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天(提婆)菩薩簡介

聖天(提婆)菩薩簡介

作者聖天菩薩,梵名阿扎雅提婆,勝嘎拉國(今斯里蘭卡)的王太子。《布頓佛教史》及《西藏古代佛教史》中說,菩薩從楞伽島中的蓮花化生,為當地國王所收養;漢傳佛教中諸論師依《提婆傳》也秉持類似的觀點。然今依《印度佛教史》及月稱菩薩在本論注釋中的記載,為胎生之王太子較為可信。

聖天論師宿具不共悲心與智慧,自幼即精研諸明處學術,顯示出非凡的特質。稍長,棄王位出家,依班智達瑪哈德哇受具足戒,學習三藏。後為朝禮各聖境,遊歷至南天竺吉祥山,值遇龍樹大士,時大士已值晚年,歎其器量淵弘,堪為正法城塹,即攝受為近住弟子,此於玄奘大師之《大唐西域記》第十卷中有記載。聖天一心依止龍樹大士,盡得顯密佛法之教授,及一切明處學術,成為善巧精通者,遂於南印度助師廣弘正法。

其時於印度北方,出現了一名為難勝黑者的外道,(有的譯外道名為「未沸」,藏語名之曰「麻柯」)。他通達外道一切典籍,並修大自在天有所成就,常依辯論術及神通力與諸內道論師作辯論。時內道論師無一能與其諍勝,於是多處寺廟遭到摧壞,眾多有情被引入他的教法中。難勝黑者的母親,是一虔誠的佛弟子,她多次力勸也未能阻止兒子的罪行,便想聲震天竺的那爛陀寺一定有具德聖士,能降伏自己的兒子,故攜子至那爛陀寺。然而寺中諸班智達與難勝黑者累日論戰,竟無一人能勝。寺僧只好在大嘿日嘎神像前陳設廣大供養,竭誠祈禱嘿日嘎聖尊賜予回天之力。其時,石像胸口現出一隻烏鴉,寺僧便將辯論詳情俱書於紙,繫之鴉頸,祈神鴉送往南方有大力之勝士,以迎請前來折伏外道。神鴉徑直飛至千里之外的吉祥山,將信交給龍樹大士,大士父子據信中所言,對外道宗義進行了周密辨析,但是當時無法決定究竟由誰去那爛陀寺對付外道。於是龍樹大士提議以辯論作抉擇,初由聖天模擬外道,與龍樹大士爭辯,大士竟未能摧伏外道;後由大士扮作外道,聖天論師代表內教,二位尊者完全投入地進行了激烈論辯,舌戰至高峰時,聖天論師竟然認為對方是真實的外道,脫下鞋子就打在對方頭上。當時龍樹大士說:「好了,你去與外道辯論,必定獲勝。但是,你以鞋底擊打師頭,以此原因,北上途中必然會遭違緣。」

遵照師囑,聖天論師立刻啟程,趕赴那爛陀寺,途中果然遭受違緣。原來聖天生來容貌端嚴,尤其是雙眸,靈潤含精,神采飛揚,超逾天人,以此他的母親為其取名聖天。當時人們非常欽羨,父母若得相貌端嚴之子,都要說:我的兒子容貌似提婆一般!聖天論師行至中途,在一棵大樹下歇息飲水時,大樹女神戀慕其眸,乞求施予,菩薩遂自剜一睛,布施給女神。女神大為感動,因而將摧破外道之策告訴了菩薩。菩薩依計尋得一瘋狂者、一隻貓與一瓶清油,攜至外道難勝黑者處。

時正值難勝黑者的母親已死,他正在依外道儀軌作水施,聖天論師問:「你在做什麼?」外道回答說:「我的母親墮在孤獨地獄裡,以此水施,願濟慰之。 」聖天論師即尋一根吉祥草,沾水向南挑灑,外道見狀也問:「你在做什麼呢?」答曰:「大士龍樹與我,在南天竺擁有一塊田地,現在遭到了旱災,想以此沃灌那塊田。」外道笑言:「你真愚癡,相隔如此之遙,以此小小草梗沾些微水滴,如何能及呢?」聖天論師正顏回駁道:「你尚能以一小杯水,熄滅八萬由旬之地獄烈火,我又何嘗不可以此澆灌區區千里之外的田地呢?」外道聞言無以作答。片刻後,外道了知他是南天竺聖天論師,欲來與自己辯論,便立刻作了準備。難勝黑者在辯論時有三種取勝對方的助緣,其一是有一辯才無礙之女班智達為助手,其二為一巧舌如簧無人能敵的鸚鵡,其三於辯論急難之時,大自在天會親自現身提示(或說由銅鏡中顯示而為外道解難)。

辯論開始時,彼此規定論辯三場,外道依常規先讓女班智達出辯,聖天論師便將所攜之瘋狂者出示,那位瘋子作出裸體等種種無理行為,使女班智達羞愧難當,無法論辯。繼後外道的鸚鵡上場欲參辯,聖天論師也出示所帶之貓,鸚鵡見貓瞪目呲齒,驚懼而遁。外道見狀,也不怯弱,仗大自在天可隨時幫助自己,親自出場與聖天論師辯論。聖天論師在辯論場所灑下清油,並點火焚起濃煙,大自在天嫌惡煙氣,不能現身。至此難勝黑者助緣皆斷,只有憑自力參辯,時外道譏諷說:「你只有一隻眼,如何能與我爭辯呢?」聖天論師慨然答言:「三眼威猛神,不能見真實,帝釋具千眼,亦不見真諦,伽那提婆我一目,能見三界之真實!」隨後以正法義使外道的一切諍論全部失敗。外道見辯論全盤告輸,便以飛行術騰入空中準備逃走,聖天論師警告他:「不要再往高處飛了,否則頭頂上的寶劍風輪,會斬斷你的頭!」外道半信半疑,拔下一根頭髮往上一舉,果然立斷,不由心生大怖畏而墮落於地。如是聖天論師將他徹底降伏,並以方便引入佛教,攝受加持。難勝黑者轉入內教後,聖天論師為他取名為巴俄,譯成漢文即聖勇。後來,聖勇成為精通五明和內外宗派的大師,造了許多論典,如《菩薩本生正法犍槌音論》、《本生鬘》、《示善道論》、《六波羅蜜攝頌》、《別解脫經本釋》等,此等論典在藏文的論藏中皆有收集。並且,聖勇大師還在其他方面為佛教做過許多有益的事業。

如今,雪域諸多智者所編的《藏漢大辭典》及一些史書中說難勝黑者即馬鳴大士。但在《紅史》、《布頓佛教史》及漢傳佛教的史料記載中,馬鳴大士是龍樹菩薩前兩代的住持教法者;另外《釋摩訶衍論》中亦曾列舉出六位馬鳴。難勝黑者與馬鳴大士可能並非一人,故而,我希望有志於此者重作全面的研究。

據《如意寶史》所載,聖天論師前世曾為世尊座下的嘎拉巴模比丘。當年世尊為他及其他幾位比丘轉法輪時,空中飛過一隻烏鴉,所遺糞穢落於佛的金身。世尊即時授記:「以此緣起,此烏鴉將來會成為一具力外道,毀壞佛教。」嘎拉巴模比丘聞言,心中發願:「此烏鴉毀壞世尊教法時,我一定降伏他。」以此願力成熟,當烏鴉轉世為難勝黑者毀壞佛教時,嘎拉巴模比丘果然出世降伏了他。

