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四種中譯本、宗薩欽哲仁波釋、以及影音。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
‎2016‎年‎12‎月‎21‎日 updated
解釋:宗薩仁波切-講解《能顯自然根本智普賢王如來祈願文》
影音:youtube 桑吉佛網 
譯本一  蓮花正覺 譯
譯本二  蓮花正覺 譯  (諾那華藏板)
譯本三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譯
譯本四  Serena 2010元旦 譯 (含英譯)

(網路轉載整理,無著作權)
====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

宗薩欽哲仁波切英語講授
台北菩提學會1986/01/01

>>>>>>>>>>>>>>>>>>>>>>>

宗薩仁波切講解能顯自然根本智普賢王如來祈願文:


        第一個字(吙」就是一個感歎的聲音。當我們真正進到實相的時候,我們都會很驚訝、興奮,就會產生這樣的聲音。比如我們觀察一個物件,在我們一般凡人的境界裡,看一個物件,這時候我們的感覺是有主體和客體的分別。當我們見到實相以後,我們就會領悟到被我們觀察的客體就是我們的心,是心的光明性。當你這樣覺悟了之後,你就會曉得,不但是你這個主觀者在觀察你,這個客體也在觀察你,或者說那個客體就是你。那時候,就會有這樣一個感歎的聲音。
        這個祈禱詞在金剛乘的教法裡是最重要的,要解釋需要很長的時間。我今天不是來真正教祈禱詞,因為時間根本不夠,我只是想把它傳授給你們。因為我自己也修得不夠好,沒有辦法教這麼深的東西,第二,時間根本不夠。

        「生死涅盤法,一因二道果,明無明所變,
        今以普賢願,令於法界宮,一切成正覺。」
        宇宙間一切的現象,不論是輪迴、涅盤,都包含在如來藏裡。換句話說,一切法都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如來藏。由這個如來藏分出兩條路,就是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或者說是光明性和空性。由於這兩條路,就有兩個結果,屬於法身和有形象的身。所謂智慧,就是法身的一種表現。
        我希望以這個祈禱詞,令一切眾生達到究竟的覺悟,安住在神聖的法界裡。希望一切的眾生回到本來應該安住的地方,安住在那裡。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他最本然的基礎,就是如來藏。什麼是如來藏呢?

        「根元本無為,自然不可說,無世出世名,了此即成佛,
        無明而流轉,願三界有情,皆了無說義。」
        一切法、一切現象的基礎是什麼呢?是不生的。不生不被製造出來,但是它會自然地生起,不可思議,不可以用意識或者是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很奇怪,今天晚上我設法用意識語言表達,你們設法用意識語言接受。因為在佛性裡,根本連所謂涅盤、輪迴的名字都沒有。如果你瞭解了這樣的佛性,那就叫覺悟了。如果你不瞭解,這個狀態就是輪迴。我祈禱一切眾生都能夠理解這種不可以用語言表達的如來藏。

        「我是大普賢,無因緣因義,了此自然悟,無內外增長,」
        第三段,意義有一點類似普賢如來講自己的成功。普賢如來說,如來藏的基礎是沒有因和任何條件。但是在如來藏中,很自然地生起具生的智慧,而沒有產生所謂二元性的想法,所謂的內外,沒有這種想法。普賢如來自己說,我沒有在如來藏裡給予任何事物、任何標記、任何名字。

        「無念無暗垢,故自無過染,自證原安住,世壞亦無畏,
        不著五濁塵,無別自然智,無色無五毒,明瞭未嘗滅,」
        我也從來不曾被意念的錯誤迷惑。普賢如來說,所以我的觀念、見地裡沒有錯誤。就是因為我的覺性經常在本來的位置上,沒有動搖,即使三千世界都毀滅了,我也不會懼怕。這好像是在講他自己的成就。
        就是因為他的覺性經常在本來的位置上,所以他對於種種物慾沒有慾望。因為這種智慧不是基於意識而起的智慧,是一種具生的智慧,所以所謂物質的形象和五毒等等,都不存在,所以,也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礙這種智慧的光芒。現在講的這些東西,是屬於佛教裡最高的見,飛到外太空去,這是很高的見,普通的人沒有辦法搭乘這種飛機。

        「一性有五智,於五智成熟,出初佛五部,於此智漸廣,
        生四十二佛,由運五智力,生六十雄猛,」
        剛才解釋的佛性本質裡,包含五種智慧。由於這五種智慧的成熟,於是顯現了五金剛佛。五金剛佛就是佛性五種性質的反射,所以五金剛佛跟佛性沒有什麼差別。由於超越了智慧上的界限,於是乎另外42尊佛就生起了。由於這五種智慧光明的緣故,或者是力量像放射的光明一樣,於是產生了60尊的飲血尊。
        現在解釋一下飲血尊。血代表愚癡,有些學者認為,真正的佛應該是憤怒相的佛。特別講起來,真正由法身化現出來的佛,應該是憤怒相。因為這種佛的威力的確比寂靜相的佛要大。意義上類似是這樣的,工作的能力比較大。為什麼這樣講呢?這個意義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講,就像我們要馴服一個比較乖的小孩,如果能馴服好當然很好。但是總比馴服調皮搗蛋的小孩好。馴服調皮搗蛋的小孩是比較難的。這種憤怒像的佛就是要馴服比較難馴服的。說起來,我們大家都比較憤怒相,因為我們都是比較愚癡,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憤怒相,比較愚癡。所以,寂靜尊只有42尊,而憤怒尊有60尊。
        「根本明無迷,故為本初佛,由我發此願,
        三界諸有情,了知自然覺,大智得增上。」
        所以,這種智慧的根本,或者是覺性的本質,是從來不被染污的。因為我是所謂的本初佛,就是普賢佛,由於我的祈禱,我希望三千世界的眾生都由輪迴的痛苦中得到解脫,能夠了達俱生智,達到最後所謂大智慧的境界。這個祈禱詞裡面的主講--祈禱的人,可以說是普賢佛,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己。
        「我化身無間,分化百俱胝,如應種種現,由我悲願力,
        三界諸有情,解脫六趣處。」
        下一段,我以無量的化身,永遠不會間斷的化身,化為無量、不可數的化身,不可思議這麼多的化身。然後以一切可能的教法來教化、調服適合這種教法的眾生,令在輪迴中的三千世界的所有眾生,能夠由六道中解脫。
        「最初眾生迷,由不了(悟」本明,無知昏暗住,此即無明因,
        從此悶絕中,忽起恐懼想,生自他貪嗔,習氣漸增長,遂流轉生死,」
        從下面一段開始,要講意識的心是怎麼樣演化出來的。如果你要問為什麼第一念無明會產生,這個問題要解答的話非常困難。這只有靠自己去做禪修,達到覺悟,才能夠理解。在內心染污的眾生心裡,他的根本智慧是不會生起的。對於這種眾生來講,在他們的心裡有所謂失念,心不能警覺,這種失念就葬送了他們的感官。因為這個原因,於是造成了所謂的不覺和染污。這就是所謂的無明。在這種情況下,產生感覺很吃驚的心,這種心漸漸擴大,變成一種恐懼。於是乎,由於這樣的作用,眾生以後就會感到恐懼。由於這樣的關係,我們以後就有你、我、彼此之分,就有所謂的親疏、敵友之分。有這樣的分別以後,更多的習氣渲染髮生了,於是就造成了輪迴。

        「五毒惑熾盛,五毒業無間,故眾生迷基,
        即無知無明,由佛發願力,皆自知自心。」
        在這個輪迴裡,產生了所謂的五毒。所謂的五毒,實際上不只是五毒,它是無量的,無量的煩惱就生起了。因此,我們經過上面的推理,我們曉得一切輪迴眾生的迷惑是怎麼樣產生的,就是由於最初一念的不覺。所以由於這個祈禱詞,我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夠覺悟他們根本的、光明的智慧。

        「其俱生無明,是無知險處,其分別無明,即自他二執,
        俱別二無明,俱眾生迷基,由佛發願力,生死諸有情,
        無知黑暗消,二執妄識淨,了悟自心性,」
        下面講根本無明。無明有兩種,第一種是根本無明,這種根本無明就是一念不覺和內心感覺動搖的,這種最初的一念動搖,就是根本無明。另外一種,就是由根本無明引發出來的無明。這種演變出來的無明,我們叫後得的無明。這種後得的無明,就是一種執著於你我相對之間的無明。這兩種無明,就是造成所有輪迴眾生的根本原因。希望經由我的祈禱詞,希望一切眾生的染污,內心不覺的染污、黑暗,統統被清除、清淨,而且把相對的二元性的觀念也統統清除。然後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到自己本來光明的智慧。
        談到這兒,我開始講所謂的二元。二元性的特性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疑和疑心。怎麼講呢?所謂二元性的心,比如我們看到山、桌子、水、茶杯種種的境界,只要我們有分別感覺的時候,這裡就包含有疑的性質在裡面。因為,我前天講到見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個物件的時候,有某種見,這種見的意思就是某種的認同或者你去考核它。

        「二執心猶豫,略起貪著時,習氣漸增長,於衣食財處,五欲及親眷,
        發生悅意貪,此令世間迷,二取(能所」業無盡,由貪果成熟,
        生於餓鬼中,常受飢渴苦,」
        下面一句,由於相對的心,二元之見,於是發生了疑。由於相對的二元的心,產生了對慾望的追求。這種對慾望的追求的習慣越來越大以後,於是我們對於食物、財富、衣服、房屋、朋友、愛人還有種種感官上的五欲,產生很強的追求,於是我們就受苦了。於是,這個世界就被我們誤解了,我們拚命在執著、追尋物質的物件。當這種追求物慾的果報成熟了以後,你就會被轉世到餓鬼道裡去,所謂的餓鬼道也就是你的貪慾。我們的貪慾、貪求就是餓鬼。當然,你有了二元的心,又開始追求種種的物慾,這個果報成熟,你會墮落到餓鬼道。餓道的眾生受到很大的痛苦。

