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偈文-如石譯本 (PART 2/2)(8~10品)

----
《入菩薩行論》偈文 如石譯本 (PART 2/2)

===
第八品  靜慮
甲一、 勸勉修止
1. 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禪定;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
2. 身心若遠離,散亂即不生;故應捨世間,盡棄諸俗慮。
甲二、 斷止逆緣之要
乙一、 斷捨塵緣
丙一、 認清貪著世間之因
3. 貪親愛利等,則難捨世間;故當盡棄彼,隨智修觀行。
丙二、 如何斷除
丁一、 認清對治
4. 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知已先求止,止由離貪成。
丁二、 生對治之法
戊一、 斷捨親友貪
己一、 思貪親友過患
5. 自身本無常,猶貪無常人,縱歷百千生,不見所愛人。
6. 未遇則不喜,不能入等至;縱見不知足,如昔因愛苦。
7. 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亦毀厭離心,終遭愁嘆苦。
8. 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無常眾親友,亦壞真常法。
9. 行為同凡愚,必墮三惡趣;心欲赴聖境,何需近凡愚?
10. 剎那成密友,須臾復結仇,喜處亦生瞋;凡夫取悅難!
11. 忠告則生瞋,反勸離諸善;若不從彼語,瞋怒墮惡趣。
12. 妒高競相等,傲卑讚復驕,逆耳更生瞋,處俗怎得益?
13. 伴愚必然生 自讚毀他過,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
14. 是故近親友,徒然自招損。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
己二、 捨離之方式
15. 故應遠凡愚,會時喜相迎,亦莫太親密,善繫君子誼。
16. 猶如蜂採蜜;為法化緣已,如昔未謀面,淡然而處之。
戊二、 斷捨利敬貪
17. 吾富受恭敬,眾人皆喜我。若持此驕慢,歿後定生懼。
18. 故汝愚癡意,無論貪何物,定感苦果報,千倍所貪得。
19. 故智不應貪,貪生三途怖。應當堅信解:法性本應捨。
20. 縱吾財物豐,令譽遍稱揚,所集諸名利,非隨心所欲。
21. 若有人毀我,讚譽何足喜?若有人讚我,譏毀何足憂?
戊三、 結勸捨塵緣
22. 有情種種心,諸佛難盡悅,何況劣如我?故應捨此慮。
23. 睥睨窮行者,詆毀富修士;性本難為侶,處彼怎得樂?
24. 如來曾宣示:凡愚若無利,鬱鬱終寡歡,故莫友凡愚。
丁三、 思惟山居利益
戊一、 友伴殊勝
25. 林中鳥獸樹,不出刺耳音,伴彼心常樂,何時共安居?
戊二、 住處殊勝
26. 何時住樹下、岩洞無人寺?願心不眷顧,斷捨塵世貪!
27. 何時方移棲 天然遼闊地,不執為我所,無貪恣意行?
戊三、 資生殊勝
28. 何時居無懼,唯持缽等器、匪盜不需衣,乃至不蔽體?
戊四、 厭離殊勝
己一、 易捨身貪
29. 何時赴寒林,觸景生此情:他骨及吾體,悉皆壞滅法。
30. 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 不敢趨前嚐;其變終至此!
己二、 易捨友貪
31.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死後各分散,更況是他親?
32. 生既孤獨生,歿復獨自亡,苦痛無人攤,親眷有何益?
33. 如諸行路客,不執暫留舍;如是行有道,豈應戀生家?
戊五、 攝心殊勝
34. 不待眾親友,傷痛且哀泣,四人掮吾體,及時赴寒林。
35. 無親亦無怨,隻身隱山林;先若視同死,歿已無人憂。
36. 四週既無人 哀傷或為害,故修隨念佛,無人擾令散。
戊六、 結勸住蘭若
37. 故當獨自棲 事少易安樂、靈秀宜人林,止息眾散亂。
乙二、 斷捨邪念
丙一、 勸離五塵欲
38. 盡棄俗慮已,吾心當專一;為令入等至 制惑而精進。
丁一、 總說五欲過患
39. 現世及來生,諸欲引災禍;今生砍殺縛,來世入地獄。
丁二、 別說觀身不淨
戊一、 依止寒林思身不淨
40. 月老媒婆前,何故屢懇求?為何全不忌 諸罪或惡名?
41. 縱險吾亦投,資財願耗盡;只為女入懷,銷魂獲至樂。
42. 除骨更無餘;與其苦貪執 非我自主軀,何如趣涅槃?
43. 始則奮抬頭,親近羞垂視,葬前見未見,悉以紗覆面。
44. 昔隱惑君容,今現明眼前,鷲已去其紗,既見何故逃?
45. 昔時他眼窺,汝即忙守護;今鷲食彼肉,吝汝何不護?
46. 既見此聚屍 鷲獸競分食,何苦以花飾 殷獻鳥獸食?
47. 若汝見白骨 靜臥猶驚怖,何不懼少女 靈動如活屍?
48. 昔衣汝亦貪,今裸何不欲?若謂厭不淨,何故擁著衣?
戊二、 配合現實思身不淨
49. 糞便與口涎,悉從飲食生,何故貪口液,不樂臭糞便?
50. 嗜欲者不貪 柔軟木棉枕,謂無女體臭。彼誠迷穢垢。
51. 迷劣欲者言:棉枕雖滑柔,難成鴛鴦眠。於彼反生瞋。
52. 若謂厭不淨;肌腱繫骨架,肉泥粉飾女,何以擁入懷?
53. 汝自多不淨,日用恆經歷,豈貪不得足,猶圖他垢囊?
54. 若謂喜彼肉,欲觀並摸觸;則汝何不欲 無心屍肉軀?
55. 所欲婦女心,無從觀與觸,可觸非心識,空擁何所為?
56. 不明他不淨,猶非稀奇事;不知自不淨,此則太稀奇!
57. 汝執不淨心,何故捨晨曦 初啟嫩蓮花,反著垢穢囊?
58. 若汝不欲觸 垢穢所塗地,云何反欲撫 洩垢體私處?
59. 若謂厭不淨;垢種所孕育,穢處所出生,何以摟入懷?
60. 糞便所生蛆,雖小尚不欲,云何汝反欲 垢生不淨軀?
61. 汝於不淨身,非僅不輕棄,反因貪不淨,圖彼臭皮囊,
62. 宜人冰片等,米飯或菜蔬,食已復排出,大地亦染污。
63. 垢身濁如此,親見若復疑,應觀寒屍林,腐屍不淨景。
64. 皮表迸裂屍,見者生大畏;知已復何能 好色生歡喜?
戊三、 結勸除貪執
65. 塗身微妙香,栴檀非她身;何以因異香,貪著她身軀?
66. 身味若本臭,不貪豈非善?貪俗無聊輩,為何身塗香?
67. 若香屬栴檀,身出何異味?何以因異香,貪愛女身軀?
68. 長髮污修爪,黃牙泥臭味;皆令人怖畏 軀體自本性。
69. 欲如傷己器,何故令鋒利?自迷癡狂徒,嗚呼滿天下!
70. 寒林唯見骨,意若生厭離,豈樂活白骨 充塞寒林城?
丁三、 思貪得不償失
戊一、 總說
71. 復次女垢身,無酬不可得;今生逐塵勞,後世遭獄難。
戊二、 別明
己一、 所求難得
72. 少無生財力,及長怎享樂?財積壽漸近,衰老欲何為?
73. 多欲卑下人,白日勞務疲,夜歸氣力盡,身如死屍眠。
74. 或需赴他鄉,長途歷辛勞,雖欲會嬌妻,終年不相見。
75. 或人為謀利,因愚賣身訖;然利猶未得,空隨業風去。
己二、 利少害多
76. 或人自售身,任隨他指使;妻妾縱臨產,荒郊樹下生。
77. 欲欺凡夫謂:求活謀生故,慮喪赴疆場,為利成傭奴。
78. 為欲或喪身,或豎利戈尖,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燒。
己三、 負暇滿障解脫
79. 歷盡聚守苦,方知財多禍;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
80. 貪欲生眾苦,害多福利少;如彼拖車牲,唯得數口草。
81. 彼利極微薄,雖畜不難得;為彼勤苦眾,竟毀暇滿身。
82. 諸欲終壞滅,貪彼易墮獄;為此瞬息樂,須久歷艱困。
83. 彼困千萬分,便足成佛道。欲者較菩薩,苦多無菩提。
丁四、 結攝五欲過患
84. 思惟地獄苦,始知諸欲患 非毒兵器火、險敵所能擬。
丙二、 勸樂阿蘭若
85. 故當厭諸欲,欣樂阿蘭若。離諍無煩惱,寂靜山林中,
86. 皎潔明月光,清涼似檀香,傾洩平石上,如宮意生歡。
林風無聲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87. 空舍岩洞樹,隨時任意住;盡捨護持苦,無忌恣意行。
88. 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干;王侯亦難享 知足閒居歡。
甲三、 如何修止
乙一、 略說
89. 遠離諸塵緣,思彼具功德,盡息諸分別,觀修菩提心。
乙二、 廣說
丙一、 等觀自他修習法
丁一、 等觀自他之心理依據
90. 首當勤觀修 自他本平等;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
91. 手足肢雖眾,護如身則同;眾生苦樂殊,求樂與我同。
丁二、 等觀自他之思惟方式
戊一、 破不應等觀自他之說
92. 雖吾所受苦,不傷他人身,此苦亦當除,執我難忍故。
93. 如是他諸苦,雖不臨吾身,彼苦仍應除,執我難忍故。
戊二、 成立應等觀自他之理
己一、 廣說
94. 我應除他苦,他苦如自苦;我當利樂他,有情如吾身。
95. 自與他雙方,求樂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求獨樂?
96. 自與他雙方,惡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護?
97. 謂彼不傷吾,故不護他苦;後苦不害今,何故汝防護?
98. 若謂當受苦;此誠邪思惟!亡者他體故,生者亦復然。
99. 若謂自身苦 應由自防護;足苦非手苦,何故手護足?
100. 若謂此非理,執我故如此;執自他非理,唯當極力斷。
101. 心續與身聚,假名如軍鬘;本無受苦者,誰復除彼苦?
己二、 結義
102. 既無受苦者,諸苦無差別。是苦即當除,何需強區分?
103. 不應有此諍:何需除他苦?欲除悉應除,否則自他如。
己三、 斷諍
104. 悲心引眾苦,何故強催生?若愍眾生苦,自苦云何增?
105. 一苦若能除 眾多他人苦,為利自他故,慈者樂彼苦。
106. 妙花月雖知 國王有害意,然為盡眾苦,不惜殉自命。
丁三、 等觀自他之利益
107. 如是修自心,則樂滅他苦;惡獄亦樂往,如鵝趣蓮池。
108. 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此喜寧不足?云何唯自度?
109. 故雖謀他利,然無驕矜氣。一心樂利他,不望得善報。
丁四、 結勸等觀自他
110. 微如言不遜,吾亦慎防護;如是於他苦,當習悲護心。
丙二、 自他相換修習法
丁一、 修相換之可行性
111. 如親精卵聚,本非吾自身,串習故執取 受精卵為我。
112. 如是於他身,何不執為我?自身換他身,是故亦無難。
丁二、 修自他換之理趣
戊一、 略示
113. 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知已當修習 愛他棄我執。
戊二、 詳明
己一、 應視他如己
114. 眾人皆認許:手足是身肢。如是何不許:有情眾生分?
115. 於此無我軀,串習成我所;如是於他身,何不生我覺?
116. 故雖謀他利,然無驕矜氣;如人自餵食,未曾盼回報。
117. 微如言不遜,吾亦慎迴護;如是於眾生,當習悲護心。
118. 怙主觀世音,為除眾怖畏,湧現大悲心,加持自聖號。
119. 聞名昔喪膽,因久習近故,失彼竟寡歡;知難應莫退。
120. 若人欲速疾 救護自與他,當修自他換 勝妙祕密訣。
己二、 應當除自愛
121. 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於此生懼身,誰不似敵瞋?
122. 千般欲療除 飢渴身疾者,捕殺魚鳥獸,伺機劫道途。
123. 或為求利敬,乃至殺父母,盜取三寶物,以是焚無間。
124. 有誰聰智者 欲護供此身?誰不視如仇?誰不輕蔑彼?
己三、 愛自與愛他之利弊
庚一、 廣說
125. 若施何能享?自利餓鬼道。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126. 為自而害他,將受地獄苦。損己以利人,一切圓滿成。
127. 欲求自高者,卑愚墮惡趣。迴此舉薦他,受敬上善道。
128. 為己役他者,終遭僕役苦。勞自以利他,當封王侯爵。
庚二、 結義
129.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130.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己四、 不相換之過失
131. 若不以自樂 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132. 後世且莫論;今生不為僕,顧主不予酬,難成現世利。
133. 利他能成樂,否則樂盡失;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己五、 結成定須相換
134. 世間諸災害、怖畏及眾苦,悉由我執生,留彼何所為?
135. 我執未盡捨,苦必不能除;如火未拋棄,不免受灼傷。
136. 故為止自害,及滅他痛苦,捨自盡施他,愛他如愛己。
己六、 自他換之原則
137. 意汝定當知:吾已全屬他。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餘。
138. 不應以他眼 成辦自利益,亦莫以眼等 邪惡待眾生。
139. 故當尊有情;己身所有物,見已咸取出,廣利諸眾生。
丁三、 思惟修自他換之方式
戊一、 略說
140. 易位卑等高,移自換為他,以無疑慮心,修妒競勝慢。
戊二、 廣明
己一、 對高者修妒
141. 蒙敬彼非我,吾財不如彼,受讚他非我,彼樂吾受苦。
142. 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世間盛讚彼,身敗吾名裂。
143. 無才何所為?才學眾悉有;彼較某人劣,吾亦勝某人。
144. 戒見衰退等,因惑而非我;故應悲濟我,困則自取受。
145. 然吾未蒙濟,竟然反遭輕;彼雖具功德,於我有何益?
146. 不愍愚眾生 危陷惡趣口,向外誇己德,欲勝諸智者。
己二、 對等者修爭
147. 為令自優勝 利能等我者,縱諍亦冀得 財利與恭敬。
148. 極力稱吾德,令名揚世間;克抑彼功德,不令世人聞。
149. 復當隱吾過,受供而非他;令我獲大利,受敬而非他。
150. 吾喜觀望彼 淪落久遭難,令受眾嘲諷,競相共責難。
己三、 對卑者修慢
151. 據云此狂徒 欲與吾相爭,才貌與慧識、種姓寧等我?
152. 故令聞眾口 齊頌吾勝德,毛豎心歡喜,渾然樂陶陶。
153. 彼富吾奪取;若為吾從僕,唯予資生酬,其餘悉霸取。
154. 令彼乏安樂,恆常遇禍害。
戊三、 結勸實修互換之心
己一、 不修之過
我執於生死,百般折損我。
155. 汝雖欲自利,然經無數劫,遍歷大劬勞,執我唯增苦。
己二、 修習之利
156. 是故當盡心 勤行眾生利。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157. 若汝自往昔 素行利生事,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己三、 結勸實修
158. 故汝於父母 一滴精血聚,既可執為我,於他亦當習。
丁四、 實際修自他換之方式
戊一、 修習本身
己一、 利樂全與人
159. 應為他密探;見己有何物,悉數盡盜取,以彼利眾生。
160. 我樂他不樂,我高他卑下,利己不顧人,何不反自妒?
己二、 自甘卑下苦
161. 吾當離安樂,甘代他人苦;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
162. 他雖犯大過,欣然吾頂替;自過縱微小,眾前誠懺悔。
163. 顯揚他令譽,以此匿己名;役自如下僕,勤謀眾人利。
164. 此身過本多,德寡奚足誇?故當隱己德,莫令他人知。
己三、 結語
165. 往昔為自利,所行盡害他;今為他謀利,願害悉歸我!
166. 莫令汝此身,猛現頑強相,令如初嫁媳,羞畏極謹慎。
167. 堅持利他行,切莫傷眾生。妄動應制止,踰矩當治罰。
戊二、 其餘助行-治罰
己一、 調伏自利心
168. 縱已如是誨,汝猶不行善,眾過終歸汝,屆時唯受罰。
169. 昔時受汝制,今日吾已覺。無論至何處,悉摧汝驕慢。
170. 今當棄此念:尚享自權益。汝已售他人,莫哀應盡力!
171. 若吾稍放逸,未施汝於眾,則汝定將我 鬻與諸獄卒。
172. 如是汝屢屢 棄我令久苦。今憶宿仇怨,摧汝自利心!
173. 若汝欲自惜,不應自愛執;若汝欲自護,則當常護他。
己二、 制伏己身貪
174. 汝愈獻慇懃 護此不淨身,彼愈趨退墮 衰朽極脆弱。
175. 身弱欲愛增,大地一切物,尚且不饜足;誰復愜彼欲?
176. 逐欲未得足,生惱復失意;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
177. 樂長身貪故,莫令有機趁;不執悅意物,厥為真妙財。
178. 可怖不淨身,不動待他牽,火化終成灰;何故執為我?
179. 無論生與死,朽身何所為?豈異木石等?怎不除我慢?
180. 奉承此身故,無義集諸苦;於此似樹身,何勞貪與瞋?
181. 細心極愛護,或棄鷲獸食,身既無貪瞋,何苦愛此身?
182. 何毀引身瞋?何讚令身喜?身既無所知,殷懃何所為?
183. 若人喜我身,則彼為吾友。眾皆愛己身,何不愛眾生?
184. 故應離貪執,為眾捨己身;此身雖多患,善用如寶筏。
甲四、 結勉修三昧
185. 愚行足堪厭,今當隨聖賢;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
186.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當行;若不恆勤修,何日得出苦?
187. 為除諸障故,迴心避邪途;並於正所緣,恆常修三眛。
==
第九品  智慧
甲一、 求解脫者需空慧
1. 此前諸要目,佛為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
甲二、 引生空慧之方便
乙一、 建立二諦
丙一、 二諦
2. 世俗與勝義,許之為二諦;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丙二、 二諦見之層次
3. 世見二種人:瑜伽師一般。一般世間師,前者所論破。
4. 復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丙三、 斷二諦有無自性之諍
以二同許喻,為果不深察。
5. 世人見世俗,分別為真實。而非如幻化,故諍瑜伽師。
丁一、 總破說實有宗
6. 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彼等誠虛偽,如垢而謂淨。
7. 為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真實非剎那。豈不違世俗?
8. 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否則觀不淨 將違世間見。
9. 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10. 眾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
11. 幻人行殺施,無心無罪福。於有幻心者,則生幻罪福。
12. 諸咒無情識,不生如幻心;種種因緣生 種種如幻物。
13. 一緣生一切,畢竟此非有。勝義若涅槃,世俗悉輪迴,
14. 則佛亦輪迴,菩提行何用?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15. 諸緣若斷絕,俗中亦不生。
丁二、 別破唯識宗
戊一、 破唯識無境
亂識若亦無,以何緣幻境?
16. 若許無幻境,心識何所緣?所緣異實境,境相即心體。
17. 幻境若即心,何者見何者?
戊二、 破自證分
己一、 以經破
世間主亦言:心不自見心。
18. 猶如刀劍鋒,不能自割自。
己二、 以理破
庚一、 破成立自證分之喻
若謂如燈火 如實明自身。
19. 燈火非自明,暗不自蔽故。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20. 如是亦得見 識依不依他。非於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21. 若謂識了知,故說燈能明。自心本自明,由何識知耶?
22. 若識皆不見,則明或不明,猶如石女媚,說彼亦無義。
庚二、 破成立自證分之理
辛一、 無自證分也能回憶
23. 若無自證分,心識怎憶念?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24. 心通遠見他,近故心自明。然塗鍊就藥,見瓶不見藥。
辛二、 無自證分也能覺知
25. 見聞與覺知,於此不遮除。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諦實。
26.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無異。若實怎非異?非異則非實。
27. 幻境非實有,能見心亦然。輪迴依實法,否則如虛空。
28. 無實若依實,云何有作用?汝心無助緣,應成獨一體。
29. 若心離所取,眾皆成如來。施設唯識義,究竟有何德?
丁三、 破中觀宗悟空無用之諍
戊一、 起諍
30. 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
戊二、 答辯
己一、 幻師生貪之因
31. 幻師於所知,未斷煩惱習,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
己二、 修空能斷煩惱習
32.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修空亦非實,復斷空性執。
33. 觀法無諦實,不得諦實法。無實離所依,彼豈住心前?
34.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
己三、 斷煩惱能成菩提
庚一、 雖無分別能滿眾願
35.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
36. 如人修鵬塔,塔成彼即逝。雖逝經久遠,滅毒用猶存。
37. 隨修菩提行,圓成正覺塔。菩薩雖入滅,能成眾利益。
庚二、 斷諍
38. 供佛無心物,云何能得果?供奉今昔佛,經說福等故。
39. 供以真俗心,經說皆獲福。如供實有佛,能得果報然。
乙二、 明唯求解脫亦需悟空
丙一、 起諍
40. 見諦則解脫,何需見空性?
丙二、 答辯
丁一、 空慧乃解脫三有之道
戊一、 以大乘經證成
己一、 引般若經
般若經中說:無慧無菩提。
己二、 成立大乘是佛說
41.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二皆許此故。汝初亦不許。
42. 依何信彼典,大乘亦復然。二許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43. 小諍大乘故。外道於阿含,自他於他教,互諍悉應捨。
44. 若語入經藏,即許為佛說,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許?
45. 若因不解一,一切皆有過;則當以一同,一切成佛說。
46. 諸聖大迦葉,佛語未盡測,誰因汝不解,廢持大乘教?
戊二、 以理成立
己一、 無空慧不能證涅槃
47. 若僧為教本,僧亦難安住;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
己二、 若以四諦十六行相之道能得解脫,
則暫斷煩惱現行亦得解脫
48.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
49. 若謂無愛取,故定無後有;此非染污愛,如痴云何無?
50.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心識有所緣,受仍住其中。
己三、 結成唯求解脫亦需修空
51. 若無空性心,暫滅惑復生,猶如無想定;故應修空性。
丁二、 空慧乃無住涅槃之道
52. 為度愚苦眾,菩薩離貪懼,悲智住輪迴,此即悟空果。
丁三、 結勸修空莫疑懼
53. 不應妄破除 如上空性理。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54. 空性能對治 煩惱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55. 執實能生苦,於彼應生懼;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乙三、 廣說修空之理
丙一、 廣說人無我
丁一、 破俱生我執之境
56. 實我若稍存,於物則有懼;既無少分我,誰復生畏懼?
57. 齒髮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膿非膽汁。
58.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我非餘內臟,亦非屎與尿。
59. 肉與皮非我,脈氣熱非我,百竅亦復然,六識皆非我。
丁二、 破遍計我執之境
戊一、 破數論派
60. 聲識若是常,一切時應聞;若無所知聲,何理謂識聲?
61. 無識若能知,則樹亦應知;是故定應解:無境則無知。
62. 若謂彼知色,彼時何不聞?若謂聲不近,則知識亦無。
63. 聞聲自性者,云何成眼識?一人成父子,假名非真實。
64. 憂喜闇三德,非子亦非父。彼無聞聲性,不見彼性故。
65. 如伎異狀見。是識即非常。謂異樣一體,彼一未曾有。
66. 異樣若非真,自性復為何?若謂即是識,眾生將成一。
67. 心無心亦一,同為常有故。差殊成妄時,何為共同依?
戊二、 破理論派
68. 無心亦非我,無心則如瓶。謂合有心故,知成無知滅。
69. 若我無變異,心於彼何用?無知復無用,虛空亦成我。
戊三、 斷諍
70. 若我非實有,業果繫非理;已作我既滅,誰復受業報?
71. 作者受者異,報時作者亡。汝我若共許,諍此有何義?
72. 因時見有果,此見不可能。依一相續故,佛說作者受。
73. 過去未來心,俱無故非我。今心若是我,彼滅則我亡。
74. 猶如芭蕉樹,剝析無所有;如是以慧觀,覓我見非實。
75. 有情若非有,於誰起悲愍?立誓成佛者,因癡虛設有。
76. 無人誰得果?許由癡心得。為息眾生苦,不應除此癡。
77.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長。謂慢不能除;修無我最勝。
丙二、 廣說法無我
丁一、 由念處門說
戊一、 身念處
78. 身非足小腿,腿臀亦非身,腹背及胸肩,彼等復非身。
79. 側肋手非身,腋窩肩非身,內臟頭與頸,彼等皆非身,
此中孰為身?
80. 若身遍散住 一切諸肢分,分復住自分,身應住何處?
81. 若謂吾一身,分住手等分;則盡手等數,應成等數身。
82. 內外若無身,云何手有身?手等外無它,云何有彼身?
83. 無身因愚迷,於手生身覺。如因石狀殊,誤彼為真人。
84. 眾緣聚合時,見石狀似人。如是於手等,亦見實有身。
85. 手復指聚故,理當成何物?能聚由聚成,聚者猶可分。
86. 分復析為塵,塵析為方分,方分離部分,如空無微塵。
87. 是故聰智者,誰貪如夢身?如是身若無,豈貪男女相?
戊二、 受念處
己一、 破受有自性
88. 苦性若實有,何不損極樂?樂實則甘等 何不解憂苦?
89. 若謂苦強故,不覺彼樂受。既非領納性,云何可謂受?
90. 若謂有微苦;豈非已除苦?謂彼即餘樂;微苦豈非樂?
91. 倘因逆緣故,苦受不得生,此豈非成立:分別受是執?
92. 故應修空觀 對治實有執。觀慧良田中,能長瑜伽食。
己二、 破受因─觸有自性
庚一、 破根境相遇有自性
93. 根境若間隔,彼二怎會遇?無隔二成一,誰復遇於誰?
94. 塵塵不相入,無間等大故 不入則無合,無合則不遇。
95. 無分而能遇,云何有此理?若見請示我,無分相遇塵。
庚二、 破境識相遇有自性
96. 意識無色身,遇境不應理。
庚三、 破三者相遇有自性
聚亦無實故,如前應觀察。
庚四、 結成觸無自性
97. 若觸非真有,則受從何生?何故逐塵勞?何苦傷何人?
98. 若見無受者,亦無實領受,見此實性已,云何愛不滅?
己三、 破受境有自性
99. 所見或所觸,性皆如夢幻。
己四、 破受者有自性
與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見。
100. 後念唯能憶,非能受前心;不能自領納,亦非它能受。
101. 畢竟無受者,故受非真有。誰言此幻受,能害無我聚?
戊三、 心念處
102.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不住內或外,餘處亦不得。
103.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無少實性故;有情性涅槃。
104.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
105.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戊四、 法念處
故應不能知:諸法實有生。
丁二、 斷二諦諍
戊一、 斷太過諍
106. 若無世俗諦,云何有二諦?世俗若因他,有情豈涅槃?
107. 此由他分別,彼非自世俗。後認定則有,否則無世俗。
108. 分別所分別,二者相依存。是故諸觀察,皆依世共稱。
戊二、 斷無窮過諍
109. 以析空性心,究彼空性時,若復究空智,應成無窮過。
110. 悟明所析空,理智無所依。無依故不生,說此即涅槃。
戊三、 心境諦實於理無據
111. 心境實有宗,理極難安立。若境由識成,依何立識有?
112. 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心境相待有,二者皆非實。
113. 無子則無父,無父誰生子?父子相待有,如是無心境。
114. 如芽從種生,因芽知有種。由境所生識,何不知有境?
115. 由彼異芽識,雖知有芽種,然心了境時,憑何知有識?
丁三、 成立法無我的正因
戊一、 金剛屑因
己一、 破無因生
116. 世人亦能見 一切能生因,如蓮根莖等 差別前因生。
117. 誰作因差別?由昔諸異因。何故因生果?從昔因力故。
己二、 破他---常因生
庚一、 破自在天因生
118. 自在天是因;何為自在天?雖許謂大種,何必唯執名?
119. 無心大種眾、非常亦非天、不淨眾所踐,定非自在天。
120. 彼天非虛空,非我前已破。若謂非思議;說彼有何義?
121. 何為所欲生?我及自在天、大種豈非常?識從所知生,
122. 復緣無始業。何為彼所生?若謂因無始;彼果豈有始?
123. 彼既不依他,何故不常作?若皆彼所造,則彼何所需?
124. 若依緣聚生,生因則非彼。緣聚定緣生,不聚無生力。
125. 若非自在欲,緣生依他力。若因欲乃作,何名自在天?
庚二、 破極微因生
126. 微塵萬法因,於前已破訖。
己三、 破他─主體因生
常主眾生因,數論師所許。
庚一、 敘數論見
127. 喜樂憂與闇,三德平衡狀,說彼為主體;失衡變眾生。
庚二、 破數論見
辛一、 辯破
128. 一體有三性,非理故彼無。如是德非有,彼復各三故。
129. 若無此三德,杳然不聞聲。衣等無心故,亦無苦樂受。
130. 謂法具因性;豈非已究訖?汝因具三德,從彼不生布。
131. 若布生樂等,無布則無樂;故樂等常性,畢竟不可得。
132. 樂等若恆存,苦時怎無樂?若謂樂衰減;彼豈有強弱?
133. 捨粗而變細,彼樂應非常。如是何不許:一切法非常?
134. 粗既不異樂,顯然樂非常。因位須許有,無終不生故。
135. 顯果雖不許,隱果仍許存。因時若有果,食成噉不淨。
136. 復應以布值,購穿棉花種。謂愚不見此,然智所立言,
137. 世間亦應知。何故不見果?世見若非量,所見應失真。
辛二、 中觀宗不犯同過
壬一、 諍
138. 若量皆非量,量果豈非假?故汝修空性,亦應原錯謬。
壬二、 答
139. 未辨假立實,不識彼無實。所破實既假,無實定亦假。
140. 如人夢子死,夢中知無子,能遮有子想,彼遮亦是假。
己四、 結破四邊生
141. 如是究諸法,則知非無因,亦非住各別、合集諸因緣;
142. 亦非由他生;非住非趨行。
戊二、 緣生正因
愚癡所執諦,何異幻化物?
143. 幻物及眾因 所變諸事物,應詳審觀彼,何來何所之?
144. 緣合見諸物,無因則不見。虛偽如影像,彼中豈有真?
戊三、 破有無生正因
己一、 破生有自性
145. 若法已成有,其因何所需?若法本來無,云何需彼因?
146. 縱以億萬因,無不變成有。無時怎成有?成有者為何?
147. 無時若無有,何時方成有?於有未生時,是猶未離無。
148. 倘若未離無,則無生有時。有亦不成無,應成二性故。
己二、 結破滅有自性
149. 自性不成滅,有法性亦無。是故諸眾生 畢竟不生滅。
己三、 結成輪涅不二
150. 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
甲三、 勸修空性利自他
乙一、 悟空能淨自心田
151. 故於諸空法,何有得與失?誰人恭敬我?誰復輕蔑我?
152. 苦樂由何生?何足憂與喜?若於性中覓,孰為愛所愛?
153. 細究此世人,誰將辭此世?孰生孰當生?孰為親與友?
154. 何不齊受持:一切似虛空?
乙二、 悟空能興無緣悲
丙一、 從輪迴過患開示大悲所緣
丁一、 現生過患
世人欲求樂,然由爭愛因,頻生煩亂喜。
155. 勤求生憂苦、互諍相殺戮,造罪艱困活。
丁二、 後世過患
156. 雖數至善趣,頻享眾歡樂,死已墮惡趣,久歷難忍苦。
157. 三有多險地,於此易迷真,迷悟復相違,生時盡迷真;
158. 將歷難忍苦 無邊如大海。苦海善力微,壽命亦短促。
丁三、 暇滿難得
159. 汲汲為身命,強忍飢疲苦,昏眠受他害,伴愚行無義。
160. 無義命速逝,觀慧極難得。此生有何法,除滅散亂習?
161. 今生魔亦勤,誘墮大惡趣。今生邪道多,難卻正法疑。
162. 暇滿難再得,佛世難復值,惑流不易斷,嗚呼苦相續!
丁四、 緣生興悲
163. 輪迴雖極苦,癡故不自覺。眾生溺苦流,嗚呼堪悲愍!
164. 如人數沐浴,復數入火中;如是雖極苦,猶自引為樂。
165. 如是諸眾生,度日若無死。今生遭弒殺,後世墮惡趣。
丙二、 開示無緣大悲意相
166. 自集福德雲,何時方能降 利生安樂雨,為眾息苦火?
167. 何時心無緣,誠敬集福德,於執有眾生,開示空性理?
第十品  迴向
甲一、 總迴向
1. 造此入行論,所生諸福善,迴願諸眾生,悉入菩薩行!
甲二、 別迴向
乙一、 迴向他利
丙一、 迴向世間眾生
丁一、 總願離苦得樂
2. 周遍諸方所,身心病苦者,願彼因吾福,得樂如大海!
3. 願彼盡輪迴,終不失安樂!願彼皆獲得 菩薩相續樂!
丁二、 別願除惡趣苦
戊一、 願除地獄苦
己一、 自然除
4. 願諸世間界,所有諸地獄,彼中眾有情,悉獲極樂喜!
5. 願彼寒獄暖!亦願菩薩雲 飄降無邊水,清涼炙熱苦!
6. 願彼劍葉林,悉成美樂園!鐵刺樹枝幹,咸長如意枝!
7. 願獄成樂園,飾以鷗鵝雁、悅音美飛禽、芬芳大蓮池!
8. 願煨成寶聚,燒鐵成晶地!怖畏眾合山,成佛無量宮!
9. 岩漿石兵器,悉成散花雨!刀兵相砍殺,化為互投花!
10. 陷溺似火燃 無極大河眾,皮肉熔蝕盡,骨露水仙白。
願彼因吾福,得獲妙色身,閒浴天池中,天女共悠游!
己二、 因菩薩而除
11. 云何獄中隼、卒鷲頓生懼?誰有此妙力,除暗生歡喜?
思已望空際,喜見金剛手。願以此欣喜,遠罪隨密迹!
12. 願獄有情見 香水拌花雨,自天迅飄降,熄滅熾獄火。
安樂意喜足,心思何因緣?思時望空際,喜見聖觀音!
13. 願獄眾有情 歡呼見文殊:友朋速來此!吾上有文殊,
五髻光燦燦。已生菩提心,力能滅諸苦,引樂護眾生,
令畏盡消除,誰願捨彼去?
14. 彼居悅意宮,天女齊歌頌,著冠百天神  齊禮蓮足前;
花雨淋髻頂,悲淚潤慈目。
15. 復願獄有情,以吾善根力,悉見普賢等 無礙菩薩雲,
飄降芬芳雨,清涼復安樂;見已彼等眾,由衷生歡喜!
戊二、 願除鬼畜苦
16. 願彼諸旁生 免遭強食畏!復願餓鬼獲 北俱盧人樂!
17. 願聖觀世音,手出甘露乳,飽足餓鬼眾,永浴恆清涼!
丁三、 迴向人天善趣
戊一、 願離眾苦
18. 願盲見形色,聾者常聞聲!如彼摩耶女,孕婦產無礙!
19. 願裸獲衣裳,飢者得足食,渴者得淨水、妙味諸甘飲!
20. 願貧得財富,苦者享安樂!願彼絕望者,振奮意永固!
21. 願諸病有情,速脫疾病苦!亦願眾生疾,畢竟永不生!
22. 願畏無所懼,縛者得解脫!弱者力強壯,心思互饒益!
23. 願諸營商賈,處處皆安樂!所求一切利,無勞悉成辦!
24. 願諸航行者,成辦意所願,安抵河海岸,親友共歡聚!
25. 願迷荒郊者,幸遇諸商旅,無有盜虎懼,無倦順利行!
26. 願天慈守護,無路險難處,老弱無怙者,愚癡顛狂徒!
戊二、 願滿所求
己一、 願滿世間利益
庚一、 願得人間圓滿
27. 願脫無暇難,具信慈愛慧,食用悉富饒,時時憶宿命!
28. 受用願無盡,猶如虛空藏!無諍亦無害,自在享天年!
29. 願卑寒微士,容光悉煥發!苦行憔悴者,健朗形莊嚴!
30. 願世嬌弱女,悉成男子漢!寒門晉顯貴,慢者轉謙遜!
31. 願諸有情眾,因吾諸福德,悉斷一切惡,常樂福善行!
庚二、 願入正道
32. 願不捨覺心,委身菩提行,諸佛恆提攜,斷盡諸魔業!
庚三、 願成淨土
33. 願諸有情眾,萬壽永無疆!安樂度時日,不聞死歿名!
34. 願於諸方所,遍長如意林,充滿佛佛子 所宣妙法音!
35. 普願十方地,無礫無荊棘,平坦如舒掌,柔軟似琉璃!
36. 願諸菩薩眾,安住聞法眷,各以妙功德,莊嚴佛道場!
37. 願諸有情眾,相續恆聽聞 鳥樹虛空明 所出妙法音!
38. 願彼常值佛,以及諸佛子,並以無邊雲,獻供眾生師!
39. 願天降時雨,五穀悉豐收!仁王如法行,世事皆興隆!
40. 願藥具速效,咒語咸靈驗!空行羅剎等,悉具慈悲心!
41. 願眾無苦痛,無病未造罪!無懼不遭輕,畢竟無不樂!
己二、 願滿出世利益
42. 願諸伽藍寺,讀誦以興盛!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辦!
43. 願欲學比丘,悉住阿蘭若,斷諸散亂已,輕安堪修善!
44. 願尼得利養,斷諍遠諸害!如是眾僧尼,戒圓無缺憾!
45. 犯者願生悔,時時懺罪業!壽盡生善趣,不復失禁戒!
46. 願智受尊崇,化緣皆得足!身心悉清淨,令譽遍諸方!
47. 願離惡趣苦,以及諸艱困,復以勝天身,迅速成正覺!
丁四、 總結
48. 願諸有情眾,慇懃供諸佛,依佛無邊福,恆常獲安樂!
丙二、 迴向出世聖者
49. 菩薩願如意,成辦眾生利!有情願悉得,怙主慈護念!
50. 獨覺聲聞眾,願獲涅槃樂!
乙二、 迴向自利
51. 未登極喜前,願蒙文殊恩,常憶己宿命,出家恆為僧!
52. 願吾菲飲食,維生充體能!世世願恆得 圓滿寂靜處!
53. 何世欲閱藏,或欲問法義,願我無障礙,面見文殊尊!
54. 為於十方際,成辦有情利,吾行願得如 文殊圓滿行!
55.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56. 眾生諸苦痛,願悉報吾身!願因菩薩德,眾生享安樂!
57. 願除苦良藥,一切安樂源─教法得護持,長久住世間!
甲三、 念恩禮敬
58. 禮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亦禮善知識,恩長吾三學。

