隨流競奔頹。帆影似轉變。月光無去來。
心境本寂滅。死生安在哉。所寓即常樂。此外俱塵埃。

   〈懷淨土詩四首
嗟哉堪忍土。多慮而為人。憂來百念結。綢繆役其形。
眾苦集微軀。臭腐搏青蠅。憒憒不自知。營營竟朝昏。
明潔日以虧。汩沒疲精神。安能滌情垢。一旦返而真。
長揖大火宅。從此謝囂塵。逍遙清淨土。
其樂方無垠我聞至西極。有國名極樂。妙嚴飭宮殿。寶網珠絲絡。
天人普集會。光明相映奪。園林敷雜華。空中散天樂。
蓮開八德池。香浮七寶閣。微風吹簷端。雲間響金鐸。
眾鳥相和鳴。法音恣宣說。凡情一經耳。
眾若當下脫極樂本非遙。駕言十萬億。但能一念淨。觸目現前是。
蓮華生欲泥。清涼發焰熾。瓦礫等瓊瑤。寶林出荊刺。
念結阻山河。想銷破幽滯。險道登坦途。情根證初地。
誰知微密中。淨穢苦樂具。試觀空中華。
起滅了無際苦因憎愛生。樂從清淨得。譬若夢中人。貴賤匪外覓。
情想本無端。苦樂非預設。瞻彼晴空雲。倏忽多變滅。
愚者執為真。逐境勞欣慼。達人貴朗照。了罔淨陳習。
一悟永不迷。靈淵常湛寂。願乘白毫光。端居極樂國。

   〈采珠行
灼灼明月珠。產向深淵底。從空撈摝之。魚龍盡驚起。
鮫人相抱泣。洒淚忽成雨。腥風撲遠岸。鯨波奔萬里。
密網垂天雲。輕帆展鵬翼。一擘川后愁。再擊海若徙。
盡剖蚌蛤腹。不補蒼赤髓。安得如意珠。持歸報天子。
神光發中夜。龍顏大欣喜。七寶隨所求。四時盡豐美。
展轉濟孤貧。利樂無窮已。用賞戰勝功。傳為灌頂祉。
罷此批鱗役。聊以釋附髀。滄海不揚波。溝瀆清塵滓。
願祝吾皇壽。量同東海水。

   〈詠龍
變化無端倪。噓吸作雲雨。膏澤潤蒼生。滂沱霑下土。
倏忽遍九垓。頃刻被寰宇。豈若沙中蟲。與物同臭腐。

   〈詠虎
長嘯發山空。悲風振林木。颯颯秋雨寒。凄凄夜鬼哭。
腥膻徒自矜。皮毛甘可服。何如偃鼠安。飲河期滿腹。

   〈贈曹溪行腳僧(有引)
 南韶觀察祝公。下車之初。痛念祖庭荒廢。
 極意整頓且自號為曹溪行腳僧。感而賦贈。
曹溪行腳來。元自曹溪去。久假而不歸。忽憶曹溪路。
即墮宰官身。依然無所住。任運大化中。褦襶安能韄。
猶記別時言。菩提本無樹。以是不迷人。觸目多感悟。
隨緣到故鄉。萬山滿煙霧。未入曹溪門。此心已如故。
況見昔時人。凄然瀝情素。提起屈眴衣。宛若初分付。
椎碎墜腰石。打開寶藏庫。掇出如意珠。獨誇長者富。
三車隨所施。諸子忽驚怖。一喝泣鬼神。片言逐狐兔。
魍魎頓潛蹤。龍蛇喜交錯。經行寂滅場。往來憑杖屨。
穿破澗底雲。踏乾草頭露。瓦礫盡生輝。靈源永不涸。
誰知先後身。主賓自相顧。願執漚和鞭。長驅白牛步。

   〈酬董國博崇相過訪曹溪
君向曹溪來。直入曹溪路。溪上忽逢君。乍見已如故。
一笑心眼開。主賓忘禮數。促膝坐更深。歷歷披情素。
高懷皎冰雪。清言振金玉。俯視六合空。長軀千里步。
歲暮事遠遊。理冥無去住。把手送君行。溪橋獨延[佇-丁+一]。

   〈綠槐社諸子過訊予時掩關未面而去示之以此
炎炎火宅中。一片清涼地。雖從長者施。實係
 君王賜。法侶喜相過。高懷發幽秘。洞見未語心。
直達無生意。何必問毗耶。此中真不二。

   〈董太史玄宰寫山圖贈予之雷陽賦答
五臺三伏天。江南臘月樹。孤蹤空裏雲。餘生草頭露。
寒熱本無端。南北任去住。隨地足清涼。此中何所慕。

   〈癸卯初度自五羊之曹溪舟中作
今朝五十八。明日五十九。未來不可思。過去何所有。
世相空裏花。毀譽鏡中醜。不推羊鹿車。喜隨牛馬走。
自愧膝穿蘆。卻怪肘生柳。髮散少冠束。面厚多塵垢。
戰退生死軍。打碎無明臼。使盡老婆心。笑破虛空口。
兩岸既不容。中流非所守。來往任風波。去住絕偕耦。
天際望長安。寒空一回首。回首問時人。誰是儂家友。

   〈遊方廣寺
朝披南嶽雲。暮宿方廣寺。岧嶢一徑深。千峰鎖幽秘。
儼坐青蓮華。頓入清涼地。流泉和松聲。如對談不二。
但絕世間心。莫問西來意。安能結枝棲。以滿居山志。
休息芭蕉身。涕唾空華事。從此謝塵氛。永絕生人累。

   〈遊南嶽登祝融峰
我懷南嶽山。夢想四十年。天際七十峰。居常在目前。
自愧無羽翰。況為形纏牽。頃踐故人約。始得恣遊盤。
攝衣登祝融。一望空楚天。湘流引疋練。星斗如腰纏。
去天不盈尺。恍惚隨飛仙。睥睨萬象小。世界如彈丸。
身已入空虛。足底浮雲煙。若御泠風去。從此超塵寰。
回首思古人。三生竟何緣。曹溪一滴水。化為霖雨霑。
焦枯發靈芽。法鼓醒瞑顛。如何獅子窟。今令狐兔潛。
梵宇空寥寥。慧燈昏不然。誰秉照天燭。一破長夜眠。
徘徊轉悽惻。飲泣如流泉。安得巨神通。彈指變大千。
頓成七寶土。遍地敷金蓮。一睹空中雲。普集諸聖賢。

   〈別南嶽山人鄺慕一
我從曹溪來。擬向山中老。山靈不我欺。滿目雲霞好。
歷覽古道場。金沙墮叢篠。嬾殘煨芋處。幽蹤莫可考。
遙想磨磚師。成佛苦不早。獅子窟中王。誰能犯牙爪。
法雨久不潤。靈苗竟枯槁。嗟我來何遲。臨風增懊惱。
幸遇餐霞人。相期出世表。欲與坐深巖。玄言窮要眇。
愛此高尚心。真能謝紛擾。蓮華社未開。又取東歸道。
良以天屬情。日久縈懷抱。今暫辭雲山。此心終未了。
我登江上舟。君隱山中豹。因思李鄴侯。君閒恐不保。
但留窗前雲。待我歸來掃。

   〈從南嶽東遊江上留別方覺之
與子江上逢。擬結山中好。相期臥白雲。可共終休老。
山靈不我留。拽杖辭窈眇。子亦倦遊人。志在煙霞表。
潛神眾妙門。久欲辭紛擾。衷情繫所天。未即恣懷抱。
今我駕慈航。揚帆涉浩渺。與子雖別離。因緣猶未了。
假我未窮年。重拈一莖草。遲爾婚嫁畢。歸來時尚早。

   〈別衡山解嘲
空林臥不堅。復理東歸櫂。縹緲辭雲山。繾綣縈懷抱。
衡嶽七十峰。久欲恣幽討。適來即便去。返遺山靈誚。
歸來既已遲。言別亦何早。我本山中人。丘壑宿已飽。
杖屨煙霞生。坐臥麋鹿遶。眼耳不容塵。心光離昏曉。
四大如空谷。六根絕紛擾。到處即深山。何必戀枯槁。
試問山中人。靜縛何時了。打破琉璃瓶。始識隨緣好。

   〈武昌逢石浪岷嶽二禪人還蜀省親因示
我本行腳僧。忽逢行腳客。借問行腳事。相視無言說。
匡廬一片雲。峨嵋千尺雪。箇是行腳心。去來水中月。
因思母子情。念念不相隔。今歸承歡顏。恰似未曾別。
奉旨不奉甘。問冷不問熱。劈破娘生面。乃見不生滅。
方是行腳人。到家之時節。

   〈示聞子與病中
病從有我生。我因煩惱集。煩惱癡愛滋。生死輪不息。
情根如機梭。妄想相交織。織成幻妄身。眾苦皆叢積。
求出苦方便。慧劍急揮斥。斬斷妄想絲。根境當下寂。
一念了無生。四大各歸一。求我不可得。病從何處覓。

   〈歸匡山(有引)
 余少志遠遊。三十住山。倏二十年。
 忽被業風吹入幻海。二十餘年。而此一念。
 未離寒巖冰雪中也頃幸晚歸匡山。以遂投老。蓋年七十二矣。嗟嗟浮世。
 人生幾何。視此餘生。如西山落日。浮光瞬息。
 乃為詩以紀之。
浮世無百年。夢遊七十餘。幻海渺洪波。彼岸無方隅。
一葦隨天風。飄飄任所如。歷覽周八荒。險阻非一途。
神疲力已倦。削跡為遠圖。煙霞結夢想。巖穴心久辜。
垂老方遂志。拂袖歸匡廬。一超濁世緣。眾念悉已枯。
千峰抱幽壑。邈與人世殊。七賢列雲中。五老頻招呼。
眉目時相對。嘯傲多歡娛。明月有時來。一鏡懸空虛。
清光入蓬蓽。照我顏色舒。白髮對青山。形影如冰壺。
頹然踞石床。日夜雙跏趺。返觀未生前。本來一物無。
了知幻化緣。胡為有生拘。從此脫紛糾。高登常樂都。

   〈寄錢太史受之
匡廬列雲霄。江湖邈天際。地湧青蓮華。枝葉相鮮麗。
睠彼華中人。超然隔塵世。夢想五十年。良緣圖未遂。
偶乘空中雲。隨風至吳會。東南美山水。醒藉多佳士。
一見素心人。精神恍如醉。未語肝膽傾。清言入微細。
相對形骸忘。了然脫拘忌。精白出世心。太虛信可誓。
苦海方洪波。願言駕津濟。把別向河梁。遂我歸山志。
長揖返匡廬。藏蹤杳深邃。五老與七賢。日夜常瞻對。
誅茅臥空山。煙霞為衣被。視此芭蕉身。一擲如棄涕。
緬想未歸人。馳情勞夢寐。安得駕長虹。凌風倏然至。
暫謝塵世緣。入我真三昧。

   〈歸宗登金輪峰禮舍利塔
我登金輪峰。一覽乾坤窄。眾山如蟻奔。彭湖小如楪。
萬壑吼長風。吹落天邊月。夜靜俯下方。燈火自明滅。
身一入空虛。諸想頓消歇。遙念救世尊。法身遍一切。
舍利自西來。至人布三業。峰頭立浮屠。莊嚴以金鐵。
爰感大丈夫。建剎捨居宅。遂為光明幢。法緣從此結。
上下千餘年。清涼解炎熱。嗟彼眾生界。四相轉成劫。
禪宮委荊榛。金碧成瓦礫。叢林遭斧斤。孤松獨挺特。
根株半剝斷。枝柯將夭折。何期至人來。咒願施膏澤。
以此卜重興。法雷震前哲。皮骨日夜長。密茂返生色。
果滿金剛心。荒蕪從此闢。法藏自天來。龍光照巖穴。
梵宇如雲興。四眾增歡悅。始知淨穢土。轉變隨心別。