        「由佛發願力,令貪心有情,慾念不須斷,貪著亦勿取,
        內心自舒緩,任持覺悟地,轉分別成智。」
        由普賢王如來的祈禱詞,我祈禱一切有貪慾的眾生,既不要壓制貪慾,或者是特別做作地拋棄貪慾,即是不要去接受這種貪慾,不拒也不取。你所要做的就是安置在本來的地方。如果你安在本來的地方,你會見到心的真相。如果能看到的話,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恢復到心的本然,然後智慧能夠再自然地生起,最後都能夠得到妙觀察智。
        「若於諸境顯,生微細怖畏,即長嗔習氣,起殺害等心,
        嗔果成熟時,地獄煎熬苦,由佛發願力,六趣諸眾生,
        嗔恚猛生時,放緩莫取捨,若能持自心(悟」,即得明瞭智。 」
        當我們看到有外境和對待的外境存在的時候,首先會產生很輕微的懼怕感。當這種懼怕感由於習氣的執著漸漸長大,這時候就產生了敵人的觀念。有了敵人以後就開始鬥爭了,當所謂憎恨、鬥爭行為的果報成熟了以後,就會墮落到地獄道受苦。所以說我們的憤怒,我們的瞋心就是地獄。當然因為這種憤怒、瞋心,使很多眾生墮落到地獄道裡。
        由普賢如來的祈禱詞,希望所有具瞋心的眾生,既不要拋棄瞋,也不要瞋,不取不捨,安置在原來的位置上,希望他們能夠見到實相。最後希望他們都得到大光明的智慧。

        「由自心高舉,於他心謗毀,由起猛慢心,自他欺凌苦, 業果成熟時,死墜天生中,」
        另外一個煩惱,當我們的心變得很傲慢的時候,傲慢的心經常有和別人競爭的意向。你總想和別人競爭、比賽,當這種競爭的心生起、漸漸長大,於是產生了傲慢,於是又開始爭鬥,有了這種煩惱以後,我們總希望比別人好,於是開始了爭鬥。當鬥爭、嫉妒心的果報成熟了以後,我執、自我傲慢的果報成熟了以後,於是你轉世在天道,在那兒受苦。他們的確是有一點很大的力量。天道的毛病,因為天道的環境很快樂、娛樂,因此他享受著快樂,沒有警覺自己的危險。當他臨死七天以前,他會看到他下一世要轉世的地方。當他看到下一世要轉世投胎的地方時,他會感覺極大的痛苦,這種痛苦要比地獄的苦大七倍。

        「由佛發願力,令慢心有情,自心自然住,任持覺悟地,平等原智得」
        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所有具傲慢心的眾生,既不取也不捨傲慢,安住在本來的地方,希望他們都能正到實相,證到平等性智。
        「由二取習氣,自讚毀他苦,增鬥爭較心,殺戮非天生,
        果墜泥犁處,由佛發願力,令鬥爭有情,不起怨仇心,
        任持覺悟地,得無礙業智。」
        還是從剛才講的二元性相對的心,由這種心生起自讚毀他的做法。有了這種想法,於是產生了嫉妒,又開始鬥爭,於是你又希望你比別人都要好。當這種心、煩惱的果報成熟以後,你就會墮落到阿修羅道,最後還是墮落到地獄道。因為阿修羅道的眾生充滿了嫉妒,因此他經常和天道在鬥爭。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有嫉妒心的眾生,安住在智慧的本然,讓他本然的智慧再生起,希望他們都證得成熟。

        「無知捨散亂,覆惛及忘念,喪失菩提心,悶絕懈怠癡,
        果感旁生中,由佛發願力,令諸癡暗者,現了明瞭念,
        得無分別智。」
        失念、心散亂、不能集中、心不注意,一種心很黑暗的狀態,失念、妄念,一種很懈怠、懶惰,很愚癡、愚笨,當這一類的思想成熟了以後,就會轉世到畜生道。經由普賢如來的祈禱,希望這些被愚癡所覆蓋的眾生,能夠被不失念心的光明所覺醒,最後都能證到法身智。

        「三界諸有情,根本與佛等,由無知迷亂,造諸無義業,
        六業如作夢,我是最初佛,為教化六趣,以普賢大願,
        令一切有情,於法界成佛。」
        最後一段,在三界裡輪迴的一切眾生和普賢如來都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忘失了自己的本性,沉入迷惑之中,毫無目標的徘徊、遊蕩。這六種業都好像是夢幻一樣,我是所謂的本初佛,第一尊佛,因為一切眾生都要經由普賢佛的化身來調伏、救度。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證得法身。

        「阿吙
        茲以瑜珈力,無明(勿迷)心自明,由發此大願,聞持諸眾生,
        三生即成佛,或於日月蝕,或於地動時,冬夏至年節,
        自修為普賢,於眾誦此願,三界諸有情,由我行者願,
        其苦自減少,究竟得成佛。」
        如果我們讀誦這個祈禱詞,會產生很大的威力。當我們以一種很清淨沒有染的心來讀誦的時候,一切眾生都會得到覺悟。在西藏,這個祈禱詞是使你不得不開悟的祈禱詞。在所謂日月食或者是春秋分這種特殊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做這種祈禱。

==
延伸閱讀: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2011元旦更新 - 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 Yahoo!奇摩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serenalotus-blog/article?mid=1145&next=1142&l=a&fid=29) 內有中文版願文

~ 感謝法友分享,近日多地震天災,請多持誦!

~先前所PO願文有缺失之處,經查當年智敏慧華上師中心所印願文小冊以及所轉PO喇嘛網連結內容確有漏失,今更新以利讀者念誦,先前有誤之處尚祈見諒!~ Serena 2010元旦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巴楚仁波切開示,此經文特別適合於〝日月蝕日〞,或是風暴雷發地變動之際,多多誦持,並多做迴向功德,有益眾生減苦,解脫生死海!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Samantabhadra>)亦有譯稱《能顯自然根本智普賢王如來祈願文》、《普賢王大力願頌》…等名,是『大圓滿』北伏藏系統的教法。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密意深廣不可思議,功德殊勝難以量度。依暫時上的功德利益而言,此祈願文能平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不協調;依究竟上的功德利益而言,此祈願文實為成佛的捷道。

普 賢王如來祈禱文,這是由無上瑜珈密裡面選出來的,祈禱文裡面,會對所有佛法實相有很深的解釋。普賢佛示現了很多法、很多事。他本身表示一尊佛,同時也表示 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所以,這篇祈禱詞可以說是普賢佛的祈禱詞,也可以說這個祈禱詞是由寫這個祈禱詞的人所來祈禱的。因為普賢佛就是表示我們一切眾生的 本性,這篇祈禱詞也可以說是我們對自己內心之自性的祈禱。

--------------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或名 《能顯自然根本智普賢王如來祈願文》

>>>>>>>>>>>>>>>>>>>
版本一  蓮花正覺 譯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宗薩欽哲仁波切英語講授
台北菩提學會1986/01/01
吙!  Ho!
法界輪涅諸幻相 The phenomenal worlds and both Samsara and Nirvana
一根二道成二果, Have one origin but there are two paths and two ends

覺與無明所變現, For both knowledge and ignorance are magical display.
由我普賢廣大願 Through this my player,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令一切於法界宮 Let all beings attain Perfect Buddhahood
現前證得佛陀位。 In the Sacred Dharmadhatu Abode.

真如體性本無為 The Ground of All is uncreated, pure and simple,
法爾廣大不可思, The spontaneously arising expanse is inconceivable.
輪迴涅槃名原無 The unity of Samsara and Nirvana is indescribable.
明了法爾即佛陀 Awareness of that Suchness is Enlightenment,

眾生無明輪迴轉, And beings without awareness wander in Samsara.
普願三界有情眾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in the three worlds
斷惑圓證真實義。 Realize the nature of the Ineffable Ground.
我普賢王如實說 Furthermore, I, Kuntuzangpo, affirm

真如實際離因緣 That the Nature of the Ground is without cause or condition
空性圓具本覺智, And that Spontaneous Awareness arises in the Ground.
內外增減過犯無 Assigning no existential primacy to either outside or inside;
失念黑暗心垢離 Untainted by the darkness of unmindfulness
體性明空無過染, There is no stain upon the naturally manifest forms.
本覺清淨原安住 Dwelling in pure and pristine Awareness there is no fear,
三界毀壞亦無畏 Even when the Three Worlds are destroyed.
不著貪欲五濁塵 Unattached to the five desirable sensory experiences
自顯無別自然智 Without reflective thought, spontaneous perception arises,
本淨無色無五毒 And material form and the five poisons do not exist
自性明照未嘗礙。 For there is never any obstruction to Radiant Awareness.
清淨自性即五智 In this One Nature are five Wisdoms:
於此五智成熟中 From the maturity of the Five Wisdoms
生起五方原始佛, Arise the Five Primordial Buddhas.