---

yamola 專題--《入菩薩行論》各種資源 | 草本閣 - http://bud-yamola.blogspot.tw/2009/06/yamola.html
《入菩薩行論》偈文 如石譯本
 (PART 1/2) (1~7)  | 草本閣



心經回遮儀軌


---------------------------------------------------------------


【心經回遮儀軌:遣除明年壽障】2009年1月24日(藏曆11月29日)


---------------------------------------------------------------
 
按照藏族的民俗,每年藏曆11月29(西曆2009年1月24日)是閻王統計來年壽終人的日子,因此在這一天按照一定的傳統念誦般若心經,依仗般若經的力量可以遣除來年的壽障。
 
五明佛學院洛桑達瓦活佛,建議大家今天念9遍心經回遮儀軌(全部下文,沒有傳承可以念)。越多越好,信心越大越好、發心越大越好!
 
隨喜各位師兄為高僧大德長久住世念誦、為自他一切眾生和家人朋友遣除壽障違緣念誦!有時間還可念108遍心經(中間部分)。念完以普賢行願品普皆回向,然後可以為具體某些人迴向!
 
歡迎轉發!願吉祥!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回遮儀軌】五明佛學院─洛桑達瓦活佛傳授
 
---------------------------------------------------------------
 
【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菩薩賢聖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
為利一切如母諸有情,願證諸佛般若究竟義。
 
【稱念聖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禮讚文】
 
無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體;
各別自證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禮。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敬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觀 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 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 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 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終)
 
南無敬禮師,敬禮佛,敬禮法,敬禮僧,敬禮大佛母般若波羅蜜多。
 
我之一切真實語,當願成就。如昔時天王帝釋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如是我亦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願皆遣除,願成無有,願成寂滅,願極寂滅。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殊勝菩提心妙寶,未生起者令生起;已生起者不退轉,祈願輾轉更增上。
願我所修勝功德,速證般若大佛母;及一眾生悉無餘,悉皆成就彼尊地。
晝吉祥、夜吉祥,上師三寶加持大吉祥;諸瑜伽者皆吉祥,一切有情願吉祥!願善妙增長!
 
---------------------------------------------------------------
 
【附記】五明佛學院洛桑達瓦活佛開示:可以每天發菩提心唸誦,以遣除違緣障礙。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回遮儀軌 (喇榮)

【加倍咒】
嗡桑巴Ra桑巴Ra,波瑪納薩Ra,瑪哈臧巴巴吽帕的所哈。  (三遍)

此咒摘於《噶當祖師問道語錄》為度母傳與阿底峽尊者,其功德能使念誦增上一千萬倍。 (此咒無傳承者開許念誦,念誦經咒時加念三遍,非常殊勝。

注音:嗡:ong/Ra:按拼音規則拼成/臧:zang/吽:hong/帕的:二合,的為輕音)

【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菩薩賢聖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
為利一切如母諸有情,願證諸佛般若究竟義。

【稱念聖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禮讚文】

無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體;
各別自證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禮。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敬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終)

南無敬禮師,敬禮佛,敬禮法,敬禮僧,敬禮大佛母般若波羅蜜多。
我之一切真實語,當願成就。如昔時天王帝釋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如是我亦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願皆遣除,願成無有,願成寂滅,願極寂滅。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殊勝菩提心妙寶,未生起者令生起;已生起者不退轉,祈願輾轉更增上。
願我所修勝功德,速證般若大佛母;及一眾生悉無餘,悉皆成就彼尊地。
晝吉祥、夜吉祥,上師三寶加持大吉祥;諸瑜伽者皆吉祥,一切有情願吉祥!願善妙增長!