   〈東林懷古
少耽遠遊志。夙慕東林師。青山開白社。高賢畢在斯。
惜晷刻蓮漏。清修禮六時。淨念絕塵想。極樂為歸期。
高風振千載。翹首結遐思。光容如在眼。夢寐相追隨。
垂老始攀陟。撫景增餘悲。荒林翳頹垣。草莽重紛披。
徘徊三笑處。莓苔露華滋。影堂列群彥。彷彿見芳規。
古砌鎖寒煙。白蓮開污池。香谷發清響。地籟天風吹。
邱陵有遷變。至道無改移。師有未了願。重來亦何遲。
開林儻如初。高蹤尚可追。山靈久呵護。神運常在茲。
我已畢命待。濁世從此辭。

   〈感遇詩奉酬南康袁使君(有引)
 九漈袁使君。治郡南康。匡南湖山。盡歸化育。
 不唯斯民戴德。即巖穴之士。儼若端居白毫相中也。
 棲賢古剎。久墮荒榛。一旦舉而新之。又架[竺-二+爾]雲橋。
 以濟險道。此名山不朽勝事。法雲開創。
 實感護法精心。承惠寺記。一言足垂千載。勒石告成。俚言致謝。
匡廬高入雲。乾坤鍾秀氣。千峰列重霄。青蓮擁天際。
往多餐霞人。藏形養幽秘。一自遠公來。開林結真契。
高賢集如雲。清修期出世。山色映湖光。人境兩相媚。
憶昔龍象儔。法幢列如市。睠彼棲賢老。舌根如鼎沸。
拈槌豎拂間。直指西來意。誰知千載下。造化潛更替。
寶階墮荒榛。諸天委荊刺。長者一莖草。雖拈未見諦。
況復野干鳴。難同獅子戲。鐘磬寂無聲。山空神鬼泣。
天假至人來。靈山親授記。示現宰官身。隨緣作佛事。
法雨潤焦枯。甘霖澤群卉。一片金剛心。廣布如大地。
斯民若嬰兒。慈母相盼睇。吐哺不啜甘。調劑剔所忌。
凡在指顧間。鮮不為生計。千里坐春風。荒村無犬吠。
頓置含齒氓。儼在葛天氏。政暇多幽況。尋山探靈異。
睹此祇陀林。慨發重興志。一舉運斤手。丹榱若雲翼。
不日梵宮成。恍忽如天至。神力尚有餘。莊嚴若未備。
絕壑架飛梁。長虹帶蒼翠。玉淵臥[乳-孚+虫]龍。形影如顧視。
五老與七賢。鬚眉雲中墜。慈航設險道。往來無困躦。
緬懷利濟恩。豈特居方內。每接欬唾餘。玉屑灑肝肺。
琬琰勒佳章。片石鍾鼎寄。功德載名山。匡君應列祀。
樵歌接梵音。誦祝千萬祀。空谷積雲霞。盡為供奉器。
感此希世緣。短吟寫胸臆。願言保遐齡。永錫天人類。

   〈有所思
與君一別數千里。思君不斷如流水。
流水東馳去不還。我心如環之無端。舉首望長空。長空杳無涯。
揮手邀明月。明月有來時。光影縱相顧。可望不可攀。
安得君容如滿月。使我一見開心顏。

   〈觀侯生畫山水歌
侯生貧壓夷門客。執轡何人過其宅。
獨有丹青思入神。風流足可稱癡絕。一室懸罄冰雪清。
煙雲時向毛孔生。空中麋鹿時時走。暗裏山靈夜夜驚。
晝長閉戶門卻掃。梁肉不足煙霞飽。含濡墨汁當醍醐。
時人卻怪形容好。頻年甲子六六支。居間一半常苦飢。
尺布斗粟博美酒。清泉白石令人嗤。有時獨向街頭立。
見人未語先羞澀。都言窮骨軟如泥。誰信剛腸勁似鐵。
三江五湖波浩蕩。千巖萬壑爭奇狀。
閒披絹素淡揮毫。一齊撮在眉尖上。入山尋討橛木株。
松下一見歡相呼。喫茶只恨千鍾少。問法從來半字無。
老失肚大舌頭長。吞吐萬里明月光。星辰散落無收拾。
君堪與我為奚囊。留君且向山中臥。白雲片片青天幕。
渴飲清流嚼紫芝。海枯石爛從他那。

   〈曇花精舍歌贍祇園逸史杜將軍韜英
我昔遨遊妙嚴國。眼見曇花白似雪。
花下林林大士身。容儀光照黃金色。此花不是等閒開。
千年一度方苞胎。至人將現花先發。獨為因緣大事來。
大事因緣非一類。千百億身皆度世。三乘八部應念周。
十方法界隨心至。或現天大將軍身。威風八面如天神。
萬里橫行略無敵。欃槍盡掃清煙塵。變化無端甚希有。
亦似曇花開笑口。月下吹笙鳳鳥來。馬上揮戈獅子吼。
一開便作人間瑞。人與花神兩無二。
人效祇陀布地心。花作園林功德事。將軍用武不離禪。
精舍小築祗園邊。對花心入無生國。閉戶身居極樂天。
殺機盡是降魔智。色香妙露西來意。見色聞香法界空。
當場戰入三摩地。氤氳造化花中主。文彩縱橫邁今古。
陽春號令發雷霆。風雲變態驅龍虎。園林廣大花無恙。
精舍剛剛方一丈。古今天地芥裏空。世界山河鏡中像。
曇花入鏡倍精神。將軍亦是鏡中人。
萬里懸空如對面。眼聽何如耳見真。我亦祇園花下史。
時時灌溉禪那水。五蘊蔓草久芟除。四大幻身沒依止。
拋向炎荒如露布。鑊湯爐炭無回互。忽見花間舊主人。
寄聲莫忘來時路。

   〈木菴歌(有引)
 淨泰禪人。更字木菴。南皋居士有贈。因戲書之。
枯木菴。枯木菴。象嶺巖前獅子龕。拳枝奇曲無可攀。
霜葉雲披何藍毿。望之若杌不足取。
就之枯槁如真參。雪老堂中如著此。文殊前後何三三。
我已老朽識海乾。與爾同坐枯木菴。

   〈烏夜啼
寒林積雪白日西。
慈烏啞啞枝上啼鴟梟在巢未敢棲。飢不得食情慘悽。虞人網羅亦何密。
飢烏之肉不足食。何事綢繆日夜求。返哺不遂情何極。
母子分飛兩不全。況復母死歸黃泉。啼聲不絕如杜鵑。
令子抱恨遺終天。啼烏啼烏真可憐。虞人忽死鴟梟殲。
明明天道何昭然。

   〈遊浮山歌
空中一島攢青霞。宛如香海浮蓮花。
巖龕石寶簇花蕊。又如帝網珠交加。我來遙登華藏界。
一開雙眼無遮礙。周圍行樹影重重。分明炳若瓶中芥。
橫空殿閣雲中影。法身不動青山穩。飛來花氣暗香浮。
習習侵人重衲冷。拽杖撥開巖中霧。怪石崢嶸若棋布。
指點還如數列星。一噴青天洒飛唾。石門磴道一線通。
側身半壁足不容。猿行鳥度亦不易。如何使我筋力窮。
攀蘿直上妙高頂。眼底湖光霞布錦。
足未離地身含空。回看一似冰壺影。小轉還過會聖巖。
巖廊石室何奇哉。遠祖因棋善說法。黑白未兆令人猜。
度溪西上蓮華石。朵朵金蓮從地出。徘徊不見華中人。
但聽松風廣長舌。回禮金谷丈六身。虛明無地容纖塵。
劫火洞然此不壞。始信蒼巖是本真。我欲誅茅依石室。
餘生借此藏蹤跡。儻得安眠白日高。身心世界都拋擲。
如何捨此從他去。一葉浮空都是寄。
不若快便早歸來。休教猿鶴常相憶。華藏從來是故宅。
行盡十方出不得。潛身頓入一微塵。何人於此知消息。

   〈擔板漢歌(有引)
 徑山法窟。自大慧中與臨濟之道。相續慧命。
 代不乏人。近來禪門寥落。絕響久矣。頃一時參究之士。
 坐滿山中。至有一念瞥地。當體現前。得大自在者。
 惜乎。坐在潔白地上。不肯放捨。以為奇特。
 不知返成法礙也。教中名為所知障。所以古云。
 直饒做到如寒潭皎月。靜夜鐘聲。隨叩擊以無虧。
 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所謂荊棘林中下腳易。
 夜明簾外轉身難。名抱守竿頭。靜沉死水。
 尚不許坐住。況有未到瞥地。偶得電光三昧。便以為得。
 弄識神影子者乎。此參禪得少為足。古今之通病也。
 恐落世諦流布。疑誤多人。因有請益者。
 乃笑為擔板漢歌。以示之。歌曰。
擔板漢。擔板漢。如何被他苦相賺。只圖肩頭輕。
不顧腳跟絆。縱饒擔到未生前。早已被他遮一半。者片板。
項上枷。渾身骨肉都屬他。若不快便早拋卻。
百千萬劫真冤家。行也累。坐也累。明明障礙何不會。
只為當初錯認真。清門淨戶生妖魅。開眼見。閉眼見。
白日太虛生閃電。乾闥婆城影現空。癡兒認作天宮殿。
要得輕。須放下。臭死蝦蟆爭甚價。烏豆將來換眼睛。
魚目應須辨真假。有條路。最好行。坦坦蕩蕩如天平。
但不留連傍花柳。管取他年入帝京。捨身命。如大地。
牛馬駝驢不須避。果能一擲過須彌。劍樹刀山如兒戲。
若愛他。被他害。累贅多因費管帶。一朝打破琉璃瓶。
大地山河都粉碎。我勸君。不要擔。髑髏有汁當下乾。
分身散影百千億。從今不入死生關。

   〈聞沈朗臞掩關姑蘇城中歌以寄之
火宅炎炎夢未醒。塵中一片清涼境。
但見燎空烈焰高。道人一念如冰井。市聲喧闐奔萬馬。
日夜不休何為者。耳根寂滅心不生。看來盡是空中假。
妻子對面如化人。返觀亦似鏡中身。終朝相見不相識。
兩眼何處容纖塵。有時神遊華藏界。揮毫一灑胸中塊。(朗善丹青)。
水光山色影重重。交羅攝入無障礙。
有時坐入蓮華土。地平如掌金沙布。八德池中菡萏開。
香風一觸心開悟。方丈一室無壁落。量含法界同寥廓。
十方海會入其中。坐參更不勞行腳。匡廬萬丈懸太虛。
與君恰似同室居。不出不入不來往。問君此際心何如。