聖天論師是南瞻部洲六大莊嚴之一(其餘五莊嚴為龍樹、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其論著有《中觀四百論頌》、《中觀學中論》、《斷諍論》、《成就破妄如理因論》、《智慧心要集論》、《攝行明燈論》、《理智成就淨治心障論》等,在密宗方面也有多部著作。

關於聖天論師的果證功德,在《文殊根本續》中,世尊曾授記:「非聖名聖者,住於勝嘎拉,制止外道宗,遣除邪道咒。」很明確地說其為「非聖」,即尚未登地;然而在印度阿闍黎菩提賢所著的《智慧心要集論釋》中,說聖天乃八地菩薩;還有說聖天論師即生證得了佛位,因為在《攝行明燈論》中,聖天論師說自己已證得了無上瑜伽的「不共幻身」,如是按龍樹大士的觀點,得不共幻身者,即生可證得殊勝成就,聖天大士晚年也親口說過「去呀聖天去,光身赴淨剎」。這三種說法其實並不相違,聖天論師上半生為凡夫,然依龍樹大士之教授深入修持,得不共幻身成就,位住八地,最後證得佛位,這是可以成立的觀點。就像龍樹大士在經典中有多處授記:有的授記大士為一地聖者,有的授記為七地,有的授記於即生證入佛位,此亦無有矛盾,因各種授記,各自針對大士的早中晚年等不同時期。同樣,各種對聖天論師的授記評論也是如此,所以不會存有謬誤之處。

依其傳記,聖天論師著述《四百論》時,已近暮年,因而此論乃登地以上的聖者所著。諸後學者,對此應生猛厲信樂,專精習之。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www.zhibeifw.com/book/zhongguansblgs/00.htm


聖者龍樹菩薩略傳 ─ 雍增益西堅贊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聖者龍樹菩薩略傳 ─ 雍增益西堅贊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聖者龍樹菩薩略傳
雍增益西嘉燦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諸位大德都曾用「徹見甚深義之聖者龍樹菩薩」之美稱向尊者表示過由衷的讚歎!

聖者龍樹菩薩,是於過去無邊無量劫中發心,並於眾多無量大劫中精勤不斷地積累二資,又於不可言說的世間界中利益無量眾生,為了此間剎土佛法的興盛而應世化現的。

佛陀也曾親口授記過有關聖者龍樹菩薩降臨於此娑婆世界,並廣弘佛法的內容。

有關佛陀授記龍樹菩薩為此間剎土佛法之興旺而出世,並依照發心在佛陀示現涅槃,佛法趨於衰落的生死存亡之際,及時應化出世,並廣弘佛法的經過(,在眾多經續中都有所記載)。

關於發心的具體情形,在《大雲經》中描述道:「於無量無邊大劫之前,轉生為一號稱『大精進龍』之聖主大國王,並面謁龍燈如來。爾時,於龍燈如來座前以無量供品廣作供養,且抛灑一撮無價之寶並厲立宏願:於未來世釋迦如來教法沒落之時,吾將出家,三次發大法音,為正法而捨己之身壽。」經中的文字,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聖者當初)發心立誓於此剎振興佛法的經過。

遵照當初的發心,在本師大能仁釋迦佛住世期間,一位被譽為「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又譯離遮毗族,古代印度一氏族名)童子」也誕生於世,釋迦佛在如海般眾多的眷屬當中,極力稱歎這位童子的廣大功德,並預言道:在我涅槃後四百年之時,(他)將轉世為聖者龍樹且廣弘佛法。

《楞伽經》中云:「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於世宏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

《文殊根本續》云:「於吾滅度後,四百年之時,比丘龍出世,於教信且利,證得歡喜地,住世六百年。彼聖者修成,孔雀佛母(五部陀羅尼之一)咒,且通諸經論,無實甚深義。棄身離世後,往生極樂剎。最終決定得,正等覺果位。」

《金光明經》中也對「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予以了高度讚歎,並進一步指出,該童子也即後來的大聖者龍樹菩薩。

《入中論注疏》中引用《聖大雲經一萬二千頌》中的內容說道:「阿難,吾滅度後,滿四百年,此『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轉生為比丘,其名曰龍,廣弘我教法。後於極淨光世界成佛,號智源光。」

《大法鼓經》云:「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於大師滅度後,人壽八十歲,教法衰微時,轉生為名含大師德號之比丘,廣弘聖教,滿百歲後往生極樂世界。」

《時輪金剛後續》中,也對該大聖者利益正法及眾生的豐功偉績做過授記。

以上所列舉的,只是眾多授記中的代表而已。聖地印度的智者們一致公認:有關授記大聖者龍樹的經續多達百種。

至於大聖者龍樹的出生年月,從佛陀描述如來滅度後,受持佛教者們出世情形的正量語中便可一見分曉。

《悲華經》中云:「有問:如來滅度後,何人當受持正法?阿難,迦葉比丘與汝二人,當於四十餘年中受持吾之正教。」

正如此等授記所言,在佛陀示現涅槃之後,上座大迦葉、阿難尊者與上座優波離(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初次結集口誦律藏的上座,故說為持律第一)三者,將佛陀言說的所有三藏教義進行了結集。第一次結集不但抑制了正法在世間界的衰落,並且令佛法更加興旺昌盛。

其後,大迦葉尊者趨入涅槃,阿難尊者一如既往地護持正法長達四十年之久,並令正法越發興盛。自此依次直至大善見尊者之間的七代付法藏師(傳承釋迦牟尼教法的最初七代祖師:飲光【迦葉尊者】、慶喜【阿難尊者】、麻衣【奢搦迦尊者】、小護【近護】、有愧、黑色和大善見),都為正法的經久不衰、繁榮光大做出了不朽的功勛。

之後,正值佛陀滅度百年之際,以暴行比丘【又名毗舍離比丘】為首的眾多人等,肆無忌憚地鼓吹宣揚「如法(持有)金銀」等違背戒律的十非事。使白法方的天尊們不由得哀歎道:「佛法遭遇了重創啊!」並在極度的憂傷中哀號不已。悲號聲響徹了整個贍部洲、四大王天以及三十三天等上天界。

正當白法方的天尊們深陷憂愁哀傷境地而不能自拔之際,魑魅魍魎中卻此起彼伏地迴蕩著一片片歡聲笑語。

(於此危急關頭,)依照往昔的發心與願力,阿育王橫空出世。以其為施主,聚集上座耶舍等七百阿羅漢,勵力滅除邪說,以大悲善逝所宣之律藏為準則而進行了第二次結集。

此時,白法方的天尊們才心滿意足地發出了歡暢的笑聲。

隨著五濁惡世的來臨,眾生福報日漸衰退,與佛法戒律相抵觸的各種邪說大行其道,尤其是聲聞十八部的分裂,導致教內各派固持己見,紛爭不合現象比比皆是。大家都師心自用地認為:「只有自宗才是真理的持有者,其他宗派的見解都是愚癡荒謬之說。」