智慧增廣進詣時 And by expanding the confines of Wisdom
生起文佛四十二, The Forty Two Buddhas arise from them.
由顯五智威光力 Then by the shining powers of the Five Wisdoms
生起六十飲血尊, The Sixty Blood Drinkers emerge.
本體元明未嘗迷 Thus the Ground Awareness is never deluded.
我是原始本初佛, As I am the Primordial Buddha
由我清淨廣大願 By the expression of my prayer
輪迴三界有情眾 Let the beings of the Three Worlds of Samsara

了知自然本覺智 Recognizing Spontaneous Awareness
直至圓滿大智慧。 Progress to the bounds of the Great Wisdom.
剎那無間我幻變 I display a ceaseless stream of emanation diffused
化身等流百俱胝, Into unimaginable billions of incarnations.

應由有求善調伏 Teaching by whatever method is necessary
由于我之悲願力 To whosoever is in need.
三界輪迴有情眾 Let all beings of the Three Worlds of Samsara
六道苦處悉解脫。 Depart from the ways of the six realms.

迷諸惑幻無始眾 Awareness of the Original Ground does not arises
由不正知失本明, In minds of deluded beings.
由失正念住黑暗 Unmindfulness clouds their perception,
彼即無知顛倒因, And causes unawareness and delusion.

從彼驚恐悶絕中 Now startled mind faints away with terror,
念動甦醒生怖畏 Then, wavering indecisively, seizes upon
自他貪瞋起執持, The alienation of oneself from others.
習氣薰染漸增長 After that, habitual inclination to disunite

隨行習性逐生死, Gradually increases until Samsara emerges.
五陰熾盛苦惱逼 And the miserable ignorance of the five poisons
滋生無間五毒業, Develops an endless stream of suffering.
成為眾生惑幻因 Thus the existence of unawareness and unmindfulness

即不正知與失念, Is the basis of beings’ delusion.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皆自了知明覺性。 Let all beings recognize their own Radiant Awareness.
俱生無明蔽本覺, Inborn Ignorance is the abyss

生起失念散亂心 Of Unconscious perception and unmindfulness;
分別無明逐塵境 The Ignorance of false imagination causes clinging attachment
分立自他二執取, To the division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俱生分別二無明 Inborn Ignorance and the Ignorance of false imagination

即是眾生顛倒因, Are the basis of Beings’ delusion.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令諸輪迴有情眾 Let the obscuring darkness of unmindfulness be expelled
消除失念黑暗坑, And the understanding which conceives duality be cleaned.
清淨能所二妄執 So all beings of Samsara can recognize
了知本具自明性, Their own naturally Radiant Awareness.
心著二執起猶豫 Mind which conceives duality begets doubting thought
形成微細貪著心 That creates subtle attachments growing by degrees
習氣薰染漸增長; Into habitual craving;
於衣食伴侶財處 Tormented by ever rekindled lust for the delights
以及五欲親眷等, Of food, wealth, clothing, home and companions,
貪著欲樂熾熱惱 Loving friends and the five desirable sensory experiences,
彼令世間幻惑生 The world is misunderstood and grasping at these objects
由是二取業無盡, Leads to endless exhaustion.
貪嗜果報成熟時 The ripened fruit of this attachment
生貪欲惱餓鬼中 Is birth as a Tortured spirit, afflicted
常受難忍饑渴苦, By insufferable longing, hunger and thirst.
由佛所發大願力 Anguish!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普令貪欲諸有情 Let all lustful and passionate beings
不捨外來貪欲境 Neither suppressing the pangs of desire
不取內生貪著根, Nor submitting to lust or passion.
如如安住自明覺: Ease consciousness into its own sphere:
自心覺了寬坦住 Radiant Awareness resuming its natural power
轉成妙觀察智道。 Brings the Wisdom of Perfect Discernment.
外境所顯諸幻相 When external objects are perceived
念動微細怖畏生 There is a slight shiver of fear which grows
從此增長嗔習氣 Into the habitual inclination to abhor,
忿起怨敵殺害心;And enmity leads to violence and murder;
瞋恚果報成熟時 The ripened fruit of violent hatred
長受地獄苦煎熬, Is the anguish of burning and boiling in Hell.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令趣六道諸眾生 Let all beings of the six realms,
嗔恚猛烈生長時 Without suppressing violent hatred
------------------------ And without submitting to its rising power
自心放鬆莫取捨 Ease consciousness into its own sphere:
任持安住自明覺 Radiant Awareness resuming its natural power
轉成大圓鏡智道。 Brings the Wisdom of Radiant Clarity.
由於自心高舉起 When mind conceited and arrogant
於他生起憍慢心 And resentful thoughts create
如是猛烈勝憍慢 contention and rivalry,
自他欺凌而苦惱 Quarreling and fighting with others is suffered
彼業果報成熟時 And the ripened fruit of such action is rebirth
暫生天道報盡墮, As a god enduring decay and eventual death.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令憍慢心諸眾生 Let all beings who develop pride
覺了自心寬坦住 Ease consciousness into its own sphere:
任持安住自明覺 Radiant Awareness resuming its own natural power
轉成平等性智道。 Brings the all Equalizing Wisdom.
由二執薰染習氣 Praising oneself and disparaging others,
自讚毀他痛苦業 Because of the minds’ increasingly self tormenting tendency to divide,
增長鬥爭疑妒心 Causes increasing jealous rivalry, fighting and quarreling
投生殺戮非天處 Which leads to rebirth as a murderous Demon
果墮泥犁地獄中, And a fall into hell as the final reward.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嫉妒鬥爭生起時 Let enmity not endure when beings
------------------------ Fight and quarrel in jealous competition;
莫起怨敵心鬆坦 Easing consciousness into its own sphere,
任持安住自明覺 Radiant Awareness resuming its natural power
轉成成所作智道。 Brings the Wisdom of Unhindered Action.
不正念捨及散亂 The fruit of unmindfulness, indifference and inattention,
有藏惛沉和妄念 Dullness, torpor and forgetfulness,
惛睡懈怠愚癡者 Languor, laziness and foolishness
果感畜生無依怙, Is wandering without refuge in the realm of the beasts.
由佛所發大願力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the Buddha
令心愚癡黑暗者 Let the gloom of mental darkness and irresolution
發露淨心住正念 Be enlightened by the radiant clarity of mindfulness
轉成法界體性智。 Which brings the Wisdom of the Heart’s Simplicity.

三界所有諸眾生 All sentient beings of the three worlds of Samsara
真如體性與佛等, Are at one with me, the Buddha, the Ground of All.
失念故成顛倒因 Yet, forgetful of their true nature, rooted in delusion,
無間造諸無義業 Acting aimlessly, they wander
猶如夢幻趣六道, On the six paths of delusory dreamlike action.
我是最初普賢佛 I am the primordially Awakened One
化身調伏六道眾 Subduing beings of the six realms through my magical form,
我普賢王廣大願 And through this my prayer,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令諸眾生一無餘 May all sentient beings without exception
無盡法界成正覺。 Attain Buddhahood in Infinite Simplicity.

阿吙   AH HO!
具慈瑜珈大力者 Hereafter when a powerful compassionate Yogi
了知自明離惑幻 Recites this great prayer
已發如是廣大願 With a clear mind free from delusion,
聞持此願諸眾生 All beings who hear it will
於三生內必成佛 Attain perfect Buddhahood after three rebirths.

或於日月蝕時日 At the time of the eclipse of the sun or the moon,
風暴雷發地動變 Windstorm, thundering, earthquake and disaster, or
或於冬夏至年節 At the Solstices of Summer and Winter or Gala…………………………..

發心自修為普賢 Or at the changing of the year, all
與眾虔敬頌此願 Beings of the Three Worlds of Samsara
令諸三界有情眾 Who hear this prayer spoken by a

由彼瑜珈行者願 Yogi visualizing Kuntuzangpo himself will
滅苦解脫生死海 Be gradually released from suffering
獲證究竟佛陀位 And in the end attain Buddhahood.

金剛乘大圓滿不可思議This All-powerful Prayer is an epitome of a chapter
本覺智品節錄—此經續中Explaining for powerless and unawakened beings the
記載大力願祈禱文 “Tantra of Miraculous Transferences to the Mind of
利益地前地上菩薩 Kuntuzangpo” in the Great Perfection.

願共道彼岸乘金剛乘May the incomparable Vajrayana doctrine
無上教法護持並宏揚And the common doctrine of the Victorious Ones,
上師蓮花生密意傳承Spread, prevail, secure and remain forever
永恆住世如意吉祥 Through the traditions of the Lotus Guru. BLISS!

