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外加行需要達到的效果 ─ 丹真絨布上師開示

通過學習思維「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讓我們放下世間法並捨棄對今生的執著;
通過學習思維「輪迴過患」,讓我們了知三界六道全是痛苦的自性,從而放下對人天之福的追求,捨棄對後世的執著;
通過學習思維「因果不虛」,讓我們從內心深處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生起穩固的定解。從而產生真正的出離心。

對多數人而言,想要一下子達到完全沒有執著的境界,是不現實的,通常都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改善的過程。比如,以前執著心非常強烈,通過思維外加行後,現在明顯地減少了,這就是效果。

關於「輪迴過患」,需要從內心真正體會到:六道眾生就算有點安樂,也僅僅是暫時的。雖然我們暫時還未能做到馬上完全放下,但是心裡應該明白:現在的安樂是刹那的、短暫的、無常的,而且都是上師三寶的加持。短暫安樂之後,往往就是漫長的痛苦,因此六道眾生都沒有真正的幸福。這樣在內心不斷地思維,漸漸就會產生效果。

有些人對於「因果不虛」還有疑慮,時信時疑,這還不是真正的信心,或者說還沒有生起因果正見。了知到有因必有果,對此沒有一絲一毫的動搖,這種穩固的見解才是可取的。

學佛弟子還沒有成就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對「因果不虛」沒有堅定的信心、穩固的信心,完全不動搖的信心。如果有了因果正見,對於善惡自然可分辨取捨,只敢行持善法、捨棄惡業。

將輪迴過患與因果不虛兩點結合起來,自然而然就會希望得到真正的幸福,也就很自然地趨於正法。

通常學佛弟子存在的一個誤區就是:沒有向內觀察自己,卻總是向外求。

即使得到了殊勝妙法,還只是向外求、沒有觀照自心,那也作用不大。所以要好好地觀察、思維自己的內心,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有些人口頭上講得頭頭是道,實際上心相續充滿了「貪嗔癡慢疑」五毒,總在追求世間八法,原因就是因為沒有觀察自己的內心。我們應該好好對照、反省,不要再追求世間八法,不要嘴巴說的是佛法,內心卻是五毒具足,總想著抬高自己,樣子像學佛,實際行為卻完全是世間法,甚至比不學佛的人做得還差,例如吃肉、喝酒、外遇等等。

尤為嚴重的是嫉妒心、傲慢心。有些人自認為學得好,聞過很多法,見過很多上師,有一定金錢、地位。只要刹那間有了這種想法,就已經是有傲慢心了。如果有傲慢心、嫉妒心,或者感覺自己修得好,那就什麼東西都看不到,只看到別人的壞處,看不到別人的智慧與長處,老是覺得自己好過別人。這種人學佛、講法,沒什麼用,也沒有辦法成就。因為有這種想法後,肯定沒有穩固的信心,不能把所有眾生清淨觀為勇士和空行。他認為自己了不起,表面上恭敬別人,實際上心裡有很多想法,這樣就無法解脫!不管別人有無智慧,都應該平等對待,自己要處於低位,不能擺在高位。做事情的時候要放下身段,擺低姿態,低調、低調、再低調!

還有,學佛弟子覺得自己修得好,總是給別人講很多很多道理,自己卻做不到,這樣別人肯定也聽不進去。有人認為自己很了不起,那就好好地觀察:了不起的原因在哪裡?是聞思修?還是身口意?如果真的一切都已經很完美的話,那早就已經成就了。因此,要意識到自己並非最好,還有很多不足、還不完美,需要好好地檢視、反省。其實,真正的修行人,一眼看去,就會讓人覺得與眾不同,身口意跟一般人都是完全不一樣的,連說話、走路、性格都是不一樣的。


蓮師說:當你把佛法放在心上時,會有十種徵兆。


蓮師說:當你把佛法放在心上時,會有十種徵兆。
佛母問:是哪十種徵兆?