--
【附記】可以每天發菩提心念誦,以遣除違緣障礙。

-----------------------------------------------------

照這樣來修法,威力才大無始以來的深重罪業都是以自私而造,從今天開始改變自心,一切都要利他,這樣才能破我執而消罪業。不要只想自己個人懺罪,要想這個世界的無量眾生,罪業都異常深重,如果罪業有體相,盡虛空都無法容納,而三惡趣眾生的罪業更是深重的無法形容。所以要發大心,代一切眾生消業、為整個世界消業而虔誦金剛薩埵心咒。大乘的修行不是為自己一個人修,永遠都是和一切眾生一起修,每次修都要心中關照一切眾生。這樣修和不發菩提心只為自己修,功德相差很遠,其差距不可以道裡計。

─ 堪布益西彭措

①九遍開始前念:“無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體,各別自證智行境,三世佛母我頂禮。”一遍,九遍圓滿後念“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

②中間部分的念法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終)

即心經念誦3遍,然後隨力念誦般若心咒即:“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若干遍。

然後念“南無敬禮師,敬禮佛,敬禮法,敬禮僧,敬禮大佛母般若波羅蜜多。我之一切真實語,當願成就。如昔時天王帝釋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如是我亦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願皆遣除”2遍,在念“願皆遣除”時擊掌,第3遍時念“南無敬禮師,敬禮佛,敬禮法,敬禮僧,敬禮大佛母般若波羅蜜多。我之一切真實語,當願成就。如昔時天王帝釋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如是我亦思惟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義,依止念誦,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願皆遣除,願成無有,願成寂滅,願極寂滅。”念“願皆遣除,願成無有,願成寂滅,願極寂滅。”時,每句分別擊掌,共4次。

如上為1大遍,共總需要按照如是次第修9大遍。即累計心經和後面的回遮需要念27遍。

③在修此回遮儀軌時,需要三殊勝攝持,即前行發心,正行無緣,結行迴向來攝持。

《普賢上師言教》開示輯要(一)~(四) by 宗薩欽哲


《普賢上師言教》開示輯要(一)~(四)

開示 / 宗薩欽哲仁波切
翻譯 / 項慧齡;校對 / 馬君美

宗薩欽哲仁波切於一九九九年六月,開始在美國加州三藩市講授巴楚仁波切的名著《普賢上師言教》(Kunzang Lama'I Shelung),書中主要闡釋「龍欽心髓前行法」的實修細節。這個系列課程,共有四次的年度講座,將陸續登出開示輯要。

----------------------------------------------------------
《普賢上師言教》開示輯要 (一)
-------------------------------------------------------------
《普賢上師言教》書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個段落,我們都可以討論經年,並且從中獲益良多。對於那些非常認真遵循這條道路的人,我希望你們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研習《普賢上師言教》,因為這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課題。對於那些追尋成佛的人而言,這是一門從此刻到成佛都必須研習的課題。我個人非常高興能講授這個題目;不知道一些去年來過的聽眾是否記得,我不太想再舉行諸如佛教導論之類的短期週末教學。當然,《普賢上師言教》也談論到悲心、菩提心等常見的主題。我不能保證你們將聽到什麼不尋常的內容。
這或許是針對「龍欽心髓加行」最深廣最詳盡的闡釋。雖然說是「龍欽心髓加行」,但並不表示這本書對於那些遵循馬爾巴或維汝巴修行之道的人,或那些正在做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四加行的人來說,是毫無用處的。他們肯定可以將這本書做為參考。對薩迦派的人來說,即是他們所稱的「三見分」。對於遵循馬爾巴傳承的人而言,他們有岡波巴大師的《解脫莊嚴寶論》。至於宗喀巴傳承的追隨者,則有《菩提道次第論》(Lam Rim)。而《普賢上師言教》也是類似的主題,因此肯定可以用它做為參考。在這本書中,偶有一些基本的佛教理論,但大部分的主題仍是修行的忠告和口訣。因 此,對於那些正在做加行的人來說,這本書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晚上,我先給口傳,然後稍事休息。之後,那些對修行不真正感興趣的人就可以打道回府了(笑)。但是那些想要修行的人,可以留下來。我將用藏文念誦「籠」--也就是我們說的口傳;給口傳是非常必要的。我認為我是非常保守的右翼佛教徒(笑)。我知道時代正在改變。我也知道我們需要應用不同的方法。但這不表示你們不需要口傳。我們不能沒有口傳。沒有灌頂就無法修行。這些都是必要且重要的。目前佛法在西方弘揚地相當迅速。我曾經見過人們在沒有接受口傳或灌頂的情形下修持金剛乘。或許有灌頂,但並不是很多人要接受口傳;這樣不好。所以,我將給那些想要修行或正在修行的人口傳。當然,這一次我只能念幾頁。如果我們明天還活著,我們將繼續口傳。

如我一開始所說的,這是一個很長的教授。我們必須要有耐心。在所有人之中,我是最要有耐心的(笑)。而你們應該要有耐心。很幸運地,今天卻吉尼瑪(Chokyi Nyima)也在座。當我辭窮的時候,你可不可以幫幫我?(笑)。

我領受《普賢上師言教》的口傳和法教很多很多次了,可能超過三十次。這個法教總是不斷地被講授。對我來說,頂果欽哲仁波切如佛一般,是個成就者。我記得非常清楚,頂果欽哲仁波切每到一處,總是隨身攜帶《普賢上師言教》這本書,直到他生前的最後幾天。每天早晨修法之後,仁波切會讀個幾頁。我光是從頂果欽哲仁波切那裏領受這個法教,可能就超過十次。有幾次是因為仁波切向一群人傳這個法,而我恰巧也在場。大約有五次,仁波切應我之請,或因為他認為我需要受這個法,而把這個法教傳給我。他對我講授這個法,大約超過五次。

還有,我從敦珠法王受這個法肯定有三次左右。也從其他上師那裏領受過這個法教。如果我的虔誠心沒有限度,如果我有淨觀,如果我遇見能夠使我有限的虔誠心增長的上師,我將毫不猶豫地再次領受這個口傳或法教。如果三十年後我還活著,我會再如此做。因此,我希望你們某些人也能維持這種傳統,巴楚仁波切的傳統。把這個法教當做你的人生手冊。以這本書為基礎,展現你的人生。

由於這是一個續部的法教,根據傳統,我先向所有的傳承上師祈請。你們只要注意就可以了。如果你們想要向傳承上師祈請也可以。新的學員,只要注意就好了。

我們必須先奠定基礎。為什麼選擇這本書?為什麼不是其他的書籍?為什麼不選擇一篇詩歌?為什麼不是中論?為什麼不是歷史書?針對這所有的疑問,我們需要某種答案,而這個答案就是:為了瞭解這本書,我們必須建立基礎,對那些甫入門的人尤甚。建立此一基礎的第一要務是,必須瞭解「見、修、行」。這非常重要。雖然「見、修、行」這個專門名詞似乎來自佛教徒之口,但事實上,見、修、行總是與我們同在。每次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就有所謂的「見、修、行」。我們或許不使用「見、修、行」這個名詞,但總是有「見」,總是有「修」,總是有某種「行」。我們做的每一件事;美、醜等評斷,每下個評斷,每做個思考,每做件事情,就有見、修、行。因此,在進入這本書之前,先建立「見」(見地)是重要的。
如果你問,為什麼創造「見」?我們創造「見」,大多是因為我們想要快樂。「快樂」或許是個非常一般性的字眼,但是我們創造「見」,大多是因為我們想要獲得某件事物,想要成就某件事物,想要抓住某件事物。舉例來說,我們想要享樂,這就是我們創造「見」的原因。我們有所謂「美麗、漂亮」的概念,對不對?我們閱讀像《Vogue》之類的雜誌,然後我們就對完美無暇的雙腿或完美無暇的胸部有了特定的概念,不是嗎?(笑)所以,今年完美無暇的胸部是這樣這樣的。這就是「見」。接著我們會想,我有這樣的胸部嗎?我沒有等等。你會走到鏡子前面,端詳你的胸部等等;這就是「修」(笑)。然後,你終於決定,「啊,我現在必須擁有這種胸部。」於是你去做整形手術,把東西填進胸部,然後到處炫耀。實際去做你想要做的事,就是「行」。這有點像是射門得分的感覺,就是我們所謂的「涅盤」、「證悟」。因此,見、修、行無所不在。知道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創造「見」,基本上是因為我們想要快樂,我們想要獲得滿足,我們想要贏得某件事物,我們想要完美。這是我們有「見」的原因。當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見」的時候,誤解就會出現,例如存在於家人、朋友、宗教、政黨、素食者、非素食者之間的誤解。你們都知道「見」有各式各樣。每一年,美國的心理學家、治療學家和科學家創造多少種新的見解?這對你的身體有益;這含有較少的纖維或較少的卡路里,諸如此類。
現在我們要問,什麼是佛教的見地?我們試圖達成什麼?我們要不就沒有佛教的見地,即或有了佛教的見地,也不會去使用它,不去思考它,不去實行它。這是為什麼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仍然身陷輪回之中,仍然迷惑,仍然輪轉。因此,佛教的見地相當重要。如果非佛教徒的朋友問你,什麼是佛教的特別之處。你可以這麼回答:四法印。「四法印」幾乎就像四根柱子或四個無可或缺的見地。缺少其中之一,你就不是個佛教徒。我的意思是,或許你是個佛教徒,但你卻沒有遵循佛陀的道路。「四法印」即「四種見地」,如果缺少其中之一,或許你仍然是個佛教徒,但你並沒有遵循佛陀的道路。這一點你們可以思考一下。

四種見地的第一個見地是:「所有組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諸行無常)這是個非常非常獨特的佛教見地。甚至連證悟也是無常的。甚至連一般所謂的涅盤也是無常的。只要一個現象受到時間──例如生(起始)、住(中間)和滅(結束)──的限制,就是無常的。只要一個現象擁有生、住、滅這三個特性,就是無常的。如果沒有生、住、滅這三個特性,它就不是一種現象。舉例來說,如果你注視某件事物,例如太陽、月亮或神只,它們安住在那兒,你可以看見它們。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由於你注視的事物是安住的,因此它必須有安住的開始和安住的結束。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繼續討論,因為「四法印」或「四種見地」將成為本書的四根支柱。我一開始就告訴你們這些,是因為一旦這四根支柱樹立在你們的腦海中,再來聽《普賢上師言教》,將產生不同的感受。如果沒有這四根支柱,這個法教很難有什麼作用。你必須把這四根支柱穩固地樹立在腦海中。所有組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這是四種見地之一。而所有煩惱,任何會毀損、衰敗的事物都是痛苦的。
關於第二個見地(有漏皆苦),我們將多著墨於煩惱;貪、瞋、癡、慢、疑這些種類的煩惱,全都是痛苦;這真是個非常獨特的佛教見地。許許多多哲學和宗教談到,「貪是痛苦的,瞋是痛苦的,但愛是美好的。」他們總是會留下什麼,像是保留紀念品一般,因為捨棄所有的事物是一大犧牲。許多哲學和宗教願意佈施,甚至接受第一種見地的無常,但是諸如上帝或原子之類的事物,則必須是永久的。我這麼說,聽起來似乎很哲學、很學術,事實上,這種情況經常發生。舉例來說,我們對第一個見地缺乏瞭解;如果我們明白,任何組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那麼我們半數以上的緊張和焦慮將會消失。但我們缺乏這樣的瞭解。我們或許在理智上有這樣的瞭解,但沒有真正接受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有些事情會管用。例如,上師一定會給我加持,而這種加持會治癒我。這一類療癒、健康、飲食、健康食品等我們執著的事物便顯示,你認為有些事物是永久的。你明白,花園中的柳樹是暫時的。但你仍然認為某些事物是永久的。這是我們會有問題的原因。接著讓我們討論第三和第四個見地。

「所有的現象都沒有自性。」(諸法無我)自性--真實存在的自性。這是個非常非常獨特的佛教見地。一般來說,許多哲學,例如印度教哲學有三種見地,但它們都沒有這種見地。佛教獨一無二之處,即在於四種見地。舉例來說,佛教的第四個見地:涅盤是超越極端、超越造作的(涅盤寂靜)。我個人認為,第四見地使佛教更加獨一無二,它區分了佛教和印度教。事實上,印度教也接受「所有組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但佛教的第四見地──涅盤是超越造作的──是個非常非常特殊的見地。
對我們許多人而言,涅盤是個安樂美好、每件事都正常運作的地方,不是嗎?但根據佛教,涅盤是超越造作的。聽本書時,具備這四種見地,則一切都有用,一切都有道理。如果缺少其中一個見地,麻煩就大了。事實上,不只是《普賢上師言教》這本書,當你涉入佛教的時候,應該尋求探索這四種見地。這四種見地是個大主題。你可以花一輩子的時間來研究它們。這四種見地真的非常必要。我將不時提出這四個支柱來提醒你們。讓我們開始講這本書。


----------------------------------------------------------
《普賢上師言教》開示輯要 (二)
-------------------------------------------------------------

我們都希望摧毀這迷惑之網。我們都希望去瞭解真理。因為不瞭解真理,使我們陷入越來越深的無明,永無止境地停留在迷惑之網中。這是為什麼我們要斬斷這迷惑之網,終止相續不斷的迷惑。為了這麼做,必須先找到正見。舉例來說,一直到今天,我們都不知道組合的事物是短暫無常的。我們或許明白有些事物是短暫的,但仍然渴望、希望或期待某些事物,例如涅盤或自我實現,是永久的;快樂、生命、天堂是永久的。為了瞭解這些必須要學習和修持深奧的小乘、大乘和金剛乘的道路。
由於這是大乘、金剛乘的修持之道,因此第一要務是調整或集中態度和發心。

你為什麼要學習這個?為什麼要修持這個?你的發心和態度是什麼?因為無論修持什麼法門,都大大仰賴你的發心。
如果你有強烈與清晰的發心,在初始的階段,這個發心將一而再、再而三地引領你走上修行的道路。這是調整發心或態度的一大好處。當你修行的時候,如果你有正確的態度或發心,將獲得勇氣與信心。許多人都瞭解第一要務:擁有正確的態度、正確的發心來修道。但是,在成為佛教徒五年之後,看盡了佛教徒各式各樣的醜陋嘴臉(笑),他們對上師、老師、修行之道及法友開始失去信心。接著開始失去動力。這是因為打從一開始,你就沒有真正思考你的態度,沒有真正提振你的發心。所以發心非常重要。它不只在修道之初,在中間也很重要。當你走過這永無止境的心靈旅程之時,正確的發心永遠是你的支柱。成為佛教徒和修行者二十年後,我們仍然在自己身上看到同樣的貪和瞋,仍然犯相同的錯誤,仍然是一個脆弱、容易受傷害的人。有什麼不一樣嗎?調整發心相當重要。態度不僅在修道之初和中間很重要,即使到了最後,也很重要。因為如果你有正確的態度,就知道如何有正確的期望。然後,知道如何專心致力,如何去實行,而實行伴隨著某種特定的態度。這是為什麼帕楚仁波切強調,一開始就要有正確的發心。我們應該觀察自己的發心。在東方,例如亞洲國家,人們修持佛法是為了長壽、豐收、生意興隆。例如,修財神,如果真的發揮作用,那很好。但能有效多久呢?可能一次、兩次、三次有效,一旦功德用盡,無論修持什麼法或持什麼特殊的咒語,可能都不會發揮作用了。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你會想:「啊,佛法不再管用了,它不再給我任何我想要的事物。」這種情況在亞洲屢見不鮮。在西方,也出現類似的問題。大多數人的態度或發心不在成佛,而是想得到涅盤。我認為這兩者是不同的〈笑〉。我認為某些人有六○年代有關涅盤的概念,認為涅盤是達到某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你們可以用光擁抱每一個人〈笑〉,令高潮倍增等等〈笑〉。另一些人則具有這種態度:「喔,我感到沮喪,我感到內疚。」於是你修持佛法,讓自己走出沮喪。根據帕楚仁波切,這種態度非常糟糕。修持佛法不是讓自己走出沮喪。要遠離沮喪可以去找治療師,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或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修持佛法是為了成佛,不在乎沮喪與否。我們要的是成佛。這種態度非常重要。許多人懷著某種期望、某種態度與動機來接觸佛法、親近老師,認為這些可以搞定我的人生等等。如果懷抱這種態度,就會一再的失望。於是,你們會很不公平地把錯都怪到佛法頭上。或者比較公平地把過錯歸咎於老師身上,有時候,事實確實如此。但是怪罪佛教、修行之道、佛陀的法教、怪罪所有組合的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所有煩惱的行為都是痛苦的〈有漏皆苦〉、所有現象都沒有真實存在的自性〈諸法無我〉、涅盤或成佛超越極端或造作〈涅盤寂靜〉是不應該的。不應該怪罪這四法印。四法印沒有做任何的承諾。發心是非常重要的。

帕楚仁波切解釋了兩種方法,兩種態度。一種是廣大無邊的菩薩行,大乘的行為。另一個是金剛乘廣大無邊的善巧方便。兩者皆是態度,其中一個比較像一種方便,大乘菩提心是一種意圖或態度。當我們修持佛法的時候,則是具備這種發心,然後使用金剛乘廣大無邊的善巧方便。這條修行的道路非常完美。

首先,我們建立四根支柱,或四個見地。要證悟四種見地需要兩件事物:一是菩薩道廣大無邊的發心。因為,如果沒有這種廣大的菩薩發心,就沒有勇氣去瞭解、去面對「組合的事物是無常的」。我們瞭解某些事物是無常的,但是面對某些事物,特別是自己所愛的人的時候,就很困難。所以,為了瞭解四種見地,必須有廣大的發心。

還要有勇氣,因為建立四種見地是件大事。我們可以瞭解接受「組合的事物是無常的」。但是,對「所有的煩惱都是痛苦的」,這就有點無法接受了。我們會想,某些煩惱,的確令人感到痛苦,但又怎麼樣呢。

佛陀和你都同意要追尋快樂。佛陀非常希望大家快樂。事實上,佛陀的整個法教、經律論三藏、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去享樂。這是真的(笑)。但是我們和佛陀意見相左之處,在於如何去追求快樂。我們積聚某種因去追求快樂,但是佛陀想:「這會讓你痛苦,而不是快樂。」這就是問題所在。

「解脫超越造作」、「解脫超越輪回和涅盤」、「解脫沒有煩惱」。一旦解脫,就不能看連續劇了(笑)。一旦解脫,就不能猜測了。解脫之後,有很多事不能做了,不能猜測、不能打賭。打賭的樂趣在於不知道誰會贏,誰會輸。但是你已經成佛了,看透每一件事的來龍去脈。你不能打賭(笑),不能看連續劇。因為你通曉每一件事,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彈指之間就知道每一件事。基本上,你什麼事也不能做。你不能買股票。你什麼事也不能做。為什麼呢?因為一個成佛的人是一個完全的成就者。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它是一個非常非常無趣的狀態。因此,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就不會尋求解脫。誰想要這種解脫(笑)?不能打賭,不能約會,不能因為對方是否喜歡你而感到焦慮,誰要這種解脫?
第二,擁有廣大無邊的善巧方便。因為,擁有正確的發心是一回事,但如果沒有豐富的方便,會在修行之道上花很長很長的時間。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要花三大阿僧只劫的時間,這挺令人沮喪的,不是嗎(笑)?因此,我們需要許多善巧方便,它們如同工具一樣,我們需要一個金剛乘的工具箱(笑)。我們需要能夠做得又快又好、多功能、不會花太多錢或不花一毛錢的工具。不需要像大乘佛教所說的,供養頭及四肢(笑)。需要容易使用,像那些現成的東西。我們需要廣大的發心和金剛乘廣大的善巧方便。

這些是很重要的論點,因此我稍微多做一些闡述。當我們講到地獄道的時候,講的速度就會很快了。你們可以自己讀,聽說這本書翻譯得非常好。

對於想要遵循這條修行道路的人,擁有正確的發心是非常重要的。甚至連聽聞這個法教,也要擁有正確的發心。聽聞這個法教,不是為了完成你的博士論文。也不是為了要完成一篇關於東方思想的論文。如果來這裏,純粹是為了完成論文,或只是為了想多瞭解一點佛教。就聽不到「所有組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完整訊息。你或許在聽,但是不會把這個訊息聽進去。出自好奇來聽法教,就只會知道這麼多,不會瞭解背後的含意。

我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態度?對於那些認真的想要遵循修行道路的人而言,應該擁有下麵的態度:聽聞這個法教,把它應用在修行上,令一切有情眾生成佛。大乘的發心非常非常重要。它之所以重要,有很多原因。聽聞這個法教,如果是因為厭倦輪回,想要自己涅盤或成佛,不在乎其他眾生,這個動機相當好。但這不是最好的、究竟的發心。我們應該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聽聞這個法教。只希望自己獨自成佛的心願本身,即是無明。因為每件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我自己獨自成佛」這回事。每件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這是為什麼打從一開始,就要有希望一切眾生成佛的願望。不只因為它是一個好的想法,高級的想法,在哲理上、究竟上,它也是正確的想法。因為,沒有獨自一人成佛,而不在乎其他人這種事。因此,每當我們說「為了一切眾生」的時候,我們不只是要做個好人,它觸及現象的實相。你們要把這個記在腦子裏。

如果你在開始聆聽法教或開始修行的那一刻,即懷有「為一切有情眾生聞法修行」這種廣大的心、廣大的態度,修行的道路將不被干擾。非常非常大的狀況,或許會干擾你的修行,否則諸如婚姻破裂等小事,不會太困擾你。然後是金剛乘廣大無邊的善巧方便。有了這種發心,再以金剛乘的方便來聞法。所以接著我們要談談「觀想」。


----------------------------------------------------------
《普賢上師言教》開示輯要 (三)
-------------------------------------------------------------
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
翻譯:項慧齡 校稿:馬君美

這個地方不再是凡俗之地。這些牆壁不再是普通的牆壁。這個地方是淨土。牆壁是珠寶所成,這些珠寶不只是我們所知、地球上出產的珠寶,還包括我們所不知道、不在地球上出產的珠寶。這是金剛乘的善巧方便,因為它創造了一種氣氛。如果沒有這種氣氛,那麼現在坐在你們面前的,只是一個可憐兮兮的老師,底下一群到處遊蕩、追逐佛法的可憐蟲正在聆聽〈笑〉。這種氣氛不太好,不會有更深的進展。這是為什麼你們一次又一次地參加這些週末的教授,卻從未有所超越。一九八九年,你見到這個老師,這些學生,一九九○年同樣,一九九一年也是一樣,只不過皺紋越來越多,牙齒越來越少〈笑〉。因此這種氣氛非常重要。我們在這裏創造了相當美好的氣氛,例如這些插花就是。這些都是象徵性的氣氛。是金剛乘的善巧方便。把這個地方創造成淨土。這個國家不是受到空間和方位限制的普通國家,而是淨土,是極樂世界,超乎筆墨所能形容。總而言之,這個地方不是你所看到的樣子,不是一個凡俗之地。

很不幸的,現在你們必須聽以下這些話:此刻在傳授這個法教的老師,不是普通人,而是普賢王如來。聽聞法教的人,包括你自己,也不是凡夫俗子。你們不是悲慘 的、沒出息的、深懷內疚的人,〈笑〉而是持明〈vidyadhara〉。持明意指「智慧之主」或「智慧者」,你們都是聖者、成就者,是十地菩薩,已經成 佛。不只你自己如此,坐在你旁邊的人也不再是臭氣薰天的怪胎〈笑〉,而是佛,或菩薩,像觀世音一樣偉大的菩薩,具備四隻手臂等等。你旁邊的友人是度母或妙 音菩薩,是個證悟者。

這個法教也不受字句、文法、辭彙、梵文、藏文或題目的限制,它是個不中斷的教授,你要如此觀想。

以下這段話非常重要。帕楚仁波切說,當你們觀想這個地方是淨土,上師是普賢王如來、蓮師或金剛薩埵,我們全都是菩薩或持明。這種觀想不是說我們原本不是菩薩或持明,卻想像自己是菩薩或持明,不是這樣的。我們不是把原本不是的事物想像成是。帕楚仁波切說,在實相上,我們所看到的事物,例如這幢建築物,是錯覺。它的實相是極樂淨土。受到時間、空間、形色、性別所限制的傳法老師,是你的錯覺。事實上,這位老師的實相是普賢王如來、蓮師等等。而你,在座的聽眾,認為自己多麼悲慘、多麼窩囊的想法,也是自己的錯覺。你的實相是佛。因此,這種想法沒有什麼不對。事實上,當你認為自己是平庸之輩、認為這個地方是舊金山,才是錯誤的。這是帕楚仁波切強調的。這種觀想讓金剛乘成為一個非常迅捷的修行法門。這是一般的乘所沒有的。我稍早提及即使在聽聞法教的時候,也要運用金剛乘的善巧方便。光是如此,就能積聚資糧。舉例來說,如果你來此聽聞法教的動機與發心非常非常有限,只是出於對法教或對老師的好奇心,所能積聚的資糧就不多了。你或許會學到一些東西,或許學不到東西,可以積聚某種程度的資糧,但是不多。但是如果你用金剛乘的善巧方便來觀想老師、傳法的場所和聽眾,那麼你就能更快更強烈地積聚十億倍的功德。這是金剛乘的善巧方便。