   〈從軍詩(有引)
 余以弘法罹難。蒙 恩發遣雷陽。
 丙申春二月入五羊。三月十日抵戍所。時值其地饑且癘。
 已三歲矣。經年不雨。道殣相望。乓戈滿眼。疫氣橫發。
 死傷蔽野。悲慘之狀。甚不可言。余經行途中。觸目興懷。
 偶成五言律詩若干首。久耽枯寂。不親筆硯。
 其辭鄙俚。殊不成章。而情境逼真。諒非綺語。
 聊紀一時之事云。
楚澤非炎徼。行吟愧獨醒。瘴煙千嶂黑。宿草四時青。
颶觸秋濤怒。人靳厲鬼靈。從來皆浪跡。今日更飄萍。
火宅誰堪避。清涼自可求。天低偏近日。樹老不知秋。
海月心何寂。空雲思欲浮。卻憐無住客。今復寄炎洲。
舊說雷陽道。今過電白西。萬山嵐氣合。一錫瘴煙迷。
末路隨蓬累。殘生信馬蹄。那堪深樹裏。處處鷓鴣啼。
遠道經行地。孤雲獨可憑。有家俱是客。無累即為僧。
毒霧熏心醉。炎風透骨蒸。翻思舊遊處。儼若履層冰。
行腳原吾事。擔簦固所能。心懸萬里月。肩荷一枝藤。
吃食愁蠻語。安禪喜俗僧。降魔空說劍。今日始先登。
出世還行役。誰悲道路難。長戈聊當錫。短髮不勝冠。
沆瀣餘三島。炎蒸厲百蠻。天南回首處。落日是長安。
皇天無不覆。豈獨外遐荒。曲折吾生短。驅馳世路長。
但知心似雪。忽覺鬢如霜。隨地堪埋骨。君恩詎可忘。
昔住清涼界。今登熱惱天。燠寒風氣別。南北地形偏。
萬里同明月。千山隔暝煙。塞鴻書縱寄。不過雁峰前。
髫年從白業。垂老脫緇衣。豈是君恩薄。多應世道違。
煙霞行李少。冰雪眼中稀。莫問前途事。家山到處歸。
曉起占天候。星河曙色分。潮吞丹鳳日。山吐毒龍雲。
飄泊還鷗侶。棲遲憶鹿群。誰知逃世客。臨老學從軍。
此日天涯道。艱虞祇自憐。海風腥釀雨。山氣毒含煙。
畏路從人後。衝泥向馬前。始知行役苦。多在戍兒邊。
旅宿悲寒食。兵戈老歲年。身經九死後。心是未生前。
北伐思山甫。南征憶馬淵。梅花何處笛。聽徹不成眠。
竄逐辭金地。窮荒到海涯。雲容飛赤鳥。星尾曳丹蛇。
棄杖林成久。揮戈日未斜。天南并塞北。是處有胡笳。
一缽從師旅。孤征任轉蓬。形骸乘野馬。心事托冥鴻。
雲出蒼梧白。霞蒸海日紅。吾生久已棄。不待此時空。
浮世甘為客。勞生恨此身。舌存終是苦。道在豈稱貧。
渴鹿爭趨燄。飢烏習近人。滄桑雖未變。何地不飛塵。
一息餘生贅。千山去路長。問途逢牧馬。挾策耦亡羊。
衷熱三秋日。心寒六月霜。所經如蹈鑊。安敢任疏狂。
幻跡元無住。逢山即當歸。因看前路窄。轉見此生微。
時抱桑間餓。常懷漂母飢。所欣無臘月。不望寄寒衣。

   〈獨坐
浮世吾身外。勞生逆旅中。誰能一隻眼。豁盡十方空。
碧海飛涼月。青林散曉風。胡床箕踞坐。瀟洒意無窮。

   〈晚歸營門
混俗希忘象。臨戎想牧羝。前驅[利-禾+殳]忍草。左袒拗伽黎。
落日江容醉。歸雲樹色迷。行藏同倦鳥。漸漸向人低。

   〈庚子歲即事四首
豹虎中原遍。星軺日夜馳。詔無哀痛字。人有向隅悲。
遠探驪龍窟。深批弱木枝。乾坤聊俯仰。愁絕一雙眉。
清海初收捷。珠[崖-山]始罷征。劍門飛赤羽。閣道走[羌-儿+(鬼-((白-日)/田))]兵。
帝聽懷柔遠。王師恥戰爭。蠻夷應繫長。不見請長纓。
滿目黃塵暗。披肩短髮垂。江湖歸路杳。鷗鷺傍人疑。
康濟思今日。安危望此時。從來貂珥重。寧不愧恩私。
生事人甘拙。干戈鼎沸騰。金珠欣積累。菅草畏追徵。
國是誰堪定。天心未可憑。南熏何日奏。一為洗炎蒸。

   〈過三峽
萬壑奔流下。千山紫翠連。帆飛三峽雨。人入九秋天。
客路浮雲外。歸心落日前。吾生猶未已。江漢是餘年。

   〈宿清溪驛夢得草蟲鳴斷岸沙鳥宿寒汀之句因續成詩
溯流遵遠渚。旅洎傍孤亭。月隱山容淡。魚潛水氣腥。
草蟲鳴斷岸。沙鳥宿寒汀。最惜飄零者。浮生夢未醒。

   〈酬朱叔祥惠斑竹禪几
半榻供禪寂。支頤臥白雲。虛心偏愛我。高節獨憐君。
細拭含湘淚。精裁泣楚文。最宜調病骨。從此絕塵氛。

   〈林參軍從余入山
戎馬身經老。風煙鬢已班。骨疲仇鐵甲。心冷愛青山。
木札禪離味。茶香事儘閒。白雲欣共住。肯放出松關。

   〈重修曹溪採木入山
一水縈紆入。群峰夾岸迴。人疑秦代住。僧似竺乾來。
竹樹連雲長。田疇逐地開。誰知五嶺曲。亦自有天台。

   〈伐木
百尺由萌櫱。孤根出草萊。歷窮煙瘴苦。聽盡鶴聲哀。
用大應非折。裁成豈是災。祇憐今夜月。空自照莓苔。

   〈小金山坐月
藏海浮香剎。華幢湧梵宮。青螺呈寶髻。滿月現慈容。
世界平如掌。江流淨似空。應憐驅逐者。俱墮法身中。

   〈腰沽道中
荒途無遠近。曲折似兼程。地逐河流轉。人依鳥道行。
雲間孤鶩沒。木末片帆輕。回首長安路。難聞塞雁聲。

   〈太平驛
策馬望郵亭。長途舊所經。終朝嵐氣白。十月燒痕青。
面熱檳榔醉。神昏海霧腥。孤城笳鼓動。悲壯不堪聽。

   〈曉行
殘月掛城頭。征笳慘客愁。北風吹短鬢。涼露溼重裘。
野燒連營壘。邊烽暗戍樓。孤雲聊淡[佇-丁+一]。瀟洒竟如浮。

   〈化州道中
崗巒盤廣漠。曲折不知層。夾路疑函谷。居人似武陵。
林深藏虎豹。天遠擊鸇鷹。何事風塵道。驅馳一老僧。

   〈化州
孤征過萬里。道遠慨逾深。山色蚺蛇氣。人言鴃舌音。
蘧廬今日事。冰雪一生心。縱有參天木。難同祇樹林。

   〈石城
行穿窮谷口。樹杪見天涯。野曠留殘照。城荒帶落霞。
飢驅忘力倦。欲速較途賒。薄暮投山館。安眠似到家。

   〈橫山堡
群山低赴壑。一水到迴村。平野開炎徼。邊陲列戍屯。
民生空歲月。時序失寒溫。莫謂天涯遠。扶桑近日暾。

   〈至鮫宮
修途煩足力。廣衍入平川。地勢南溟盡。珠光北斗連。
遠山低並樹。大海立齊天。望若垂雲翼。帆開摝寶船。

   〈癸卯春日大廉即事
炎方風物異。歲事總難期。臘盡蟲無蟄。春來鳥不知。
荳花開舊莢。榕葉落新枝。因憶燕山雪。陽和似有私。

   〈春日偶成
瓊海積春陰。炎蒸宿霧深。賽蘭香作瘴。勒竹苦成林。
莫問勞生計。單看近死心。自嫌鬚髮累。日日愛抽簪。

   〈放船
秋水芙蓉滿。扁舟一葉輕。安流猶故宅。飄泊是歸程。
疏雨炎蒸退。清風縠浪生。往來隨所適。不信鷓鴣鳴。

   〈中流望飛來寺
兩岸山垂影。千峰倒入空。雲間飛鷲嶺。水底現龍宮。
細落天花雨。長鳴地籟風。急流將繫舫。小可不相容。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七
[Append data]================================================================================
download the url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73/1456_047.htm] at [Fri Nov 15 02:19:41 +0800 2013].
<title>CBETA X73 No. 1456《憨山老人夢遊集》卷47</title>
【經錄部類】〔禪宗類〕〔諸宗著述部〕
【經文資訊】卍新纂續藏經 第七十三冊 No. 1456《憨山老人夢遊集》CBETA 電子佛典 V1.40 普及版
# 卍 Xuzangjing Vol. 73, No. 1456 憨山老人夢遊集, CBETA Chinese Electronic Tripitaka V1.40, Normalized Version

[contents ]================================================================================
CBETA X73 No. 1456《憨山老人夢遊集》卷48
[text]================================================================================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八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夢遊詩集下

   〈凌江喜雪(有引)
  嶺南自古無雪癸卯臘月偶過凌江一見喜而志之。
凍雨灑柴扉。寒聲漸覺微。乍疑梅影瘦。不信雪花飛。
重壓芭蕉葉。輕欺薜荔衣。八年勞夢想。今喜見光輝。

   〈示寂空鑑禪人
腰包從萬里。七載遲炎方。居卜恒河畔。心牽一水長。
有身堪荷負。無物可思量。斷臂崖前樹。重聞桂子香。

   〈自曹溪檄還戍所
委形隨大化。去住豈容心。縱使驅炎海。還同坐寶林。
偷生根蔕淺。絕跡道源深。極目寒空色。浮雲自古今。

   〈登瓊州明昌塔
大地浮香海。孤標湧梵幢。水天靈鷲現。火窟毒龍降。
日月懸空鏡。乾坤照夜缸。望雲彈五指。花雨墮虛窗。

   〈丙午夏日自曹溪乞食度嶺至虔州因熱致病寓陳文績將軍池亭時觀魚戲新水清猿嘯月鶴鹿依人宛若深山相與夜坐感懷賦詩五首
冷落將軍署。棲遲放客過。懶輸塵事少。閒勝白雲多。
揮塵慵調鹿。臨池學愛鵝。不知幽谷裏。似此更如何。
白日炎如火。高眠夜氣寒。夢醒回月窟。心想入冰盤。
鼓角轅門曉。星河曙色闌。覺來方散髮。愁見籜皮冠。
池水江湖思。遊魚樂未忘。永懷臨大壑。幽思寄濠梁。
新月沉鉤細。垂楊引線長。夜來風雨發。鱗甲幾飛揚。
易謝諸塵累。難消大患身。行藏容混俗。老病豈饒人。
牛馬齒將缺。猿猴心未純。六根如割據。不識與誰親。
老被閒心使。生為業力驅。虛將三寸氣。連絡百年軀。
藥石元非命。心齋豈是愚。祇愁人世苦。願作佛家奴。

   〈山行
仄徑山腰細。清流水帶長。迎風松子落。浥露稻花香。
村舍青蓮蕊。人家白板房。桃源如未到。不必問漁郎。

   〈晚下高峰遇雨宿蓮花寺
薄暮下高峰。山深暑尚濃。氣蒸三伏日。涼灑一林松。
風急催寒雨。雲腥起臥龍。促歸華藏宿。夢醒上方鐘。

   〈蓮花寺
一片通香海。千峰擁化城。青蓮開細葉。慧月朗高明。
世遠諸緣息。心閒五濁輕。微塵如可破。即此證無生。

   〈凌江雨過放舟還山二首
驟雨驅炎熱。新秋爽氣生。岸沙隨水沒。江月傍人行。
聚沫勞生事。浮雲過客情。臨流觀泡影。轉見此身輕。
一葉乘風去。扁舟趁水還。山盤旋若蟻。江宛曲如環。
身與空雲合。心將水月閒。萬峰歸臥穩。寂寂掩松關。