上師說:

(1)當你的執著減低,即是已禳除執著實存的邪魔。
(2)當你的執著心變少,即是已去除貪圖的徵兆。
(3)當你的煩惱減輕,即是內心已平息五毒的徵兆。
(4)當你的自私減少,即是已禳除我執邪魔的徵兆。
(5)當你離於尷尬且無任何的參照時,即是邪念已瓦解的徵兆。
(6)當你離於禪修者與禪修對象的概念,且不失去對本性的覺觀時,即是你已遇見法界本母的徵兆。
(7)當任何概念的生起猶如平等無別的禪境時,即是已臻至見、修核心的徵兆。
(8)當你已確定輪、涅無別時,即是完全證悟已從內在生起的徵兆。

    總之,當你已無任何攀緣,即便對你的身體時,即是已全然離於執著的徵兆。

(9)當你安住,無損於痛苦與困逆時,即是已了知現象如幻的徵兆。
(10)當你只有輕微的世間八法顧慮時,即是已證得本心的徵兆。

    總之,當你的內證外顯時,就像一株冒出新葉的樹木,當外在的徵兆被他人識出時,就像這棵樹的果實已成熟可食般。


※註 世間八法:利、衰、譽、毀、稱、譏、苦、樂。

中有教導 -- 敦珠法王


中有教導 -- 敦珠法王
收錄於敦珠法王著作《吾心忠告》

─ 與虛空王觀世音儀軌有關連千佛灌頂時的開示 ─

佛陀曾說其教訓可以總結為六個中有教法。佛法無邊,各時期與各乘所轉法輪中包含無量法門,對於那些希望能於一生中成就佛陀果位之眾生,可以用六中有為綱要來說明其教法修行。

何謂中有?中有乃「非此亦非彼」之狀態,是中間狀態,處於兩者之間者。六中有是:

一·此生之自然中有

二·夢中之虛幻中有

三·禪定中有

四·臨終之痛苦中有

五·勝義之光明中有

六·投生中有

 

一·此生之自然中有

此生之自然中有涵蓋由生至死之時期。故此,吾人皆在此生中有之時。正如教法所云:「奇異哉!吾現正於吾生命之中有,吾將遣除懈怠,因為此生實無餘時!」此乃吾等現時之情況。請仔細思維此事,試問自出生至今已有多少年頭?而未來又尚有多少年華?生命根本無常,無任何事或人能夠逃避死亡,無人可以永生不死。如是這樣吾等毫無意義地浪費此生,在懶散與紛亂中丟棄時光。生命依循軌跡而行,當動力殆盡之際,所有活動止息,無有可補救者。

故說吾人不應容許自己墮入懈怠與紛亂之權勢中,應該修持佛法:此事於死亡時有幫助。吾等或未能修習所有法要,但應盡力為之。蓋吾人明白此生中可對來生作出積極影響,要極力避免任何惡行,亦要成就任何極微之善行,因為事無必然。故此,要規範自己,吾人假若明日死亦毋使有所悔恨。如是正為首個中有──此生中有。

二·夢中之虛幻中有

夢中中有涵蓋由入睡一刻至醒來前之時間,此時段與死無異,唯一分別是為時甚短。當五種感覺:色、聲、香、味、觸收攝入阿賴耶識時,吾人於此中失去知覺。當人入睡便與死無異,起初並無夢境,唯是黑沉,因睡者沉入阿賴耶而不省人事。

其後,因無明業風能力刺激,從而現起感受與情感相纏之情節。因此,生起了夢中感知對像 (即色、聲、香、味、觸) 之出現。夢中之主體當非真實存在於個體內者,所現之覺醒亦不能離開而於外物產生作用。彼存在於內,所感受者是虛幻不實,故稱為虛幻中有。晚上夢境中之感受處於妄想力量之下,如在白天被哄騙;意識包含色、聲、香、味、觸,與白天所經歷者一樣,只是,如今更為虛幻,入睡者做夢所見乃幻覺及虛構之事物。

教法中言吾人亦如幻象與夢境。固然,相對於醒時之感受吾等說為真實,以夢為不真實。對佛陀而言,夢中所見與醒時之覺受同一層次,都不與真實相應,都是虛假、變化、無常、不可靠,此外無它。吾以為,倘若吾人反觀自出生至今所作所為種種如今安在?能找到否?皆去矣,且流逝不停,所有這些顯然真確,然而,有些事物會避過吾人掌握。常常會覺得此生之覺受為常,在想:「此為我自己」、「此乃我有」,教法所言,此認知錯誤。亦因此,吾等必墮輪迴。