中譯:蓮花正覺

>>>>>>>>>>>>>>>>>>>>>>>
版本二  蓮花正覺 譯  (諾那華藏板)

蓮花正覺譯版


生死涅磐法,一因二道果,明無明所變,今以普賢願,令于法界宮,一切成正覺。
根元本無為,自然不可說,無世出世名,了此即成佛,無明而流轉,願三界有情,皆了無說義。
我是大普賢,無因緣因義,了此自然事(悟),無內外增長,
無念無暗垢,故自無過染,自證原安住,世壞亦無畏,
不著五濁塵,無別自然智,無色無五毒,明瞭未嘗滅,
一性有五智,于五智成熟,出初佛五部,于此智漸廣,
生四十二佛,由運五智力,生五八(六十)雄猛,
根本明無迷,故為本初佛,由我發此願,三界諸有情,了知自然智(覺),大智得增上。
我化身無間,分化百俱胝,如應種種現,由我悲願力,三界諸有情,解脫六趣處。
最初眾生迷,由不了(悟)本明,無知昏暗住,此即無明因,
從此悶絕中,忽起恐懼想,生自他貪嗔,習氣漸增長,
遂流轉生死,五毒惑熾盛,五毒業無間,故眾生迷因(基),
即無知無明,由佛發願力,皆自知自心。
其俱生無明,是無知險處,其分別無明,即自他二執,
俱別二無明,俱眾生迷因(基),由佛發願力,生死諸有情,
無知黑暗消,二執妄識淨,了知(悟)自心性,二執心猶豫,
略起貪著時,習氣漸增長,於衣食財處,五欲及親眷,
發生悅意貪,此令世間迷,二取(能所)業無盡,由貪果成熟,
生於餓鬼中,常受饑渴苦,由佛發願力,令貪心有情,
欲念不須斷,貪著亦勿取,內心自舒緩,任持自心地(覺悟地),轉分別成智。
若于諸外境(境顯),生微細怖畏,即長嗔習氣,起殺害等心,
嗔果成熟時,地獄煎熬苦,由佛發願力,六趣諸眾生,
嗔恚猛生時,放緩莫取捨,若能持自心(悟),即得明瞭智。
由自心高舉,於他心謗毀,由起猛慢心,自他欺淩苦,
業果成熟時,死墜天生中,由佛發願力,令慢心有情,
自心自然住,任持自心(覺悟)地,了達平等性(平等原智得)。
由二取習氣,自讚毀他苦,增鬥爭較心,殺戮非天生,
果墜泥犁處,由佛發願力,令鬥爭有情,不起怨仇心,
任持自心(覺悟)地,得無礙業智。
無知捨散亂,覆惛及忘念,喪失菩提心,悶絕懈怠癡,
果感旁生中,由佛發願力,令諸癡暗者,現了明瞭念,
得無分別智。
三界諸有情,根本與佛等,由無知迷亂,造諸無義業,
六業如迷(作)夢,我是最初佛,為教化六趣,以普賢大願,
令一切有情,于法界成佛。
阿吙
茲以瑜珈力,無明(勿迷)心自明,由發此大願,聞持諸眾生,
三生即成佛,或於日月蝕,或于地動時,冬夏至年節,
自修為普賢,於眾誦此願,三界諸有情,由我行者願,
其苦自減少,究竟得成佛。

>>>>>>>>>>>>>>>>>>>
版本三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譯

《能顯自然根本智普賢王如來祈願文》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譯

頂禮原始本初佛普賢王如來

豁 顯空輪涅諸幻相 一根二道二因果 覺與無明所化現 普賢如來廣大願
令一切融法界宮 速證圓滿佛陀位
真如體性本無為 法爾自在絕妙境 原本輪涅無此名 覺了法爾即佛陀
眾生無明墮輪迴 普願三界諸有情 證得離言真實義
普賢如來如實曰 真如本性離因緣 法爾原本自在智 內外增減過犯無
失念暗垢無罣礙 故爾自顯離染垢 自性原本清淨住 三界縱惡亦無懼
五欲愛執無貪戀 覺顯無別自然智 自性明空無罣礙 本淨無色無五毒
根本自性具五智 於此五智圓滿境 自顯五智如來佛 廣大無量智慧中
顯現寂靜四十二 勇猛五智威光力 顯現六十飲血尊 本體元明未迷失
我即原始本初佛 悲心發起廣大願
輪迴三界有情眾 了知自然本覺明 直至圓滿無量智
我之化身無間斷 剎那化現無量尊 一切所求善調伏 
我發廣大悲宏願 三界輪迴有情眾 六道苦厄悉解脫
眾生無始無明故 迷失根本之自性 無知失念住黑暗 
此即無明輪迴因 從彼驚恐悶絕中 念動驚醒生怖畏 故起自他貪嗔執 
習氣熏染漸增長 世間習性隨生起 五蘊熾盛苦惱逼 五毒惡業無間斷 
眾生迷惑之根源 即是無明與失念 由我普賢廣大願 一切皆明自心性
俱生無明蔽本覺 失念迷濛散亂心 諸相分別因無明 自他二取執為實
俱生分別與無明 即是眾生顛倒因 由我普賢廣大願 令諸輪迴有情眾
消除失念之黑暗 清淨能所二取執 了知真實自心性
心著二執起猶豫 生起微細貪著心 習氣深重令增長 食住衣財及伴侶
親友眷屬五欲等 貪著欲樂熾熱惱 彼令世間惑幻生 由是二取業無盡 
貪慾果報成熟時 投生貪惱餓鬼中 常受難忍饑渴苦 
由我普賢廣大願 普令貪慾諸有情 不捨外來貪慾境 不著貪慾生起處 
自心安住本明覺 真實覺了鬆坦住 得證勝妙觀察智
外境所顯諸幻相 念動微細怖畏生 仇怒習氣增長嗔 忿起殺害怨敵心
嗔忿果報成熟時 長受地獄苦煎熬
由我普賢廣大願 普令六道諸眾生 嗔忿猛烈增長時 自心放鬆莫取捨
真實覺了鬆坦住 得證勝大圓鏡智
由於自心起傲慢 於他生諸競爭心 如是猛烈盛傲慢 自他爭鬥起苦惱
彼業果報成熟時 暫生天道報盡墮
由我普賢廣大願 令傲慢心諸眾生
自心放鬆明心性 真實覺了鬆坦住 得證勝平等性智 
二取執實染習氣 自讚毀他痛苦業 增長爭鬥嫉妒心 投生殺戮羅剎道 
報盡墮入地獄中

由我普賢廣大願 嫉妒爭鬥生起時 莫起怨恨心鬆坦 
真實覺了寬坦住 得證勝成所作智 
失念不正及散亂 昏沉迷糊及忘失 昏睡懈怠愚痴者 果報畜生無依怙

由我普賢廣大願 令心愚痴黑暗者 顯露淨心住正念 得證法界體性智 
三界所有諸眾生 真如體性與佛等 失念故成顛倒因 不斷造諸無義業
猶如夢幻投六道 我即原始普賢佛 化身調伏六道眾 由我普賢廣大願
令諸眾生一無餘 皆得成就法界中

阿火! 具慈瑜伽大力者 了知自明離惑幻 已發如是廣大願 聞此誓願諸眾生
於三世內必成佛 尤於日蝕月蝕日 風災雷暴地震時 冬至夏至或年節
自身觀修為普賢 敬誦此願於眾前 令諸三界有情眾 由彼瑜伽行者願
滅苦解脫生死海 獲證究竟佛陀位

  原始本初佛普賢王如來為度六道一切有情眾生,發不可思議勝妙大願,使一切有情眾生不由自主,超脫輪迴,即可成佛。功德無量。尤其在不吉祥、遇動、大災大難或高山風口、江海岸邊、眾生聚集處念頌大願文,極其殊勝,無量功德,眾生聽聞後三世之內即可成佛。

(註:原著藏文為掘藏法,仁波且根據本傳承之教授,及自身修持之內證覺受和理解,譯成漢文。其中內容有本傳承獨有的,也有與其他傳承共通之處,特此說明,望見聞者共沾法益。)

>>>>>>>>>>>>>>>>>

版本四  Serena 2010元旦 譯

普賢王如來祈禱能顯自然智根本願文

法界輪涅諸幻相,一根二道成二果,覺與無明所變現,由我普賢廣大願,
令一切於法界宮,現前證得佛陀位,真如體性本無為,法爾廣大不可思,
輪迴涅槃名原無,明了法爾即佛陀,眾生無明輪迴轉,普願三界有情眾,
斷惑圓證真實義,我普賢王如實說,真如實際離因緣,空性圓具本覺智,
內外增減過犯無,失念黑暗心垢離,體性明空無過染,本覺清淨原安住,
三界毀壞亦無畏,不著貪欲五濁塵,自顯無別自然智,本淨無色無五毒,
自性明照未嘗礙,清淨自性即五智,於此五智成熟中,生起五方原始佛,
智慧增廣進詣時,生起文佛四十二,由顯五智威光力,升起五八飲血尊,
本體元明未嘗迷,我是原始本初佛,由(佛所發大願力),(三界輪迴)有情眾,
了知自然本覺智,增廣無上大智慧,(無間相續我變現,俱胝等流應化身),
應由有求善調伏,由我(慈悲祈禱願),三界輪迴有情眾,六道苦處悉解脫,
迷諸惑幻無始眾,由不正知失本明,由失正念住黑暗,彼即無知顛倒因,
從彼驚恐悶絕中,念動甦醒生怖畏,自他貪瞋起執持,習氣薰染漸增長,
隨行習性逐生死,五陰熾盛苦惱逼,滋生無間五毒業,成為眾生惑幻因,
即不正知與失念,由佛所發大願力,皆自了知明覺性,俱生無明蔽本覺,
生起失念散亂心,分別無明逐塵境,分立自他二執取,俱生分別二無明,
即是眾生顛倒因,由佛所發大願力,令諸輪迴有情眾,消除失念黑暗坑,
清淨能所二妄執,了知本具自明性,心著二執起猶豫,形成微細貪著心,
習氣薰染漸增長,於衣食伴侶財處,以及五欲親眷等,貪著欲樂熾熱惱,
彼令世間惑幻生,由是二取業無盡,貪嗜果報成熟時,生貪欲惱餓鬼中,
常受難忍饑渴苦,由佛所發大願力,普令貪欲諸有情,不捨外來貪欲境,
不取內生貪著根,(自心覺了寬坦住,任持安住自明覺),轉成妙觀察智道,
外境所顯諸幻相,念動微細怖畏生,從此增長瞋習氣,忿起怨敵殺害心,
瞋恚果報成熟時,長受地獄苦煎熬,由佛所發大願力,令趣六道諸眾生,
瞋恚猛烈生長時,自心放鬆莫取捨,任持安住自明覺,轉成大圓鏡智道,
由於自心高舉起,於他生起憍慢心,如是猛烈勝憍慢,自他欺淩而苦惱,
彼業果報成熟時,暫生天道報盡墜,由佛所發大願力,令憍慢心諸眾生,
覺了自心寬坦住,任持安住自明覺,轉成平等性智道,由二執薰染習氣,
自讚毀他痛苦業,增長鬥爭疑妒心,投生殺戮非天處,果墮泥犁地獄中,
由佛所發大願力,嫉妒鬥爭生起時,莫起怨敵心鬆坦,任持安住自明覺,
轉成成所作智道,不正念捨及散亂,有藏惛沉和妄念,惛睡懈怠愚癡者,
果感畜生無依怙,由佛所發大願力,令心愚癡黑暗者,發露淨心住正念,
轉成法界體性智,三界所有諸眾生,真如體性與佛等,失念故成顛倒因,
無間造諸無義業,猶如夢幻趣六道,我是最初普賢佛,化身調伏六道眾,
我普賢王廣大願,令諸眾生一無餘,無盡法界成正覺,阿  吙
具慈瑜珈大力者,了知自明離惑幻,已發如是廣大願,聞持此願諸眾生,
於三生內必成佛,或於日月蝕時日,風暴雷發地動變,或於冬夏至年節,
發心自修為普賢,與眾虔敬誦此願,令諸三界有情眾,由彼瑜珈行者願,
滅苦解脫生死海,獲證究竟佛陀位。