   〈烏逕果深寺
山市依雲集。花宮傍水開。調生閒不住。策杖偶行來。
飯待檀那供。蓮須社主栽。可中清淨地。堪結講經臺。

   〈乞食晚歸
落日晴偏好。歸途寒更遲。閒心雲不厭。倦意鳥應知。
世路終無盡。勞生信有期。回看萬峰裏。誰嚼紫莖芝。

   〈佛成道日
今夜明星上。當初夢醒時。雪山仍在眼。覺樹正垂枝。
遙想耽飢瘦。因思獻乳麋。六年寒徹骨。心苦有誰知。

   〈夜發凌江
虛舟隨所適。一水絕間關。月色看逾好。江聲聽轉閒。
浮雲身外事。白髮鏡中顏。莫謂漂零久。前途即故山。

   〈舟過湞陽峽
不住元為客。虛舟信轉蓬。夾江千尺岸。帶雨半帆風。
掠石如飛燕。乘流似履空。迷津終古意。都在去來中。

   〈宿英州
自笑何為者。棲棲苦問津。試摩三寸氣。可繫百年身。
大地皆遷客。勞生總聚塵。請看江上月。曾照幾多人。

   〈春日苦雨二首
炎徼多寒熱。清和賴此辰。可憐連夜雨。斷送十分春。
易破關山夢。難禁羈旅人。桃花三月水。自古會迷津。
滴滴心無緒。絲絲意轉工。一舟迷遠浦。雙眼暗長空。
已失千村樹。還吹萬竅風。愁添新積水。滾滾急流中。

   〈擬投老南嶽初至湖東與藏六支公夜話
投老依幽勝。真期有道林。百年今夜話。歷劫此時心。
雪覆衡山白。雲埋湘水深。歸休今已矣。不復費招尋。

   〈病中示諸子
厭世心成癖。那堪病作魔。已知餘日少。更見此身多。
藥石充香積。呻吟當羯磨。文殊如有問。一默竟如何。

   〈湘江即事
春雨過瀟湘。輕帆挂曉霜。急流迴石鼓。新水度衡陽。
嶽色看來近。湖天望去長。誰知塵海裏。隨處是津梁。

   〈宿橋口
落照浸湖天。沙明月在船。鳥棲臨水樹。人語隔林煙。
浮世止一宿。餘生能幾年。如何衰暮日。猶滯楚江邊。

   〈過龍鬚湖宿兔子口
湖淺不難渡。風帆未易施。羊腸沙曲折。鳥羽岸參差。
地折雙輪轉。天空一鏡垂。還看棲泊處。新月照娥眉。

   〈過天心湖
群山連地脈。眾水注天心。浩蕩乾坤大。浮沉日月深。
帆飛隨獨鳥。野望入平林。儻逐扁舟去。煙波何處尋。

   〈龍陽縣
粉堞隱朝霞。孤城傍水涯。沿堤多柳色。遶郭是桃花。
天遠飛黃鵠。江清走白沙。武陵知不遠。渡口見漁家。

   〈德山禮祖四首
師據空王令。余來愧晚年。遙瞻千載上。常見一燈懸。
鳥語言前句。山光格外禪。手中生鐵棒。刮盡野狐涎。
脫盡廉纖見。來參古作家。棒敲獅子骨。舌吐缽羅花。
光相含秋月。靈龕隱暮霞。室中方丈地。曾辨幾龍蛇。
堂前閒托缽。獅子慢調兒。覿面難回處。低頭不語時。
未明末後句。翻使至今疑。為問三年事。因何得早知。
頂具金剛眼。胸藏栗棘蓬。片言轟霹靂。四海走英雄。
祖意機前薦。凡情當下空。宗門生殺手。凜凜見真風。

   〈山居十首
天地存吾道。山林老更親。閒時開碧眼。一望盡黃塵。
喜得無生意。消磨有漏身。幾多隨幻影。都是去來人。
髮不如心白。形還似木枯。眾緣閒處盡。一念看來孤。
天已容疏拙。禪應離有無。餘生當落日。步步是歸途。
生理元無住。流光不可攀。誰將新日月。換卻舊容顏。
獨坐唯聽鳥。開門但見山。幻緣消歇盡。何必更求閒。
混世多生厭。歸山念自休。幾曾千載計。特為一人留。
浩浩成空劫。涓涓積巨流。但觀清淨理。身世總如浮。
身已難憑藉。支離各有因。暫時連四大。終是聚微塵。
萬籟含虛寂。諸緣露本真。從來聲色裏。迷誤許多人。
斗大一菴居。其中任卷舒。雲霞生戶牖。星月挂庭除。
念息心愈寂。塵消境自如。南熏時入座。颯颯六窗虛。
飽食無餘事。高眠晝不分。晦明殊未覺。鐘鼓幾曾聞。
四面幃青嶂。和身臥白雲。誰言茶力健。能遣睡魔軍。
無意人間世。遊神極樂天。唯餘可漏子。恥放拍盲禪。
獨羨搏風翼。堪多出水蓮。回觀塵土客。誰不為纏眠。
此性元無著。何為不自由。祇因生管帶。故被世遷流。
不識空花影。堪憐大海漚。但開清淨眼。明見一毛頭。
揮麈元吾事。閒心奈懶何。聊將精進力。調伏睡眠魔。
寂寂吹天籟。悠悠逝水波。從來無一字。應不怪維摩。

   〈別南嶽
面帶煙霞去。中懷愧色行。止緣酬舊約。豈是逐浮名。
猿鶴休怨別。松風不住聲。唯留廣長舌。日夜說無生。

   〈舟行
湘水通巴漢。孤帆入楚天。片雲低遠樹。晴日照斜川。
處世常如寄。浮生莫問年。縱遵歸去路。亦似渡頭船。

   〈曉發湘潭
曉發清潭曲。揚舲信水流。帆飛隨去鳥。岸轉逐行舟。
樹遠疑天盡。江空見地浮。洞庭看咫尺。漸近岳陽樓。

   〈借風亭
天運移炎祚。爭馳逐鹿秋。誰知雲臥客。借筋為前籌。
帝業三分定。雄心一火酬。東風千古恨。江漢水悠悠。

   〈過嘉魚
舟停蒲水宿。侵曉過嘉魚。山露城頭小。
江含樹影疏天垂疑近日。水遠若憑虛。一葦乘風去。飄飄任所如。

   〈舟發武昌
覽勝歷瀟湘。乘流過武昌。江山雄漢口。雲雨誤襄王。
遠跡飛黃鶴。輕帆挂夕陽。生涯隨逝水。不必問行藏。

   〈過黃州
七澤控荊襄。連天一水長。江流迴赤壁。山色擁黃岡。
作賦推漁父。行歌憶楚狂。向來思濯足。今已在滄浪。

   〈喜歸匡山六首
山是前生住。林從此日開。誤嬰塵累去。喜仗夙緣來。
骨立群峰瘦。心閒百念灰。煙霞今已足。何必問天台。
遯世元無悶。居山不厭深。密雲晴帶雨。幽壑晝嘗陰。
乳鹿眠豐草。歸鴉集暮林。峰頭墮明月。照破一生心。
垂老脫牽纏。刳心易入禪。偷生至今日。怡逸感餘年。
夙負酬應盡。良緣信未愆。潛神一坏土。當處湧青蓮。
盟主舊煙霞。歸來便到家。雲生如疋練。山擁似蓮花。
熟睡忘昏曉。癡禪閱歲華。可中投足地。不用一袈裟。
白髮照衰顏。潛形賴有山。餘生唯待化。一息總歸閒。
禪爛難開口。雲深易掩關。圓通入流水。日夜響潺潺。
老與懶相宜。形銷氣不支。見聞渾似夢。起坐忽如癡。
日月從朝暮。榮枯任歲時。所存唯一念。寂爾入無思。

   〈夜坐納涼三首
夜色喜新晴。迎秋爽氣生。雨餘林葉重。風度嶺雲輕。
靜慮觀無我。藏修厭有名。坐看空界月。歷歷對孤明。
萬籟寂無聲。心源似水清。爐煙通夜細。山月入窗明。
棲草蟲偏穩。眠雲鶴不驚。坐深諸想滅。忽聽曉鐘鳴。
炎熱不須辭。清涼信有時。雲飛山色墮。雷動雨聲隨。
短葛休嫌重。商飆莫怨遲。但依松下坐。自待好風吹。

   〈壁觀
兀坐諦觀心。來源未易尋。動時分朕兆。起處絕幽深。
寂寂敲空響。綿綿出鷇音。應知離念相。總不屬浮沉。

   〈病二首
苦集是生因。難消大患身。支持唯賴骨。動轉不由人。
一息微如縷。殘軀眇若塵。從來皆假借。究竟與誰親。
久厭形為累。那堪老病侵。自慚禪定淺。轉覺病源深。
了法離諸相。觀空見此心。欲超生死路。不向外邊尋。

   〈眾粥罷經行因示
粥罷慢經行。沿流不問程。腳如絲線斷。身似片雲輕。
踏去山光透。歸來月色明。無勞重入室。聽取夜鐘鳴。

   〈秋深
秋深寒氣重。擁衲正相宜。人老骨偏勁。松枯枝更奇。
黃花生意淡。白髮世情離。獨坐忘緣後。寥寥祗自知。

   〈丙申二月抵廣州寓海珠寺
天涯歷盡尚遐征。百粵風煙不計程。
涉險始知塵海闊。道窮轉見死生輕。暫依水月光明住。
偶向琉璃寶地行。到岸舟航今已棄。上方鐘鼓為誰鳴。

   〈丁右武王惟吾同遊星巖諸勝未還賦懷
覽勝探奇讓謖邱。況逢簫史是同遊。
千山緊附雙龍翼。萬壑爭趨一葉舟。洞裏丹砂誰可覓。
雲中芝朮幾時收。莫看松下彈棋者。半局令人易白頭。

   〈將之雷陽暫憩小金山
人間瓠落事多非。聊向江心擬息機。
有寺不容僧暫住。無家應與鶴爭歸。慈雲暗覆空生室。
香霧閒侵過客衣。千古迷津懸寶筏。急流肯止便歸依。

   〈記公自廬山遠問曹溪
遙向曹溪問鏡臺。入門一見笑顏開。
身將廬嶽閒雲至。心帶燕山白雪來。生死歷窮天外路。
寒暄寫盡嶺頭梅。故人但得如君思。此念令余早已灰。

   〈甲辰曹溪奉臺檄還戍
煙霞元自邈風塵。渴愛林泉敢認真。
老去心如無火木。生殘形似再陽春。乾坤不許逃禪輩。
禮法難忘出世人。獨有空山猿鶴侶。頻隨清夢伴閒身。

   〈舊同妙峰師遊河東萬固寺今聞重新賦此寄懷
四十年曾乞食過。祗陀精舍傍恒河。
中條山湧青蓮髻。華岳雲騰碧海波。城郭千家還舍衛。
法身三展變娑婆。何時重荷降龍錫。麻谷床前再羯磨。

   〈登烏逕水樓
穿雲過峽度平田。行盡溪源見市[廓-享+墨]。
一線河流通大海。四圍山色擁青蓮。樓當水月清涼土。
人入空居自在天。可似桃源避秦地。往來但不是漁船。

   〈端州壽馮元成使君
廊廟江湖向各天。相逢豈是此生緣。
居官善用慈悲行。應世安心自在禪。止有祿金堪布地。
更無塵跡可隨眠。曇花一現三千歲。今喜重開北斗邊。

   〈舟中苦雨謝鍾二子見過
積雨陰雲晝不開。蓬窗深喜故人來。
松花獨許攢眉釀。蓮社甯辭作賦才。世事只看如指馬。
此心不說比寒灰。坐聽日暮城頭笛。陣陣輕風送落梅。

   〈江上感懷
風雨蕭蕭江上舟。飄零纔見養空遊。
夢回松頂棲雲鶴。閒看沙頭戲水鷗。書札不須勞北雁。
世情早已付東流。百年已過三之二。縱有餘生總是浮。

   〈南征道中遇雨
北風吹雨暗山城。歲暮天涯尚遠征。
避世想從麋鹿隊。畏途心折鷓鴣聲。十年瘴海孤蓬轉。
一夕霜華兩鬢生。策馬衝泥投野宿。不堪回首暮煙橫。

   〈寄燕都慈壽寺別山長老
當年一缽久過從。長夜披衣聽曉鐘。
飯食每懷香積界。經行常憶妙高峰。潛消瘴熱心含雪。
暗記流年手種松。為掃蓮花師子座。待余重舉絕言宗。

   〈結夏法性若惺炯公蕉園
蕉園何似坐祗園。為借清風暫解煩。
綠葉幾供懷素筆。重陰猶覆譯經軒。(有房公譯經筆授軒)護生不許朝持缽。
習定還應晝閉門。聞道本來無一物。故今終日對忘言。