無休止的激烈爭鬥,蹉跎了寶貴的光陰,也使如理如法聞思戒律、專心致志修持禪定的修行者數量驟然陡減。

在聲聞乘的眾多學說言論中都公然宣稱:「大乘佛法並非佛所宣說!」隨著異端邪說的廣為流傳,佛法陷入了低迷的谷地。

以大悲世尊的發心與願力,終於使莫衷一是的人們得到並睹見《哲哲國王夢兆授記經》:「迦葉佛告曰:哲哲王,汝之夢兆乃釋迦佛教法歷程之先兆。」

關於哲哲國王的夢境,在《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中描述道:「於迦葉佛時,施主哲哲王偶感十夢:一者夢見有一象王從窗牖出,身雖得出,然尾為窗礙;二者夢見有一渴人井隨其後;三者夢見以一升珍珠貿易於等量沙塵;四者夢見栴檀香木與常木等值;五者夢見悅意園中華果茂盛,忽為他人不予而掠;六者夢見大香象為諸小象刁難;七者夢見有一獼猴身有糞穢,將其所染污於他眾;八者夢見猴王灌頂加冕大典;九者夢見整塊布匹,為十八人各各執奪,各人手中所獲均完整不破;十者夢見有多人眾聚集一處,互相鬥爭論競是非。

此等十夢令大王頗感憂患,生大怖畏。遂問於迦葉佛,佛言:『如所得夢非汝王有損。乃未來世中人壽百歲時,真實圓滿正等覺釋迦牟尼遺法中,不淨比丘弟子雖出家已,心猶貪著殿堂名利不能解脫,則為如王所夢有一象王從窗牖出,身雖得出,然尾為窗礙者所兆;如王所夢有一渴人井隨其後者,(是彼遺法中有諸比丘,)雖身居廟堂,然未聽受他人說法之兆;如王所夢以珍珠貿易沙塵者,是乃彼時聲聞諸眾為得飲食而與他人說法之兆;如王所夢栴檀香木與常木等值者,是乃彼時有諸聲聞諸眾,以佛經典,視同世間外道典籍之兆;如王所夢悅意園中華果茂盛,忽為盜匪所掠者,是乃彼時不習聽聞諸眾,以僧伽受用,施與諂媚諸在家眾之兆;如王所夢大香象為諸小象刁難者,(是彼遺法中)有諸惡性比丘,壓服彼等持戒有德比丘諸眾之兆;如王所夢有一獼猴身有糞穢,將其所染污於他眾者,是彼遺法中有諸破戒者,毀謗持戒有德比丘之兆;如王所夢見猴王灌頂加冕大典者,是彼遺法中愚癡無德比丘,反為僧中上首之兆;如王所夢整塊布匹,為十八人各各執奪,各人手中所獲均完整不破者,是乃釋迦佛教法分十八部,雖復如是而佛教法亦未破壞之兆;如王所夢有多人眾聚集一處互相鬥爭論競是非者,是釋迦遺法以互相爭鬥競辯而趨至隱沒之兆。』」

得見此經之後,聲聞十八部前嫌盡棄,進入了同心合力、攜手並肩的階段。他們終於明白:各教派之間,只是各自上座的方言有所不同,服飾打扮有細微差異而已。除此之外,在遵從佛陀訓導、精勤修持三學、成就解脫果位方面,是完全一致的。聞思修行之風又開始恢復,佛法也因此而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這就是世人所稱的第三次結集。

其後,佛教又逐漸趨向於衰落,特別是大乘佛教,更是呈徒有虛名、日薄西山之勢。在佛陀涅槃四百年之際,大聖主龍樹菩薩終於誕生於世。

龍樹菩薩的降生地,為印度南方的碑達巴。當時,一位當地的大婆羅門【龍樹菩薩之父】正苦於膝下無子。一天,他在夢中得到授記:如果向一百位婆羅門做法宴齋食,就會得到一個兒子。心急如焚的婆羅門趕緊照辦,不久,一個男童【龍樹菩薩】終於在期待的目光中出生了。

(令人掃興的是,)相士卻預言道:雖然嬰兒的面相很賢善,但他的壽命卻只有七天。(聽到這一消息,原本欣喜若狂的父母一下子被打入了冰窖。不知所措之際,他們連忙)向相士討教,希望能找到一個化解之方。(相士回答說:)「如果能向一百位婆羅門做法宴齋食,就會將壽命延至七個月;如果能向一百名比丘做法宴齋食,壽命就能增至七年。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辦法了。」(聽完相士的回答,)黔驢技窮的父母也只好遵循此策。

隨著七年期限的逼近,做父母的實在不能忍受眼睜睜地看見親生兒子的屍體出現在自己跟前,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遭遇。不得已,只好將(年幼的龍樹)和僕人逐出家門。

(主僕二人從此浪跡天涯,四海為家,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漂泊歷程,)他們先朝拜了羯沙流波坭(梵文譯音,意為空行,觀音菩薩一古化身立像),隨後又流落到那爛陀寺的羅睺羅門前。(歷經滄桑的龍樹心事重重,百感交集地)以婉轉悠揚、令人心碎的腔調唱起了吠陀經。(哀怨的誦經聲打動了)大婆羅門,他將菩薩童子請進了家中,並關切地詢問事情原委。

(龍樹菩薩)只得將自己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娓娓道出。(大婆羅門聽完後,出乎意料地回答說:)如果能夠出家,就能免遭此難。(山窮水盡的龍樹)連忙答應了將來出家的安排。

(大婆羅門羅睺羅)在壇城中授予(龍樹菩薩)無量壽佛摧伏死主灌頂,並囑咐他務必精進持誦密咒,特別是在第七年的最後一個晚上,更是要通宵達旦徹夜念誦。依此良策,終於使他擺脫了死主的圍困。

八歲那年,他削髮出家,不久便對一切世間學科,以及大小乘的所有經典通達無礙。

之後,他拜見了早已心灰意冷的父母。(意外的重逢,使二老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他又向大婆羅門請求,希望能將其餘的吉祥密集等眾多密法予以傳授。(一直對他暗中欣賞的)大婆羅門於是欣然將續部、耳傳竅訣及教誡傾囊相賜。

隨後,他又在親教師前得受近圓戒,法號具德比丘。尊者以這種勇於進取的方式,在那爛陀寺圓滿地聽受了三藏四續的所有傳承。最主要的是,由於歷世以來一直受到至尊文殊菩薩的攝受,尊者此生也在文殊菩薩化現成天子形象的智寶菩薩前恭聆了所有顯密勝法,並將本師釋迦牟尼佛於此世間宣說的一切顯密秘密奧義徹底了達於心。

此時,一場嚴重的飢荒正在四處蔓延,很多地方都呈現出一片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的悲涼景象。那爛陀寺僧眾們的生存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厄。(於此危急關頭,)長老羅睺羅賢任命龍樹菩薩擔當那爛陀寺安居執事的重任,令其負責僧眾們的飲食起居。

(受命於危難之際的)龍樹菩薩慷慨應命。他在寺廟中以點金劑將大量紅銅變為黃金,(並以此黃金)從無有飢荒的地區換回了稻穀、青稞等所有生活資具,使該寺僧眾在十二年的飢饉中沒有受到絲毫困擾。

隨著時間的推移,失毀戒律的行為日益猖獗,並開始遍布各地,佛教內部的律藏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嫉惡如仇的龍樹菩薩)不忍心(看到衰落場面的出現),於是將失壞戒律的數千僧人毫不容情地予以擯除,又為具緣諸眾廣為闡演三藏妙法,尤其是將律藏勝法作為彰揚重點。

有如當年世尊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敷演四諦妙法一般,當時的智者們,將龍樹菩薩三次出大妙法音中的第一次──興利除弊、激濁揚清,整治戒律衰敗之行,共稱為「戒律大法音」。