~ 願共道彼岸乘金剛乘,無上教法護持宏揚!上師蓮華生密意傳承,永恆住世如意吉祥! ~

The Prayer of Kuntuzangpo, The Primordial Buddha Samantabhadra
Ho!
Everything ~ appearance and existence, samsara and nirvana, has a single ground, yet two paths and two fruitions, and magically displays as awareness or unawareness.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all beings become Buddhas, completely perfected in the abode of the dharmadhatu. The ground of all is uncompounded, and the self-arising great expanse, beyond expression, has neither the name samsara nor nirvana. Realizing just this you are a Buddha; not realizing this you are a being wandering in samsara.

I pray that all you beings of the three realms may realize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inexpressible ground.

I, Kuntuzangpo, have realized the truth of this ground, free from cause and condition, which is just this self-arising awareness. It is unstained by outer expression and inner thought, affirmation or denial and is not defiled by the darkness of unmindfulness. Thus this self-manifesting display is free from defects.

I, Kuntuzangpo, abide as intrinsic awareness. Even though the three realms were to be destroyed, there is no fear. There is no attachment to the five desirable qualities of sense objects. In self-arising consciousness, free of thoughts, there is neither solid form nor the five poisons.

In the unceasing clarity of awareness, singular in essence, there yet arises the display of the five wisdoms. From the ripening of these five wisdoms, the five original Buddha families emerge, and through the expanse of their wisdom, the 42 peaceful Buddhas appear. Through the arising power of the five wisdoms, the 60 wrathful Herukas manifest. Thus the ground awareness is never mistaken or wrong.

I, Kuntuzangpo, am the original Buddha of all, and through this prayer of mine, may all you beings who wander in the three realms of samsara realize this self-arising awareness, and may your great wisdom spontaneously increase.

My emanations will continuously manifest in billions of unimaginable ways, appearing in forms to help you beings who can be trained. From the beginning you beings are deluded because you do not recognize the awareness of the ground.

Being thus unmindful of what occurs is delusion - the very state of unawareness and the cause of going astray. From this delusive state comes a sudden fainting away and then a subtle consciousness of wavering fear.

From that wavering there arises a separation of self and the perception of others as enemies. Gradually the tendency of separation strengthens, and from this the circle of samsara begins.

Then the emotions of the five poisons develop - the actions of these emotions are endless. You beings lack awareness because you are unmindful, and this is the basis of your going astray.

Through my prayer, may all you beings recognize your intrinsic

Awareness!

Innate unawareness means unmindfulness and distraction. Imputing unawareness means dualistic thoughts towards self and others. Both kinds of unawareness are the basis for the delusion of all beings.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all you beings wandering in samsara clear away the dark fog of unmindfulness, clear away the clinging thoughts of duality!

May you recognize your own intrinsic awareness! Dualistic thoughts create doubt, from subtle attachment to this dualistic turn of mind dualistic tendencies become stronger and thicker. Food, wealth, clothes, home and friends, the five objects of the senses and your beloved family ~ all these things cause torment by creating longing and desire. These are all worldly delusions; the activities of grasping and clinging are endless. When the fruition of attachment ripens, you are born as a hungry ghost, tormented by coveting and desiring, miserable, starving and thirsty.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all you desirous and lustful beings who have attachments, neither reject longing desire, nor accept attachment to desires. Let your consciousness relax in its own natural state, you’re your awareness will be able to hold its own. May you achieve the wisdom of perfect discernment! When external objects appear, the subtle consciousness of fear will arise. From this fear, the habit of anger becomes stronger and stronger.

Finally, hostility comes, causing violence and murder. When the fruition of this anger ripens, you will suffer in hell by boiling and burning.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you beings of the six realms, when strong anger arises for you, neither reject nor accept it. Instead relax in the natural state and achieve the wisdom of clarity!

When your mind becomes full of pride there will arise thoughts of competition and humiliation. As this pride becomes stronger and stronger, you will experience the suffering of quarrels and abuse. When the fruition of this karma ripens, you will be reborn in the god realms and experience the suffering of change and falling to the lower rebirths.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you beings who developed pride let your consciousness relax in the natural state. Then your awareness will be able to hold its own. May you achieve the wisdom of equanimity!By increasing the habit of duality, by praising yourself and denigrating others, your competitive mind will lead you to jealousy and fighting, and you will be reborn in the jealous god realm, where there is much killing and injury. From the result of that killing, you will fall into the hell realm.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when jealousy and competitive thoughts arise, do not grasp them as enemies. Just relax in ease, then consciousness can hold its natural state. May you achieve the wisdom of unobstructed action!By being distracted, careless and unmindful, you beings will become dull, foggy and forgetful. By being unconscious and lazy, you will increase your ignorance and the fruition of this ignorance will be to wander helplessly in the animal realm.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you beings who have fallen into the dark pit of ignorance shine the light of mindfulness and thereby achieve wisdom free from thought.

All you beings of the three realms are actually identical to Buddhas, the ground of all. But your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ground causes you to go astray, so you act without aim. The six karmic actions are delusion like a dream. I am the primordial Buddha here to train the six kinds of beings through all my manifestations.

Through Kuntuzangpo's prayer may all you beings without exception attain enlightenment in the state of dharmadhatu.

AH Ho!

Hereafter whenever a very powerful yogin with his or her awareness radiant and free from delusion recites this very powerful prayer, then all who hear it will achieve enlightenment within three lifetimes.

During a solar or lunar eclipse, during an earthquake or when the earth rumbles, at the solstices or the New Year you should visualize Kuntuzangpo.

And if you pray loudly so all can hear, then beings of the three realms will be gradually liberated from suffering, through the prayer of the yogin and will finally achieve enlightenment.


UPDATED 2012/5/7 下午 01:11




[禪修]-奢摩他的修習 性空法師主講


奢摩他的修習 性空法師主講    

釋晤通.釋圓昕.釋見譔整理
分為三個部分:定的概說 奢摩他的過程 成就修行的緣 

《Part1:定的概說》

【基本的定】
  定(一境性心所)與奢摩他(samatha;止)、三摩地(samadhi;三昧、等持)、三摩缽底(samapatti;等至)有關係,但不是完全一樣。正定的定義是善心一境性,心沒有散亂。無論是說一切有部或南傳阿毗達摩的分析,定(一境性)是屬於遍一切心心所。所有的心都有定,善心有正定,不善心有不正定。如果心是散亂的,就沒有發達的定。

  修習發達的定就是samatha。samatha中文譯成「止」,特別強調身與心的輕安,依北傳阿毗達摩的說明,samatha是身與心的輕安。依照南傳阿毗達摩,定的功能是使其他的心所聚集在一起,如印度人用手吃飯,手捏飯使飯粒粘在一起之後,才放入口裏,如果飯粒零散,就無法將它放在口裏。同樣地,如果沒有定,其他的心所就無法與心聚合在一起。

【發達的定】

  定有不同的層次,不善心也有基本的定。如果心愈微細,則定的功能愈明顯。欲界善心較不善心微細,色界善心比欲界善心更微細,至無色界善心時又更加微細。定領導其他的心所,且能調心,使心愈來愈微細、分明、敏感。在心分明的狀態下,心就能連續不斷地專注在一個對象上,就能分別所有的對象。所以定是智慧的近因,有定才有智慧。如果心不分明,我們就無法分別所有法的如實相。  

  關於修定的所緣,首先,修定時只能專注在一個對象上,不能同時出現兩個明顯的對象。在發展定的過程中,當對象愈微細,定就愈分明,而定又讓心專注在更微細的對象上,這即是定的重要功能,所以定是智慧的近因。

【三種作意】

  不過,這裡要注意修止與修觀是不同的。《俱舍論》以三種作意——勝解作意、自相作意、共相作意來說明。

◎ 勝解作意

  止的作意叫做勝解作意。修止時,要培育發達的定,必須要有決心專注在一個對象上,不讓心散亂,勝解就是決心。不論修有相或無相禪定,儘管南北傳中無相禪定的說法不同,南傳無相定的所緣是涅槃,而在大乘佛教中,目標是實現真如,無相定就成了實現真如的方便。只要修止都還是要有勝解、決心,不讓心散亂,讓它留在一個對象上,才能成就。