   〈鄒子胤過訪因示
為參向上訪曹溪。底事分明本不迷。
曉院風生吹翠竹。春山雨過長青藜。閒來始覺諸緣靜。
悟後方知萬物齊。最是喚人親切處。五更夢破一聲雞。

   〈德山禮祖後過定王陵
當年一棒聖凡分。的的真機泯見聞。
香火千秋占王氣。河山終古覆慈雲。空林麋鹿仍隨麈。
淨土蓮華已屬君。杖倚春風還佇立。夕陽紫翠正氤氳。

   〈衡陽湖東結菴初成劉存赤鍾衡穎遠來相慰遂同度歲
一載神交費所思。相逢喜見歲窮時。
扁舟雪夜來千里。淨土蓮花種一枝。已老形骸俱長物。
從頭日月是新知。匡山莫謂當年社此地重開定可期。

   〈將東遊赴花藥寺齋二首
舍衛城西古道場。偶過三匝禮空王。
觀心已入唯心土。說法還登善法堂。香飯能令多眾飽。
醍醐獨許利根嘗。當人未即輕拈出。儻可重來再舉揚。
祗園開向大江西。地湧蓮花最可棲。
佛國遠超諸相外。法身高與四天齊。暫來即請登華座。
久住應頻信杖藜。可惜過從歸去曰。不堪回首重悽悽。

   〈過花藥寺梅雪堂遜菴宗師故居
梅雪堂開骨更清。齋餘閒步一經行。
香浮石室花初放。影入冰壺月倍明。斷臂巖前留舊跡。
懷人笛裏憶新聲。只今若問西來意。隻履誰能識去程。

   〈過九峰禮無念祖師
梵王宮殿隱煙霞。門外紅塵世路賒。
山自九峰開淨土。僧從千葉坐蓮華。光浮石室留 宸翰。
影落諸天護絳紗。若問西來端的意。分明全付一袈裟。

   〈宿九峰方丈貽聞圓長老
遙向名山禮法壇。此心須乞祖師安。
九峰夜月侵人白。萬壑松風入骨寒。已滅慧燈重發焰。
獨留衣缽許誰傳。應知天帝歸依日。獅子音聲話未殘。

   〈率諸弟子赴漢陽王章甫齋
郊園遙訪漢江湄。一似毗耶集眾時。
香飯飽餐天上供。玄言喜見郢中辭。平田舊是裁衣式。
高柳新垂灑露枝。風雨夜深心境寂。清涼疑坐藕花池。

   〈信宿天光上座接待寺
荊棘叢中古道場。廿年辛苦為誰忙。
堂開四海來龍象。梵唄三時禮法王。域內圓成華藏界。
眉閒常放白毫光。瞻依已入唯心土。向上何須再舉揚。

   〈過曲阿喜逢王東里明府
出水青蓮住世心。軒車亦似在山林。
空花鏡像塵何寂。孤月寒江意更深。鷲嶺想從親受記。
毗耶應是舊知音。相逢一句無生話。覿面分明不用尋。

   〈登徑山凌霄峰
獨上高峰倚杖藜。侵人空翠轉凄迷。
西來二目如鵬翼。東去千山似馬蹄。絕壑久稱獅子窟。
空林終許象王棲。只今欲說無生法。塵尾纔揮萬象低。

   〈寄五嶽蔡使君
曾向曹溪結勝緣。別來冷落祖師禪。
時談不二思摩詰。每話無生憶大年。自信宰官為示現。
誰知案牘是真詮。雪峰枯木堂前月。此夕因君缺又圓。

   〈喜歸匡山
歷遍江湖久倦遊。青山直到老方投。
形骸已謝空花影。世事都從逝水流。寂寂閒身雲作伴。
蕭蕭白髮雪蒙頭。餘年不必論多少。一念無生曠劫休。

   〈林觀海明府陳赤石大參入山見訪
匡山白社憶當時。此日高軒最可追。
入處即能忘世慮。到來全不用攢眉。身披萬壑雲容溼。
坐待千峰月色遲。一夕清言成勝跡。乾坤自古重心知。

   〈鄉人至
少小離鄉不記家。回思往事總堪嗟。
故人猶想兒時面。枯木難開舊日花。河畔柳枝垂曉露。
門前山色帶朝霞。唯餘此景年年在。不必從前問歲華。

   〈送脩六逸公歸家山
廿載殷勤伴瘴鄉。又隨瓶錫走諸方。
參玄直上金輪頂。入室還依大法堂。歸去家山雖有意。
老來泉石豈能忘。餘年儻未填溝壑。遲爾同棲寂滅場。

   〈心光法姪持雪浪恩兄手澤讀之有感
君來忽憶故人情。究竟難忘出世盟。
乍見遺言猶對面。細思談笑似多生。知從兜率居高座。
直入菩提豈計程。儻再相逢如昔日。肯教同伴不同行。

   〈中秋喜陳祠部無異入山見訪
遙問空山鹿豕群。巾車入谷到斜曛。
披襟細語論衷曲。煮茗焚香坐夜分。喜對月明心似鏡。
深觀世事倏如雲。當機若問西來意。一物全無把似君。

   〈示眾
平生蹤跡任前緣。慚愧形駭未脫然。
一片閒心隨處見。無端白髮暗中遷。自知來日皆除日。
誰信添年是減年。回首家山歸去後。萬峰高枕石頭眠。

   〈壽覺休繆居士
居士由來應現身。金剛心地淨無塵。
調生久悟無生忍。住世還同出世人。摩詰法門非是默。
龐公妻子不為親。精神已入蓮華藏。劫念何須問大椿。

   〈山居十首
平生蹤跡任東西。投老那能擇木棲。
縱使脊梁剛似鐵。奈何脛骨軟如泥。閒從絕壑看雲起。
坐倚千峰聽鳥啼。不必更拈言外句。現前聲色是全提。
依巖結搆草為菴。乍可容身止一龕。
但得心源歸湛寂。任從世事付癡憨。三竿日上還高臥。
丈室雲封不放參。佛祖直教蹤跡斷。何須前後列三三。
回看五濁氣氤氳。群鬧啾啾器裏蚊。
瞥念未興迷悟絕。一微纔立聖凡分。青山自許容藏拙。
火宅誰能為捄焚。翹首長空雙碧眼。不堪大地總浮雲。
堪嗟往事夢中遊。[醫-酉+目]眼空花不可求。
心路信如雲散月。形骸任似水浮漚。生存一息餘三寸。
老入千峰勝十籌。從此人間蹤跡斷。更無憂喜上眉頭。
藏修今已遂初心。自昔居山不厭深。
空外任從千嶂列。目中豈受一塵侵。松風時說無生法。
流水長鳴太古琴。入室何勞重豎拂。當機薦取在知音。
幽巖蘭蕙有餘芳。習習松風送暗香。
暫借聞熏開性地。勝傾甘露灌枯腸。心心直入蓮華藏。
念念常明般若光。知足便登兜率界。何勞此外覓西方。
春深寒谷筍生芽。又見松梢漸發花。
一缽待來充午供。眾僧專等試新茶。空無神力諸天飯。
富有莊嚴五色霞。為問長安歌舞客。幾曾飛夢到山家。
三冬擁衲坐枯禪。喜見春光最可憐。
瓦鼎野蔬將獻供。地爐松火漸無煙。青山覆雪重開面。
白髮防寒已及肩。幸作太平雲臥客。焚香朝暮祝堯年。
舊遊恍忽是前生。每憶行藏暗著驚。
此日青山當日夢。今時白社舊時盟。酬機但用無星秤。
娛老唯留折腳鐺。若問西來端的意。曹溪一派水盈盈。
何事當年愛離家。難忘舊著破袈裟。
祇因未了多生欠。不是從前一念差。半世業緣同夢幻。
百年妄想等空花。歸來剩有青山在。豈忍將金去博沙。

   〈臥病
蒲團香案日生塵。老病難容世外身。
入夢泉聲清徹耳。到床月色冷侵人。閒心不與諸緣合。
白業唯存一念真。究竟要知歸宿處。蓮華已結未來親。

   〈酬陸使君景鄴
高車幾度過空山。歷盡千峰直破關。
有舌不能酬密諦。忘機正可對衰顏。飛來白雪寒相照。
望入青雲思更閒。遙憶轅門端坐處。匡廬時在兩眉間。

   〈寄仰山靜光禪人
一自匡廬問法歸。別經歲月信音稀。
顧予已入無生忍。知爾常參向上機。雨過雲開山骨瘦。
春深日暖蕨芽肥。何時再振床前錫。拈示西來屈眴衣。

   〈憶山居六首(有引)

   〈余圜中宛居深山因而有述。
榾柮千年火。支撐獨木橋。往來人境絕。菴主澹無聊。
白雪在簷前。飛來日如故。不是爾無心。如何常共住。
明月挂寒空。光徹寒潭底。上下本自同。看來無彼此。
流水不是聲。明月元非色。聲色不相關。此境誰會得。
風從何處來。眾響動巖穴。靜聽本無聲。如何有起滅。
身在千巖裏。門前路不通。寂寥誰是伴。唯有數株松。

   〈舟泊珠江
月色澹如水。潮平寒似空。孤舟橫野渡。人在有無中。

   〈軍中道場吟四首
朝聞鼙鼓聲。暮聽金磬響。動靜雖不同。唯在知音賞。
旌旗蔽浮雲。幢幡影朝日。試看生殺機。兵不似禪密。
法鼓震龍宮。喊聲動天地。何似眾竅風。噫出大塊氣。
曾坐東海上。驚濤怒破山。今聞震天雷。入耳心逾閒。

   〈寄王金吾
偶會忽言別。再晤應更難。思君心似雪。飛夢薊門寒。

   〈喜友人至
人生會合期。杳如風雨夕。與子未見時。宛似雲中日。

   〈偶成四首
風吹楊柳花。東西南北走。豈是愛隨他。自身元不有。
野雉在樊中。粱食亦不少。何似處山林。飲啄隨時了。
豹隱南山霧。常恐羅網侵。只以皮毛故。是為身累心。
膏火照夜行。人益己受損。豈不自愛惜。生質固所稟。

   〈憶家山竹池
萬竹飛晴雨。雙池引石泉。別來三十載。日日憶栽蓮。

   〈瓊山
奇甸香為國。珠崖玉作山。人從塵海渡。儼若出天關。

   〈五指山
一葉浮天外。千山落鏡中。誰人揮五指。劃破太虛空。

   〈金粟泉
粟泛黃金屑。泉流白玉漿。我來持一缽。足可獻空王。

   〈明昌塔
瓊海開龍藏。香幢出梵天。即看火宅內。從地湧青蓮。

   〈劉將軍邀觀玉龍泉二首
清泉寒似玉。嘉樹密如雲。人有羲皇樂。心同鹿豕群。
混沌何年鑿。淵泉此地開。人依空界立。山入鏡中來。

   〈題墨香深處四首
碧草橫書帶。幽蘭結佩香。虛亭人獨坐。心已到羲皇。
竹色侵簷綠。荷花照水紅。夜深涼露下。人在暗香中。
芙蓉開似錦。黃菊疊如錢。醉眼熏心處。端然自在禪。
雪逼梅舒萼。春催草發芽。目前生意事。誰識在山家。