故此,不管如何,應對治夢幻覺受。日間,應向上師三寶祈請。晚上要努力去認知夢境實屬虛幻。要轉化夢境,於夢中修法,從中得到熟練,若能如是,則可以融合日間與夢中覺受 (不生分別) ,修持便會大為增進。此修法對治世事無常與其它障礙極為有效。

三·禪定中有

禪定中有是指入定等持之時直至出定時為止。稱之為中有者在於它並不像日常妄念之流轉,亦不像日常生活中吾人對現象之感受。是一種禪定安穩,一種清新有如無雲晴天之專注,如靜海無波。如果心裡滿是念頭 (有如盜賊) 或有些微動態 (如絲線交織) ,則不可能住於此專一心境,安穩之禪定於此情況下不能出現。如此,禪定者勿流浪於如盜賊之思念之威力下,要有不散亂之無念與勇猛精進,以避免散失注意力。

夢中中有與禪定中有是此生中有部分之分支。此生中有自然涵蓋吾等之修行。縱然後者有間斷,在此生中必須為之,亦只能於此中修禪定。

四·臨終之痛苦中有

此乃完全會發生之事:明日吾人或會死於患病。當所有祭祀祈禱長壽均無效時,死亡必 然來臨。顯然此生所作對吾等毫無用處,亦不能隨我而去。就算擁有財富高如須彌山,一針一線亦不能取走。總有一天我們要離去,甚至寶貴身體亦不能要,還可以帶走何物?只有吾人累積之黑白業將會伴隨著,而並非別的。

吾人當按照教授而修行,訓練成能轉化心識。如果能熟習此法,又如果死時無一絲後悔,則甚好,如有人云:「吾將會去某某佛土」而又事實上能達成者,是圓滿成就之修行人。確實而言,修法是為臨死時之需要,因此,教法側重於令吾人理解死時會發生何事。

縱是一凡人,死時一刻亦十分重要。此刻應該向上師三寶祈求,應該切斷所擁有之財物、居所及種種有關連之事──因此等皆能牽引吾等進入輪迴。財富應奉獻給三寶,祈求不用經歷痛苦死亡過程與落入三惡道。

如在生命歷程中,能對心識作有效轉化訓練,加上如於死時能加以運用,把神識送到佛土,實乃最好之情況。如若不成,神識遷轉可由喇嘛或一位金剛眷屬代行,彼等恰好與彼同在而又知道當做之法,便會於汝氣息停止時把汝之神識轉移到佛土去。在任何情況下,為此作出計劃十分重要,而又需要加以訓練。於是在那決定時刻來臨時不致驚慌失措。當然,這些準備練習是此生中首要完成之事。

死時會經歷何事?在受生之時,就是父母交合之際,身體由五大元素精華組合而成,乃元素、靈熱、能量、脈道等等之組合。死時,五大逐漸分離互相分解,當分解完成,外氣呼吸便停息。然後,當內脈動停止,白菩提 (位於腦部的父分) 與紅菩提 (位於肚臍的母分) 兩者便會於心間相遇融合,在此際神識便離開身體。沒有修習此一經驗者,此時會長時間不省人事。而有成就的大師,神識會在兩分鐘後,融入虛空,由虛空而入光明境。對吾等修行人而言,禪定之成果為何?便正是融入光明,純淨與無染,一如虛空。其出現在於內脈停止之際,如在禪定之際能證了光明而等持之,則在體驗無瑕之虛空出現之時,便會出現「母子光明會、空與覺會」。此即為解脫。實則此即為吾等喇嘛與禪修者所修之「真如休息法」或於死亡時之「禪定」。「真如」是除此之外沒有別者。子母光明會合,在生起之相中穩定著,得到圓滿,便是解脫。

五·勝義之光明中有

如無修行,當黑暗經歷出現,便昏暈,醒時,幾乎立即進入恐怖覺受,是所謂第五中有──勝義之光明中有。此乃當暗存於吾人心識中諸寂忿尊 (自普賢王如來下至五佛部及蓮師八變化身) ,以驚人之聲音光線展現。對禪定不熟習者便為之驚倒,當被恐怖所掌握,此心識之展現便會消融。