此時,魔王波旬出世,並化現成名為「行樂比丘」的僧人。他撰寫了大量污蔑詆毀大乘佛法的論典,使大乘佛教的見解與行為都面臨著極大的威脅。龍樹菩薩力挽狂瀾,將各種討伐邪說、遏惡揚善的理證廣為傳播,使荒謬邪見遭到了致命的迎頭痛擊,終致奄奄一息,甚而一蹶不振。

尊者乘勝追擊,又向各道各階層的具緣者廣宣三藏妙法。一次,有兩位少年也加入了聞法者的行列。(令人驚奇的是,)在他們周圍,彌漫著一股濃郁而沁人心脾的芬芳,及至尊者身前,香味忽然消失。(尊者)問其原委,兩位童子回答道:「我們是安止龍王的兒子,來到人間就需用果協喀檀香(馬拉雅山所產的一種白旃檀)護身。」(龍樹菩薩)又問道:「能給我一些這種檀香嗎?」(龍子回答道:)「待我們請示父王之後(,才能答覆於您)。」

隨後,(二位龍子趕緊返回龍宮)向龍王稟報。(龍王回答說:)「如果龍樹阿闍黎能光臨龍宮,我們將予以供奉。」

(得知龍王的條件之後,具有遠見卓識的)龍樹菩薩瞻矚到令龍界無量所化諸眾能培植善根,以及迎請《般若十萬頌》等經典的諸多必要,於是應邀前往龍宮。

以安止龍王等大力龍王為首的無數行善龍眾,在向尊者供養了數不勝數的供品之後,便抓住時機祈求傳法。

(諸龍之請正中尊者下懷,)龍樹菩薩因勢利導,向龍王及其眷屬細緻入微地解說了善妙佛法。(深感受益匪淺的)眾位龍王(捨不得尊者就此離去,)便極力挽留尊者能常駐龍宮。

(尊者)婉言相拒道:「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籌集修建千萬佛塔的檀香(此處藏文原文本為粘泥,在布頓仁波切所著的《佛教史大寶藏論》中也有『藥叉泥』之說,但結合上下文內容及其他資料,故改為檀香,望斟酌),以及迎請各類經函,實在沒有空閒久住龍宮。不過我可以答應你們,將來我一定會重返龍宮的。」

眾龍王(見勸說無效,遺憾之餘,)只好將大量檀香、《般若十萬頌》以及眾多《陀羅尼經》恭送於尊者,令其攜至人間。為了確保龍樹阿闍黎能再次光臨龍宮,諸龍王(心生一計,強烈)提出:「我們必須扣留經函後面的一小部分以作為質押。」

因為從龍宮迎請的《般若十萬頌》的《常啼菩薩品》及《勝法品》缺漏,所以(後人)便將《般若八千頌》的最後兩品,替換到《般若十萬頌》中,因此,廣略《般若經》最後兩品的內容是完全相同的。

(回到人間)之後,龍樹菩薩便利用從龍宮收集的珍貴檀香,建造了千萬佛塔等(各種所依)。因為這一切都得益於龍王的大力協助,所以,尊者從此便被世人尊稱為「龍樹菩薩【龍猛菩薩】」。

隨後,尊者又前往里喀惹(印度一地名,盛產甘蔗),並利用點金術之所得廣作布施。一對婆羅門老夫婦因得到大量(尊者)恩賜的黃金,而生起了無與倫比的信心,老婆羅門自願擔當起侍從的職責,並在尊者前聞聽了佛法,死後轉生為後來赫赫有名的大阿闍黎──龍菩提。

在龍樹菩薩的帶領下,星星點點的佛塔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一次,正當他準備將一塊酷似鈴鐺的岩石變為黃金,一位度母化現的老婦人語重心長地提醒道:「只有修持佛法,才是事關重大的要舉。你應當到吉祥山去修行。」(為了表達感激之情,)他在當地恭造了《度母修法儀軌》。

之後,龍樹阿闍黎在印度中土六大城市的所有主要方位,又興建了不勝枚舉的佛殿、佛塔。並為演說佛法的各大上師修建了眾多供養處。

他還為感召而至的贍部洲大多數希求趨入佛法,並尋求法義者廣賜深妙法義,特別是佛陀親口所宣的那段教言:「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猶如甘露法性吾已得,為誰宣說亦不可證悟,故當無言安住寂林中。」

因為世人極難徹底領會《般若經》之珍寶法義──實相空性,真實無謬的通達者絕無僅有。大多數人在聽到此理後都驚恐不已,繼而棄置不理。有的人雖然生起了信解,卻將無有自性之義執著為單空,從而墮入了斷邊。

但是,如果不能曉悟空性之義,就無法行進於解脫與證達一切智智之道。(龍樹菩薩)意識到這點後,為大悲心所驅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令世人)通曉諸法實相均為緣起,在勝義中絲毫自性也不可成立,在名言中黑白業果無爽不欺,但二者之間卻並不相違的中觀賢妙道之大法音。

以「不生亦不滅…… 能說是因緣」等偈頌為內容,尊者撰寫了《中觀根本智慧論頌》及其支分──其他理集諸論【中觀六論】。如實地將往昔世尊在靈鷲山賜演的《般若經》珍寶法義,在贍部洲大力彰顯,昭然示眾,再一次發出了大乘妙法之音。智者們一致公認這次壯舉,為大聖者龍樹菩薩於贍部洲所發三次大法音中的「第二次出大法音」。

考慮到更多所化諸眾的利益,尊者決定起身前往北俱盧洲。途中偶遇一名孩童,尊者因孩童的「則達嘎」手紋,而授記此孩童將成為國王,隨後又繼續上路趕往北俱盧洲。

到達目的地後,尊者將衣服掛在衣杆上,然後開始沐浴。當他人準備將衣服取走時,尊者一反常態地高聲疾呼:「那是我的!」不明就裡的當地人便因此而將尊者稱為「我所者」。

當北俱盧洲調化眾生的事業圓滿,尊者重返故土之時,曾被尊者授記將掌管王位的孩童已經成為了一名國王【樂行王】。尊者於是在樂行國王的供養殿中居住了三年,並盡心竭力地廣弘精妙佛法。

遵循至尊度母的指點,尊者去往南方的吉祥山。在當地,他主修精髓妙法,並為以大弟子聖天、佛護等眾多受持佛法大德為主的無邊無量之人與非人眾生,精勤不倦地惠賜了深廣妙法。一如佛陀再次親臨人間一般,使正法更加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為了令佛法永不衰落、恆常住世,尊者在金剛座建造了石網欄(依照印度的風俗,建造石網欄可以起防止大象的侵擾,起護衛的作用。至今,在金剛座仍可看到許多石網欄廢墟。據《印度佛教史》記載:「金剛座的菩提樹遭受大象損害時,在菩提樹背後立兩塊石碑,因而多年無事。以後又被損害,在石碑上各立一手執棍棒的摩訶迦羅騎獅像,多年出生饒益。又被損害,於是周圍用石格子圍繞起來,外面建立一百零八座有神像的塔」)與多達幾百座的佛塔,還對吉祥米積塔(《紅史》注釋中說道:「吉祥米積塔,為印度東方靠近緬甸的林參城中心的一座佛塔。建造了圍牆。」此廢墟至今尚在。據《印度佛教史》記載:「…… 給吉祥米積的塔建立圍牆,圍牆內建立一百零八座佛殿。」由此可見,龍樹菩薩當年所做的裝飾,主要是修建圍牆和佛殿)進行了裝飾,又為諸位僧眾修建了為數可觀的經堂。並囑託馬哈嘎拉等護法承擔起(守護正法的)事業,督促贊札嘎、增祿天母等諸位財神,務必恭敬承侍供養護持正法的諸位大德及其眷屬,以各種方式促進了正法的進一步繁榮興旺。