   〈寄膠東李生
萬里路不遠。寸心空更閒。不知思我者。如隔幾重關。

   〈懷丁右武大參
落葉千山雨。寒空一片雲。舉頭聊縱目。何處不思君。

   〈詠松二首
樹老心逾赤。楓凋葉更紅。可憐霜雪裏。獨有一枝松。
霜幹龍鱗老。風枝馬尾長。濤聲清響發。瑟瑟滿虛堂。

   〈詠梅二首
叢林秋已晚。萬木盡凋傷。獨有寒梅樹。飛來雪裏香。
雪色春先到。寒香夜更清。一聲幽鳥語。忽使夢魂騖。

   〈詠竹五首
寒飛千尺玉。清灑一林霜。縱是塵心重。相看亦頓忘。
矯矯凌雲姿。風生龍夜吼。霜雪不知年。真吾歲寒友。
霜幹寒如玉。風枝響似琴。瀟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
葉落根偏固。心虛節更高。一林寒吹發。清夜伴松濤。
淇澳春雲碧。瀟湘夜雨寒。虛窗人靜聽。颯颯響瑯玕。

   〈喜雨三首
涼雨灑炎天。飄風振林木。輕雷響簷端。隱隱似空谷。
元陽如烈火。群有若陶鑄。忽然風雨來。炎蒸在何處。
山空泉更寒。暑氣無來往。颯颯風雨生。毛骨更清爽。

   〈山中吟六首
塵隔三千界。心超十八禪。鐘聲清夜發。聽徹不成眠。
日月不知去。此心應合空。山樓時獨坐。彷彿在鴻濛。
枝頓春已動。草木氣相鮮。靜裏觀時化。心忘有漏年。
時折寶林松。旋汲曹溪水。來煮雪中茶。此味無可比。
萬山寒色破。地氣暖生春。花落曹溪水。何人肯問津。
無事晝打眠。松風吹不徹。何處木魚聲。夢中響更別。

   〈偶占
一滴曹溪水。千株逼漢松。人依空界立。宛在畫圖中。

   〈示知事僧二首
斷臂巖前雪。而今血尚濃。黃梅腰下石。能得幾人舂。
積雪苦凝寒。叢林盡凋沍。一陽纔動時。枝頭春已露。

   〈董國博過訪曹溪因贈
曹溪一滴水。流浪滿江湖。隨君化霖雨。到處灑焦枯。

   〈夏日王癡過訪
炎熱毒如火。茶香冷似冰。誰知天壤內。除嬾盡輸僧。

   〈送悟心融首座二首
一片江南雪。來清瘴海炎。君今度嶺去。寒色帶眉尖。
七尺藤過頂。三餐飯滿瓢。何時萬峰裏。倦飽臥雲霄。

   〈對月
雪嶺孤松老。曹溪滴水寒。誰知今夜月。猶是昔時看。

   〈舟過小金山四首
一度一回新。重來不厭頻。祗因貪佛日。時禮法王身。
青山常不改。流水去還來。獨有松間月。清光照綠苔。
漁火夜深白。沙雞清晝喧。江空人境絕。長日掩柴門。
階下魚龍穩。沙頭鷗鷺閒。盈盈剛一水。隔斷萬重山。

   〈喜黃生公亮歸自薊門五首
人生無百歲。逢君時過半。忽別又三年。離合安可算。
昨日乘虛舟。夜來忽風雨。今朝喜逢君。杳然如夢許。
塞上草頭白。燕山楓葉丹。唯餘寒雪色。君尚在眉端。
驛路千行柳。江湖萬里波。往來空歲月。誰不為蹉跎。
羅浮半輪月。曹溪一滴水。與爾共餐之。意味無彼此。

   〈喜曇欣慶公至
君從白下來。慰我炎方熱。火宅喜相看。如對燕山雪。

   〈招慶公嘗荔枝
長夏火雲紅。五月荔枝熟。與君坐珠江。日日敲寒玉。

   〈對慶公懷舊
菴居與君鄰。水竹清同好。一別三十年。相看今已老。

   〈寄蒲阪襄垣震崧二宗侯三首
一派黃河水。遙從天上來。滔滔東入海。借問幾時回。
華嶽雙峰出。高空碧玉寒。遙聞天樂響。應是禮仙壇。
中條山色青。朝霞散晴綺。知有忘世人。獨坐觀無始。

   〈夢遊天台二首
忽到天台山。相遇雲中老。想是避秦人。顏色如此好。
飛上華頂峰。忽聽天雞叫。遙望蓬萊山。掀髯發長嘯。

   〈懷舊
夢坐龍華樹。聽殘長樂鐘。醒來空谷裏。萬壑吼松風。

   〈懶殘老衲住山
菴小山藏寺。心虛芥衲空。嬾眠松下石。坐斷最高峰。

   〈將之雷陽別曇公于江上
送別芙蓉江。江水秋逾碧。歸舟溯寒流。來往心如織。

   〈詠月
湛海光如有。寒空色若無。誰知俯仰內。千古照迷塗。

   〈詠雲
一點如纖翳。瀰漫塞太虛。但知已起後。不見未生初。

   〈試端硯三首
君子愛佩玉。溫潤象其德。此石尤過之。所寶在翰墨。
詞海萬里流。筆峰千丈雪。盡向此中生。時時飛玉屑。
浩浩清江水。磊磊紫石山。誰知千古意。元在混茫間。

   〈化城菴二首
山色自朝昏。榕陰閒古道。多少往來人。紅塵空浩浩。
鑿井在高原。土深水難得。施工極盡時。淵泉流不息。

   〈磬室
斗室懷幽壑。窮交見古人。雖餘方寸地。無處著囂塵。

   〈明禪人施茶
此心元不住。白足本無塵。時汲源頭水。清涼熱惱人。

   〈寄塵堂首座
憶爾栽茶處。滿園春雨滋。何時掃松葉。相對一烹之。

   〈寄宗遠西堂
曹溪春水漲。衡嶽鴈歸時。憶爾跏趺夜。松門月上遲。

   〈寄題龍興寺禪堂
王氣鍾山嶽。經聲徹帝宮。法筵龍象眾。萬世祝堯風。

   〈寄皇陵供奉
乾坤開帝業。日月轉河山。香火勤供奉。晨昏仰聖顏。

   〈題畫小景二十一首
流雲覆春山。輕寒凍欲坼。何處踏青來。歸時月華白。
芳樹夏初長。輕舟湖水碧。攜琴訪故人。雲深何處覓。
斷橋人影橫。扁舟霜月白。回首望雲山。悠然塵市隔。
煙樹春雲綠。江天落日紅。不知何處醉。歸向月明中。
風雨孤舟夜。微茫草樹春。茅簷驚犬吠。定是渡江人。
江閣流雲細。孤村白日閑。小橋橫野水。隔斷萬重山。
晏坐桃花塢。幽居遠市塵。祗緣春色好。不是為逃秦。
高樹咽新蟬。深林掩茅屋。斷橋人影橫。白雲滿山谷。
瀑布寒空外。孤亭水石間。日長無個事。結伴看春山。
秋水碧如玉。遠山凝似脂。夜深魚不食。釣餌為誰施。
淅瀝寒林瘦。潺湲水石清。白雲千萬里。相對總忘情。
萬木流雲密。千山落照寒。衡門長日掩。酒伴暮相看。
遠樹晴煙合。江空草閣寒。行吟同澤畔。始信獨醒難。
古木蒼松老。清泉白石奇。攜琴問知己。遙望酒家旗。
江閣坐忘機。憑欄望夕暉。沙頭人佇立。擬待月明歸。
雲白天垂練。江清水合空。相攜尋酒伴。同過石橋東。
秋山雲氣薄。紅樹曉霜清。一帶湖天闊。空留待月明。
山似天臺路。花無秦代春。漁郎坐溪口。不見問津人。
彤雲四野迷。層冰萬木折。衝寒訪故人。踏破連山雪。
萬山凝積雪。高樹折輕冰。何處寒梅發。香勾一個僧。
秋山新雨霽。遠水澹無垠。湖上幽人宅。悠然隔市塵。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八
[Append data]================================================================================
download the url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73/1456_048.htm] at [Fri Nov 15 02:21:03 +0800 2013].
<title>CBETA X73 No. 1456《憨山老人夢遊集》卷48</title>
【經錄部類】〔禪宗類〕〔諸宗著述部〕
【經文資訊】卍新纂續藏經 第七十三冊 No. 1456《憨山老人夢遊集》CBETA 電子佛典 V1.40 普及版
# 卍 Xuzangjing Vol. 73, No. 1456 憨山老人夢遊集, CBETA Chinese Electronic Tripitaka V1.40, Normalized Version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九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南嶽逢何玄圃
相逢南嶽前。坐對中秋月。清光徹夜看。疑是燕山雪。

   〈玉山
閒登玉山頭。城中見煙火。萬井密如雲。蓮花青朵朵。

   〈望江樓
獨上望江樓。四面山如織。中有餐霞人。相對不相識。

   〈高山寺
山城枕江流。梵剎雲中起。鐘鳴萬戶開。人在蓮花裏。

   〈愚溪
愚溪何似我。我愚溪不愚。流泉日夜響。說法聲嗚嗚。

   〈華嚴菴
菴近恒河水。僧衣舍衛城。經聲和人語。總是說無生。

   〈雜詠二首
白鶴飛沖霄。翛然任去住。可惜無礙身。不知生死路。
螻蟻慕羶腥。逐氣呼伴侶。忙忙不暫停。所得能幾許。

   〈偶成二首
法侶千峰影。生涯數畝田。信知人世裏。難結此中緣。
青山待人歸。本欲求深契。誰知來者心。動靜多相戾。

   〈山居十三首
片雲浮太虛。倏忽遍大地。試看未生前。清淨無纖翳。
萬境本寂然。因心有起滅。一念若不生。動靜何處覓。
長夜無燈燭。脩途總暗冥。可憐酣睡者。大夢幾時醒。
青山容易入。白業不難修。獨有降心法。英雄讓一籌。
一枕黃粱夢。千秋汗血功。秪知常不朽。誰信轉頭空。
雪老蒼松古。僧閒水石清。坐來忘百慮。眼見一身輕。
酷暑不可人。清風來竹下。颼颼涼氣生。毛骨頓瀟灑。
風靜蟬聲急。龍歸雨氣腥。乘涼高樹下。閒寫換鵝經。
雲深便野寺。僧老愛扶筇。乞食歸來晚。愁穿十里松。
爽氣入疏林。萬山秋色好。貪看溪頭雲。忘卻來時道。
獨坐長松下。悠然太古心。高山流水意。誰復是知音。
日月如飛鳥。乾坤似轉丸。浮生忙裏度。誰向靜中看。
長明一碗燈。夜對心更寂。多少醉眠人。夢中狂未息。