今綜談臨死中有與勝義中有。在五大元素分離或融合後,神識融入虛空,昏暈入阿賴耶境界,接著便見到光明有如純淨無瑕之虛空。如果此人不熟習禪定,便不能認知此光明。由

於光明不被認知,便不持久。如若人久久修習攝心,母子光明便能相會。

如今,在死亡時各元素相互融合之前,最重要要做者是完全醒悟知道死亡已屆,要切斷與此生相關連所有事情。除三寶以外別無希望,要向根本上師三寶祈求,要知道上師是吾人最易接觸者,亦是三寶總集。在中有危險道路上向上師、汝之本尊祈請。坦承表露此生中所犯所有不善之業,一心祈請能引領吾人於死後立即去到佛剎。如雲,如此一心祈禱,如此恆存心中之渴望乃引領我等到淨土之必須條件。

再者,當病人彌留之際,其上師或三昧耶不壞之法侶,與亡者有和諧之關係者便應該提醒其已進入諸元素融入之過程。縱然此過程經已開始亦要如是解說。並祈禱唱誦,祈求上師加持,此等正願有大利益,能解救中有道中之種種危險。如一病人跌倒,他人可以扶起,同理,法侶能向彌留者作指引幫助,為之祈禱,如是有大利益。

如是我聞,諸佛具有大悲心,如有人呼其名而祈請 ( 無瑕南方寶生佛˙保佑者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等等 ) ,便能因呼名而得免墮三惡道。同理,如果彌留者能好好祈請諸佛,只因其名號被稱呼便能免去亡者墮入較低下道中,最是有用。祈禱有如吾人助手,死時之保護者,能予最大利益實最重要。死時亡者首先失去知覺,然後醒來,如果亡者不能認證光明,光明便會褪失,勝義真實中有便隨而出現。

至於寂忿本尊等之出現,伴隨可怖音聲光線及可怖深淵峭壁之印象,如亡者不能認知此無盡聲音光線只是自己心意投影,別無他的,否則便會生起極度恐懼感受。此等影事出現,恐怖生起,然後此等事物逝去,之後神識離體,由適當之出口離去。

六·投生中有

於此,心識與身體分離,由於心識已在體外,沒有物質支持,粗色身已無,只有一 ( 微細 ) 光蘊身,缺乏父母精華之支持,故此亡者不能感到日月之光。儘管如是,仍有一種光亮,是心意能量,從光體中放出,使亡者有印象,於是能見其途。加上在來生中有界流浪之所有眾生能互相看見及互相聽聞對方,於此時,心思某地,實時到達,只有未來母親的子宮與有佛陀之聖地金剛王座除外。「中有」身是一個「意」,故此,當它一想到某地,便能到達某地。

再者,亡者之意擁有一些神通力,縱然此等神通仍稍有染污。故亡者能知他人想法,觀見別人如何使用其一生所累積財物,這些人想些什麼,和準備為彼作些什麼法事。生存者不能睹見亡者,亡者卻能見生存者。亡者們一起,為飢渴冷熱等感受所折磨,於中流浪,經歷之折磨甚為劇烈。

汝等實際於中有中流浪者,乃生前未能行善亦無極惡之人;犯大惡事眾生絕不會經歷來生中有,彼等死時一闔眼便化生於下等惡道中。反之,廣積善行者便即生佛土。一般而言,吾人並非大善大惡,便會經歷來生中有。來生中有捨折磨痛苦外別無所有。但如亡者曾成就

許多善行,供奉三寶、佈施貧者等等,又如他人設置寂忿本尊壇城、修持儀軌、焚燒與加持亡者牌位 (此法使亡者神識提升到較高境地 ) ,亡者便得保護,免於中有之可怖,得到解脫。比如眾人合力搶救某人免於墮入懸崖,由是說要為亡者多行善事。

在死後的第一個廿一日,亡者覺受有如生前,仿如擁有軀體與相若之意識,觀見周圍環境有如在生時。其後,其覺受便近於來生處所,故說四十九天之前三周最重要,如於此時間內有人能為亡者廣修善行,則原應墮惡趣者能因三寶悲憫力而提升至善趣中。逾時,則此人業力已推之入惡趣中,三寶悲憫力雖不變,亦無法引入善趣,直至亡者惡業消盡。故此,要為亡者累積大量善行。