尊者後半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在南方吉祥山如同世尊重返人間一般廣轉顯密之輪上面。特別因撰著《讚法界論》等論著,而被人們共稱為「第三次出大法音」。猶如佛陀當年三轉法輪一樣,將無以數計的所化之眾引入了大乘之道,使佛陀演說的了義經典之義穩如泰山、堅如磐石,不為他人所摧。

為了後世所調諸眾的利益,尊者在一生中撰寫了數目驚人的闡釋三藏四續密意之論典,包括以理證之道宣說趨入佛法圓滿精華大乘道之圓滿菩提道次第的《中觀寶鬘論》、以教證而建立此道的《經集論》、結合道次第精要與佛陀教言的《稻稈經釋》、包括《讚至尊了義文殊》等在內的《讚頌集》、《密集略修》、《經部修法集錦》、《菩提心釋》、《圓滿次第之五次第論》、《中觀根本慧論頌》、《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七十空性論》、《迴諍論》、《親友書》、《百智論》、《令眾生愉悅之十一頌》、《八粗墮》、《普賢行願品合併本釋》、《夢境如意寶語》、《布施語》、《出世語》、《八加行》、《智樹論》、《規範論》、《養生篇》等闡釋經續密意的論典,另外還有《顯密道次第》、《四續本尊修法》等異彩紛呈、不拘一格的論著。

龍樹菩薩的此等壯舉,使佛法越發興盛,也使魔王波旬及其眷屬火冒三丈、嫉妒萬分,甚至到了不堪忍受的境地。他想不出其他高招,只好鑽入樂行王后的胎腹中(伺機作惡)。不久王后臨產,生下一名為「具力」的太子。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具力太子在優越的環境中一天天長大了。一天,)母后將一件世間珍稀難得的無縫衣贈予(愛子,太子告訴母后:)「我現在先把它收藏起來,等到有朝一日我繼位登基、治理江山之時再穿它。」母后無奈地告訴兒子:「你的父王與龍樹阿闍黎已經成就了等壽金丹術,在阿闍黎沒有圓寂之前,你父王是不會死去的。你這輩子恐怕沒有希望繼位執政了。」

(母后的一席話,使)具力太子生起了極大的憂傷,他抑制不住內心的失望,禁不住悲從中來、號啕大哭。母后連忙安慰道:「你用不著哭泣,(我倒有一個主意。)因為阿闍黎是一位安住於廣大菩薩行境界的菩薩,如果你向他索要頭顱,他必定會慨然施予的。(如果他圓寂,)你的父王也會因此而命終。這樣一來,你就可以穩坐王位了。」

(聽完母后的「高見」,具力太子躊躇滿志、躍躍欲試,)他迫不及待地趕到龍樹菩薩身前,提出了索要頭顱的要求。

大聖者龍樹菩薩思索到:「大悲世尊在因地時,也曾行持過布施頭顱等菩薩難行。我也應當如此追循佛陀的足跡,繼承佛陀的事業。為了懾服魔王波旬,為了利益後代眾生,為了諸大佛子能生起勇氣,我應當行此布施。」想到這裡,尊者爽快地答應了索要頭顱的要求。

(王子喜不自禁,立刻揮起)寶劍向尊者的頭顱砍去,然而頭顱卻並沒有被砍掉。尊者和藹地向目瞪口呆的王子解釋道:「往昔我在刈割茅草時,曾割斷過一隻小蟲的脖頸,因為這個罪過,所以用吉祥草便可以砍斷我的頭顱。」王子遵言而行,果然如願割斷了尊者的頭顱。

此時,只見殷紅的鮮血化為了白色的乳汁,龍樹菩薩的頭顱吟出了振聾發聵的一段自白:「我今往生極樂剎,將來亦入此身體。」

王子擔心頭顱會重新復原,便將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因為龍樹菩薩已成就了金丹術,所以其法體與頭顱都化為了頑石。(令人驚訝的是,法體與頭顱)不但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風化,而且因歲月的遞增,二者之間的距離也在一步步縮短。等到將來重新復合之時,(復合後的新法體)就會像龍樹菩薩住於塵世一般,對眾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因為大尊者龍樹菩薩長久以來獲得了登地菩薩的自在成就,才能在布施頭顱時,做到臨危不懼、歡天喜地。這一切,也是在向世人宣告尊者的得地之相。

《入中論》云:「且如佛子聞求施,思維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正如在得地之後,布施頭顱不但不會有痛苦,而且會生起超勝於比丘一禪等持的歡喜與大樂的說法一樣,龍樹菩薩已經獲得登地果位的成就,是在佛經中已經明示,世人也是有口皆碑的。

其共同部分的示現,是在吉祥山修持長達兩百年,地道功德輾轉增上,最終獲得了共稱的七地果位。

在得到一地果位之後,即能獲得於一百個世間界中化身為一百位祖師,並同時於一百位佛陀前化為一百尊身體聆聽佛法等十二種一百功德。

因為此等功德在獲得二地果位之後,更會往上遞增。由此可想而知,尊者所擁有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關於尊者的不共同示現,在《明炬論》中描述道:「大阿闍黎龍樹菩薩在獲證真如法義後,於世間界暢演各別自證金剛持之大等持。既擁有超離於人天之安樂,擁有超離於外道、聲聞以及緣覺的禪定與等持之安樂,也獲得了遠離生滅的具有一切殊勝的如來之身。其身見而無厭,並具有十力以及十無畏等佛之功德嚴飾,前往極樂剎土,以擁有八種功德自在而住於世。」以上內容說明,龍樹菩薩此生依靠密集之道,已經現證了雙運金剛持的果位。

大聖者龍樹菩薩還培養了舉不勝舉、出類拔萃,對佛陀所宣說的了義不了義之八萬四千法門,在以無垢理證善加辨析之後,能夠受持與弘揚準確判別佛陀密意旨要的持法意子。其中公認的有四名意子與三名近意子,一共為七名主要弟子。

龍樹菩薩的四位意子分別為:親覲文殊菩薩的釋迦莫札、謁見度母的那嘎博得、獲證八地果位的聖天論師、目睹過觀音菩薩金顏的瑪當嘎巴。三位近意子分別為:佛護論師、清辯論師與馬鳴論師。

諸大弟子中不可抗衡、無與倫比的,當數聖天論師。聖天論師(在一生中)撰寫了大量無有稍許錯謬之垢、如理抉擇龍樹菩薩密意的顯密論典。他依照龍樹菩薩的意趣,撰著了闡述引導世人趨入甚深廣大道次第之圓滿無垢理證之道的《中觀四百論》、宣說以密集金剛為主的兩種無上道次第之究竟密要的《攝行燈論》以及指不勝屈的其他論典。

聖地印度的智者們,都心悅誠服地將被譽為「龍樹阿闍黎父子」的龍樹菩薩與聖天論師,共稱為一切智智的量士夫。往昔的中觀論師們,都將這兩位阿闍黎的論著,恭稱為「母中觀」,以作為(一切中觀見解的)究竟源泉。

關於釋迦莫札阿闍黎,有這樣一種傳說:《圓滿次第之五次第論》中的前兩部分,是龍樹菩薩恩准該尊者寫成的。雖然尊者的其他論著已經流失,但這位阿闍黎為眾多有緣者廣弘龍樹菩薩善妙主張(的事蹟,必將傳頌千古、流芳百世)。