以上是三個重點。從明天開始,講授這個法教。如果我們的耐性,以及我們的壽命和體力許可的話,我希望能夠投入四、五年的時間來講這個法教。今年或許可以把這個法教的一部分講完,如果講不完,至少可以涵蓋一些前行的思想和態度,以及四共加行。然後,我們會廣泛地解釋「皈依」,以及「皈依」的概念。對於那些想要受皈依的人,或許明年可以舉行一個皈依儀式。皈依之後,要講「金剛薩埵」。我們會逐步地遵循這個修行之道來講授。如我稍早所說的,今天的講授已經結束了。想要接受口傳的人,可以坐一下。不想接受口傳的人就可以離開了。我們休息一下。

----------------------------------------------------------
《普賢上師言教》開示輯要 (四)

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
翻譯:項慧齡
校稿:楊憶祖

有關破除和拆解的能力,拆解這個迷妄之結的能力,我們必須擁有正見。當我們談論「見」的時候,我們談的是「正見」和「邪見」。「正見」可以說是由清明的心所感知的見解。這個清明的心是了無偏見,沒有被各種迷妄所遮蔽的。基本上,這個心是清晰而理智的,不是瘋狂荒唐的。由這種理智明晰的心所發覺、了悟或建構出來的見地,就稱之為「正見」。顯而易見,我們在能夠擁有這種正見之前,總會擁有邪見。伴隨著邪見而來的,就有了邪思維。伴隨著邪思維而來的,就有了各種惡行。

一如我們昨天所舉的例子,如果我們的心被焦慮、不安、驚恐所支配,那麼這個心所發覺了悟的道理往往是邪見。接著,基於這些邪見,我們就有了各種邪思維、邪念。我在這裏使用「邪」和「正」這些字眼,跟道德倒是沒有多大關聯,這裏跟對境有關,到底是由一個理智清明的心來觀察還是由瘋狂荒唐的心來觀察有關。就好像一個酒醉或嗑藥的人,不管看到什麼,例如看到這杯水,或許就會把它看成是一杯酒。在正常的世界中,我們把這種見解當成是邪見。為什麼?因為那人的心神狀態不正常,他喝醉了,他的心無法擁有正確的見解,去看到那是一杯水。這個例子很容易瞭解。在此我們可以應用相同的邏輯。

從一個聖者、證悟者的觀點來看,我們總是受到各種情緒煩惱、各種期望、希望和恐懼的毒害。這正是為什麼,每當我們做一個決定、立定一個見解的時候,這個見解總是一個邪見。因為這個見解的產生,源自於驚恐、焦慮等等。接著很自然地,我們會做出各種錯誤的行為,例如瞋恚的行為、佔有欲的行為等等。這些行為總是帶來痛苦的結果。這種永無止境地深陷於邪見、邪思維、邪行的狀況,就是我們所謂的「輪回」。這是我們必須要終止的,或至少要加以減少。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可以藉由許許多多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標。

《普賢上師言教》是一個方法。這個是你決定去依循的一條道路。 . 看來你們還有興趣,至少還有一點興趣來追尋正見,因為你們已經為了這個目標而犧牲了一個美好的週末。因此,你現在已經有一點點追尋正見的動機了。這個動機甚或只是驅使你前來此地的靈光一閃,都是你該感到十分慶倖的事情。這樣的動機源自於大量的功德。在過去,你必定累積了廣大的功德。基於這種功德,你今天突然靈光一現而前來此地。你甚至可能是出於好奇心才來。然而,這種好奇心和靈光一現肯定不會持久,它終將消失殆盡。因為,你知道,我們是如此習慣於邪見,可以說是安住在邪見之中,不想離開。但是問題在於,不論我們多麼習慣於邪見,邪見最終必然為我們帶來痛苦。我們多少都明白這一點,但是由於積習之故,我們總是又回到了邪見的懷抱。

這有點像抽菸或酗酒。每次人們告訴你,抽菸有害健康、酗酒有害健康的時候,你就想要戒煙戒酒。但是當你看到人們嘴上叼了一根菸的時候,即使你已經戒菸戒了十年,你或許仍然會有想要擁抱邪見、邪思維、邪行的衝動,就像這樣。維持正見真的、真的很難。即使是維持那曇花一現的好奇心也很難。知道嗎?這正是為什麼如帕楚仁波切這般偉大的上師在教導我們修行的正道之前,總是鼓勵我們先把基礎打好。

昨天,我們談到帕楚仁波切傳授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發心和善巧方便。我們昨天所談到的發心,它不只像是一把開啟你個人修道之門的鑰匙,它也是大乘的發心,像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來修行的發心。這種發心就像是一種能讓你不斷在修行道路上前進的發心,或是一種能讓你在成佛之前都一直保持好奇心的那種發心。就連這點好奇心,這些微的興趣,這點發心,都會發揮它的作用。而且到了最後,這個發心也不會讓你感到失望。因為這種發心是不帶期望的。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提這種發心,一再地討論這種發心。

當我們談到大乘的發心,這種發心是不帶期望的。因為不帶期望,就沒有期望的元素,因為沒有期望的元素,就不會有失望的結果。是故,帕楚仁波切強調正確發心的重要。像帕楚仁波切這樣偉大的上師明白,這是一個墮落的時代,我們是墮落的眾生。現在是二十世紀,幾乎要到二十一世紀了,對吧?人們沒有時間,沒有體力,沒有那種堅毅不懈的熱忱。帕楚仁波切很清楚這點,諸佛菩薩也很清楚這點。這是為什麼一講完發心,接下來就要講善巧方便了。於是你應用金剛乘的善巧方便。尋找正見是一條漫長、無趣,充滿危險的道路,不是嗎?這是一條漫長、永無止境的道路,路上困難重重,充滿挑戰。

如我們稍早所說的,你雖然已經戒菸,但是你正和一個抽各種牌子香菸的老菸槍坐在一起或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笑〉,讓你很難保持戒菸的勇氣。而金剛乘的善巧方便不但能夠讓你的修道之路充滿力量,而且又快速便捷。昨天我們也談到這一點。

現在,我們既有了這種動機或發心,又有了將這種善巧方便加以運用的動機,那就應該聆聽這些教法,實踐修行之道。在我們開始談論實修的詳細方法之前,我們要先談一談該如何聆聽這些教法。正確的發心和善巧方便是你要加以應用的。除此之外,在聆聽教法的時候,你還必須要有正確的行為。

如我所說的,我們這一次所要講授的是一本巨著。除了地獄有幾道等幾個主題之外,大部分的重點我都決定要詳加闡釋,因為有些重點似乎只適用於西藏人。如果你用一點點的善巧來閱讀──其實善巧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用一點點不同的發心和善巧來閱讀的話,那麼這裏的每一個訊息都相當重要。通常這些部分正是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學生,都略過不讀的〈笑〉。這是小學生〈初級的〉看的東西。〈笑〉我們通常都去讀那些關於「心」的部分。然而,我現在必須要有耐心。其實,我像你們一樣非常脆弱。因為做為一個心靈的表演藝人〈笑〉,我必須確定你們聽我講話的時候不會去夢周公。我必須讓事情充滿樂趣。但是我認為,這種動機不會讓我們有多大的進步。所以這一次,我要把眼睛閉起來,就算你們覺得枯燥乏味,我還是要硬著頭皮把這些重點講完。

現在我們談到「行為」,在聽教法的時候,必須捨棄三種「行為」上的過患。我們要避免三種行為。在聽聞教法的時候,必須專注,因為如果你心思散漫,那就好像一隻上下顛倒過來的壺,不論向它灌入多少甘露,它都無法,或是說你都無法成為盛裝任何教法的容器。這是你必須要瞭解的過患。這很容易瞭解。接下來在聽法上還有另一種過患。不過我認為這個問題比較常發生在西藏人身上,西方人倒比較少有這類問題,尤其是這第一個過患:缺乏珍惜和感激之情。我不認為你們會有這類問題,因為你們不是被迫來到這裏。你們大部分人需要付出時間和體力,預留休假和金錢,還要隱瞞那位信奉基督教的丈夫,才能來到這裏〈笑〉。你在這裏,因此你非仔細聽不可,所以我認為這個問題不常會發生在你們身上。話雖如此,但這個問題卻通常會發生在那些做為仁波切侍者的學生身上,發生在那些親近仁波切、跟著仁波切到處旅行、領受了許多教法的人身上。因為他們聽聞了這麼多次教法,就變成有點彈性疲乏的修行者,而不會仔細聆聽,因為他們心想:「喔,反正我將來還會在三藩市聽到這個法。如果我今年錯過了,我還可以在洛杉磯聽到,反正這個仁波切還會在洛杉磯再傳一次。」諸如此類的情況,但時光隨之流逝。有些人喜歡假裝成為某個仁波切的侍者,或成為某個佛法中心的老大,這些人通常都會有這類的問題,你不覺得嗎?確實有一點這種問題。但是你們大多數人不辭千里而來,有些人還懷孕了等等,因此我相信你們會仔細聽,除非你們前一天晚上玩瘋了,導致今天有點遲鈍〈笑〉,那又另當別論了。

第二個過患肯定發生在西藏人身上,但也發生在你們身上。這個過患是:那只壺有破洞,也就是說,你只是聽聞教法,但卻不能記住你所聽聞或瞭解的內容。我注意到,在西方有一項傳統,人們基於某種興趣而去上學。我認為,因為你們仔細聽上課內容,並且做筆記和錄音,所以你們比較少有這個問題。但是,話說回來,你們或許做了筆記和錄音,但是卻從不閱讀那些筆記,教法的精神和口訣,全都被遺忘掉了。你現在做筆記,但是往後二十年你都不去溫習,那麼它就荒廢了。你錄下這些教法,卻從不去聽,這是一種額外的耗費。

這個問題會發生在你們身上,肯定也會發生在像我、寺院的學生和僧眾這樣的人身上。因為他們甚至連聽都不會去聽了,就算去聽,也不會努力記住教法。我說的是一般的情況。所以,這是一個過患,我們應該避免的過患。聚精會神地聽法,然後深入思考,把它銘記於心。努力去記住教授的內容。我相信你們還有一個問題:「我無法記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稍後再談。 .

現在是第三個過患,啊,這可能會發生在你們身上,所以要小心這第三個過患:那只壺含有毒藥。這種過患是會發生的,因此注意不要變成那樣。小心避免這種過患。當你聽聞教法的時候,如果你懷抱著錯誤的心態,像是想要提高知名度,或是因此得到寫論文的構想等等我們昨天提到的不正發心,那就失去了法的效益。因為法的效益是要能夠深深進入你的心,破除迷妄的網。現在起不了這個作用,因為你沒有運用佛法來摧毀迷妄之網。事實上,佛法反而成為一條線,將這張網綁得更加牢固。因此,在聽聞教法的時候,要留意這第三個過患。

編按:由於「普賢上師言教」的英文原稿尚待編輯校正,故中文譯文的刊載必須暫停一段時間。敬請耐心期待。




[藏傳] 巴楚仁波切傳記






----------------------
巴祖仁波切簡介
http://www.kathokbox.idv.tw/subpage/buddha/bud02.htm

巴祖仁波切是近代寧瑪派名聞遐邇,受人敬重的傳承上師,在西元一八○八年(1808-1889)誕生於現今四川甘孜州石渠縣,幼年時被多足千一世吉美親列沃色仁波切,認定為巴給桑丹彭措仁波切的轉世,賜予他烏金吉美卻吉旺波的法名。

巴祖仁波切天生具有超凡的智慧,穎悟力很強,不需要苦學就能迅速通達文字的讀寫,了解書中的義理,他從小就一直持誦《真實名經》,一生中,《入行論》與《真實名經》兩部經典始終未離身。稍長之後,巴祖仁波切就離開世俗,在堪布喜日桑波座前出家,從此孜孜不倦於佛法上刻苦精進聞思修行。後來於多喇晉美嘎讓、吉美莫叉、甲瑟仙潘塔耶等上師前,廣泛地聽聞《格魯》,《噶舉》,《薩迦》等新舊派中,包括《三安息》、《入菩薩行》、《根本續祕密精華》等等諸多顯密經續。他在依止根本上師吉美加委紐固仁波切時,於恩師座下先後聆聽了二十五次『大圓滿龍欽寧提』的前行法,並且如實修行,包括修習氣、脈、明點,大圓滿訣竅、寧瑪巴嘎瑪和德瑪(言教伏藏)傳承等等教法。

後來,他到入旦的辛杰洞(竹謙寺附近有名的閉關洞)、長壽洞閉關時,真正現證了自心猶如虛空般的實相大圓滿境界,並撰寫了《善說大乘》等論典。這時將上師言教彙集成文,也就是流傳至今,嘉惠許多佛子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巴祖仁波切平時住在竹謙寺、西日桑哈、班瑪塘、拉群等幽靜的地方,晚年時常住在根本上師所居之處札迦寺附近,在那裡廣轉法輪,弘法利生。大多數的時間常常遊化他方,舉行法會,廣利有情。他將家鄉石渠信眾給他的供養,用於增刻前世的觀音心咒石堆,所累積的石經,規模十分可觀,被稱為"巴祖石經堆”。

   巴祖仁波切在雲遊各地的時候,有不少軼聞趣事。有一天,他為了繞噶陀傳承祖師旦巴德協的靈骨塔,來到了噶陀寺,因為他剛到噶陀寺,一開始沒有人認出他是誰,有一位喇嘛遇到他,和他談論佛法說:「你對佛法很有興趣,不知你懂得多少?」 巴祖仁波切十分謙虛地說:「佛法廣博,浩如煙海,我只不過懂得一點點而已。」這位喇嘛說:「我正在學習《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這部論著已經很圓滿解釋了佛法的一切道理,是大成就者巴祖仁波切之近作,如果你想聽,我可以傳授給你。」巴祖仁波切當下就欣然地接受了。於是,巴祖仁波切每天在這位喇嘛面前認真地聽法,而且全部都聽完。這位自認為是"上師"的喇嘛,也為自己有如此虔誠的好弟子而感到十分欣慰。後來,當噶陀寺住持席度秋吉羅珠迎請他到佛學院傳授《入菩薩行》,尊者坐在法座上面,對數以千計的信眾正式傳法時,這位喇嘛萬萬沒想到這位"弟子"竟然就是巴祖仁波切,他感到非常驚訝和懺悔,但是巴祖仁波切說:「這位喇嘛是我《大圓滿前行》的上師,對我恩德極大啊!」

  巴祖仁波切一生的論著極為豐富,所作的詩歌頗具特色,被譽為雪域著名的詩學家,他的作品獨樹一格,以各種戲劇形式對各層人士宣說佛法,如膾炙人口的《出世法言.蓮苑歌舞》、《仙人漫談》、《彌勒法注釋》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 已故的蔣楊欽哲旺波仁波切、大智者米滂仁波切曾讚嘆說:「尊者之作,文情並茂,意義深刻,簡明易懂,已經獲得等同自在文殊菩薩之果位。」此外,多足千丹畢尼瑪稱讚說:「仁波切之傑作,智者觀其義極深,愚者見其句易解,行文婉轉流暢,具詩歌之優美風格,文中每一教法皆是對治煩惱、調伏相續之訣竅,故智者、愚者閱後無不心生歡喜。」本來,巴祖仁波切所著論典很多,只因為尊者是一位雲遊僧,他的言論與著作都隨著他的足跡,流散在各地,很多已經遺失,現在只存七函。其中《入行論》、《功德藏》、《大圓滿前行》、《讚頌集》仍為後學者廣泛應用及修學。因為巴祖仁波切深厚的修行與廣遠的教授,傑出弟子輩出,計有噶陀席度秋吉羅朱、竹謙第五代突丹秋多、多足千二世吉美彭措冏內、多千哲、昂藏足巴、大智者米滂仁波切、紐修龍多、色拉寺大智者色修拉仁巴(格西最高稱號)、西康五大智者之一突丹秋吉扎巴仁波切(入菩薩行最長的論著者)以及扎巴將參仁波切等等各大教派之眾多大師無法一一列舉,成為不分教派「利美」運動之創始者。

---------------------
巴楚仁波切(一八O八~~一八八七)是一位得證的大師,雖然過著流浪漢般的生活,卻是上世紀最著名的精神導師之一。時至今日,人們對他的記憶仍非常鮮明,他是鼓舞藏傳佛教所有修行者的靈感泉源。  

一八O八年,巴楚仁波切出生於劄秋(Dzachuak),地處雪謙(Shechen)和卓千(Dzogche)北方的一處康藏遊牧區。幼年時的聰穎、善良和特殊能力很快得到證實。他被認證為住在同一區的大師巴給‧桑殿彭措(Palge Samten Phuntshok)轉世,以曾建造一座刻有十萬塊六字大明咒的石牆而聞名。後來,有幾位偉大上師認證他是寂天菩薩的化身,也有人認為他是吉美林巴尊者的語化身。這位年輕的巴給轉世--簡稱為“巴楚”,正式被推舉為其前世僧院的住持。  

不久之後,他遇到主要上師吉美‧嘉威紐古(Jigme Gyalwai nyugu)。這位偉大的上師曾住在西藏中部多年,是吉美林巴最傑出的弟子之一,後來回到康區,獨自在接近雪線的紮瑪隆(Dzama lung)僻遠山谷閉關數年。在他所住的迎風山坡上,甚至沒有山洞可以棲身,唯一的住所是地上的一個凹洞,靠著野菜、草根來維生。幾年過去後,這位非凡苦行者的聲名遠播。數以百計的弟子前來求見,在附近搭帳棚住了下來。吉美‧嘉威紐古是修行者的典範,生活極為儉樸,決收一直在那兒閉關直到徹底證悟。從吉美‧嘉威紐古處,巴楚仁波切接受了不下二十五次的《龍欽心隨》前行教授,以及其他許多重要法教。他非常精進地研習、修持這些法教。巴楚仁波切十幾歲時,曾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各地尋訪、隨侍上師--

多數上師都居無定所。除了吉美‧嘉威紐古,巴楚仁波切還跟當時最重要的許多大師學習,包括第一世多竹千(the first Dodrup Chen)、吉美‧聽列偉瑟(Jigme Trilne Oser)、吉美‧哦薩(Jigme Ngotsar)、朵拉‧吉美(Dola Jigme)、卓千寺的嘉瑟‧賢遍泰耶(Gyelse Shenpen Thaye),以及大成就者多欽哲‧耶喜多傑(Do Khyentse Yeshe Dorje)等。  

多欽哲‧伊喜多傑是持明吉美林巴的意化身,從小就有天生的千里眼,示顯無數神通。巴楚仁波切對這位不尋常的大師具有強烈的虔誠心,視其為佛。有一天,多欽哲在劄秋看到巴楚從附近經過時,大叫: “喂!巴給,過來!你不敢嗎?”巴楚一走近,多欽哲便一把揪住他的頭髮,把他猛摜在地上,然後在泥地上拖拉著他。巴楚知道多欽哲醉得很厲害,呼氣都透著酒味。他心想:“連他這樣的大證悟者也會醉成這樣,做出不合理的舉動!”他的心裏浮現佛陀對飲酒過失的闡釋。 

就在這一刻,多欽哲空然鬆手放開巴楚,狠狠地瞪著他說道:“噗!你腦袋瓜裏想著什么邪惡、迂腐的念頭!你這條老狗!”接著朝巴楚臉上吐口水,向他伸小指(一種極端輕蔑的手勢),就走了。

那間,巴楚了悟到:“我完全被迷惑了。這是一個直指究竟心性的甚深教授。”他以禪定姿坐下,無礙覺性(unobstructed awareness)的證量從心中自然生起,清朗如無雲睛空。早先吉美‧嘉威紐古授予的本覺教示宛如破曉,而多欽哲給他的這個證驗則像完整的日出。後來,巴楚仁波切開玩笑地說:“‘老狗'是多欽哲給我的一個秘密灌頂法名。”在巴楚仁波切的一些著作上,他也蜀名為“老狗”。  

在他產世的侄兒過世後,巴楚仁波切決定終其餘生過著無家、無恆產的生活,他將一切寺務料理妥當後,就離開過著浪遊的生活。  

卓千寺四周險峻、茂密的山丘及谷地,星布著棲身小屋和茅棚,是巴楚仁波切無家生活初期多半是居住之地,往後他也常回到那兒。在卓千寺,他從嘉瑟‧賢遍泰耶和成就者第四世卓千仁波切敏殊‧南開多傑(Mingynr Namkhai Dorje)處得到很多教授。他也在此處的大威德禪修洞(Yamantaka Meditation Cave)中寫下名著《普賢上師言教》。  

在山林間漫遊,住在山洞、森林與荒煙蔓草中的隱修處,他持續禪修著慈、悲和菩提心--願一切眾生解脫成佛。這些是他所持守的修行根本。對任何人,不論尊卑,他都會說:“沒有任何事比心地善良、行為仁慈更重要。”當他的菩提心愈趨深廣時,對於究竟當下的大圓滿證悟也就愈發深入。  

四十三歲那年,巴楚仁波切前往安多(Amdo)拜會偉大的上師夏嘎‧措竹讓卓(Shabkar Tsokdruk Rang-drol)。在半路上,他聽說夏嘎已經圓寂,便改道去了果洛(Golok)。在那兒,他再度常伴嘉瑟‧賢遍泰耶。他教化了果洛地區的人民,甚至說服強盜與獵人放棄劫奪和殺生。  