  以業處修定是有相的定,有相的止,要專注在適合的所緣上。若修遍處,一定要專注在黑色、藍色、黃色、紅色、白色上,如果你們是以其他顏色為業處,即使你們可以專注很長的時間,修行還是不能有成就,不能入禪定,這就是有適合與不適合的所緣的分別。

  修定要專注在適合的所緣上,並決心不讓心專注在另外一個所緣,這其間的道理,是因為心不能同時專注兩個明顯的所緣。在阿毗達摩的註解中,特別強調心不可能同時專注在兩個對象上。習慣於決心且連續不斷地專注在一個對象,不讓另一個對象變成明顯,這就是以業處修定的道理。如果依此習慣修定,那就能夠成就止的修行,達到近行定、色界定、無色界定。

◎ 自相作意

  自相作意有屬於止的部分,也有屬於觀的部分。如修四大分別業處,一定要以四大的自相作為所緣,然後連續不斷地專注在四大的自相上,看得很清楚,這就是自相作意。

◎ 共相作意

  共相作意只有在修觀時才有,修止就沒有共相作意,如果專注在共相上,這是在修觀。

【止與觀——作用與相遍知】

  依舍利弗的分析,修止時,是利用止——繫心於所緣的作用,即止的作用是不離開對象。因為心不離開對象,所以對這個對象不會起無明,這就是止的智慧。我們以止的智慧,透過作用的方便,強調對我們的對象不起無明。

  修觀的智慧,則是修相遍知(lakkhana-paribana),lakkhana是相,遍知(pari-bana)是徹底了解的意思。所以修觀時,首先要認識我們的對象,了解它的自相與共相,這樣才是徹底地了解對象。修觀時,雖然改變對象,但仍使心繼續對修觀的對象不起無明,也是對所緣的自相與共相不起無明。

《Part2:奢摩他的過程》

  《清淨道論》認為修止和修觀的過程完全不一樣,而《瑜伽師地論》裡的說法也有異同。《瑜伽師地論》以九住心說明修定的過程,強調修奢摩他的方法,以七種作意來說明修觀的過程,而七種作意中包含止、觀二個部分。在瞭解九種住心之前,先說明《瑜伽師地論》中修三摩地的六種障礙(dosa)及成就三摩地的八種斷行。

【六種障礙】

  修習三摩地的六種障礙:(一)懈怠。(二)忘記所緣,有不正念的意思,即失念。(三)心沈下,有的譯為昏沈,但二者不同,心沈下涵蓋的範圍較廣。(四)掉舉,掉舉與散亂不完全相同,散亂可因外在或內在的緣而生,所以散亂是屬於掉舉的過程。(五)有功用行(abhoga),我們需要作意才能專注對象,西藏佛教說我們的心像奔馳的馬一般,作意就像馭馬的韁繩。有功用行,就是用過度的努力,專注意志在對象上。(六)無功用行(anabhoga),就是不夠用力作意於對象。

  在南傳佛教的註釋書中,也有提及修三摩地的六種障礙:(一)心緣未來:心跑到未來的對象。(二)心緣過去:心跑到過去的對象。(三)心太緊張:太緊張便掉舉。(四)心太鬆:太鬆散便昏沈。(五)心有欲:即心有執著。(六)心有瞋:即拒絕對象。這都是修習三摩地的障礙。

【二大煩惱】

  所有修行過程中的煩惱,最明顯的可歸納為昏沈、掉舉兩方面。掉舉含攝的範圍非常廣,雜念、散亂也屬於掉舉。欲貪、瞋、疑、悔雖不屬於掉舉,卻與掉舉有關,因為它們代表心不安的狀態,所以也與掉舉有關。掉舉是心散亂、心的不安,因心散亂無法集中,所以不能專注在所緣上。心會散亂的原因是不滿足於所緣,所以心會攀緣過去或未來的對象,產生希求,希求就是一種貪欲。如果心能集中,滿意於當下的所緣,就不會尋找過去、未來的所緣,而安住當下,心就會產生輕安、喜、定,也不會散亂不安。所以,輕安是對身心的滿意,不安則是代表對身心的不滿意。

  《阿含經》曾提到,我們不要追隨過去的對象,也不對未來起希望,因為所有過去的法已離開,未來的法還未到來,所以要理解現在的法,讓我們的心培養不動法。這裡所說的「不動法」,一般是指涅槃,但定也是一種不動法。心動才會掉舉,出現雜念,而感到不安、不滿意。所以,修三摩地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學習如何讓心滿意於當下的身心,感到修行的快樂。

  修行的過程是一種昏沈與掉舉的輪迴。當用功時,粗重的煩惱會愈來愈微細,若以念用功,就能去掉比較粗的煩惱,使定變得明顯。定的情況與昏沈、睡眠類似,心都靠近有分心。此時,可運用思來對治,思的意思就是意志,是精進的精髓,能去掉所有的不善法。

【八種斷行】(註一)

  《瑜伽師地論》提到成就三摩地的八種斷(勝)行,即信、欲、策勵、輕安、念、思、正知、捨。八種斷行可對治六種障礙,以信、欲、策勵、輕安對治懈怠;念對治失念,即對治忘記所緣的情況;思對治心沈下與無功用行;正知對治掉舉;捨對治有功用行。

  《清淨道論》中亦有對這八種對治法的分別解說。

(一)「信」的相是信、信任;作用是淨信;現狀是不玷污、不迷惑,因有信,所以不迷惑。而信也與定有關。信的近因有八種所緣,即佛、法、僧、過去五蘊、現在五蘊、未來五蘊、緣起及涅槃。《殊勝義註》裡將「信」比作英雄,好比有很多人要渡江,江中充滿危險,信能領導眾人渡江。信是第一個善心所,是所有善心法的基礎。在《俱舍論》中,對「信」的定義是宗教的愛(prema)(註二),生起的愛是一種善法欲,沒有信仰的愛是有貪欲的,而善法欲能對治懈怠。

(二)「欲」在北傳的阿毗達摩有四種分別:1.碰到對象的欲,2.不離開對象的欲,3.尋找所需要對象的欲,4.決定對象的欲。「欲」是尋找對象且不離開對象,所以探索對象、決定對象都屬欲。在修定的過程,「欲」非常重要,要有法欲,否則昏沈會變得明顯,在修習禪定上都需要此四種欲。

(三)「策勵」與精進相近。在北傳的註解中,策勵有四種方面:1.四正勤就像盔甲,防止不善法生起,2.不覺得難過,沒有惡作,3.不離開所緣,4.不覺得滿意,因自以為滿意時,修行會退步(註三)。

(四)「輕安」的說法,北傳與南傳有些不同。南傳阿毗達摩的說法中,輕安涵蓋的範圍較小。「輕安」可分為身輕安與心輕安二種,身輕安是指心所的輕安,心輕安則是指心的輕安。《清淨道論》中輕安的相是寂滅身心的不安;作用是破除身心的不安;現狀是身心的不顫動與清涼;以身心為近因。有輕安就沒有粗重的煩惱,所以所有的善心裡都有輕安。輕安又會與五種相近的心所(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練達性、正直性)同時生起,這五種心所也同樣有心、名身(kaya;相應心所整體)二種,故所有的善心也都包含這十二種輕安。北傳《俱舍論》對輕安的定義不同,範圍較廣,其定義即適業性、輕快性。獲得輕安最重要的條件是放鬆身心,有位法師曾問:「如何知道他人有禪定或無禪定?有修行或無修行?」我的看法是就看他的「相」,定的相就是輕安,禪定愈高,輕安愈明顯,所以,能以輕安來衡量禪定的功夫。

(五)「念」的定義是不忘失我們所修的善法,不讓心離開對象,念是修行的重要資糧。《清淨道論》說念的相是使心不離開所緣,例如葫蘆會隨水流擺盪漂浮,而念如水中的錨,能定住不動,「念」不讓心離開所緣(對象),心穩定地住在對象上。念亦如掌管國王財物的人,他與國王有密切的關係,每個星期都要向國王報告財物狀況。所以,「念」是不忘失對象或法,在修定時,不忘失業處;修觀時,不忘失自相、共相,讓所有的善法不忘失,《俱舍論》裡也有同樣的道理。而念的現狀是守護心與所緣,就三摩地來說,心與對象是在一起的,讓心的對象穩定而明顯,即是培養心的定力。「念」的近因是堅固的想或四念處、八種善知識。至於「念」為什麼能對治懈怠,那是因為念的意思是不放逸,所以念與懈怠不會同時存在。要成就所有的修行,不論是修止或修觀,「念」 非常重要,特別與四念處有關,因有念才會有穩定的相、作意。

(六)「思」是策勵,當對象不明顯時,對修行就會感到無聊、無趣,心就沒有力氣、沈下,即是昏沈,是一種無明,要用思(意志)與正知(了解、智慧)才能對治昏沈,當有智慧時就沒有無明。七覺支中的擇法、精進、喜覺支與思也有關係。尤其是擇法覺支,強調正思惟,它的精髓是尋,正思惟就是尋的意思。思如韁繩,拉我們的心朝向對象,所以思最重要的方面即運用在擇法覺支與精進覺支。

(七)「捨」,六種障礙中的有功用行(abhoga)是用過度努力專注於對象上,如果太用力,心很容易產生掉舉,這時要以「捨」來調適。此處的「捨」是指行捨的「捨」,而非受捨的「捨」,雖然行捨與受捨有密切的關係,但兩者不同。當不夠專注在對象,就是無功用行時,容易昏沈,應以「思」來調適。所以,有功用行、無功用行不算是煩惱,但卻可能會產生煩惱。