所謂「那嘎博得」,也就是指龍菩提阿闍黎。他依靠龍樹菩薩的竅訣,成就了金剛虹身。尊者居於吉祥山等修行處,攝受了無以數計的空行勇士、空行母及有緣人。據尊者的傳記記載:在噶當派前期,這位阿闍黎(化為幻化身),親自為噶當派的眾多大善知識,傳授了大量竅訣與教誡。

大成就者秋多吉【法金剛】曾三番五次與(該尊者)會晤,共同商議有關金剛乘的教言。在四世班禪洛桑卻吉嘉燦((1567-1662),譯言善慧法幢。為四世達賴和五世達賴喇嘛近圓戒師,札什倫布、色拉、哲蚌三寺寺主。1645年,受固始汗封為「班禪博克多」稱號;1647年,又受清順治帝封為「金剛上師」名號。後被追認為第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為札什倫布寺和合塔竣工開光之時,龍菩提阿闍黎與大成就者秋多吉雙雙降臨,並肩居於塔頂為佛塔開光,還向班禪洛桑卻吉嘉燦賜傳了竅訣與教誡。該位阿闍黎還撰寫了《密集壇城儀軌》,包含《直指三身道用》在內超凡絕倫的《安立次第》,以及浩如煙海的其他著作。

瑪當嘎巴是將龍樹菩薩的耳傳竅訣圓滿授予大成就者帝洛巴的接力者。此外,尊者還為五湖四海的有緣者鞠躬盡瘁地闡顯了甚深妙法。

佛護阿闍黎出生於(印度)南方丹巴拉境內的昂巴則瓦【意即天鵝嬉戲】。趨入佛門後,尊者毅然出家並受持近圓戒。通過廢寢忘食地修學三藏四續,終於使他圓滿地通達了自他宗派如海般浩瀚寬廣的見解。

在依止龍樹菩薩足下後,他又如飢似渴地聆聽了深廣無垠的各種顯密要訣。經過黽勉精勤地修習,真實修成了至尊文殊菩薩本尊。以道次第的行持,最終抵達了至高無上的巔峰之位。

為了使佛教能夠蓬勃發展,他將龍樹菩薩的甚深密意──究竟深奧的緣起之理,以千變萬化、不拘形式的生動道理進行揭示,為世人寫出了驚世駭俗的《中觀根本慧論釋》,也即為眾人所稱道的《佛護中論釋》。在所有解釋《中論》的論典中,此論如同寶幢之頂般顯得極為不同凡響。包括月稱菩薩與至尊宗喀巴大師,都異口同聲地對其讚不絕口。此外,該阿闍黎還撰寫了種類繁多的闡釋顯密奧義的論典。

清辨論師則是為了昭示甚深中觀之道,而特意化現為龍樹菩薩之首要弟子形象的。至於這位大聖者是須菩提(也即善現。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為解空第一)化身的說法,已經是舉世公認、無可非議的事實。該阿闍黎為了彰顯龍樹菩薩之善妙主張,撰寫了闡釋《中論》含義的《般若燈論》,另外還撰著了五花八門的其他論著。

《般若燈論》的誕生,首創了中觀自續派的見解。(提出這種被認為是不究竟見解的原因,)完全是因為龍樹菩薩詮釋佛陀密意的中觀究竟之見極難證達,為了逐步引導所調諸眾,給(彼等)提供一種領悟的手段而採用的善巧方便。(該傳記中有關馬鳴論師的內容遺缺,此處作一補充。馬鳴論師,為古印度四大士之一。佛滅度後約六百年,生於西印度。父親獅子密是大名醫,母親名為寶成。自幼學習婆羅門四吠陀經、四吠陀支、四吠陀節及六業等,又隨父學醫。信奉異教,精通有常之論,曾駁倒西印度佛教學者,使之改信異教以毀佛法。之後遊歷至南印度,與龍樹菩薩弟子聖天論師辯論內外之宗,終因敗負而該信佛教,為龍樹師弟弟子,精通內學及諸異教詩韻之學,更名三寶僕從。著《佛本生行傳一百八讚》,以懺破佛之業;因馬解其語,故號馬鳴。另著有《醫學八支大論》、《入八之論》、《八支集要自注》等眾多著作。)

龍樹菩薩住於人間長達六百年之久,在世期間為佛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他一生的前、中、後三個階段,層出不窮地栽培出了遍布四海的弟子。其中晚年的所有主要持法弟子中,堪稱頂飾的當數月稱阿闍黎。

據往昔的佛教歷史記載:在龍樹菩薩前往極樂剎土之際,曾感慨萬分地說道:「關門弟子乃月稱,終結之法說無生。」至於這位尊者【月稱菩薩】如何在佛教領域大顯身手的情形,下文將詳細地為諸位和盤托出。

龍樹菩薩在六百年中,忠心耿耿地護持正法。據說,一旦將來其法身與頭顱重新拼合以後,尊者還將為贍部洲眾生的利益進一步做出貢獻。最終於極淨光世界圓證佛果,號智源光如來。

因此,希求修持菩提道次第的諸眾,應當至誠祈禱聖者龍樹菩薩,嚴格奉守尊者的教誨:從依止具相善知識直至獲得雙運佛果之間,為獲取於顯密圓滿道之定解,以教證理證,而以巨大之精進勇猛不斷地修持!

 

以上文字節選自雍增益西嘉燦撰寫的《菩提道次第傳承上師傳》。

             甲申年四月初十譯於喇榮

頂禮大聖者怙主龍樹菩薩摩訶薩!


噶舉-密勒日巴《三釘歌》 開示


《三釘歌》 開示: 創古仁波切,堪布羅卓丹傑翻譯
開示: 創古仁波切,堪布羅卓丹傑翻譯
地點: 香港觀塘創古密宗佛教中心
時間: 2006年4月19日

密勒日巴尊者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尊者感受輪迴之苦,因此開始修持佛法,尋找具德上師,這是生起殊勝出離心的第一階段。之後,尊者精進修持正法,在山中閉關,這是生起殊勝覺證的第二階段。之後,尊者生起信心與證悟後,利益眾生,開示佛法,神通自在,令不信者生信,有信心者更精進修持佛法,這是第三階段。

一般來說,我們的修持經歷也大致如此,在經驗到輪迴痛苦之後,就會清楚知道需要修持佛法的原因,開始修持,慢慢地從痛苦、恐懼、輪迴的情況中解脫出來。而今天的道歌《三釘歌》是尊者生平第三個階段時唱出的道歌。

《三釘歌》

祈請上師賜加持,令我法爾能常行,如尊示範見、行、修。見之精髓有三要,修之精髓具三要,行之精髓亦有三,果之精華三訣攝:

外顯諸境皆是心,心即明顯之體性;    
明體無相無可執,妄念解脫於法身;
明覺安住於樂體,無整寬坦舒鬆定;    
十善法性力中增,十惡法爾自性盡;
明空無需諸對治,涅槃離心無可證;
輪迴斷心無可斷,自心是佛永決定;
三要攝內成一要,此即法性本來空;    
惟師能令悟此要,繁行多求終無益;
悟卻俱生即到家 。

尊者離開上師馬爾巴之後,就按照上師的授記,陸續到岡底斯山、芒境吉祥山、尼泊爾藥磨雪山等各個聖地禪修,生起殊勝證悟,利益眾生。

《三釘歌》是尊者在尼泊爾的藥磨雪山時所唱,初到當地時,山神前來晉見尊者、供養、請法。五位當地居民向尊者請法,而生起極大信心,也生起覺受。並供養尊者一個金製的曼達,請求尊者開示見、修、行之精要修法。尊者說:「你們修持佛法,生起覺受,真的很好。但是我不需要金的曼達,你們留著作為修持時的資糧吧。」接著唱出《三釘歌》。