年輕時,他師事當時最偉大的上師,並以驚人的記性將學到的大部分法教牢記於心。稍長,他能一次教導最複雜的佛教哲理長達數月,毋須倚賴任何一頁經文。他說法時,人們的心完全被轉化。每位聆聽法者感受到祥和,且能毫不費力地安住于思惟修。他所說的話,即使只有簡單數語,也能開悟一道通往修行生活、連綿不絕的新視野之門。他的開示直截了當,可讓人們立即應用于內在的修證經驗上。他淵博的學識、溫暖的加持力和深廣的內證功夫,使他的法教擁有迥異于其他上師的特質。  

從他的外表、衣著以及和不相識者的相處方式來看,巴楚仁波切與一般人無異。偶然遇見他的人,都想不到是一位偉大的上師。甚至還有一些不認識他的喇麻,對他講授巴楚仁波切自己的著作。他一無所有,完全遠離俗務,也從不接受供養。如果有人堅持供養他一些金、銀或其他貴重物品,他便隨處放置,然後毫不在意地離開。當他停留于某地時,沒有固定的計畫;離開某地時,以不會有特定的目的地。他身上只帶著一根拐杖、隨身衣物,以及一隻裝著煮茶用的泥壺與一本《入菩薩行論》的小布袋。他隨意在森林、山洞或不知名的途中停歇,久暫不定。  

每個與他相處過的人都說他只談論佛法。他可能會傳法,或述說古代偉大上師的故事,但從沒有人聽他聊過世俗的閒話。他幾乎不太講話,而開口時,都非常坦率直接,對那些喜好恭維的人來說是很不舒服的。他的風範令人敬畏,甚至在一開始令人感到害怕,也只有那些真心需要他的精神指引的人才會接近他。但所有堅持追隨他的人,到最後都會發現自己離不開他。  

當今所有最優秀的上師們咸認巴楚仁波切是最傑出的禪修大師,毫無疑問地已證得了勝義諦。至尊達賴喇嘛常公讚美巴楚仁波切的菩提心教授,那是他持守和傳授的法教。頂果欽哲仁波切也推崇巴楚仁波切是修持大圓滿見、修、行的完美典範。  

巴楚仁波切確實從心裏瞭解十四世紀的大師嘉華‧龍欽巴(Gyalwa Longchenpa)著名的《七寶藏論》(Seven Treasures)及其它作品,他認為嘉華‧龍欽巴是佛教修行道次第的究竟權威(ultimate authority)。當巴楚仁波切在山洞或簡陋的隱密處閉關時,會寫下一些作品;這些高深、原創的論釋大多收錄在他的六函著述中。他最受歡迎的作品《普賢上師言教》,是以鮮明的地方色彩插豐富軼聞的方式,來闡述吉美‧嘉威紐古傳授的甯瑪派傳統前行法(或加行法)。此書受到西藏各教派大師和弟子的一致推崇。  

巴楚仁波切毫無偏私地教導各教的弟子。他與蔣貢‧康楚羅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蔣揚‧欽哲旺波及米滂上師(Lama Mipham)在不分派運動(nonsectarian movement)的發展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此運動在十九世紀興起,當許多珍貴的傳承與法教瀕臨滅絕時,曾重振了西藏的佛教。巴楚仁波切力倡獨處之樂與隱修的簡樸生活,總是強調世俗的努力和追求是無益的。一八八五年,巴楚仁波切七十七歲時,返回了出生地劄秋喀,直到一八八七年圓寂。他的侍者蘇南‧才仁(Sonam Tsering)描述了他圓寂前數小時的情形。

十七日當天,他吃了一點食物,並念誦懺悔續(Confession Tantra)。然後做了一些大禮拜、五支瑜伽(fivefold yogic exercise)和運動來打開心脈。翌日清晨,他吃了一些酸奶,喝了一些茶。當陽光開始普照時,他脫掉衣服,身體坐直,盤腿金剛坐,雙手置於膝上。當我替他披上衣服時,他沒有說什么。當時有三個人在他身邊--貢陽(Kungyam)、醫師和我。一段時間後,他兩眼直視虛空,雙手手指輕扣在衣服下結定印,然後進入廣大光明的內在本淨虛空中(inner space of pri-mordial purity),圓寂的無上圓滿境界。

==


Related : 專題--巴楚仁波切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558


 




[藏傳] 華智仁波切略傳/ 索達吉著






----------------------

華智仁波切略傳    索達吉著

   外即佛子寂天論師者,內即大成就者夏瓦熱,

   密行聖者觀世音菩薩,祈禱晉美秋吉旺布尊。

  

  晉美秋吉旺布尊者即華智仁波切(1808-1889)是寧瑪派近代一位聞名遐爾、頗具盛譽的傳承上師,也是寂天菩薩、大成就者夏瓦熱、聖者觀世音三者無二無別並為利益有情而顯現為善知識形相。西元一八O八年誕生於世,即被晉美嘎讓認定為華丹彭措的轉世,也有些大德認為他是智悲光尊者五種化身之一--語化身。故稱為"華智"(吉祥化身)。據史料記載,華丹彭措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一生誦滿十萬遍《真實名經》,在石板上刻觀音心咒作成石堆,使無量眾生相續中播下了解脫種子。並作過授記︰"我將來要增刻此石堆。"後來菩提金剛賜美名為"鄔金晉美秋吉旺布(無畏法王)"。有關其化現為印度寂天論師及藏地阿若益西炯內的事跡於蔣揚欽哲旺布的伏藏品中有詳述。即生的外在行為也是與寂天論師極為相似。

  他天生具有超凡的智慧,穎悟力極強,幼小時便無勤通達文字的讀寫及解義,從那時一直持誦《真實名經》,一生中《入行論》與《真實名經》始終未離身。後絕世離俗於堪布西繞讓沃前出家,取名為晉美給衛炯內,於是開始了孜孜不倦、刻苦精進的聞思修行。於多拉晉美嘎讓等上師前廣泛地聽聞格魯、嘎舉、薩迦、寧瑪新舊派諸多顯密經續,並聽受了大藏經《甘珠爾》為主的一切顯密教典傳承。同時深思熟慮、精進修持。修學之同時,也對有緣者講經說法。如三十歲左右時到色達一帶隨學洋彭塔意上師並為有緣弟子傳授了《大幻化網》教法。

  在依止大恩根本上師如來芽時,於恩師座下先後聆聽了二十五次大圓滿龍欽寧提前行法,後在日冬靜處的樂源洞與長壽洞閉關時現証了自心猶如虛空般的實相大圓滿境界,並撰著了《善說大乘》等論典。同時將上師教言匯集成文,給後人留下了一部猶如奇珍異寶般的殊勝論著,即《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他對諸傳承上師具有強烈的信心。尤其對無垢光尊者所著的《七寶藏》有不共的誠信,拜讀《法界寶藏論》後增上了大圓滿的証悟境界,便贊嘆此論與無垢光尊者無有差別,並作了《七寶藏贊》及《勸閱七寶藏》。當時眾所周知,如來芽上師有如日月般的兩大弟子,即如太陽般的蔣揚欽哲旺布及如月亮般的華智仁波切。雖然尊者已赫赫有名、聲譽遠播,但自己常密而不露。以平凡形相利益有情,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故事。

  一次與上師如來芽及陳雷沃熱衣著襤褸,沿路化緣。遇到一牧民家母身亡,尸體停放室內,正在尋找為母親做超度的僧人,遠遠看到三位身著僧衣之人,便上前祈求 ︰"我的母親不幸身亡了,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裡找不到出家人超度她,您們能為她作佛事超度嗎?"他們爽快地答應了。到了家中便讓他們準備作超度儀軌所需之物。當時死者家的一位年輕姑娘看見在灶前做食子的尊者,心想︰我們家真是可憐,竟然叫來這些乞丐做超度。於是狠狠地踢了他一腳並生氣地說︰"滾出去。"對於姑娘的惡言暴行,他只是笑了笑,便繼續做食子。之後開始念誦儀軌等佛事,完畢時在尸體的梵淨穴,死者往生的瑞相已全部出現。家人特別高興,供養他們三匹馬一頭  牛。尊者說︰"我們不需要任何供養。有了三匹馬就會有三匹馬的煩惱。"主人家突然意識到這三位不是普通的僧人,便追問真實姓名。尊者向他們介紹了兩位上師尊名,但對自己的名字卻只言未提。

  在親近欽哲益西多吉時,上師以各種密宗的超凡行為賜予他不共的加持,直指心性。譬如有一次上師在他的門外喊道︰"華給(華智的異名),有膽子出來﹗"出來後,上師拽著他的頭準備打他。這時他聞到一股酒味,暗想︰怎么喝酒呢?還喝了如此醉熏熏的,難道不知道飲酒違背佛陀教言嗎?正在這樣分別時,上師將他打倒在地,一邊用小手指指著他罵道︰"你們這些尋思者,竟生起如此惡分別念,真是老狗一樣。"一邊朝他臉上唾口水。他立即醒悟過來︰上師肯定是在為我指示大圓滿本來覺性。於是將自心安住,頓時一切不清淨分別念全部斷盡,在如來芽上師前所獲得如黎明般的証悟此時因老狗之名已變得猶如日出一般清澈了然。尊者後來也曾說過︰"'老狗'是欽哲上師賜予我的密名。"故許多著作中以"老狗"署名。

  尊者一般住在竹青寺、西日桑哈、班瑪塘、拉群靜處,晚年便常住在根本上師所居之處扎迦寺附近廣轉法輪、勸人行善等等。但大多數時間常常游化他方舉行法會、廣利有情。並在石渠將信眾的供養用於增刻前世的觀音心咒石堆,所積石經規模十分可觀,被稱為"華智石經堆"至今尚存。他經常到一些窮鄉僻壤之地勸人戒殺放生、斷惡行善等,使許多地方的人們改過自新,行持正法。在馬爾康地區,曾有兩個家族之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斗,為了平息這場暴力事件,他便橫躺在雙方中間的一個狹窄路口上,過路的人不得不從他身上跨過。他對每個人都做了特殊加持。三個年輕的騎士路過時看到他一直躺在那裡,便問︰"你是得了麻瘋病還是精神錯亂,為什麼一直躺在路上呢?"他溫和地說︰"年輕人,不用擔心,我得的病叫覺性菩提心,你們不會染上的,就算我的弟子中也只有諾西龍多等少數人才染上,所以你們不必擔心。"透過他的加持,雙方人們的敵對情緒已消除了,接連不斷的流血事件已經停止。人們也知曉了這是尊者加持的結果。

   尊者具有無礙的神通,譬如在日當山洞修行時,他對一位修行人說︰"你能回憶前世嗎?我能回憶前幾百世之事,曾有一世我作妓女時供養了大成就者黑星一個金手鐲,自此以後從未轉生過傍生及愚痴者。"

  在青海德窮山洞靜住時,達西地方的一位老人經商途中不慎掉進河中溺水而亡。同伴們將其尸體帶到德窮山洞前,請尊者及僧眾為他念往生儀軌作超度。念到中間時,尊者突然哈哈大笑,停止了念誦。後來在石渠,他對少數弟子說︰"那次我們超度的那位老人,儀軌尚未念完,他的神識早已去三十三天轉生為小天子了。當時看著眼前白發蒼蒼的尸體,我不禁心想︰一個老人竟然跑得這么快﹗因此便不由自主地笑了。" 因尊者經常是以普通僧人形象只身一人獨來獨往,所以很少能被人認出。一次來到康區的一戶人家門前,當時主人的母親去逝了,迎請來本地頗有名氣的上師作超度佛事。因他也是僧人裝束,主人便將其請到室內。進門後看到那位上師坐在高高的座位上,旁邊是隨身帶來的小侍者,他們正在念誦儀軌,於是他便坐到一個角落裡,以神通觀察發現那位上師正在想︰主人家能否將那匹最好的黑馬供養我呢?亡人的中陰身得知這位上師生起了如是惡念後便躲得遠遠的。小侍者卻以真誠的大悲心祈禱亡人往生極樂世界而專注念誦,因此又將中陰身感召回來,但他無有能力將其超度。觀到這裡尊者暗自思量︰若未與亡人結上緣,則無法超度他。便對主人說 ︰"能給我一點吃的嗎?"主人說︰"佛事做完後可以給你。"超度儀式結束後,那位上師果然得到了黑馬,而具有慈悲心的小扎巴(僧人)卻僅得到了一張小黑牛皮。主人給了他一碗酸奶,如此已與亡人結上了緣,於是將亡靈超度了。爾後他自嘲地說︰"貪心上師得黑馬,悲心扎巴得牛皮,超度亡靈得酸奶。"

  更為有趣的是尊者曾經有兩位《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的"上師"。有一次他來到爐霍縣的多芒寺,借宿在僧人赤誠達吉家中,當晚赤誠達吉問他︰"你聽說過華智仁波切嗎?"他說︰"聽說過但沒有見過。""我對他老人家仰慕已久,曾專門去石渠拜訪過,但一直未見到。你知道他著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嗎?""沒聽過。""那真是一部非常好的論著,沒聽過太可惜了。雖然我沒有傳承,但如果你感興趣,我可以講給你聽。""那實在太好啦﹗"赤誠達吉便給他講了一點其中的教言。次日清晨,看到這位借宿的僧人還不起床,他十分不悅地大聲說︰"天已亮了,你怎么還在睡呀?我們是出家人應當精進修行才對啊……﹗"

   後來他聽說華智仁波切在道孚傳法,立即前去拜見。尊者見他從遠處走來,立刻從法座上下來迎接,並對弟子們說︰"這位僧人是給我傳授《大圓滿前行》的上師。"這時他才知道那位普通僧人就是華智仁波切,慚愧地哭了。尊者誠懇地說︰"赤誠達吉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

  還有一次,準備到德格嘎托寺傳法,距正式傳法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他便去轉繞寺廟附近的舍利塔。當時沒有人認出他。一位名叫加絨的喇嘛熱情地與他攀談︰"你對佛法很有興趣,不知你懂得多少?"他十分謙虛地說︰"佛法廣博,浩如煙海,我只不過懂得零零星星的一點點。""我正在學習《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這部論著已圓滿宣說了佛法的一切道理,是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之近作。如果你想聽,我可以傳給你。"他欣然地接受了。之後他每天在加絨喇嘛面前認真地聽受,從人生難得到因果不虛全部聽完了。這位"上師"也為自己有如此虔誠的好弟子而感到十分欣慰。

  一天加絨去城中辦事,(因轉塔時已被來自石渠的信眾認出所以尊者到嘎托寺的消息當時已傳開了)回來後對"弟子"說︰"我今天聽到了一個好消息,華智仁波切已到了嘎托地區了,據說兩三天後就開始傳法,你還是很有福報的。"他說︰"他有什麼了不起的?佛陀不是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嗎?"話音剛落便遭到"上師"的一頓痛打,"你真是膽大包天,竟敢對華智仁波切如此不敬,真該將你從僧眾中開除﹗"

  兩天以後,尊者坐在法座上面對數以千計的信眾正式傳法。在場的加絨喇嘛沒想到昔日的弟子竟然成了華智仁波切,十分不好意思,想要離開。他知道後真誠地告訴眾人︰加絨是為我傳授《大圓滿前行》的上師,對我恩德極大,我非常希望他能留下來與我共同發愿度化眾生。尊者十分重視講經說法、聞思修行,每當聽到別人勤於聞思修時,便異常歡喜,倍加贊嘆。而且著重強調慈悲菩提心,所攝受的弟子之名皆以"悲"字開頭,傳法時也是以慈悲心貫穿於始終。一生中所傳講的顯密佛法不勝枚舉,其中最主要的是《入菩薩行論》、《大幻化網》及《功德藏》。

   在藏地普遍弘揚《入菩薩行論》,曾經在巴  拉山谷傳講時有數多鬼神也前來聽聞,此為具有神通者現量所見。在千竹青、西日桑哈地方傳講時,出現了許多吉兆瑞相,如周遭遍地盛開三十二瓣、五十瓣的黃色花朵,被人們稱為"入行論黃花"。據說凡食用此花者相續中皆可生起無偽慈悲菩提心。至今仍有。此外於安多、康藏、衛藏等多處宣講,以致於幾乎整個藏土十歲以上的孩子對《入菩薩行論》的詞義均有所了解。尊者依照不同註釋對各個宗派傳講,如依甲曹傑之註釋為嘎單派傳講;依朗哲母之註釋對薩迦派宣講;依華沃周朗長瓦的注疏為噶舉派傳講;依無著菩薩之注疏為寧瑪派傳講。致使各寺院中許多僧人可背誦傳《入菩薩行論》,並且大多數僧人相續中生起了無偽菩提心。自此以後《入菩薩行論》在雪域才得以廣泛弘揚。

  在格蒙寺閉關期間每年為有緣弟子深入細致地廣傳《大幻化網》與《功德藏》。在傳《功德藏》時,弟子堪布雲嘎作了詳細的記錄後依師教言對《功德論》作了兩大講義即至今仍聞名於世的《日光論》與《月光論》。並且他能夠完整流利地背誦無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網大疏》。《大幻化網》後來傳給堪布根華,一直傳至頂果欽哲仁波切傳與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頂果欽哲仁波切又於印度、尼泊爾等國外廣弘。法王如意寶則將其廣泛弘揚於藏地、漢地、西歐等國。總之,以《大幻化網》為主的寧瑪派諸多法要至今具有清淨傳承且一脈相傳主要是華智仁波切和洋彭塔意之宏恩所致。曾有一日尊者對弟子堪布索秋說︰"昨晚夢中一位頭戴班智達紅帽之人為我傳授《大圓滿心性休息》,獲得了不共傳承。"夢中戴紅帽之人即是無垢光尊者。因此具有近傳加持。尤其是無垢光尊者以智慧幻化身攝持其(華智仁波切)並意傳與他的耳傳密法如今在雪域堪布門色仁波切之傳承弟子為首的眾多修行者傳修,仍然極為興盛,而且成就者也舉不勝數。

   在傳法時,尊者也著重宣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法,時常勸誡大家發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東方現喜剎土。

   尊者曾經用了三年時間為諾西龍多等有緣弟子廣講了《大圓滿心性休息》並帶眾人實修每一引導。在傳完《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與《本來清淨修法》後,弟子革蒙文波深有體會地說︰"以前我對大圓滿的境界僅僅是了知而已,如今徹底了悟了。"

  在攝受弟子方面極其歡喜攝受心地善良、具信心、智慧、精進、誠信因果者。對他們十分慈悲並合適宜地宣說自己的境界。一次與大弟子諾西龍多交談時,他問︰" 你平時常常祈禱哪位本尊或上師?""弟子十分懈怠懶惰。""懈怠時就不說了,若祈禱祈禱誰呢?""只對您老人家作祈禱""那麼多上師本尊佛菩薩,為什麼只祈禱我呢?""因您常常講經說法,弟子相續中的少分功德也完全來自於您老人家的恩德。""若從這個角度來說倒言之在理。"並說︰"如今我的相續中始終生不起煩惱。"

   由於注重真修實證,發現弟子有不如法行為時則坦誠布公、直言不諱地揭露其過失,及時令其對治煩惱,調伏自相續。而對於那些表面上宣講甚深見解而無真正的實修境界之人則以神通巧妙開示︰修行不在外表的形象,而在於內心。

  尊者一次來到某寂靜處的一個山洞裡,住在那裡長期閉關的一位修行者問他︰"你從那裡來,要到那裡去?""我從背後來,要到對面去。""你生在何處,叫什麼名字?""我生於人間,叫無作瑜伽士。你在如此偏僻陰暗的山洞裡修什麼法,住了多久?"那位修行人趾高氣揚地說︰"我在這裡已修行了二十多年,正在修至高無上的安忍波羅密多。"尊者略皺眉頭地說︰"那倒是很好,不過我聽說你是一個大騙子,欺騙了許多信眾啊﹗"聽了此話,那人暴跳如雷,氣極敗壞地嚷道︰"你說什麼?我騙了什麼人,你說清楚,你今天是專門跑到這裡來擾亂我的閉關嗎?故意來擾亂我的修行嗎?真是一個賤種人。"尊者面露微笑,心平氣和地對他說︰" 朋友你好,剛才你不是說已在此處修了二十多年安忍波羅密多嘛﹗這么大的嗔恨心是你自己的嗎?"

   尊者針對當時的密法修行者中存在的盲修瞎煉、肆意妄行等種種弊端,以文殊智慧的無畏善說摧毀了各種各樣的邪見惡行,激濁揚清,興利除害,在末法時期宛如空中皓月,遣除了雪域無明黑暗,再度高高樹立起無上密法大圓滿之法幢。

   尊者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極其樂於濟困扶危,尤其是對於那些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人。在瑪涅地區時,寒冬臘月的一天早晨,一個身著破衣爛衫的小女孩哆哆嗦嗦地來到他的帳篷前,已接近凍死。他慈愛地問︰"你要到哪去啊?準備做什麼去?"她渾身顫抖著說︰"我的  牛丟了,我要去找  牛。" 見她已凍成這般,便請她到帳篷裡喝茶。按藏族習慣每個人出門時都隨身帶碗。可是這個小女孩懷中沒有帶。尊者在自己的木碗中倒入熱騰騰的酥油茶遞給她。她羞澀地低頭喝著。喝完後身體暖和過來了,她滿懷感激之情準備用自己的臟衣服擦拭手中的碗。尊者笑著逗她說︰"確實我的碗很臟,也許你不高興了,不管怎樣你已喝完了,不用擦吧﹗"尊者接過碗沒有洗立即倒茶喝,又讓弟子們幫助她尋找  牛。

  還有一次在徒步返回石渠去舉辦法會的途中,遇到一位寡婦帶著三個孩子準備去參加法會,同時想討一些財食。見到她們孤兒寡母十分可憐,而且那個女人極為艱難,便背起第二個孩子一路同行。有時尊者背著孩子去化齋分給大家,有時女人抱著小孩子去乞討一起分享,有時大孩子去討飯共同享用,人們都誤以為他們是乞丐一家。如此朝夕相處,女人覺得這個"老乞丐"為人忠濃、心地善良,便對他說︰"我們孤兒寡母一路上多虧你照顧,你也是孤身一人,不如我們一起生活吧。"" 這件事以後再說吧。"法會前一天他對婦人說︰"今天你們在此休息,我先走一步,明天法會中見。"婦人說︰"只差一天了,不如明天我們一起去吧。""不行,我必須先走。"

  次日尊者登上法座,開始傳法之前對眾人說︰"本來我不接受供養,但今天我有一位特殊的客人,你們要供養財物儘管供養吧。"與會信眾紛紛供養。那母子四人在人群中一直沒找到同路來的"乞丐"。參加法會的人密密稠稠,婦人只是在遠處模模糊糊地看見高高法座上的人,卻看不清面容。已是法會最後一天了,她想︰那個老頭子也不管我們了,現下我應將所得的這點財物供養華智仁波切,一方面超度亡夫,另一方面我們也可種下善根。她來到法座前,驚慌失色地將微薄的財物舉過頭頂,當抬起頭時看到為自己帶孩子的人竟是華智仁波切,頓時目瞪口呆,想到昔日說的話不禁羞愧無比。尊者笑容可掬,慈祥地看著她說︰"我說過一定會讓你們母子過得好,這些財物你全部拿去吧。"

   七十幾歲在石渠瑪日堂地方舉辦一次規模宏大的極樂法會後再未廣傳法輪,只是閉關靜修,前來拜見者均介紹到大弟子丹增洛諾前,對再三祈請轉法輪者予以嚴厲呵責。其作品中也曾寫道︰"如今有諸多高僧大德你們不去親近,圍著我有何用呢?"