   〈山居二十首(六言)
松下數椽芽屋。眼前四面青山。日月升沉不住。白雲來去常閒。
雪裏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飛來。正對寒鐙獨坐。忽將鼻孔衝開。
幾片白雲不去。一輪明月飛來。伴我山中寂寞。笑他世上塵埃。
一片寒心雪夜。數聲破夢霜鐘。爐內香銷宿火。窗前月上孤峰。
滿面清霜冽冽。盈頭白髮蕭蕭。世上空花影落。目中幻翳全消。
淅淅泉聲入耳。明明祖意西來。不動舌根常說。何須再歎奇哉。
幽谷蘭香馥馥。中宵月色娟娟。一段清塵勃勃。無端打破枯禪。
一念忘緣寂寂。孤明獨照惺惺。看破空中閃電。非同目下飛螢。
雲散長空雨過。雪消寒谷春生。但覺身如水洗。不知心似冰清。
衰朽應憐骨弱。看來轉覺心強。午夜脊梁似鐵。常時一念如霜。
空谷諸塵盡謝。止留一片閒雲。伴我松根揮塵。堪多麋鹿成群。
文字眼中幻翳。禪那心上浮塵。內外一齊拈卻。大千世界全身。
靜夜鐘聲不住。石床夢想俱空。開眼不知何處。但聽滿耳松風。
清淨涵空寶鏡。春來水滿彭湖。照徹廬山面目。月如額上明珠。
蓮漏六時猶短。長香百刻安排。日夜真常流注。識神早托華胎。
一片雲封谷口。千峰劃破虛空。中有數椽芽屋。深藏白髮山翁。
可惜青山常在。堪嗟白髮時新。盡是塵中逆旅。誰為物外閒人。
山色愁含宿雨。松聲冷咽清霜。乞食僧同倦鳥。娥眉月上新粧。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但見冰消澗底。不知春上花枝。
門外青山朵朵。窗前黃葉蕭蕭。獨坐了無言說。回看妄想全消。

   〈舟中即事
空水連天一葉舟。即看身世等浮漚。
鴈聲叫破緣生夢。明月蘆花古渡頭。

   〈大姑山
霞帶雲裳月偃眉。江湖滿目少相知。
寒流徹底心如洗。莫問夫君是阿誰。

   〈姑山塔
空裏浮圖水月身。太虛中點一微塵。
行人兩眼重添屑。幾個男兒認得真。

   〈鄱湖寶陀寺
玻璃宮殿水晶盤。面面青山碧玉欄。
中有一人常說法。西江吸盡夜潮寒。

   〈過桐江輓曾健齋光祿
龍華樹下舊相逢。每夜談心聽曉鐘。
今日覓君桐水上。空含血淚灑春風。

   〈清江漁父詞二首
水清沙白月如鉤。影落波心釣未收。
無限遊魚吞不得。空教漁父抱深愁。
一葉輕舟逐浪翻。五湖風月任加餐。
夢魂常在深深處。最苦離鉤水更寒。

   〈舟次橫浦
五雲一水入南安。萬疊山迴六六灘。
行到水窮山盡處。梅花無數嶺頭看。

   〈登南安城
城頭瓣瓣湧青蓮。花蕊香含萬戶煙。
身在鏡中人不識。更於此外覓諸天。

   〈度大庾嶺二首
一徑雲霞閣道深。梅花松雨氣陰森。
翻思昔日宵行客。何似今朝度嶺心。
嶺上寒梅正發花。枝頭雲擁舊袈裟。
試將拄杖重拈出。香逐天風遍海涯。

   〈曹溪謁六祖大師二首
曹溪滴水自靈淵。流入滄溟浪拍天。
多少魚龍從變化。源頭一脈尚泠然。
樵斧纔拋石墜腰。黃梅夜半寂無聊。
自持一缽南歸後。從此兒孫氣日驕。

   〈廣州道中二首
煙水南遊歷百城。相逢知識總無情。
挨身纔欲須臾住。又指前途向別行。
兩岸中流總不容。扁舟逐浪任天風。
直須高挂孤帆去。自信恩波到處同。

   〈抵雷陽戍所
瘴海嵐煙日夜浮。龍蛇氣吐混清流。
到來盡是無生國。愈見 君恩未易酬。

   〈寄少林無言宗師二首
五乳峰頭草木深。春來花發滿空林。
峰頭積雪仍千尺。誰似當年斷臂心。
清涼會罷復長安。一度相逢一度歡。
別後天南望天北。炎風朔雪兩相看。

   〈放舟波羅江
片帆東去海波平。簫鼓如從天上鳴。
遙望三山天外落。不知人在鏡中行。

   〈寄小金山珍公
天風吹上妙高臺。午夜乘潮載月回。
灑掃楞伽山上石。待余重為寫經來。

   〈小金山三首
萬里長波萬里流。誰將拳石砥中洲。
不因禹鑿開三級。自是魚龍會點頭。
水晶宮殿絕塵蹤。香霧氤氛露氣濃。
明月空中浮客櫂。夜深階下臥魚龍。
山浮水面寺依空。樓閣虛無杳靄中。
不是幻成人世界。多應天湧梵王宮。

   〈寄河東妙峰師三首
首陽山色枕河流。師住中條最上頭。
麻谷床前章敬錫。至今風韻鬼神愁。
黃河一線自天來。流入中原洗劫灰。
把斷要關看砥柱。慈航不數濟川才。
天涯行盡路途難。毒霧炎風任飽餐。
忽憶龍門千丈雪。猛然提起徹心寒。

   〈答高常侍寄香
一瓣名香出上方。封書遙寄到炎荒。
夢聽刁斗疑鐘磬。夜起親焚禮法王。

   〈懷五臺龍門舊居
萬年冰雪擁芽廬。一別於今廿載餘。
協斗峰頭明月夜。不知誰在此安居。

   〈憶匡山
遙憶匡山五老峰。白雲深鎖萬株松。
寒空月照彭湖水。瀑布聲飛幾度鐘。

   〈懷匡山天池憑虛閣主人
空中樓閣閣中人。宛似花間自在身。
午夜天池浸明月。不知此際與誰親。

   〈五羊喜譚子文至自薊門二首
西山雪擁薊門寒。曾憶圍爐坐夜殘。
一別杳然如隔世。相逢疑是夢中看。
炎風朔雪兩無憑。火宅何如大地冰。
相對莫驚鬚鬢改。此心元是五臺僧。

   〈憶家山並諸舊遊(有引)
 余別家山三十餘年矣。今被放嶺外。適法兄珂公。
 同廣姪遠慰。因成三絕書。還懸之舊壁。
 以見人生幻跡如此。
萬竿竹遶舊庵居。樓上仍懸讀遍書。
夢見四簷青不改。空留明月照庭除。
長安陌上舊行蹤。吹盡微塵曉夜風。
別後消磨三十載。不知幾許出虛空。
憶昔兒童共聚沙。百千嬉戲笑如花。
風霜縱使形容變。此念渾同未離家。

   〈本寺回祿。余亦遠遊。久抱修復之念。

   〈今聞恩兄已新寶塔。而殿宇尚在荊榛。感念嬰心。

   〈遙寄以詩
洞然劫火憶當年。寶塔如生火裏蓮。
今見優曇花再現。何時重睹率陀天。

   〈獨坐
七軸蓮華一炷香。晝長趺坐倚匡床。
市塵門外深千尺。唯任輪蹄日夜忙。

   〈送劉貽哲還鄉兼東諸故人三首
瘴海三年共此心。形骸總不屬浮沉。
君歸獨載秋江月。徹底寒波思更深。
身自驅馳心自閒。窮廬獵隊等青山。
故人儻問余消息。只道婆娑鬢已班。
世路崎嶇不易行。幾能真見是浮生。
君歸儻過西湖上。試看蓮花出水情。

   〈軍中寄懷虛谷師
禪板輕拋事鼓鼙。跏趺鞍馬不相宜。
夜深月照轅門下。恰似松陰對坐時。

   〈懷天臺山二首
天姥雲霞傍海多。半生夢想竟空過。
何時一曳撩天杖。打醒癡僧寂滅魔。
華頂峰頭月倍明。石梁橋下水偏清。
能持一滴來炎海。猶勝曇花盞內生。

   〈曹溪四時詠
祖意明明百草頭。春林花發鳥聲幽。
朝來雨過山如洗。紅白枝枝露未收。
四山密密綠陰濃。窗下風來水面松。
午睡正鼾纔欲夢。長廊忽聽一聲鐘。
刀耕火種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
放不下時擔取去。何如老偃在韶陽。
夜深旋煮雪中茶。此味天然最可誇。
更有一般奇特處。滿林寒月浸梅花。

   〈軍中吟二首
鐵甲天教當敝裘。從軍原不為封侯。
身經赫日如爐冶。傲骨而今鍊已柔。
緇衣脫卻換戎裝。始信隨緣是道場。
縱使炎天如烈火。難消冰雪冷心腸。

   〈陳生讀書天甯寺
跡寄祇園已出塵。夜眠應與佛相親。
夢魂忽被鐘敲破。始信原為聽法人。

   〈海月樓
海天空處一樓居。方丈中涵無盡虛。
夜起開窗放明月。波光霞氣滿襟裾。

   〈劉生讀書石湖
心似寒泉色若冰。幽居不讓石巖僧。
夜烹一滴源頭水。乞火頻分照佛燈。

   〈寄雲棲大師
長眉鶴髮久棲雲。塵尾時揮繞鹿群。
遙寄旃檀香一瓣。想師拈對法王焚。

   〈寄屠赤水居士
維摩家近白花山。煙水微茫海印寒。
聞道文殊又東去。不知香飯對誰餐。

   〈寄馮開之太史索楞伽經序
憶昔千華一對談。珍衣脫卻久[監*毛]毿。
楞伽山上摩尼聚。何日重開百寶函。

   〈讀達觀大師末後偈
一念從來絕覆藏。通身不落是非場。
試看撒手輕拈出。始信阿師熱肚腸。

   〈懷五臺舊居
協斗峰頭雪未消。別來音信久寥寥。
炎方塵夢經行處。曳杖閒過獨木橋。

   〈軍中寄懷黃羽李侍御六首
十年戎馬走炎荒。常憶同遊海印光。
大火聚中求著腳。與君別處最清涼。
聚散浮雲不可期。此心未離別君時。
兩輪日月如飛鳥。來往無停促夢思。
大海長江一脈通。煙波浩渺總如空。
萬山縱使能相隔。恰似空花落鏡中。
虛空大地可消亡。此念如何屬斷常。
試問維摩方丈內。近來諸有置何方。
君先待漏紫宸朝。遙把楞伽問寂寥。
侍者飽餐香飯後。至今一粒未曾消。
世事虛空最是閒。乾坤何地沒青山。
知君正眼相看處。不在音聲色相間。

   〈寄水田南皋鄒給諫
門前一片福田衣。時折松枝當塵揮。
山色溪聲常說法。不知若個是當機。

   〈題香爐峰紫雲菴
香爐峰下紫雲深。松竹層崖白晝陰。
門帶長江接溪水。清流洗盡世間心。

   〈山中夏日
如焚夏日晝偏長。渴想菩提樹下涼。
一陣風從空裏過。送來何處藕花香。

   〈懷九華山
九江江上秀芙蓉。一帶雲霞六六峰。
迴首瘴鄉明月夜。無端清夢挂寒松。

   〈繹公自衡陽來參
遙向曹溪獨問津。溪頭秋水淨無塵。
持來一片衡山月。猶照當年獵隊人。

   〈寄茶陵劉存赤居士
見面何如未見真。朅來消息嶺頭春。
衡山月色曹溪水。徹底相看是故人。

   〈舟次螺江訪僧鍾公不遇
曾坐江樓待雪消。螺江春水急於潮。
今看白鷺洲前月。猶似當年伴寂寥。

   〈蒙恩宥還山
少小為僧五十年。老來特地混塵緣。
從今走斷天涯路。此去千峰白晝眠。

   〈夜坐
露灑幽蘭撲鼻香。風吹毛骨夜生涼。
坐來已覺心如雪。月色還疑地上霜。

   〈夏日過法性寺二首
菩提樹下風祛暑。般若臺前雨送涼。
一盞清茶諸想滅。更於何處覓西方。
覺樹當年向此栽。初心為待至人來。
千秋衣缽今仍在。說法誰登舊講臺。

   〈懷雪峰枯木堂
枯木堂前冷似冰。當年曾坐半千僧。
遙思一片寒灰地。何日重挑午夜燈。

   〈題畫二首
飛來山色掩湖光。煙樹新晴帶夕陽。
遙聽上方兜率界。半天鐘鼓落微茫。
一片煙波十五橋。雲山落木晚蕭蕭。
孤城半壓吳江水。水上人家夜聽潮。

   〈將之雷陽江上別曇公
相逢庾嶺日初遲。欲折梅花第幾枝。
忽逐秋風度炎海。別君不似見君時。

   〈懷舊居
安居舊住竹林西。明月溪頭幾杖藜。
常想夜深松露下。不知猿鶴向誰啼。

   〈寄浮山澹居鎧公
浮山九帶事如何。回首當年已爛柯。
為問夜深趺坐處。白雲明月是誰多。

   〈舟次小金山志感
常思半月經三度。倏爾暌攜又五年。
此日重來峰頂坐。德雲原不是生前。

   〈憶山中梅二首
 曹溪梅花。每至盛開。如坐香積世界。
 今冬以魔作祟。牽次芙蓉江上。望山中咫尺。不得坐享香供。
 詩以憶之。
寒梅帶雪嶺頭開。冉冉天花落講臺。
好遣上方香積國。為予一缽盡擎來。
梅花香樹積成林。香氣熏人悅可心。
樹下現敷獅子座。風聲誰解海潮音。