此首道歌明示出佛法的見、修、行、果,極為重要。「見」說明修持佛法的根本。「修」說明修持佛法的方法。「行」說明修持時身、口、意三門需要具備的行為。「果」說明透過修持將會得到的結果。

佛法深刻、條理的義理與修持次第,透過這首道歌全都闡述了出來。這些正確的知見對我們尤其重要,因為現代有很多不太正確的訊息與觀念,例如電影中形容的成就者與神佛的介紹,認為作了壞事沒關係,透過神力加持,一切痛苦即可消除。如果看了這些節目,會對佛法生起錯誤的認知─以為只要祈求佛菩薩、祈求成就者,他們就會示現神通,就算自己作了壞事,也沒關係─這是不如法的思想,是邪見。因此了解佛法正確的見、修、行、果非常的重要。

一般來說,如法的節目是很好的,能讓人生起信心與歡喜。但如果是具備錯誤見解、修持與行為的節目,會混淆弟子們的修持與思惟。因此,這首道歌清楚解釋了佛法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見、修、行、果。其中每一個都分三部分說明,因此共有十二個要點。尊者的道歌具有善巧、清晰、易懂的特點。各位如果能夠了解並記憶這些要點,是非常重要的。

祈請上師賜加持,令我法爾能常行,如尊示範見、行、修。見之精髓有三要,修之精髓具三要,行之精髓亦有三,果之精華三訣攝:


所謂見,即是告訴我們道[4]的本質與情況。一般來說,見分為兩種:首先,透過聞思修的次第修持,按照古代大德的教授:「如法作聞思,修持自然成。」告訴我們要次第作聞、思、修的修持。其中聞、思的見,指的是「比量[5]的見」,即是透過思惟分析而得到的知識上的理解。第二種見是修的見,如過去成就者透過修持,生起殊勝證悟,之後將此殊勝的證悟介紹闡述出來,這被稱為「現前的見」。

所謂比量的見,如同《心經》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眼耳鼻舌身意」 等確立空性的義理。在思惟分析過後,我們會理解空性的道理,而生起確定的信心。之後依此信心再進行禪修,但是這會比較困難(時間較久)。

因此在金剛乘,尤其是馬爾巴與密勒日巴傳承的禪修口訣──大手印的法門,就不是運用比量、推論的方式,而是現前、直觀自心,如此較容易認識自心的空性本質。這裡的空性並非空空、什麼都沒有,空性的本質同時具有明晰本智之相。如此直觀自心的見被稱為現前見。而此首道歌不是比量的見,而是開示現前的見。

【外顯諸境皆是心】
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修持佛法、修持禪定。那麼為什麼如此做了之後,就能離苦得樂呢?第一個原因是外顯諸境皆是心。平時我們會覺得外在的東西比較重要,而覺得內心不太重要;但是事實上,外在的東西,只是一些物質而已,沒有什麼特別。而我們一切的感受,如煩惱、妄念的感受從何而生呢?是從內心生起的,因此,外在物質並不重要,內心才重要。因此外顯諸境皆是心,說明一切苦樂、好惡的感受都是依靠內心產生的。

【心即明顯之體性】
接下來第二個原因談到,心到底是什麼呢?首先心不是一個實體,心即明顯之體性─心是顯明,知曉。佛學中對於心的定義是:顯明、覺知。

【明體無相無可執 】
先前兩句(外顯諸境皆是心,心即明顯之體性)說明內心比外境重要與內心具有顯明、知曉的本質。更進一步地觀察時會發現,這樣一個明顯覺知的心,除了能知、能觀之外,心的本質卻是空性、毫無實質可言,因此說無相無可執。因此,無論任何妄念、煩惱或好惡的感受,其實對自心都不會有任何傷害,因為心的本質是空性。所以佛陀說:「無色聲香味觸法」。確定了萬法為空性的道理,了悟此點,就能解脫煩惱與逆緣。以上尊者透過三個理由解說見的要點。



見解部分談到:萬象唯心,心體為明,心性本空三個部分。雖然知道見解的要點是這三個,但是對於實際的經驗卻沒有太大幫助。因此如何才能對經驗有幫助呢?這就需要修持了。雖然理論上我們知道見解的實相是如此,但是,無始以來我們習慣錯誤的──執著一切實有的思惟,因此產生各種幻象。那麼如何才能遠離這些幻象呢?這就需要養成正確的習慣來修持了。

【妄念解脫於法身】
雖然見的實相為空性,但是善、惡、喜歡、不喜歡的分別念頭依舊紛飛,這對於覺受的生起會產生障礙;雖然如此,但是妄念就如同波浪,它的確會出生、會顯現,然其本質卻無可執。如果我們直觀妄念的本質時,就能解脫於空性,即是解脫於法身。妄念生起時,無須阻斷,也不要跟隨,而是直觀妄念的本質,證知他的空性,這就稱為解脫於法身。

在尊者的另一首道歌中,一位弟子請示尊者說:「妄念生時該如何?」尊者答:「妄念即是心的遊戲變化,例如大海的波浪,雖然會出生,但其本質與大海無別。同樣,妄念本質為空性,所以如果直觀妄念的本質,那麼妄念自然就會平息。」

【明覺安住於樂體】
當一切妄念消散之後,是不是變得黑黑一片、什麼都沒有了呢?不會的,因為心的明分是不會被遮斷的,覺性是明明朗朗的(明覺),住於樂體中。

【無整寬坦舒鬆定 】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安住於無念與明覺呢?就需無整寬坦舒鬆定:不希求變得更好,也無需害怕惡念的生起,而能夠無整、寬坦的安住於妄念的本質中的話,如此才是正確的禪修。以上即是禪修的三個要點。



接下來談到行的要點。當我們具有禪修經驗後,同時需要練習清淨的行持──即是行善、止惡、證悟心性─三個要點。

【十善法性力中增 】
我們要如何行善呢?首先了解心的實相,實際禪修,證悟心的本質為空性,煩惱自然能夠解脫,那麼各種善行自然就會清淨。

【十惡法爾自性盡 】
善行清淨,惡行自然也會得到清淨;善行自然增長,惡行自然清淨。

【明空無需諸對治 】
這時的行善,不是刻意造作而成,同樣也不需刻意用對治法去消除惡行。



【涅槃離心無可證】
所謂證得究竟涅槃的果位,並不是說丟下這裡而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亦不是得到、成就了一個新的東西。

【輪迴斷心無可斷】
所謂證得涅槃是不是指捨棄、丟下這個輪迴而到另一個地方去呢?不是的。

【自心是佛永決定】
因為自心的不淨、迷惑,所以在輪迴中不斷流轉;若清淨了,即是成就佛果。這是自心要確定的。這即是果位的三釘。

【三要攝內成一要,此即法性本來空】
見解中有三個要點,其中最重要的要點即是法性本來空─萬法本質為空性,沒有真實存在。同樣在修與行的各個要點當中,從勝義諦來講,最根本的也即是「法性本來空」的這個要點。果位談到「自心是佛永決定」,也就是法性本來空的要義。