(八)「正知」,正知有四種,就是「行處正知」、「適宜正知」、「有益正知」和「無痴正知」。正知能對治六種障礙中的掉舉。

【九住心】(註四)

《瑜伽師地論》中,九住心說明三摩地從最初到最後的自在的過程。

(一)建立心在所緣上(sthapayati):初學者如果對修三摩地沒有經驗,必須先了解所緣,然後再安止心於所緣上,當所緣不明顯時,多半會落入昏沈。如果不了解對象,勉強作意,心還是不在對象上,而且昏沈會變得很明顯。

(二)放心跟所緣在一起(sajsthapayati):這時已大略知道對象,但還是模模糊糊的,雖能勉強地安止心在所緣上,但散亂還是比寂止的時間長。

(三)近住(upasthapayati):此時已能專注在對象上一段時間,寂止的時間比散亂長,但作意還不是非常任運自然地讓心在所緣的附近。在近住時,還是會丟掉對象,不過能覺知對象丟掉了,所以丟掉對象的時間不會很長,在上一個階段,失念的時間會很長。此時失念的時間已縮短許多。

(四)下住(avasthapayati):讓心穩定在所緣上,這個階段如果丟掉對象,能立刻知道,而且可以馬上處理,無須太過用力地勉強專注在對象上。這時,掉舉變得比較細,不過昏沈還是粗,作意會變得較任運自然。

(五)調順(damayati):是馴服的意思。專注於對象,就像用繩子將野生的小牛綁在柱子上,使牠安定下來,剛開始時,小牛會跑來跑去,漸漸地就會安住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心已能馴服粗的昏沈與掉舉,因已遠離粗的煩惱,剩下微細的昏沈與掉舉,樂會變得明顯。此時,要用正知來檢查,警覺喜樂的無常性,因為喜樂是靠所緣而生起,當對象不見時,它也會隨之不見,故不可執著。

(六)寂靜(wamayati):至此,心變得更敏感,作意變得任運自然。當對象改變時,馬上可以覺察,雖然也有其他的所緣,但不會干擾對所緣的作意。無聊、無力氣的感覺不再出現,自己能用功且持續不丟掉所緣。但在這一階段,太用力時,偶爾還是會出現掉舉,可是昏沈不會再出現。

(七)最極寂靜(vyupawamayati):警覺變得自然,無須太用力,掉舉也不再現起。

(八)專注一趣(ekoti karoti):已沒有昏沈、掉舉情況,能無間自然地作意,在最極寂靜時,還得用一點點努力來支持警覺,到專注一趣時,已不用努力,可以完全自然地作意。

(九)等持(samadhayati):即禪定的情況,沒有雜念,作意已能任運,禪定自在。

【十種安止善巧】(註五)

  《清淨道論》中提到十種安止善巧,可幫助禪修者生起安止定。

(一)令事物清淨:例如修剪指甲,讓身體、衣服、坐墊等乾淨,才能用功,因外在事物清淨,能使內心穩定清淨。

(二)使諸根平等而行道:五根要平衡,信與慧平衡,定與精進平衡,念包含於其中。如以七覺支來說,其與五根的道理一樣,屬於定的方面是定、捨、輕安覺支,慧的方面是擇法、精進和喜覺支。為什麼喜覺支屬於慧?因有智慧的人不會感到無聊、討厭。五根與七覺支一樣,都有定、慧這兩個部分,來克服所有的煩惱。

(三)於相善巧:即未能成就心一境性的相,使其成就善巧;已成就的相,持續修習善巧;已得修習於相,令守護善巧,使心穩定在所緣之相上。

(四)當策勵於心之時,即策勵於心:這非常重要,要知道什麼時候需要策勵心。昏沈接近定,如果昏沈明顯,一定要以慧調治,透過擇法、精進、喜覺支來對治。昏沈時,如果強調捨或輕安覺支,反而不容易處理昏沈的問題,因捨、輕安覺支屬於定,所以,應該強調慧,而非定。這即是策勵心,如此諸根才能平衡。

(五)當抑制於心之時,即抑制於心:這是說明當我們過度精進,會令心生起掉舉的情況,這時則要修習輕安、定、捨覺支以平衡之。在《雜阿含》一二四七經裡,佛陀說明修定的過程就像鍊金,要知道什麼時候加熱,什麼時候加水。在《清淨道論》裡亦引《雜阿含》七一四經加以說明,如果我們要滅大火,而在大火上加乾草或乾木頭,只會讓火燒得更旺盛,如果以小小火,想讓它燃燒起來,卻不加些木頭或草,那火很快就會熄滅。所以當掉舉的情況產生時,不要修擇法、精進、喜覺支,應修輕安、定、捨覺支才能對治掉舉,就好像要滅大火,不應再加入乾的草或木頭。

  修行的過程是從最粗到最細,在得到層次較高的定時,昏沈會變得明顯,此時要以精進、思去掉昏沈。當精進一段時間,因用過量的思,反而會造成心產生掉舉的情況,此時反而就要用輕安與定。思要與定、輕安在一起才能除去 掉舉。當去掉最粗的掉舉、昏沈時,心會變得比較平衡,但較細的煩惱還是存在,所以還會產生無聊、討厭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知道如何令自己的心喜悅。

(六)當喜悅於心之時,即喜悅於心:《清淨道論》中提到,當信心很弱時,可以用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等來令心生起喜樂。如思惟我是出家人,出家是為了解脫,令心生起出離,這都是幫助我們離開無聊感覺的方法。所以,要清楚地知道在十種安止善巧裡面,什麼時候當策勵心、抑制心、喜悅心。

(七)當捨心之時,即捨於心:此時禪定已經到達某一程度。《清淨道論》中有個譬喻,就像一匹良馬,馬夫不用鞭子,當馬看到鞭影自然就會跑。好的修行者也是如此。當我們的心愈來愈敏感,就能愈快發現昏沈或掉舉的現象。對修行過程的了解,也會愈來愈微細,這細微的了解是指對有功用行、無功用行情況的察覺,什麼時候當捨,什麼時候該給它一點點推力。

(八)遠離無等持的人:即遠離不曾在出離之道上精進的人,操作甚多事物而使心散亂的人。

(九)親近等持的人:即時時親近行在出離之道上且得定的人。

(十)傾心於彼:即讓自己傾心於定,尊重定,趨向定,往修定的方向邁進。

  《阿含經》中,佛陀曾以四種馬的譬喻來說明,我們剛開始修行時,就像一般的馬必須要打牠,直到流血,牠才會跑;當修行進步的時候,一打牠馬上跑;接著再進一步時,當鞭子碰到牠一點點的皮肉牠就跑;最高的修行,是看到鞭影,馬自然就會跑。如果有修行的智慧,能知道煩惱的過患,當看到煩惱的影子,就能很快地警覺與對治。所以,要知道八種斷行的次序,以及其與九住心與六種障礙之間相互的關係,才能了解這整個過程。

  好的修行者,信根隨時都在,不需要策勵,隨時也都會有輕安。依照阿毗達摩的說法,所有的善心都有信。去掉懈怠、失念,則我們的正知、念,就會愈來愈明顯,當正念變得明顯,對無功用行、有功用行的察覺,就會愈來愈敏銳,煩惱也就愈來愈不明顯,任何情況都能入禪定、修行。

【七種作意】

  《瑜伽師地論》有很多相關修習奢摩他的說明,多半是在三摩呬多地或聲聞地。我們以無著菩薩的七種作意的道理,幫助了解修習安般念的過程,它與《清淨道論》的九種知長出息、入息的方法也有些類似。除了七種作意以外,還有四種作意,也稱為四種專注(註六)。將七種作意與四種專注、九住心同時對照了解,對於奢摩他的修習會更清楚、更有幫助。

(一)了相作意:了解「相」非常重要,如果不了解所緣,則修行不會進步。

(二)勝解作意:了相作意與勝解作意可合稱為隨順作意,主要在培養穩定、任運地作意的過程。佛陀的功德中有一項是完全地禪定自在,因為佛陀的心能不斷地任運作意,完全不用勉強,所做的行為完全地自然、圓滿。所以,佛陀的止觀是完全地任運自在。

  隨順作意是先勉強安止心在所緣上,並了解所緣。初學者一定要先習慣安止心在所緣上,且了解所緣。如果曾經修習過禪定,便可以很快地經過這個過程,突破所有的問題;如果過去修習禪定的緣不明顯,則需要一段時間習慣了解對象、安止心在所緣上。由於不習慣了解所緣、安止心於所緣上,所以,開始先要勉強用力,強迫自己安止心在所緣。隨順作意屬於四種專注中的「強迫專注(力勵運轉作意)」。如果我們用勝解、決心、精進,安止心在所緣上,那麼對於所緣一定不會模糊,也才能遠離粗(下品)的煩惱。

(三)遠離作意:在這個階段,已經沒有需要刻意安止心在所緣上的問題。在了相作意與勝解作意的階段,時間多半是在打妄想。在遠離作意的階段,則心多半是已遠離煩惱,且留在所緣上的狀況,只是所遠離的是粗或細煩惱的差別。有雜念的時間,比在定中的時間短,煩惱會變得愈來愈細,在未得到禪定自在前,仍是會出現微細的煩惱,但它們不會造成心連續不斷地繫在所緣上的障礙。