  在事業圓滿的最後五年中,一直住在上師如來芽遺塔附近,時常作會供。火豬年初便現重病,也作了一些授記將往生東方現喜剎土。一日身邊的醫生建華喇嘛對他說 ︰"尊者,您十分提倡往生西方剎土,故我一心一意發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好,你去西方吧,我要去東方﹗"後病情加重。一天對弟子說︰"昨晚夢見兩位僧人告訴我'您的所化眾生在東方現喜剎土。'我怎么會有所化眾生呢?我一生中始終勸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夢中我一直坐在粗過莫(地名)上,看來我還要來人間一次。"火豬年(一八八九年)藏歷四月十八日,尊者身體端直、雙手定印、金剛跏趺座融入法界。

  尊者一生的論著作品也極為豐富,所作詩歌頗具特色,被譽為雪域著名詩學家。而且獨樹一幟,以各種戲劇形式對各層人士宣說佛法,如膾炙人口的《蓮苑歌舞》、《仙人漫淡》等等民間廣為流傳。故蔣揚欽哲旺布與全知麥彭仁波切贊道︰"尊者之作,情文並茂、意義深刻、簡明易懂。已獲語自在文殊菩薩之果位。"此外多智慶單畢涅瑪稱揚說︰"仁波切之傑著,智者觀其義極深,愚者見其句易解,行文婉流暢,具詩歌之優美風格,且文中每一教言皆是對治煩惱、調伏相續之竅訣,故智者愚者閱後無不心生歡喜。"本來所著論典也較多,但多已遺失,今僅存六函。其中《入行論》、《功德藏》科判,《大圓滿前行》、《讚頌集》仍為後學人廣泛應用及修學。

  尊者為佛教培養的高僧大德也不可勝數,遍於各宗各派。如寧瑪派的伏藏大師列繞朗巴、全知麥彭仁波切,噶舉派的華沃仁波切,噶瑪巴的康吉、堪扎西沃色、嘎單派的康色降貢等等,尤其是世人共稱尊者如印度世親論師一樣有四大弟子,即見解最高的諾西龍多,講論最絕的果敬單增洛諾,因明最精通的嘎單迦巴,行為最如法的美納根讓秋扎。總之,有無數具清淨戒律,智慧深邃,威儀如法,証悟本性的法子高僧大德們繼承了尊者之廣大利生事業,將佛法廣弘於藏地雪域為主的世間中。

  作為欲求解脫、修行菩提的我們,學習經論時首先應了知其著者之殊勝功德。關於尊者的生平事跡無有全面、廣泛的文字記載留世,我今擷取自己於諸位大恩上師前聽過的幾則喜聞樂見、生動形象的故事,撰成此文,旨在使您進一步了知他的深廣功德從而生起無比信心。此外,哲欽丹畢涅瑪、諾西堪仁波切、土登諾布仁波切、揚忠活佛等也著有其略傳。敬請拜閱。

  從此略傳中我們不難看出華智仁波切是真正名不虛傳的一位大成就者,聖者所著之論典完全不同於世間凡夫俗子以分別念所成之作品,因此我們應當深刻體悟《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的金剛語,調伏自相續,並虔誠憶念、專心祈禱華智仁波切力求獲得意傳加持,從而使自己的分別念與其無漏智慧融為一體。

  

   以此所生諸善根,回向一切有情界,

   皆獲意傳之加持,証悟上師無二智。

    

   二OOO年元月五日

====


Related :專題--巴楚仁波切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558 )




大圓滿祖師--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1808年-1887年)專題






----------------------
====

專題--巴楚仁波切


寧瑪派高僧,一身著作等身,又譯為華智仁波切,巴珠仁波切,生於1808,死於1889


為利美運動重要人物。其弟子米胖仁波切。


 


==


[藏傳] 巴楚仁波切傳記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560


 


[藏傳] 華智仁波切略傳/ 索達吉著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559


 


=====


普賢上師言教目錄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414


 


=====


[藏傳]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巴楚仁波切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2838


 


[藏傳] 六句精要》——巴楚仁波切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2630


 


[藏傳] 勸閱《七寶藏》——華智仁波切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2506


 


[藏傳] 蓮苑歌舞——巴楚仁波切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556


 


==


[藏傳] 雪獅的藍綠色鬃毛收集-巴楚仁波切的故事-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2212


 


====


Related :專題--巴楚仁波切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558 )



(內容持續增加)


如何保任(錄永覺和尚廣錄)


資料一-摘自永覺和尚廣錄卷第六

//謙虛

 臘八普說,今日堂中諸兄弟,請老僧為四來大眾普說,老僧見聞既寡,舌根又鈍,不能大有發揚,且據古佛誠言,先德明訓。

//起說,立宗

為諸人打葛藤去,大道無涯,貫滿十方,箇箇圓成,無不具足,先佛依此義故,故說有情無情,俱有佛性,亦說有情無情,本來成佛,大道無形,體本寂滅,彌滿清淨,中不容他。

//演義—器世間實相

1.      先佛依此義故,故說十界聖凡,一切依正,一切因果,悉皆空寂。
2.      大道至一,無有變異,在染在淨,性相不動。
3.      先佛依此義故,故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貪嗔癡即戒定慧,凡此三義,皆約理體本寂也。

//演義—器世間苦集

眾生無始以來無明,妄起現有心相,心相既形,妄境斯現,妄境既現,始分好醜,好醜既呈,始有憎愛,憎愛既生,乃有去取,既有去取,乃有善惡,既有善惡,乃有因果,由是而四生九有,三界六道,無不熾然建立,此則約事相不無也,眾生既沉生死大海之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

//演義—佛法

諸佛愍之,為說出苦之要,還源之術,說天人法,出三途之苦,說二乘法,出天人之苦,說大乘法,出二乘之苦,說一乘法,出三乘之苦,在天台則判之,為四教,在賢首則判之,為五教,要而言之,總不出破人法二執,顯人法二空,以證真如實相之體而已,此則因事相不無,還理體本寂也。

//演義—佛法,禪宗

後佛因大梵天王所獻金色鉢羅華,拈出示眾,時百萬人天,悉皆罔措,惟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

//禪宗

佛乃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與摩訶迦葉,因此歷代相傳,以至達磨大師,西來此土,不涉名言,不立修證,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已,夫心本無形,云何可指,性本無相,云何可見,佛本現成,云何復成,其意祇是因眾生妄起諸見,迷却本心,故渡海西來,息其妄見,使還得本心,此如太空之中,妄生閃電電光,既息則空體湛然,始知前非有失,今非有得,特因妄見起滅,似有得失。

//禪宗—息見

所以三祖《信心銘》云,「不用求真,惟須息見」何謂息見?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乃至佛見法見,道見禪見,毗盧師法身主見,向上關棙涅槃後心見。一有諸見,悉是天魔眷屬,外道種性,一息諸見,即是如來真子,祖師命脉,故息見二字,實還源之要旨也。

//禪宗—保任

既悟本心,尚須保任,葢為無始刼來,習氣深重,未能頓除故,保任之功,不可或疎,然所謂保任者,非假造作,有為之法不過,嘗惺惺地不為凡心所雜而已,昔天皇悟囑龍潭信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二句,切莫錯認將縱恣放逸,無所忌憚當之,須知所謂逍遙放曠者,乃是於一切妄境,超然不著,如鳥飛空,而毫無所牽繫,如龍出海,而毫無所障礙者也。若聞聲為聲所牽,見色為色所牽,見財為財所礙,見勢為勢所碍,則縛著拘滯甚矣,豈曰放曠逍遙哉?凡若此者,皆為未盡凡心之故也。

>>凡心者何?
1.      一有是非之心,凡心也。
2.      一有取舍之念,凡心也。
3.      一有淨穢之見,凡心也。
4.      一有聖凡之別,凡心也。
5.      一有迷悟之分,凡心也。

若能盡却凡心,所謂海為龍世界,空是鶴家鄉,有何不逍遙,不放曠哉。
近日有等狂妄之輩,徒執理體本寂,不知事相不無,便成斷空之見,動輙謂。

我等本來是佛,識得便了,無功可用,本無迷悟,何用參禪,本無持犯,何用戒律,因果罪福一切滅裂,至於貪名奪利,有如狂狗,恃氣起爭,不啻猛虎,喪盡人心,無所不至,是說佛法,則一切俱空見,世法則一切俱實。

葢彼道本來是佛,無功可用,你看蝦蟆蚯蚓,渠亦本來是佛,比之毗盧遮那,何有增減,怎奈這蝦蟆蚯蚓之身?未能脫得,彼道,識得便了,無功可用。如今諸人,削髮為僧,住居僧房,或一睡去,夢在俗家,經營俗事,夫一夢之中,便能變僧為俗,變僧房為俗舍,毫不覺知,你知道之見,恐不及知自己為僧之真,你生死關頭,恐不止一夢之迷,而今顛倒錯亂,既已如此,又豈可恃此虗妄見解,抵敵生死乎,此等乃波旬之流。

竊入袈裟之下,破滅佛法者也,諸人當視之如毒蛇,遠之如火坑,切莫親近,今日諸人,既已圓頂方服,入三寶數,又能擁毳入叢林,以參究大道為務,便是超凡入聖之時,便是除疑祛惑之時,可謂,希有殊勝,一切人中,所不易得者,各宜勤修正法,實心參究,舉步必法先蹤,毋自墮於邪黨,若墮邪黨,入地獄如箭射。

古云,地獄苦未是苦,袈裟下失卻人身,是為最苦,可不懼哉,珍重。

==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十七
From [T65n1295_p0575c12(00)] to  [T65n1295_p0575c21(06)]
【增收】龍潭因天皇曰。

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由是服勤左右。

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
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
師曰:「何處指示,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

師低頭良久。

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

復問:「如何保任?」
皇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頌曰:「脫白投師貴苦辛。擎茶問訊盡躬親。
無端再敘三年事。笑倒街頭賣餅人。(白雲端)。

==
文章整理:【禪】 - http://bud-yamola.blogspot.jp/2010/02/yamola.html 

[藏傳] 蓮苑歌舞——巴楚仁波切


藏傳--蓮苑歌舞/ 巴楚仁波切 著        祝維翰  譯
PART 1 http://www.palyul-center.org.tw/ActNews.asp?newsid=251
PART 2  http://www.palyul-center.org.tw/ActNews.asp?newsid=253
PART 3  http://www.gampopacenter.org/news06_14.htm
---------
Related :
專題--巴楚仁波切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558 )
出世法言、蓮苑歌舞
----------------------------
出世法言、蓮苑歌舞 (一 )      巴楚仁波切 著        祝維翰  譯

                                                                               巴楚仁波切
前言 (祖古 圖登諾布 編撰)

《出世法言、蓮苑歌舞》是以十九世紀發生在康區德格丹科地區的一個真實故事為骨幹,以歌行體表達出來。文中所述的地名及種種動物,每一個均有根據。

十九世紀在丹科地區,有一戶名為孫本倉的人家,有一個兒子叫做札西格勒。另有一戶名為局倉的人家,戶長叫做恭博達吉,他的女兒在二十五歲那年嫁給了札西格勒。夫妻兩人不論在眷屬、受用各方面均極其快樂圓滿。當時,在當地突然流行一種脖子粗大的傳染病,疫情迅速蔓延整個丹科地區,死亡無數。札西格勒之妻亦染 上傳染病,不治身亡。札西格勒悲慟不已,於是前往丹瑪地區蓮花水晶洞拜見當時正在閉關的巴楚仁波切。他將自己對世間輪迴生起厭離的情形和盤托出,巴楚仁波切答應了他的請求,收攝其為弟子。

往昔札西格勒也曾獲得一些快樂、富有、受用,之後驟遇病痛、死亡等等的違緣痛苦。他思惟自己經歷的這一切,內心深深體會到世間輪迴中的苦、樂、不苦不樂等 的一切現象均如幻如夢,都是假的沒有任何意義。他覺得如果其他人也能像他一樣深深體認到輪迴的過失,那有多好啊!於是再三敦請巴楚仁波切將其遭遇寫成小說,以箴世人。巴楚仁波切因其再三地懇切敦請,應允寫作此書。

文中所說的乃前行的修持次第、法及非法的分辨、以及希求解脫者非常需要的百種訣竅的菁華。而文體則採詩歌、散文相間的形式,修辭華美,通俗易懂,由近人祝維翰譯成漢文。

總之,居住在丹科地區的任何一個人,見到這本著作時,內心就會自然浮現出丹科地區的形貌。


嗡,金剛鋒利菩薩!
一切吉祥中吉祥,名稱吉祥美名稱,高豎勝利正法幢,文殊智尊賜護持!

某時,於往昔由水蓮天神加持、戒蓮王親臨、蓮花瑜伽度母身居之地區、高峰蓮花山邊、茂林中央,如皎月凌空的水晶蓮花洞[1]裡,住有一位來自北野樂園 [2]的婆羅門少年,本名貝瑪杰巴,人稱蓮喜[3]。他原是什麼都懂,到處都去,隨遇而安,逢人皆和,行佛子行有如芙蓉無瑕,修菩提心一同水蓮無染。爾 時,離此不遠,有一茂林環繞,草地綠茵如鏡,名為聚荷樂園[4]之中,別有一所蓮苑,欣欣向榮。但見苑裡那些蓮花:驕縱莖梗長揚,旺盛花瓣舒張,成熟蜜露盈盈,華麗綠葉田田,未熟新芽怒放,花苞如雙手合十,衰頹的蕊絲飄零,落拓的津液枯槁,萎謝的落英嚲地,歡笑的花心浮光,隱伏的濃蔭潛形[5],自然隨性 生長,各得其所。就中另有三株蓮花[6],出落得更為驕縱成熟,莊嚴華麗。三中之二俱極旺盛[7],其中之一,尤其嬌麗[8],從未被他人褻玩。

如是樂園中眾多蜂群[9],飛舞回旋,徜徉游樂。別有一對夫妻蜜蜂,一名小金蜂蓮花達陽[10],一名小玉蜂蓮花阿寧[11]。金蜂青春年少,芳華正茂, 智慧聰明,胸懷豁達,未結新交,行止悠閒,愛好施捨。玉蜂性亦樂施,心存濟世,秉性溫和,喜愛正法,不諂不誑,嫉妒輕微。他倆彼此情意親蜜,笑容微露,愛 語溫存,同氣唱隨,結伴不離,低聲傾訴各自心中所懷:

噫哉如意青春韶華,非由畫師神筆描繪,乃是善行變化所成。能與上界諸天比富,
財物資具非我儲蓄,乃是前世業力所感。花朵軟褥非由織成,最極柔和自我享受。
花心瓊漿非由烹調,百味美飲長生甘露。今此幸福非可力求,前生積福本然自成。
自心若能依存佛法,即此身軀可稱暇滿,無庸羨他能言解義,造作惡業兩足人身。
噫哉意中情人請聽:眼前鮮花樂園艷艷,瓊漿甘露滋味津津,同聲相應蜂群濟濟,
夏令風光為時短暫,災害因緣其來突如,痛苦歡樂剎那生變,死神使者來迎漸近。
貪求安樂度卻此生,現世舒適終無所得。輪迴世事紛亂匆匆,長時短時永無了息。
長期圖謀此命久留,壽數一盡終無所得。如意樂園景氣安樂,一需別離全無利益。
言念及此君意當決,爾我夫妻立趨佛道,有緣同心修學佛法,意中良友君意云何?

對方答道:

善哉善哉君真實言,誠哉誠哉感人心聲,心聲深入我心深處,化為我心不死甘露。
今此眼前賞心花園,非由天界移來人間,有緣同心蜂蝶共享,皆因宿業好施感得。
美亦無常輪迴本性,富亦無常如幻資財,享受無饜迷人五欲,輪迴世間如此無益!
卿心披掛精進鎧甲,我意亦已銘刻良言,議論已定何容更改,有緣同心求法首途。
積得貨財終歸無益,辛苦求來他人受用。撫養親眷終歸無益,恩愛育成招怨旌旗。
修就宮宅終歸無益,欲益反成喪生懸崖。耕耘土地終歸無益,良田反成螻蟻屠場。
但今尚須從容稍待,倉促從事不能到頭。至心盟誓銘刻心中,心中仍有寬緩自由。

且說當時有一心地仁慈、行止溫和、最喜利人、名號端袞珠巴[12]的仙人,也到達此地。夫妻蜜蜂隨即迎上前去,恭敬施禮,供奉甘美的蜂蜜,口說悅耳的言詞請求道:

噫哉,仙中大仙!
君是導師紹聖,請述導師法語;君是佛教明燈,請示修行要道;
君是登地聖僧,請說菩薩行止。吾等甚願為君後學。


仙人聽了他們的請求,顯示出喜悅的笑容,身中煥發神光,口中高唱法言道:

南無聖者師尊!
聖人救主天中之天,無比導師調御大士,釋迦尊前我恭頂禮,請挽六道心向正法!
嗟爾宿業有緣雙蜂,心若向道當念此理,此乃佛旨應當思察,此乃法要應當牢記:
嗚呼流轉六道有情,往昔長此漂流輪迴,今後業感妄景無窮,百千萬劫不可勝數,
三寶名號難得耳聞,值遇佛教寥若晨星。今第四佛淨飯王子,勝能仁王來臨世間,
初中後三轉妙法輪,十五百年教期未盡,汝自有心尋求聖道,有緣獲得善士接引。
若不決心尋求聖道,來生不復生此聖域,三寶名號且難耳聞。嗚呼迷惑幻景凡夫,
有為虛幻妄執為常,外器世間諸大無常,內情世間壽命無常,中間四季時令無常,
佛及佛子大聖大賢,皆般涅槃無常宜思!世間主宰最大梵王,死魔猶牽餘復何說?
何時何地死皆無定,死緣眾多生緣寡鮮,是故若不速求聖道,死魔何時來無定期,
眾生必死如牲就屠。嗚呼死後不歸空無,行行復來輪迴受生,隨生何處無容安樂:
十八地獄寒熱苦逼,餓鬼飢渴旁生相食,人命短淺修羅鬥爭,諸天放蕩臨死墮落,
到處不安到處火坑,生生世世苦難連綿,面對輪迴當生厭離!嗚呼苦難唯業所造,
業如畫師無所不作,業力成熟百劫不滅,自作永不變為他受,善引善趣上種解脫,
惡引惡趣痛苦輪迴,少因亦能成熟眾果,上種天界幸福富足,惡趣地獄痛苦難忍,
自業所感別無他因。是故隨時隨地皆當,正知正念謹慎為本,因果取捨鄭重其行!
噫哉接引解脫道燈,眾德根本聖德上師,功業同等濁世真佛,慈悲無量恩比佛深。
若不依隨正善知識,等同生盲無相登途。是故首當擇事聖師,作如意珠作如意樹,
終學德行置於己心,有些善緣魔力難逞,能得諸佛所喜聖道。噫哉涅槃寂靜樂處,
遠離輪迴沉痾妙法,永盡苦際苦因邊際,具無漏道解脫聖域,佛及佛子圓滿畢集,
聲聞獨覺聖眾棲息,此解脫道亟宜尋覓!噫哉無欺聖皈依處,恩德無比最勝至寶,
我因於彼皈依受益,汝亦亟宜皈依於彼。衷心信仰恭敬皈依,永不欺我莫如三寶,
三寶能救輪迴眾苦,一經皈依富與天齊,今生八難十六難等,生來一切惡趣惡途,
輪迴痛苦定能永除,永世勿忘隨念三寶,再再皈依反覆祈禱!噫哉無數如來蹊徑,
一切佛子唯一坦途,無比聖財菩提心寶,願心行心皆當生起。從此便得菩薩稱號,
由安樂道趣安樂境,離正等覺已不遙遠。三界眾生恩深父母,無依無友如盲漂泊,
欲求安樂反造苦因,慈悲懷念此情此景,眾生諸苦我應代除。披掛無比大勇鎧甲,
自他相換愛他甚己,四無量心六度四攝,衷心勤勉身體力行,佛說佛子萬行無餘,
皆在妙道六度中攝,此是如來所喜妙道,精華之精心中牢記!噫哉輪迴既久且長,
無始積惡既深且重,若不憑依四力[13]竅訣,勵行方便懺罪悔惡,難從惡趣輪迴解脫。
善逝諸佛畢集一身,本傳諸師共聚寶道,金剛薩埵螺月身色,微笑安住白蓮月座,
如儀念修百字大明,永摧一切惡業墮罪,拔除一切那落伽獄。噫哉資糧圓滿諸佛,
資糧未圓成就不生,是故隨力方便善巧,意想變化供養佛國。想於三千世界化身,
密嚴報身法身剎土,上師三寶三身本尊,供盡身財三世善根,自資得圓佛剎得淨,
眾生得熟福德無垠,故以積資為竅訣根。嗚呼無始以來無明,無我執我漂泊輪迴,
無身戀身生起愛憎,故於所愛虛幻蘊身,不惜回向作供施品。甘露為性上供三寶,
下施六道圓滿二資,孽債邪魔心滿障息。意想變化供品百物,上供下施迴向利生。
萬法惟是心思差別,真捨自身福與天齊,能與大捨種植習氣,資圓障淨中陰光明,
死亡得贖病魔被阻,故是積資善巧方便。噫哉深思三寶總體,諸佛本性最上珍寶,
靈應三續教藏主宰,導行本師是應祈禱!修在頂門修在心中,福德等同普修諸佛,
三續上師靈應感心,師心我心融合無別。為求有利證悟真實,殷重修習上師瑜伽,
從三字光受四灌頂,四障[14]清淨種植善緣,以證四身四持明位[15],修習四道[16]長養誓言,
生死涅槃皆師游戲,暫息逆境所願得成,今生不掌法身王政,來世必生蓮花光中,
從彼行經四持明道,如幻直趨自性法身,利濟眾生量等虛空,身智光明充盈世間。
噫哉此乃諸佛獨路,三續持明傳承教言,八萬四千法蘊總結,訣竅關節心中心要。
縱令百聖千賢降臨,再無更深妙法開示,此乃妙法甘露精華,千萬聖眾心法中心。
願由聽講此道福力,能令無邊一切眾生,依此善道於一生中,盡皆證得正等覺果!
勸戒既畢,又對雙蜂加持、祈願,然後自往四方雲遊,利濟所見、所聞、所念、所觸一切有情。後在彌門提勒寺中,如同薪盡之火,圓滿證得肉身無餘涅槃。(待續)