【惟師能令悟此要。繁行多求終無益,悟卻俱生即到家】
法性本來空的要義,無法透過繁行多求的理論與思惟而得到,唯有實際禪修體驗才能得。我適所說諸訣要,實為修行之法寶,由我證境所流出,汝等珍重善受持。以上要訣是修持正法的法寶,由尊者的證悟境中所流出,諸位弟子你們要好好依照修持,證得果實。

文章:節錄自化育資訊網


佛教條目舉隅與資源連結

佛教介紹
   A.佛教記載
       1佛陀故事
   C.小乘
    1有部和經部
    2別解脫戒統
   D.大乘
    1.    唯識和中觀
    2.    菩薩戒傳承
    E.金剛乘
    1.外內密法分別
    1.舊新密法分別   
    F.佛經結集
       1.小乘三結集
    2.大乘結集
    3.金剛乘結集

藏藏佛教介紹
1.   寧瑪派
2.   噶當派
3.   薩迦派
4.   噶舉派
5.   格魯派
6.   香巴噶舉
7.   覺囊派
8.   希杰派
9.   三金剛近修派

寧瑪派寺院
1.   六大主寺─噶陀寺
2.   六大主寺─多傑扎寺
3.   六大主寺─敏珠林寺
4.   六大主寺─白玉寺
5.   六大主寺─佐欽寺
6.   六大主寺─雪謙寺
7.   喇榮五明佛學院
8.   輪多五明佛學院

龍欽寧體傳承
A如來密意傳
B持明表示傳
    1.非人持明傳
    2.非人和人類持明傳
C補特迦羅耳傳
    A.瑪哈瑜迦
        1.續部
        2.修部
        3.佛語經函(噶瑪)
        4.伏藏法(德瑪)
    B.阿努瑜迦
    C.阿底瑜迦
        1.心部
        2.界部
        3.訣竅部

祖師─藏地寧瑪派祖師
龍欽巴
榮宋班智達
吉美林巴
巴楚仁波切
秋吉林巴
一世宗薩欽哲

祖師─藏地其他派祖師
馬爾巴
密勒日巴
岡波巴
宗喀巴
薩迦五祖

祖師─當代西藏高僧大德傳
A.達賴喇嘛
B.班禪
C.大寶法王
D.薩迦赤欽
E.敦珠法王
F.頂果法王
G.多竹千法王
白玉貝諾法王

==

祖師印度班智達


1.      龍樹菩薩


                            i.                香光資訊網/香光書鄉/法住叢書/中觀思想講錄︰第三章 -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chu/madhyamaka/chapter3.htm


                          ii.                龍樹菩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E%8D%E6%A8%B9


2.      聖天菩薩


                            i.                聖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5%A4%A9


3.      無著菩薩


                            i.                從彌勒處得到《瑜伽師地論》並傳述後世。


                          ii.                無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8%91%97


4.      世親菩薩  


                            i.                世親(梵文 Vasubandhu),亦譯天親,音譯婆藪槃豆、伐蘇畔度等。著有《俱舍論》


                          ii.                世親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4%BA%B2


5.      陳那論師


                            i.                陳那(Dignāga ,約西元五世紀,約440年-520年),世親弟子。代表性著作為《因明正理門論》與《集量論》。譯為域龍[1]、大域龍[2],又譯為童授[3]


                          ii.                陳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9%82%A3


6.      法稱論師


                            i.                法稱(Dharmakīrti,西元七世紀),相傳為陳那的再傳弟子,其著作《因明七論》之《釋量論》為陳那《集量論》的解釋。


                          ii.                法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7%A7%B0


7.      功德光


                            i.                功德光(Gunaprabha)為世親的弟子,造了一部匯集四部毗奈耶內容精華的《律海藏》,也即人們通常所謂之《律經》


                          ii.                Gunaprabha - Rigpa Wiki - http://www.rigpawiki.org/index.php?title=Gunaprabha


8.      釋迦光


                            i.                釋迦光(Shakyaprabha,西元八世紀),代表著作為《沙彌迦日迦三百頌》。


                          ii.                Shakyaprabha - Rigpa Wiki - http://www.rigpawiki.org/index.php?title=Shakyaprabha


9.      佛護論師


                            i.                佛護(Buddhapālita470年-550年),弟子以月稱最為著名。


                          ii.                佛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8%AD%B7


10.  清辨論師


                            i.                清辨(梵文名 Bhavyaviveka),開創中觀自續派。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寂護論師。


                          ii.                清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8%BE%A8


11.  聖解脫軍論師


                            i.                聖解脫軍〈梵文名Vimuktasena,生卒年不詳〉


                          ii.                解脫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7%A3%E8%84%AB%E8%BB%8D


12.  月稱菩薩


                            i.                梵文:Candrakīrti600 - 650年,佛護之徒,中觀派應成論師,著有入中論。


                          ii.                月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88%E7%A7%B0


13.  寂護論師 


                            i.                Śāntarakita 又譯為靜命、禪怛羅乞答、西藏亦稱菩提薩埵。清辨之徒,中觀自續派。


                          ii.                寂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82%E8%AD%B7


                        iii.                Shantarakshita - Rigpa Wiki - http://www.rigpawiki.org/index.php?title=Shantarakshita


14.  獅子賢


                            i.                獅子賢論師 - http://www.buddhajnana.org/history.php?tID=48&aID=149&show=a


15.  蓮花戒師


                            i.                Kamalaśīla,音譯為噶瑪拉希拉,為寂護大師之徒,中觀自續派。


                          ii.                蓮花戒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3%AE%E8%8A%B1%E6%88%92


                        iii.                Kamalashila - Rigpa Wiki - http://www.rigpawiki.org/index.php?title=Kamalashila


16.  阿底峽 尊者


                            i.                阿底峽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A%95%E5%B3%BD


17.  寂天菩薩  


                            i.                寂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82%E5%A4%A9


                          ii.                Shantideva - Rigpa Wiki - http://www.rigpawiki.org/index.php?title=Shantideva


18.  旃陀羅閣彌(月宮)


                            i.                印地人物-月官 Candragomin7世紀) - cz 草本。多味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896&prev=3898&next=3892


                          ii.




==


入中論資料



入中論自釋 by 月稱- https://mywebspace.wisc.edu/shenghaili/web/big5texts/madhyamakavatarabhasya.htm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by 宗喀巴- 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1779


入中论颂讲记 by 演培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329627.html


《入中论日光疏》---益西彭措堪布著疏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871807.html


 ===              


【全球佛教大事年表】
 ---------------------------------------------------------------
【印度佛教史的文獻資源概介(上)】http://www.gaya.org.tw/journal/m39/39-main1.htm
【印度佛教史的文獻資源概介(下)】http://www.gaya.org.tw/journal/m40/40-main1.htm
 ---------------------------------------------------------------
【南傳佛教史—南傳佛教緒論】  http://blog.udn.com/ptt1/3171254
 ---------------------------------------------------------------
 ---------------------------------------------------------------
【西藏歷史文化大事年表】http://www.tibetculture.net/lsmy/xzln/
 
---------------------------------------------------------------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佛教史地)】http://www.gaya.org.tw/library/b-ip/b_history.htm
【佛教年表資料庫查詢系統】http://www.gaya.org.tw/library/chronicle/index.asp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關鍵字庫)】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index.htm
【上海靜安寺之世界佛教】http://www.shjas.com/file/fjzs/fmcq/fmcq_index.htm
【世界宗教大事年表】
 
---------------------------------------------------------------



【全球佛教大事年表】 - 【cz 草本。多味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718&prev=-2&next=3718&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