   〈得東海門人江吾與書二首
從空一紙故人書。萬里遙來問起居。
為報親知零落盡。滿頭霜雪更愁予。
十五年來坐瘴鄉。海天相對未能忘。
時看萬里中霄月。一似同遊海印[莢-(人*人)+八]。

   〈古佛松林
松陰幕幕淨無塵。山色雲光自法身。
日夜風濤廣長舌。不知聽徹是何人。

   〈開元曉鐘
明河清淺澹疏星。古寺虛簷宿百靈。
一擊曉鐘驚大夢。不知誰最獨稱醒。

   〈平原古塔
浮屠何代擁諸天。傳是隋朝大業年。
蒼蘚剝封殘碣盡。平原荒草布金田。

   〈寄愚菴法師
遙想華臺坐講時。四天彌覆法堂垂。
座中龍象清如許。可記炎荒老赤髭。

   〈寄草堂法師
瘴海還從坐寶林。常懷法窟舊知音。
遙看一片燕山月。盡是隨緣度世心。

   〈山居偶成四首
百年世事空華裏。一片身心水月間。
獨許萬山深密處。晝長趺坐掩松關。
滾滾紅塵世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
回頭日望家山遠。滿目空雲帶夕陽。
鬧藍誰肯急抽身。自古青山隔市塵。
莫謂桃源無路入。落花流水是知津。
日夜煙霞護翠微。相將猿鶴待忘機。
青山莫道閒無主。自是閒人不肯歸。

   〈送隱知禪人還蜀
一錫冷冷過瘴鄉。巫山西去思茫茫。
峨眉峰頂新秋月。知爾看時到上方。

   〈寄題杜將軍曇花精舍二首
鼓吹轅門獨晏然。曇花樹下晝安禪。
誰知可汗歸王日。正是將軍破有年。
鐘鼓胡笳總道場。旌旗影裏坐焚香。
思君力破群魔壘。自許心空見法王。

   〈送慈公還五臺
一別臺山三十年。眼前冰雪尚依然。
君來細說窟中事。又結多生未了緣。

   〈寄空印法師
憶昔臺山百尺冰。與君對坐骨崚[山*層]。
翻思三十餘年事。夢裏相看似不曾。

   〈別曹溪二首
為決曹溪萬里流。歸心常撫大刀頭。
因思血浸齊腰雪。千古令人痛未休。
自為曹溪杖策來。坐看山色笑顏開。
從今一別千峰去。鳥語溪聲不盡哀。

   〈初至衡陽喜雪二首
七十峰頭雪正寒。到來深見此心安。
回思火宅驅馳地。盡入冰壺影裏看。
五熱場中幻化身。廿年來往任風塵。
今歸一片瀟湘雪。原是清涼徹骨人。

   〈山居二十八首
 余生平抱煙霞之癖。早年行腳。
 三十住五臺冰雪中者八稔。及居東海一十二載。知命之年。
 乃被業風吹墮瘴鄉。將二十年。嗟乎人生幾何。
 忽忽往來已七十歲。浮光幻影。豈能長久。頃蒙
  聖恩賜還初服。特來南嶽作投老計。因緣未偶。
 乃就湖東古道場地。仗諸檀越助營安居。
 創始於甲寅九月既望。落成於臘月逼除。草草苟完。從此一片身心。
 始得休息之地。如久客還家。以釋重負。
 其逍遙灑落何快如之。隨有口占。命侍者錄之。以志幽懷。
 非言詩也。興來即筆。略無次第云耳。
祇園借得一枝安。從此無論道路難。
日上三竿高臥穩。相看不必勸加餐。
雪壓衡門夜擁爐。此身雖寄恰如無。
不知日月從何去。回首人間歲已徂。
灌木叢中一小菴。石床為座草為龕。
杜門口似維摩詰。莫問前三與後三。
形如枯木念如灰。雪滿頭顱霜滿腮。
不是老來偏厭世。眼中無處著塵埃。
身心放下有餘閒。垂老生涯在萬山。
不許白雲輕出谷。好隨明月護柴關。
寒燈獨照影微微。疏屋風吹雪滿衣。
忽憶五臺趺坐處。萬年冰裏一柴扉。
寒威入骨千峰雪。怒氣衝人萬竅風。
衲被蒙頭初睡醒。不知身在寂寥中。
百千世界空華影。一片身心水月光。
伎倆窮時消息斷。可中無處著思量。
地爐無火石床寒。瓦鼎香消坐夜殘。
萬籟聲沉心更寂。卻疑身在鏡中看。
四圍嘉樹影扶疏。樹下深藏一小廬。
車馬不聞人跡斷。閉門長日獨跏趺。
寒雨瀟瀟風滿林。蓮花漏永夜沉沉。
誰知舉世難醒夢。盡是光明般若心。
夜深獨坐事枯禪。撥盡寒灰火不然。
忽聽樓頭鐘磐發。一聲清韻滿霜天。
雪滿乾坤萬象新。白銀世界裏藏身。
坐來頓入光明藏。此處從來絕點塵。
平湖冷浸菱荷衣。湖上青山絕是非。
塵跡盡消人世遠。白雲鷗鳥總忘機。
雪擁柴扉獨坐時。寒林寸寸折瓊枝。
曉來頓失青山色。開盡梅花總不知。
春過人日雪初晴。新月疏林影更清。
夜起推窗望寥廓。滿天星斗挂簷楹。
雲開四野動春光。何處梅花送暗香。
曳杖欲尋幽谷去。一枝斜倚在東牆。
一片雲封萬壑松。門前流水日淙淙。
不分晝夜供鼾睡。好夢驚回隔嶺鐘。
春深雨過落花飛。冉冉天香上衲衣。
一片閒心無處著。峰頭倚杖看雲歸。
信步騰騰任所從。形骸一似雪中松。
偶來纔向溪頭立。又逐閒雲過別峰。
麋鹿空山孰可從。輸他豐草與長松。
紅塵縱有難醒夢。絕世何曾到萬峰。
垂垂白髮對青山。身在千巖萬壑間。
寂寂松門無過客。往來唯有白雲閒。
青山不動自如如。朝暮雲霞任卷舒。
縱有紅塵深萬丈。曾無一點到茅廬。
萬峰深處獨跏趺。歷歷虛明一念孤。
身似寒空挂明月。唯餘清影落江湖。
睡起呼童旋煮茶。竹爐湯沸雪如花。
旗鎗未豎魔先退。始信叢林有作家。
倦倚虛窗坐看山。千峰紫翠出松間。
無心縱許雲來往。何似如如體更閒。
月色松聲總見聞。禪心妄想聖凡分。
消歸一念無生處。此意如何把似君。
平湖秋水浸寒空。古木霜飛落葉紅。
石徑小橋人跡斷。一菴深鎖白雲中。

   〈寄舜菴老衲
三十餘年學嬾慵。生涯坐斷祝融峰。
身輕鶴骨休言老。千尺還看手種松。

   〈寄魏考叔
幽居宛是在家僧。一室清如六月冰。
縱使善空諸有盡。尚餘山水挂眉稜。

   〈留別湖東社中諸子二首
曇花舍就竹林西。市遠塵囂最可棲。
勤掃階前雲臥地。歸來莫使草萋萋。
偶來松下掩柴關。招隱相求出世間。
豈意又隨流水去。別君心似戀雲山。

   〈岳陽阻風二首
岳陽樓外浸湖天。樓下沙汀夜泊船。
來往風帆留不住。獨餘山色尚依然。
北風吹浪打山城。一葉輕帆阻去程。
想為留看洞庭月。怪來偏向客邊明。

   〈過金沙於潤甫雲林
咫尺雲林望不遙。到來寒爽氣蕭蕭。
閉門不放煙霞出。多少塵心亦易消。

   〈西湖偶成
四面湖山鏡裏看。樓船深浸碧波寒。
不知身在冰壺影。可笑沈酣夢未殘。

   〈喜歸匡山
垂老青山荷主恩。匡廬南向臥朝暾。
七賢五老遙相對。泉響深談不二門。

   〈輓匡山黃龍徹空師二首
 昔與師住五臺冰雪中者三載。
 別來三十餘年所矣。予今投老匡山。一禮師塔。輓之以詩。
憶昔清涼對坐時。垂垂冰雪綴雙眉。
別來夢到傷心處。一段難禁祇自知。
塔影團團擁萬松。法身不動聳千峰。
知師常說無生法。鳥語溪聲和曉鍾。

   〈山中雪夜
雪擁千峰獨閉關。寒燈深夜照衰顏。
心灰已絕紅塵夢。誰信人間有此閒。

   〈閱華嚴經十地品夢中偶成
一葉輕舟一釣竿。鉤頭香餌未曾殘。
直須入海深撈摝。莫滯蘆花淺水灘。

   〈思鄉曲二首
 余十二歲離鄉。今六十年矣。適鄉人遠問於山中。
 因賦此。
門前高柳映清池。常記兒童戲浴時。
六十餘年如夢事。幾回猶動故園思。
青山一帶遶河流。家住河邊古渡頭。
自小離鄉今已老。此心不斷水悠悠。

   〈懷大都龍華主人
龍華樹下有緣人。一別難求似昔親。
幾度夢魂飛夜月。縱然相見總非真。

   〈入山
直入千峰不厭深。最幽絕處可安心。
松門任使青苔厚。從此時人沒處尋。

   〈曹溪堂主俛無昂公來訊二首
自別曹溪已十春。常思香水一霑唇。
夢魂時坐松陰下。只恐今生是後身。
溪上梅花不斷香。幾回香霧溼衣裳。
年來每到看花處。一似當時坐法堂。

   〈送青林熙公遊南嶽二首
憶昔曾登七十峰。倚天傍日撫長松。
幽巖絕壑探奇遍。君去尋余策杖蹤。
萬峰深處碧雲寒。曾結茅廬學懶殘。
牛糞尚埋煨芋火。君應一撥地爐看。

   〈偶成
湛海波澄一物無。寒空深夜月輪孤。
但看萬里纖雲斷。自覺冰心在玉壺。
  集外詩五首

   〈喜老母遣弟至
天屬憐同蒂。君恩賜一身。生還如有日。尚可奉慈親。

   〈憶故鄉居
家住龜山陰。宛似恒河曲。卻憶兒童時。
熱在河中浴夾岸柳陰濃。當戶南山翠。手種碧桃花。
不知在也未門前一小橋。幼見水衝斷。欲架獨木枝。路遠猶未辦。

   〈憶鄉友
幼小同讀書。連床還共被。誰知一別來。看看六十歲。
卻憶聚沙時。相戲常生惱。只記童子顏。不信今衰老。

   〈憶家山菴居
樓居水竹總相連。長夏清風白晝眠。
此日炎荒萬里外。回思恰似幾生前。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