註釋:
[1] 水晶蓮花洞:丹科地區有一個水晶蓮花洞,是巴楚仁波切經常閉關的巖洞.
[2] 北野樂園:即札曲卡哇,屬今之石渠縣.
[3] 婆羅門少年﹐本名貝瑪杰巴﹐人稱蓮喜:即巴楚仁波切.
[4] 聚荷樂園:即丹科地區.
[5] 那些蓮花:驕縱的莖梗長揚….隱伏的濃蔭潛形: 每種蓮花均有不同的特色,代表丹科地區每一戶不同的人家,富有及受用不同的情形.
[6] 有三株蓮花:指丹科的阿度倉、卻多倉及孫本倉三戶人家.
[7]  三中之二俱極旺盛:指卻多倉及孫本倉.
[8] 其中之一尤其嬌麗:指阿度倉.
[9] 眾多蜂群:指丹科地區百姓.
[10]  小金蜂蓮花達陽:即孫本倉家的兒子札西格勒.
[11]  小玉蜂蓮花阿寧:即局倉恭博達吉的女兒.
[12]  仙人端袞珠巴:即巴楚仁波切的上師大圓滿成就者吉美嘉維紐固.
[13] 四力:發露懺悔所依之四力之法﹐分別是:(1)深悔力:對以往所作之罪業﹐生出深切地悔恨﹐決心悔改捨棄惡行﹐清淨罪業;(2)善業力:用行善之力來淨除罪業;(3)斷惡力:誓斷惡業﹐永不復作﹐以此堅誓之力滅除過去罪業;(4)依止力:依皈依三寶和發菩提心之力來淨除一切罪業.
[14] 四障:密續裡講「四位」造成的四種遮障.四位中的沈睡位遮蓋法身的顯現﹐夢幻位遮蓋報身的顯現﹐醒覺位遮蓋化身的顯現﹐等至位遮蓋法界體性身的顯現.
[15] 四持明位:舊密所說從有學道至無學道中間諸地所證的四種成就果位﹐包括異熟持明﹐壽命自在持明﹐大印持名以及任轉持明.
[16] 四道︰金剛乘行者中透過四灌頂與氣、脈、明點的轉化﹐所趨向的四種道路.其中寶瓶灌頂消除身業﹐使趨向化身之道路;秘密灌頂消除口業﹐使趨向報身之道路;智慧灌頂消除意業﹐使趨向法身之道路;句義灌頂消除三障﹐使趨向法界體性身之道路.
(摘錄自《慧光集》,祝維翰原譯)

-------------
  中華民國寧瑪巴白玉祥丘達吉林佛學會~白玉佛學會高雄中心             http://www.palyul-center.org.tw
主題:【 出世法言、蓮苑歌舞 (二)---巴楚仁波切著 】
出世法言、蓮苑歌舞 (二)
巴楚仁波切---烏金吉美秋吉旺波  著

此後雙蜂,一般能依照仙人教誨行事,但也有時放蕩嬉遊,縱情貪戀景物,渡過一段長久時期。一日,阿寧正在吮吸花心甘露,達陽正在花間飛舞,突然間陽光黯然失色,雲影飄然落地[17],剎那間蓮花都合閉攏來,阿寧被包裹在一朵蓮花裡面,呼吸閉塞,驚慌恐懼,不能出聲,只得噗噗噗噗地喘氣。達陽也愕然發愣,不知所措,墜落在蓮梗旁邊,輾轉翻滾,心情沉痛地悲呼道:

嗚呼哀哉多麼可怕,哎呀哎呀禍起突然,怎了怎了災害嚴重,是何魔鬼驟然來臨?
天上高懸美麗日輪,是何暴君突然遮掩?地上敷陳燦爛百花,是何惡緣倏爾收拾?
心中愛侶何處去耶? 達陽所戀何處去耶?悠揚歌手何處去耶?密談慈友何處去耶?
笑靨麗人何處去耶?翻飛所歡何處去耶?睨眸綠姬何處去耶?六足皓腕何處去耶?
光豔精華何處去耶?烏髮髻女何處去耶?我心頭肉何處去耶? 達陽我心空空奈何?
悠悠情侶阿寧聞否? 達陽悲訴不聞回音,段段分裂此心碎矣!何故殘暴無情黑雲,
頓成無幸蜂蝶苦難?達陽恩人百瓣蓮友(太陽),君豈已經失去自由?暉光普照大地主宰,
請勿潛形殘暴之中,請放大悲溫暖光芒!橫掃殘暴烏雲大風,若是風神能有多好!
開放百瓣蓮花力士,若是巨人能有多好!弱小蜜蜂如此遭遇,噫嘻蒼穹老天知否?
望降嚴旨譴責惡雲! 阿寧阿寧我心精英,阿寧阿寧我心藤夢, 阿寧阿寧親愛伴侶,
阿寧阿寧天女情人!嗚呼哀哉達陽傷心!
 

他一面悲泣,一面在地上翻來覆去。此時,阿寧也稍微緩過氣來,能夠小聲說話,從花苞裡呼喚著:達陽,達陽。達陽一聽,心中大喜,想到阿寧已經甦醒,急忙起身面向蓮花呼喚阿寧。

阿寧也聽到達陽呼喚,知道自己被捲在蓮花裡面,仔細想到:哎呀呀,我倆從前雖曾在端袞珠巴仙人門下受了很多深奧的教言,但是絲毫未曾修習; 雖曾立下志願想要修習正法,但也只在想修想修之中,耗盡壽數。現在蓮花苞裡,或將長時忍受有如諸天死墮之苦,最後歸於死亡; 或將再得陽光照射,花瓣重開,可能解脫不死。但是,無論如何,達陽正陷於悲傷之中,亟應答言,不知他能否聽到?隨即答道:

喂喂達陽喂喂達陽,廣瓣達陽天之愛子,君聲優美耳中甘露,我今已聞心生喜悅:
但君丰姿眼中甘露,我今未見不幸若何?驟然陰霾死神使者,何時來臨我全不覺,
光天普照耀暉日輪,不在太空何處去耶?柔軟花瓣華美臥褥,甜蜜精華淋漓甘露,
馥郁香氣撲鼻芬芳,紅粉韶華入眼醉迷,芙蓉花朵如意資具,何故竟成害命屠夫?
柔細花朵凶殘牢獄,粘膩甘露縛人鐐銬,壞苦之情一至於此!吁嗟深恩盛德仙人,
當時賜予教誨甘露,所說無常輪迴本性,今朝都現我倆眼前,幸福享受可與天齊,
轉到悲慘閻羅城門,不待雙目啟閉轉瞬,嗚呼死墮如此痛苦!心中雖有修道志願,
未能立即勤奮修習,及至落入中陰狹路,卻無正法可資信託。心中雖念死亡將至,
未念何時死亡無定,放蕩疲沓悠遊歲月,死神邪魔倏爾便臨。心中雖念輪迴痛苦,
但戀暫現好景不捨,五境妖精誘惑五官,輪迴根基痛苦遂成。心中雖信業果無欺,
但未作到取捨深密,疏忽散漫耗盡人生,曾修某善無可指明。吁嗟情郎少年蜜蜂,
往昔曾聞世有怨敵,死神魔王凶殘可畏,今茲似已現在眼前。長時棲息蓮花樂園,
本心雖實不願捨去,此時橫被死神魔君,牽至閻羅城堡門前。長時享用甘美食物,
本心雖實不願斷絕,今受天條不能自主,食物須尋氣味煙香。盤桓道路廣闊天空,
除此雖不願往餘處,此時強被閻王牽走,即將進入中陰狹路,慈祥至親深恩父母,
心中雖不願與別離,此時須往閻羅法場,無愛無友流亡漂泊。養就眷屬蜂蝶昆蟲15,
心中雖不願與分散,此時終須零丁無伴,獨自往趨來世長途。被體柔細綿軟衣服,
心中雖不願與卸除,此時已被死神捆綁,赤身裸體無衣牽走。相伴愛侶金蜂達陽,
心雖不願從此永訣,有為原形今已畢露,似將往赴難見聞處。哎呀可愛年少情郎,
自從相伴乃至於今,慈容微笑常開麗顏,從未曾見蹙額怒容。愛語相敘悅耳美言,
從未曾聞厲聲相責。仁慈心情伴隨美意,從未曾見無視決絕。必需享用身處財貨,
從未曾分爾我各別。長時短時舉止行為,從未曾露姿態不悅。善良心意深長情誼,
相待厚恩永在心頭。親密相伴不辨離合,眷戀深情永在心頭。談言稱心情投意合,
愛憐詞氣永在心頭。同心相愛不辨離合,親密意向永在心頭。所棲住地似將離別,
為是住地思之不悔,所積貨財似將離別,為是貨財思之不悔,所蓄奴僕似將離別,
為是奴僕思之不悔,所愛身軀似將離別,為是韶華思之不悔,所惜生命似將離別,
現世安樂思之不悔。但雖與君恩愛情深,永遠訣別痛苦穿心,此番離愁遣除無方,
想念嬌好慈祥容顏,眼底淚流如雨漣漣,想念親切相愛深情,痛苦遮心陰暗朦朧,
想念溫情慰藉愛語,心中悲傷如火熊熊。命已至此今復為何?誰為驅遣死神魔軍,
誰抗輪迴苦難歷程?請君亦念此情此景,請君心中勿過悔恨!若得太陽重放光明,
君有可能幸得解脫,願君寬懷安閑居留。倘不解脫就此命盡,親愛相伴心友如君,
往昔深情溫存備至,相待再無更甚於茲,畢生企求已達終極。往昔我輩身在福中,
心頭留有志願誓約,此時君心尚能記否?縱令從此竟自永別,願君永不背棄盟誓,
嚮往之道及時力行。除此別無其餘叮囑!達陽聽後隨即答道:哎呀阿寧哎呀阿寧,
璁玉小蜂歌手阿寧,莫怕莫怕鎮靜爾心,勿恐勿恐振作精神!短暫疾苦不會常在,
空中烏雲不會久留,太陽光輝不會衰敗,臨時烏雲轉瞬逆境,此番災難當可解脫,
相交親眷蜂蝶眾多,派作使者多方請託,當能完成心中所求。蓄積貨財蜜汁滿倉,
放手施予當能禳災。往詢君國眾多賢能,當知抗禦災難方法。指望其他豪傑壯士,
當能逆阻外來烏雲。無邊村落山石岩穴,中有玄羽烏鴉[18]噪鳴,云向天國宣說神通,
若往請問當得預言。巍峨碉樓天窗檐頭,褐羽麻雀群集喳喳[19],云是唸誦摧魔神咒,
迎此雀群可為誦修。水井池塘低濕澤國,貌現醜惡褐皮蛤蟆[20],云是烏黑孽龍使徒,
若往請問當有良謀。洞中樹下落葉深處,多有凶惡烏黑毒蛇[21],云是凶惡水神本色,
若往依靠容阻黑雲。山頭土穴以為居處,長年修道大事齦鼠[22],云彼禪修已得定力,
若往啟請容賜照扶。賞心愜意高樹葉端,嚶嚶其鳴綠衣杜鵑[23],云是召集降雨密雲,
若使賄賂容停呼喚。北國草地歡樂平原,天帝使者白口野騾[24],云有寶珠呼喚日光,
往請容或延頸掀唇。居無定處時在本穴,嗜殺老獵九腳蜘蛛[25],云是黑屠惡龍化身,
若往請見容施計策。或從高空山頂懸岩,刺耳長鳴赤褐鷂鷹[26],云是妙翅鳥王使者,
向筆祈請容施威力。未有災害拒不能抗,未有惡業懺不能淨,未有障礙制不能伏,
未有邪魔禳不能解。有識有謀金蜂達陽,我身寬緩得有自由,如何妥善當盡百計。

 

說畢,即往請詢於烏鴉。烏鴉答道:龍是禍根鵬能制,疾風針對解法多,暫時凶險終無妨。如此走遍各處請詢,麻雀群長道:

僧團靈應如列火,焚毀宿業如毀林,何況草芥暫時災?供養承事須殷勤。

答畢,各自誦經修行而去。蛤蟆答道:

貌現醜像我蛤蟆,本是黑雲孽龍徒,烏雲根源屠夫龍,向彼請求能驅除。

說畢,兩眼瞪視天空。黑蛇答道:

水神忿怒肉冠中,氣湧黃黑濃雲出,凶猛肉冠蛇所有,驅除烏雲我有術。

說畢,蜿蜒而逝。齦鼠答道:

我本專心修禪定,也聞金蜂訴哀情,為爾洞中修佛事,最後必定無災星。

說畢,瞑目而坐。杜鵑答道:

雨雲諸天護法神,翠蘭杜鵑是使臣,去留有我少自在,盡善圖謀以助君。

說畢,搖曳而立。野騾答道:

獨身警覺我野騾,上唇本是如意珠,橫掃烏雲是掃帚,對我指望準莫錯。

說畢,上唇仰天。蜘蛛答道:

黑屠惡龍口噓氣,無有餘計可驅除,若畢聚集百蟲肉,禳災解魔我能作。

說畢,口吐蛛絲,網結靈器。鷂應答道:

伏龍我是大鵬鳥,吞蛇食龜碎龍珠,利爪威猛如霹靂,勇武一施其粉碎。

說畢,沖飛雲霄鳴鳴長鳴。

 

達陽當時心想:由此輩遠邇馳名奇異生靈之言觀之,空中烏雲終將散去,阿寧獲得解脫亦有可能。方才放心稍事喘息,忽然間天空中烏雲翻滾,陰霾四合,南方響起隆隆雷聲,狂風同時呼呼怒吼,一切蓮花更加緊閉收縮。阿寧仍被包捲在蓮花蓓蕾之中,手腳不能屈伸,呼吸短促,出聲困難,低聲訴道:

嗚呼達陽天之孫,花瓣重重緊封閉,花蕊粗利如刺戮,瓣片稜角堅如石,
裹得手腳難伸縮,氣息短促難呼吸,言語哽咽難訴說,今已定不能解脫,
八方驚雷隆隆響,狂風驟起嗚嗚嗚,蓮花苞裡搖復擺,池塘震顫如簸揚,
行看黑雲灑冰雹,冰雹來勢甚凶猛,生就綠草披且靡,亭立荷梗碎且裂,
粧點枝葉斷且折,成熟果實散且滅,盛開花朵凋且零,天地上下將翻覆,
堅固山岩將崩裂,高樹也將改舊觀,凶猛霹靂當頭來,君當立即自逃避,
阿寧難脫勢已必,生死分際最後語,言無多益義總結:往昔大仙所賜教,
今朝益發念心頭!輪迴本性即痛苦,今朝益發親印證;所說一切皆無常,
今朝益發現眼前。一切聚會定別離,君似為此太傷懷,我卻堅毅心不悔。
昔日約言絲絹結,是否未散尚緊勒?石上所刻志願文,是否未泯尚鮮明?
心中所定盟誓橛,是否未脫尚堅定?輪迴景象苦難情,厭離由衷生也未?
死神不定何時來,堅信由衷生也未?五境妙欲欺誘餌,貪欲從根拔也未?
一切聚會定別離,堅定信念得也未?雖然也得遇戰士,從未決疑我好悔!
雖然也得聞佛法,未曾實修我好悔!雖然也得暇滿身,未取精義我好悔!
雖然也知死無常,死道未備我好悔!雖然也聞因果名,取捨未宜我好悔!
雖然告我輪迴苦,未生厭離我好悔!眼前死亡驟來臨,死神怒容黑陰森,
睜目滴溜我驚惶!可怖黑暗迎面來,不見道路我驚惶!業力狂風捲身後,
不由自主我驚惶!呼殺喊打吼如雷,幻景眼前我驚惶!咬牙切齒閻羅卒,
行凶逞暴我驚惶!死神套索繫頸間,強力牽走我驚惶!面向來世大遷徙,
孤苦伶仃我驚惶!陌生地域遠漂泊,無所適從我驚惶!六道幻景如繁星,
無怙無恃我驚惶!修學佛法雖有心,我悔未能立即行,意中情人小蜂君,
慎此專心出世法,歸心佛教莫延遲,決意修行莫散漫,堅毅迫切莫緩期,
及時勤奮莫延遲!臨危終不捨正法,喪命亦當守誓言。計議眼前是鬼話,
應當鄙棄莫記存。放蕩懈怠欺人因,戒之如毒莫貪戀。修行期同壽命齊,
終身與法連緊密,奉行正法到究竟,君應探取涅槃境,我亦證得解脫道,
最後同登大樂剎,生死皆能親相遇。肯不肯作全在君,希望寄託在來生,
死後相期在墓穴。除此無言無餘囑,緊記此語意中人!君今速避堅固城,
我雖陷入死之境,有君留後我心寧,修道若成俱受益。趁此冰雹未來臨,
應當急求隱身地。願君玉體得安康,願君永遠長住世,願君修道得成就,
願君志趣得竟成。從今祝你居安寧!

(待續)

(摘錄自《慧光集》,祝維翰原譯)

[17] 雲影飄然落地:指當時流行於丹科地區的傳染病.
18 眷屬蜂蝶昆蟲:指扎西格勒的眷屬們。
[18] 玄羽烏鴉:乃壤多地區的一位喇嘛。
[19] 褐羽麻雀群集喳喳:指丹科地區法輪寺的僧眾。
[20] 褐皮蛤蟆:指白玉恰拉地區的一位施身法行者。
[21] 烏黑毒蛇:指財巴醫生。
[22] 大事齦鼠:指當時在巴楚仁波切附近閉關的秋達喇嘛。
[23] 綠衣杜鵑:指卜者扎西。
[24] 白口野騾:指潘迭江措醫生。
[25] 九腳蜘蛛:指禳解不祥的投靈者桑傑賈。
[26] 赤褐鷂鷹:指丹修拉地區的一位施身法行者。


---------------------------------------------------
出世法言、蓮苑歌舞 (3)
巴楚仁波切 烏金吉美秋吉旺波  著

 

說畢,奄奄一息。達陽此時猛覺痛苦如利刺穿心,悲極不能對答。剛才哎呀一聲,突然狂風裡灑下猛烈冰雹,高空裡嘩啦啦響起迅雷,天上閃光像鮮紅的火練飛舞起來。達陽不知所措,慌張躲進斷岩穴中,連呼啊喲啊喲!接著冰雹愈益猛烈,飛洪滾石遍山滿野,霹靂吼聲破天裂地,河下到處驚濤翻滾,駭浪滔天,高山夷為深谷,平原佈滿卵石,池水沸揚如血,芳草鮮花,大者摧毀,小者倒伏,長者折斷,短者淹沒,纖細者皆已散盡,杳無蹤影。過了一陣之後,烏雲都散盡了,明朗的太陽出來了。此時,達陽起身向蓮苑走去,但見那些生長在草地和池塘裡的花朵:粗大的還伏倒在地上,細小的連痕跡都不見了。生長在水裡的蓮花,冰雹下降時全都淹沒在水下;雹過天晴,便又伸出水面,重新開花,蜂蝶三五,飛舞嬉戲,頗為歡樂。阿寧所在的花朵雖然未被冰雹毀滅,由於深深淹在水底,阿寧氣息閉塞已經死去,屍體捲曲,附著花心。面對此景,達陽橫被極度悲傷之所壓抑,痛苦鉆心,珠淚滿目,往昔燦爛的陽光,怒放的花辦,歡舞的蝶蜂等一切引發歡樂的景物,都成為痛苦的益增,以非常悲哀的聲音哭訴道:

嗚呼嗚呼嗚呼,好苦好苦好苦!輪迴痛苦本性,請看如此苦景!
無常幻化村落,請看如此廢墟!無常迷眼宅舍,請看如此傾圮!
欺誑不實妙欲,請看如此變異!適才錦繡花團,此時落英殘敝;
適才肥碩綠葉,此時飄零滿地;今晨幸福樂土,現時悲苦畢集;
從前相伴良友,而今身心分離;前此樂觀達陽,而今希望斷絕;
從前可愛妙欲,而今都成苦因;今晨良好六足,此時已為死屍;
言念此情此景,哀哀我心悲哀,昏昏我心昏迷,攘攘我心擾攘,
顫顫心驚肉顫!驟然死神魔鬼,已經先臨她身,何時來臨我體,
知此為有師尊!苦也達陽苦也,願得師尊賜福,轉我心向如法!