(四)攝樂作意:此時已遠離粗的煩惱,細的煩惱變得明顯。所緣微細,則心微細,那麼息也會變得明顯。當息變得明顯,心自然更容易留在所緣上,煩惱自然又變得更細,這時就能夠遠離中品煩惱。

(五)觀察作意:觀察作意是《清淨道論》九種了知長出息、入息方法中「捨」的道理。如果繼續用功,觀察了解到息是無常的,而不執著在息,則自然能夠「捨」。這個息還不是禪定中的息,因為它是因所緣而生,所以是無常。若能做此觀察,不執著在息,而能夠「捨」,就可以去掉上品煩惱。

  第三遠離作意、第四攝樂作意、第五觀察作意可合稱為對治作意,屬於四種專注中的「有間專注(有間缺運轉作意)」。在有間專注的階段,雖然心已能持續專注在所緣上,不過有時會出現一些雜念或昏沈。

(六)加行究竟作意:若禪定中的作意是沒有間斷的,成為無間專注,此加行究竟就是「無間專注(無間缺運轉作意)」。所以,實現加行究竟作意,則此時無間專注即是在禪定中。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若要完全地禪定的自在、圓滿,則要修習這種作意,它是完全自然地作意,因已經習慣在禪定中。不過這種禪定還不完全自在,所以還不是任運的作意,因為第七種作意所成就的是羅漢的金剛定,仍無法持續不斷地任運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在四種專注中,屬於「任運專注(無功用運轉作意)」,即完全不用力氣、沒有努力,不用勉強的作意。但偶爾仍會有細細的雜念出現,禪定自在還不完全,只有佛陀才有完全地禪定自在。

  所有的心都有定,定是屬遍一切心心所。善心的定比不善心的定深,不善心也會有不正定。比方有些有大定力的印度仙人生氣時,也可以燒毀森林,使森林變成沙漠。定的力量很大,有正定才有樂。樂有兩種,善樂與不善樂。不善樂與五欲有關,雖然有欲貪也可以感到樂,但這是不善樂。如果是合理的作意,修善業,則可以感到善心的樂,沒有煩惱的樂。

  欲界近行定的樂比普通欲界善心的樂細,初禪的樂比欲界近行定的樂細得多,第二禪的樂比初禪的樂細得多,第三禪的樂比第二禪的樂細得多,第四禪的樂比第三禪的樂再細得多。初禪、第二禪的樂叫做「喜樂」,第三禪的樂叫做「安樂」,在第四禪裏面,雖然受是不苦不樂,還是有樂,第四禪的樂叫做「捨樂」。

  禪定是屬於善心的定,不是不善心的定,有禪定就有樂,若散亂、不安,則沒有樂。依阿毗達摩的說法,所有的不善心都有掉舉。不善心比較暗,善心比較亮。沒有力量、沒有智慧的善心,雖然是亮的,但不是很亮。心愈善愈亮,心愈善愈樂。滅受想定是無心定,「沒有心」只是說明而已,還是有心,不過那是什麼心,要自己體會。滅受想定中沒有受,但「沒有受」也只是語言的說明,不要執著在語言。

《Part3:成就修行的緣》

【四種條件】

  關於定的修行,依照《清淨道論》就是業處的修行,業是努力,處就是地方。你們要將心放在適合的地方,然後努力地修習。《清淨道論》中舉鐵匠鍊鐵時,以風箱吹火的譬喻,說明我們的身體就像風箱,心就像是努力,身跟心相互影響。所以,《俱舍論》或《瑜伽師地論》中解釋,止的修行就是勝解相,努力就是勝解,一定要努力,沒有努力就無法成功。但努力只是修行的一個條件,要成功,單靠努力還不夠,若沒有其他條件的成就,緊張會變得明顯。所以,佛說明修行的成就有四種條件:

(一)習慣:習慣性是很重要的條件,有習慣性才能成功。

(二)適當的精進:禪修中常有的問題是過與不及的精進或努力。精進太過,會出現緊張、掉舉;精進過少,又會出現昏沈。而修行障礙的輪迴,就是昏沈、掉舉的重複。精進調節適量達到平衡,才能修行成功,脫離修行的輪迴。

  《雜阿含經》中,曾提到二十億耳的故事。他是個富家子,父親是印度當時的大資本家,家裡非常富有,有很多佣人。二十億耳本身是個音樂家、藝術家,只是身體很虛弱。二十億耳在見到佛陀後,由於受到佛陀安詳的聲音、舉止所感動,決定追隨佛陀出家。出家以後,佛陀教導他業處修行。二十億耳非常用功,不睡覺,只是打坐、經行,甚至經行到腳底流血。雖然很用功,但他的緊張、掉舉卻愈來愈明顯,修行沒有成就,心就愈來愈不安,於是決定還俗。佛陀透過神通,知道二十億耳的想法及其修行過程,便來到二十億耳面前,問他:「如果琴弦太緊,琴聲好聽嗎?」「當然不好聽。」「如果太鬆,琴聲好聽嗎?」「也不好聽。」「弦必須要不緊不鬆,彈出來的聲音才會好聽。」二十億耳理解佛陀的意思後,依佛陀的教導來用功,當天他就成道了。所以恰當地運用努力、精進,是成就的第二條件。

(三)了解緣起法:緣起即是說沒有一個法可以單獨存在,修行要達到涅槃、真如,也不是單靠一個法就可以成就,要很多的法一起成就,佛法中常用三十七道品說明緣起的道理。只要我們修行的緣成熟,就可以成道,成阿羅漢乃至成佛。

  而成道最重要的條件是五根、五力、七覺支,我們要使所有的法統一在一起,也就是要以同一個目標統一所有的法。定的功能就是把所有的法聚集在一起,定在善心,就是把所有的善法聚在一起。如果它們沒有聚集在一起,就無法識知目標,所以要用智慧、定、精進、信、念,使所有的法統一在同一個目標。

(四)五根要平衡:信根與慧根要平衡,如果信根太強,沒有智慧,掉舉會變得明顯,心會擾動不安。定根與精進根要平衡,定和睡眠很像,睡眠時,我們的息變得很慢,身體也變得很安靜,在深定的時候,就像在睡眠。但睡眠時,心不敏感;而入定時,雖然身體很舒服,與睡眠很像,但心什麼都理解,很敏感,也因敏感,所以能夠開悟。由於定跟睡眠很相近,當修定開始進步時,會容易出現昏沈,如果不用精進根,就會落入昏沈,所以定與精進要平衡。

  如果已經進入禪定,就比較不容易昏沈,因為禪定的心很敏感,不易昏沈。只是在修定時,若還未深入禪定,而定才剛起步,又不夠精進時,那麼一定容易陷入昏沈。最重要的是念根,因有念,可以調和其他的根與覺支平衡。「念」是止與觀最重要的條件、資糧,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需要念。

【四種正知(明覺)】

  「正知」屬於智慧的範圍,在止觀過程所用的智慧叫正知。依照南傳的說法,正知可分為四種: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bba)、有益正知(satthaka-sampajabba)、適宜正知(sappaya-sampajabba)、無癡正知(asammoha-sampajabba)。

(一)行處正知:修觀時,行處正知是指不丟掉究竟法,行處(gocara)是境界的意思,也就是指對象。如果你們所修的是安般念,對象就是息的入出。修定特別重要的是以行處正知的智慧了解所緣、業處,令其明顯,不丟掉它。

(二)有益正知:修觀時,有益正知就是對於究竟法,要透過什麼方法、如何修習才能夠利益自己,如果是修止,利益自己便是不離開對象。所以,用什麼法來修行,如何利益自己不離開對象,繼續專注在對象上,就是有益正知。

(三)適宜正知:修觀時,是用方便繼續留在究竟法上;如果你們修止,適宜正知就是知道用什麼方便來使業處明顯,要用什麼方便法使不離開你們的所緣,sappaya就是方便的意思。

(四)無癡正知:修觀時,是觀察究竟法,而如實了知。就是對所緣不起無明、不模糊。以修止來說,正知非常重要,修觀也同樣需要正知。

  我們應了解止觀的智慧與正知有關。正知能對治掉舉,如果沒有智慧,就不能有正定。依照南傳的阿毗達摩所說,所有的不善心都有掉舉,要修善心就要用定與智慧,定與智慧愈發達,我們的善心就會愈發達。

 【修行是緣起法】

  修行是緣起法,可用很多的角度來說明、了解,所以同樣一個法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不應執著於一種說法。例如七覺支的「捨」代表智慧,但在修三摩地的過程中,捨與定有關,輕安、定、捨覺支一組,而擇法、精進、喜覺支一組,都屬於修三摩地的智慧,所以捨代表智慧,亦屬於定。修行是個過程,是緣起的,必須是很多法聚合而生。這種種的法都有它們的緣起,初學、老參、阿羅漢、佛的緣起也都不一樣。當修行的緣起改變,就會產生另一種情況,所以,不要執著任何一種說明的模型,透過模型,讓我們可以有較徹底的了解,這就是阿毗達摩的好處,不過,我們要透過智慧來使用模型,了解這些都是緣起法,不要執著它們。

 註釋:

註一:大正30,444a。
註二:「愛謂愛樂,體即是信。」(大正29,346c)。
註三:大正30,442c。
註四:另參見「云何名為九種心住?謂有比丘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大正30,450c-451a)。
註五:覺音著,葉均譯,《清淨道論》(高雄,正覺學會,1990初版)pp.129-135。
註六:「當知有四種作意。一力勵運轉作意、二有間缺運轉作意、三無間缺運轉作意、四無功用運轉作意。」(大正30,45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