達陽如此哭訴多時,心中異常悲傷,無心在此久留,隨即飛向高峰蓮花山前,在婆羅門徒少年蓮喜住地附近,滿垂露珠的翠柏葉間盤旋悲歌道:

嗚呼可喜百花快樂園,本是不可喜愛苦難村,可愛妙欲五境諸享受,本是可憎無常遷流苦;
傾心愛侶終身永世伴,已成不可愛憐腐爛屍。
知曉知曉三寶全知曉,思念思念自念出世法,急迫急迫急趨正法路。
築成皆倒宮殿有何用?積來皆散財物有何用?會聚皆離親戚有何用?高位皆顛權力有何用?
有生皆死現世有何用?業作之合親愛好配偶,此刻容或已入中陰境。
死後指望唯有出世法,有用佛法自己若不修,資材雖富有錢無處買,朋黨雖眾有力無處奪,
意氣雖投有朋無處贖,善業饋贈禮物無處獻,閻王判決緩期無可延。
擱置不修多聞終無益,荒棄不耕田土終無益,放置不騎良馬終無益,
從今始念一切皆不需,有生餘年一心修佛法。
不思怨仇不謀克敵術,不思親友不勞結納心,不思貨財不暇累積蓄,不思祿位不含笑奉承,
不思朋黨不求互愛憐,不思衣裳不恃溫柔軟,不思食物不擇甘味美,不思居住不據城郭堡,
不思今生現世是魔鬼,不思一切幻景是怨敵。
無分別中舒暢安然住,無思慮中平等自緩馳,無修習中親自見法身,高臥山谷證士真安樂!
幻景息滅尋思不負多,去取息滅部矯揉造作,疑望息滅遠離希求欲,錯亂永滅通人真安樂!
心不造作平常本來心,髮不修飾披髮自下垂,行不造作任性不檢點,斷絕造作瑜伽師安樂!
臍輪火燃無衣坦蕩蕩,定力馴熟無食樂融融,內證通達赤身無拘束,道相淳厚得道真安樂!
毅力堅強自心樂苦行,能守誓言獨自安然住,飲水吞石便足養生命,戒禁成就仙人真安樂!
如法修行一切皆安樂,貪戀今生是誰也痛苦,靜幽山野永時皆安樂,輪迴城邑隨處皆痛苦!
依靠三寶經常稱心願,貪圖名譽恆常遭禍殃!上對官家交納復交納,交納無已就此可罷休;
下對僕役賞賜復賞賜,賞賜無已就此可罷休;中對親友撫育復撫育,撫育無已就此可罷休;
怨家仇敵爭鬥復爭鬥,爭鬥無已就此可罷休;熟地良田耕植復耕植,耕植無已拋捨成荒地;
造就宮室居住復居住,居住無已徒步入空山;充飢食物吞嚥復吞嚥,吞嚥無已就此修苦行;
禦寒衣裳穿著復穿著,穿著無已赤身自遠離。立刻就行立即行佛法,立刻就修立即修死道,
此即誓言諸佛請垂念,此即諾言我心自主張。

對此,仙人蓮喜心中揣度:金蜂達陽雖早已熱愛佛法,諸事穩重,心地純良。此番遭逢時變,偶爾生起出離之心,難免不能長久,我且先作考驗。因而唱道:

喂喂金蜂達陽心中友,獨自引吭悲歌所為何?
今朝宿業注定終身侶,突然死魔套繩牽引去,不當灰心但應更堅毅,出世法基世法宜圓滿,
不為安樂出世法何益?勤修佛法就為求安樂。
一友死去何至更無友?
世上從無一死便計窮,時苦時樂本是輪迴性,心覺安樂還有百次來,偶爾厭離天王所幻化,
君豈不知此中無真情?信心乍現本是心變異,君豈不知此心不長久?
孟浪布施本是輕率行,君豈不知此舉無後果?突遭厄難暫現一剎那,君豈不知于意無得失?
二道圓滿聖者所力行,君豈不知內有解脫道?妙欲會道密乘巧辦法,君豈不知其中有捷徑?
爭取王位即是佛子行,君豈不知中有利生事?聚斂貨財有力興布施,君豈不知彼具六度行?
當知心意不定多許諾,最後終成各種違犯因;毅力不堅許諾修苦行,小心終成邪見生起因;
持續不久厭世想出離,小心終成自己失策因;未得定力獨自隱深山,小心終成感覺厭煩因;
未證空見猛浪入險地,小心終成神鬼捉弄因;大道未成率爾行戒禁,小心終成墮進地獄因;
本性未移外表改束裝,小心終成被人恥笑因;不經觀察草率多心計,小心終成生起悔恨因;
事無定準行為多紛異,小心終成完全厭惡因;未證見道為人說先知,小心終成自他俱毀因;
悲心不淳許諾利生行,小心終成生起執著因;未曾嚴謹思考與觀察,不可隨心所欲衝口出,
不可口中所說都實行,做到掌握不失是關要,做到執持不捨是關要,做到言不虛妄是關要。
精明金蜂君意善存念,此是散人蓮喜心中言,是我由衷體驗莫譏笑,是我親切密語莫指責,
此是實語留心審觀察!

說到這裡,金蜂覺得有些與心不合,隨即唱道:

哎呀幽靜山林中,婆羅門仙多悠閒,貝瑪杰巴多歡快!對我孤零小蜜蜂,
肯作衷友情義深,對我悲吟小達陽,講說密言心意長;對我憂傷小金蜂,
賜予安慰恩德厚!尊言二諦圓融中,若有至理真奇怪!面對輪迴痛苦情,
小蜂我心生厭離。往昔我曾衣善士,一心嚮往如來教,修道誓言銘心中,
決非偶爾故作態,一心眷戀幽靜林,一心景仰上人行,凡夫意想決不存。
全意傾向佛法僧,恭敬頂戴大恩師,歸心處所決無誤。寬宏大肚對怨敵,
情意長遠對親戚,惡計嗔恨決不作。
供物上供三寶前,布施下捨弱無力,無效施捨決不作。自己功勞深隱匿,
他人功勞張幡旗,魯莽傲慢決不作。
註定終身永久伴,忽被死神套索牽,今日親眼見無常,悲傷厭離由衷生,
言下絕無假造作。誓言銘刻在心中,勤勉修行自鞭策,所說絕無虛偽情。
意氣相投蓮喜君,曾
經親謁上施佛,深妙教言已得否?曾經聞思緒經論,話裡虛言已斷否?
曾經修道處空閑,真實證悟已生否?曾經歡歌山岩前,證境功能已顯否?
行徑曠達多隨便,聖道一味已躋否?輪迴城裡觀劇來,厭倦由衷已生否?
請君出言順正法,請君唱歌合聖道,請君為講無常喻,請君摧破輪迴城,
講論解脫道功德,讚美幽靜深山谷!
金黃小蜂我達陽,定把空林當居處,定把佛法當愛侶,觀劇要從自心觀,
同君共談同心話,請賜教言莫隱曲!

唱畢,婆羅門仙人蓮喜,也覺得金黃小蜂達陽秉性善良,志趣堅定,不同一般孟浪輕浮,雜念眾多之輩。總之,就其當下的語氣聽來,似於佛法深懷信念,故我說話當契合其機。隨即唱道:

哎呀同氣心中友,金黃小蜂達陽君,汝心所向在三寶,信念殷切對正法,
厭患出離收亂心,有志自甘力修行,足見前生有宏願。有為無常知為幻,
輪迴城中生厭倦,遠棄八風現世心,樂自獨處空山谷,足見於法有宿緣。
聞思境中智慧生,深思業果去取明,了知妙善佛子行,已經獲得聖道門,
足見已得賢師引。得為賢師弟子我,特為有緣小蜂君,提醒美好抉擇慧,
願君增加勇氣魄!下界某一輪迴城,器世間名虛幻境,情世間名頑固迷,
一時情器兩會聚,行惡爭奪復爭奪,痛苦蔓延如林火;行善背離復背離,
安樂稀疏如晨星,惡行志願連志願,世道衰如夜幕臨。凶惡嗔恨石磨中,
貪欲執著磨眼中,注進人趣炒麥花,磨粉惰入惡趣底。上界減少日益盛,
下界增加日益多,因果道理細且微。
往昔瞻洲人世間,村落邊際緊連綿,交往近便鴻飛至,享受安樂與天齊,
轉輪聖王作主宰,運轉權威憑金輪,僕從小洲繞四洲,綱紀十善盛流行,
人世增上生天界,天增花朵滿樂園。
而今劫濁惡世間,村落邊際頹垣連,荒蕪田地連成片,享用血肉作飲餐,
地獄走卒充主宰,運轉權威憑屠宰,惡業有情作僕從,狡詐相食作綱紀,
後繼之人唯奸佞,惡趣門邊奸佞盈,寒熱地獄增益多,戰地羅剎修羅勝,
婚姻瘟神配鬼王。
座上國君行奸詐,施展毒計害無辜,栽誣列舉臣樸罪,狡詐殃及自與他。
傘下喇嘛行奸詐,借得佛法作掩體,冒充神通說似疑,買賣灌頂如貨物,
憑藉咒力諛官家,作法禳災走鄉曲。
山中修士行奸詐,身處山寺作屍臥,一見凡人便端居,暗中隱藏私有財,
諂曲奉承施主前。
世俗凡夫行奸詐,存心如同陶人車,且看所需且轉盤;出言如同鐵匠錘,
相機隨宜轉話頭,行事如同初夏天,眼前睛明眼前黑;情義如同蜜蜂口,
吮時尚有過時無;情面如同捲軸畫,畫面美好畫無底;信心如同肺片湯,
湯面似有湯底無。佛教信徒行奸詐,聞思如同蝌蚪形,頭部粗大尾部細,
求道如同蛤蟆口,聽時便有修時無;憑藉誑言欺上師,詐將非法充正法,
詭言修行徒空談。
大地奸詐風行時,真實正道何處尋?幫國虛偽遍佈時,賢善道理向誰說?
國君自毀王法時,臣民疾苦望誰憐?師尊尋求私利時,利濟貧困誰實作?
主人殘害僕從時,弱小照拂指望誰?
嗚呼噫嘻再噫嘻,小子由衷心厭離,無常羅剎牙齒間,
三界有情流且轉,仍執有常被緊縛。此生反覆謀自利,臨終懊悔椎胸泣。
一心追求明日計,來世佛法往後推,且看今晨活身體,今夜即便名死屍。
明日來世誰先到,事前已曾知也未?今我小子蓮花喜,有幸親身遇佛師,
幸蒙慈悲賜接引,信仰信任心專誠,詐現恭敬未嘗作;所告皆是直爽言,
設詞裝腔未嘗作;行為樸實渾且厚,狡猾兩面未嘗作;傾心一師一本尊,
別尋歸依未嘗作。聖賢門下長時居,善良上師依止多,無類經教見聞廣,
是故能辨法似法。金色小蜂達陽君,苦時真心欲修行,苦時衷心生厭離,
須戒似是而非法。初期尋求正法道,厭離心有近似法:一是逢苦始厭苦,
二遇逆緣偶灰心,三對密友存怨望,四因勞苦怨艱辛,五恨時移身衰老,
近似厭離非厭離。
出離心有近似法:一愛盛裝改舊衣,二圖安逸處幽閑,三圖咒力修念誦,
四為遊覽朝聖地,五因疑怨捨八法,近似出離非出離。
住岩棚有近似法:一是表嚴裡懈弛,二是凌亂心放蕩,三為研學巧技術,
四為臨時瑣事多,五為寢臥度人生,雖住岩棚終無益。
厭世心有近似法:一是事敗圖逃避,二是衝動妄輕狂,三誇大口未思量,
四是無聊輕貨財,五是愚魯計謀窮,近似厭世非厭世。
遊方域有近似法:一是好奇觀景物,二無信仰朝聖地,三不知益轉經輪,
四貪財食行狡詐,五不思索但浪游,似是巡禮非巡禮。
閉關亦有近似法:一無本尊亂諷誦,二棄知念修生圓,三欲咒力修誅法,
四計遍數耗時日,五貪現世修羯磨,似是閉關非閉關。
中期實地修行時,皈依亦有近似法:一昧口頭累遍數,二昧專信三寶知,
三昧殊勝皈依境,四昧三寶勝功德,五存願望修皈依,近似皈依實無益。
發心亦有近似法:一思獨善故發心,二思獲得異熟果,三為悲心存偏向,
四說發心徒空談,五昧戒條作耳風,名為發心實無益。
生次亦有相似法:一離光明唯佛慢,二無佛慢但光明,三執平庸存疑望,
四修威猛無悲心,五不結合淨圓熟,名生次實輪迴因。
圓次亦有相似法:一昧光明修風脈,二不習幻觀夢境,三昧未解行方便,
四昧自解修印圓,五執現分修超越,名為圓次實無益。
最後修出成果時,利他亦有相似法:一待證景說前知,二憑鬼神顯成就,
三為八風講正法,四聚徒眾非佛徒,五無證景妄指引,貌似利生實無益。
凡此廿五近似法,非照他人過失鏡,我亦依此自省察,願君亦常繫心間。
是否誤將近似法,當作如理真實行,應當鄭重細改正。
所言雖不甚悅耳,含義深奧滋味多,無等上師親口傳。
倘欲真心修妙法,不可誇口說空言,不可舖張講排場,不可定期選時刻。
佛法不須別追求,出世法如肢與體,隨即需要皆在側。
剎那剎那須勤勉,頃刻頃刻須銘記,

瞬間瞬間須改正,日日回向須檢點,朝朝須發宏誓願,座座皆須細觀察,附帶順便須不離,經常永時須不忘。若不實地行修習,大事張揚稱佛徒,形四佛法終無益。一為偷懶避深山,二為放蕩居寺院,三為安逸尋幽靜,較此更壞世上無。知否金蜂天之孫,樂不可愛苦可愛,樂時煩惱五毒盛,苦時宿積惡業盡,苦是上師大慈恩。稱不可愛譏可愛,稱讚我慢傲心盛,譏毀自罪全佈露,責言都是天賜禮。高不可愛卑可愛,居高遭忌生驕慢,處卑悠閒增福善,卑是高位敷坐墊。富不可愛貧可愛,富時守財憂苦多,貧時苦行佛法就,乞丐身是法所託。與不可愛奪可愛,賜與增添來世欠,劫奪清償前生債,知足實乃總聖財。親不可愛仇可愛,親戚障礙解脫道,仇敵都成忍辱田,平等一味修道關。如法修行須如此,心若已定須如此,隱居山林須如此,雲遊四方須如此。深妙教誨六關鍵,唯一父師親口傳,唯一弟子心所託。精華之精此六言,除卻唯一良友君,一字未向他人說。吁嗟金蜂天之孫,聖地高峰蓮花山,唯一本尊度母剎,大悲觀音菩薩宮,

蓮花王者修行地[27]。且看此山形圓滿,

心性安息聖者身;且看岩上無量數,天生六字聖者語;且看林間茂盛景,璁葉淨土蒼翠苑;凶猛毒蛇周匝繞,無緣凡夫難侵入;普陀靈山風物全;前有意化蓮花生,放散化身利有情;近有聖母華麗宮,聖母利生時機熟;大悲觀音心胸間,蓮喜修道仙人窟,本尊依止觀自在,真言念誦六字明,修習妙法慈與悲,恪遵佛子安樂道,心欲受苦反得樂,今安後樂啊啦啦!啟白應請上師尊,大悲不捨啊啦啦!祈請本尊觀世音,成道不遠啊啦啦!啊啦啦,真美好!美好也否天之孫?一則我心有誓願,二則君意懷希求,二人同趣高士行,遠棄八風如路屍,永斷現世如怨毒,勤勉修習細檢點,正對過失行教誡,揚棄浮誇與空談,發心直奔菩提道。當否眼前須議定,同心協議兩兄弟,解脫道上結伴行,輪迴邊際乘願往,生生世世締善緣,共同入行菩薩行,善否願否天之孫?名言畢矣啊啦啦!至理備矣噯嗎伙!

話至此處,達陽非常稱心合意,證得究竟智慧云云。

儼然秋夜月漫空,相好韶華妙音尊,一切勝者智勇識,一切有情心法性。
無邊有情苦自性,慈手愛撫目不瞬,一切勝者大悲心,六道眾生解脫種。
執掌大乘密深藏,諸佛密主持金剛,諸佛智慧與功業,明空淨存眾生界。
佛師三姓主無別,恭請啟白求加持,緊隨部主至成佛,大悲賞賜大悲攝。

《出世法言‧蓮苑歌舞》乃依門弟子札西格勒勸勉,散人‧室利著。

(全文畢。摘錄自《慧光集》,祝維翰原譯)

[27]聖地高峰蓮花山,…蓮花王者修行地:表示丹科地區以及聖山的特色,還有巴楚仁波切閉關的巖洞,岩石上自然顯現的聖相與文字,以及極為特殊的樹林等,至今沒有損壞,仍在當地。西藏國王松贊干布時,為了降服地障而建立邊服、極服四個鎮肢廟,其中之一的朧塘卓瑪寺,即在此區。



大寶法王開示:吉天宋恭之度母《七救護祈請文》





度母〈七救護祈請文〉簡介

《七救怙祈請文》吉天宋恭

母於無生法界中,安住尊聖之度母,了諸有情安樂母,祈救護我出怖畏。
不識己即法身故,心為煩惱力所縛,流轉輪迴如母眾,懇請佛母慈救護。
法義於心未生際,唯隨名言及文句,下劣宗義所矇騙,清淨佛母祈救護。
難能了悟自心性,見已于彼未修持,為諸惡行所散亂,正念佛母祈救護。
自生無二之本慧,執為二之習氣故,一切所作皆系縛,心無二母祈救護。
雖安住于清淨義,不識因果緣起故,於所知義起愚蒙,遍智佛母祈救護。
離戲具足虛空性,一切與彼無別故,現今弟子有情眾,圓滿佛母祈救護。

聖者 吉天頌恭在「艾穹」窟中親見聖救度母時,作此七祈請救怙文。



《七救怙祈請文》簡介


南無多羅菩薩!敬禮度母!救者仁波切-三世怙主(吉天宋恭1143-1217)於上師帕莫竹巴圓寂後,思維,應勤奮閉關實修上師所傳授的甚深口訣;因此,到了愛瓊山洞,這崖洞當時以惡龍盤據而著;許多實修者在此喪生,三世怙主認為在此實修,才能證明上師的口訣甚深無比;他幸運地得到山腳下一位功德主日常食物的支持而進行閉關,在崖洞中擺置一幅帕莫竹巴所加持的千手觀音畫像,此外無一吻。實修未久,三世怙主卻罹患麻瘋病,鬚眉皆落,手足逐漸潰爛,三世怙主心裏想:「功德主看到這種情形,會認為這個實修者本來已患病嚴重,因無人照顧而來此騙取食物。如果有這種悔心,功德必然衰損。」

因此,三世怙主強忍苦楚爬行下山,到功德主家前;然而碰巧功德主外出,僅有夫人在家;三世怙主表明本無此病,現大概離死不遠,想到深山修頗瓦法離世,特前來向功德主表明-「並非本有此惡疾,不可退失信心。」夫人雖感訝異,但再三挽留,希望其繼續在山洞閉關實修,並願繼續提供食物;三世怙主萬分感激下,再度回到了山洞,向千手觀音畫像頂禮;初次頂禮時,心中想著上師是大成就者,傳承的口訣是如此甚深自己有垂能遇上師及教法,可經由觀修度此難關,但是,同患此病的其它眾生又當如何呢思及此,大悲不忍之心不由自主油然而生-「希望一切患此病者,其惡業集聚我身上,因此而遠離痛苦,獲得安樂!」

此時,看到許多蛇,自其腳下離開身體;三世怙主頂禮二次後,身體疾病痊癒,坐下休息時,仰頭見到前方虛空中顯現至尊度母,法相圓滿莊嚴;這時,上師帕莫竹巴所教一切觀修口訣,在心中完全串連一起,成為次第并然的實修口訣。於是三世怙主以此了悟,立刻向至尊度母唸誦(救怙祈請文),一共唸誦七次,成為此《七救怙祈請文》此文將一切教法含蘊其中,廣則包含直示空性次第及隱義地道理論,略則將此二部份作一總攝,此為經教傳軌;另於密乘傳軌則包含大手印的實修次第。


大寶法王開示:七救護祈請文

時間:第26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下午1:30,法王升座,針對《七救護祈請文》(大祈願課誦本P335)作開示。

第一個偈頌:母於無生法界中,安住尊聖之度母,了諸有情安樂母,祈救護我出怖畏。

法王說,度母雖然安住在法身境界中,但為了以大悲心救度一切眾生,還是示現了一個色身,我及一切有情祈請度母救護我們內外一切怖畏,包括外在如大象、獅子,內在如無明、疾病等種種怖畏。

第二個偈頌:不識己即法身故,心為煩惱力所縛,流轉輪迴如母眾,懇請佛母慈救護。

法王說,進入法道的修持之後,我們修持時所獲得最殊勝的果位是涅槃,而障礙我們獲得涅槃的是無明以及種種的愚癡,對於被無明障覆而沉淪于輪迴的眾生,我們祈請度母能給予救護。

第三個偈頌:法義於心未生際,唯隨名言及文句,下劣宗義所矇騙,清淨佛母祈救護。

法王說,這樣修行之後,在大乘之中,最殊勝的是甚深的空性教法,對於這樣的意義不能了悟,只是根據名相、文字來理解,或者是入了邪見的宗派,或者是一些不是最殊勝的法教傳承中,我們都祈請聖度母來救護。

第四個偈頌:難能了悟自心性,見已于彼未修持,為諸惡行所散亂,正念佛母祈救護。

法王說,最難了悟的是自己的心性,一旦見到之後,卻不去繼續修持,讓自己的身心放逸在惡劣的不善法當中,不知道精進,不知道在一座法當中,對了悟生起強烈的希冀心,對這樣行者,我們祈請聖度母能給予救護。


第五個偈頌:自生無二之本慧,執為二之習氣故,一切所作皆系縛,心無二母祈救護。

法王說,心的本質是清淨的,即使不依靠外在的力量,依著自己修持的力量,也是可以從自己心中自生起這樣的智慧的。但是能所二執(執著能取、所取二者為實有)的習氣,卻障礙了我們,不能現證這樣的智慧,對於這樣被最微細的二執習氣所障礙的眾生,佛母啊,我們祈請您賜予救護。


第六個偈頌:雖安住于清淨義,不識因果緣起故,於所知義起愚蒙,遍智佛母祈救護。

法王說,對於正確的空性義理中,不瞭解顯空不二、顯空無礙的義理,對於這樣的眾生,度母我們祈請您救護。

第七個偈頌:離戲具足虛空性,一切與彼無別故,現今弟子有情眾,圓滿佛母祈救護。

對於證悟一切遠離戲論的真實法,及對一切平等的法義不了知的眾生,對於尊聖的救母有著寄望的眾生,入於非法道的障礙,度母祈請您救護。

這是直貢怙主吉天頌恭親見七位救度母後所做的祈請文,大部分和法性及實修的義理都是相關的。


---
UPDATED : 2014-10-25
---
【 相關文章、所屬專題】:
文章整理:【度母】- http://bud-yamola.blogspot.jp/2012/05/yamo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