修行人熟習並了知彼在來生中有時為已死,便知自己流浪於投生中有,憶起上師本尊,向彼專一祈請,便能轉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東方妙藥剎土或光明銅色山等淨土。

一成就之喇嘛能召來亡者神識使進入寫了亡者名字的牌位,在加以教導及灌頂後,向彼啟示真實之道理。能向亡者示以佛道,起碼亦能令亡者神識再取人身。一切視乎其業力、渴望與虔誠。吾人可見,就各中有而言,此生中有最為重要。因為,它就是現在。於此生中有,吾人必須好好修行,使吾人不必流浪於其它中有裡。

此觀世音菩薩儀軌為顯密之精華。蓮師將之純化使受法弟子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藏巖庫並由上一世敦珠持明德敦多傑開發。

諸佛教法之總源宗於普賢王如來及西方無量光佛無二而一。其心意平和之廣闊領域永不激動。無量光佛以無盡悲憫看視六度眾生,從其愛之發放中生起觀世音菩薩── 極大悲憫者。觀世音菩薩是諸佛悲憫語立現化身,在無量光佛前祂立誓除非三界眾生度盡,不入證覺而住菩薩身。也就是說除非甚深輪迴被激起而其中眾生已空,否則便留住世間不去。自此,他用大悲引領三界眾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光佛淨土。據雲於一時,觀世音菩薩想已完成使命,認為輪迴已空,但回首卻見眾生數目── 不多也不少──與從前一樣,輪迴中眾生不滅。他感到沮喪而云:「把眾生引度到淨土之時刻恐怕永不來臨。」菩提心誓句動搖時,頭裂為十一片,身體分為千片。此時,無量光佛出現面前曰:「傳承之子,何能退失所立菩提心誓句?宜再立誓為眾生福祉努力!一如往昔!」無量光佛加持彼裂為十一片之頭與千片之身,起而為十一面千手觀音,手上各有一眼。如是,觀世音便被加持成為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以造福眾生。感謝彼覺性感召,於此賢劫,千手化現千輪王,千眼化現千佛陀,此千佛乃觀世音菩薩大悲展現。

 

文殊菩薩各種咒語介紹




文殊菩薩各種咒語介紹
(Last editing : 上午 03:36 2013/12/28 )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早期的信仰,詳情請見[1],在漢地雖有傳入,但是流傳的不如觀音彌陀等法門廣大;在漢地多代表了甚深的不二法門。特別修持方法並不多見。有一本書可以推薦是[1b]。

但是在東密,和藏地文殊菩薩的修持方法卻不少見。
在藏地修持持文殊菩薩有以下幾種方式
1.七字真言(唵阿囉跛者娜諦)、
2. 西藏五百般智達所作文殊菩薩讚[2],
3. 與文殊菩薩真實名經[3]
4. 文殊菩薩的憤怒身─大威德(YAMATAKA,音閻曼德迦)

其中大威德金剛被稱為無上密續五大金剛,可見在藏傳佛教中文殊法門的重要性於一斑。

[1]文殊師利菩薩 - 捕豐捉影 - 優仕網部落格 - http://blog.youthwant.com.tw/albert/albert/38/
[1b] 博客來書籍館>文殊菩薩《智慧之主》(附文殊咒教唸CD)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24580
[2]藏傳-《文殊贊》八種譯本並《文殊贊釋》 - 【cz 草本。多味格】 - Yahoo!奇摩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2&prev=3661&l=a&fid=6
[3] 文殊真實名經儀軌 - http://www.yogichen.org/gurulin/b5files/b0/b0059.html


>>>>>>>>>>>>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摘錄
一者牟尼世尊說入阿字觀本寂無生義。是毘盧遮那如來說。為往昔千釋迦千百億化釋迦成道時。此佛因地作菩薩時。如來為與說此阿字觀。修入根本清淨無生門
二者牟尼世尊說入囉字觀本空離塵義。是阿閦如來說。為往昔千百億降伏魔民。無畏超勝自在佛說。是佛成道之時。此佛因地作菩薩時。如來與說此囉字觀。修入圓成實相無動門
三者牟尼世尊說入跛字觀本真無染著離垢義是寶生如來說。為往昔千百億降伏貪根。普滿常足自在佛說。是佛成道之時。此佛因地作菩薩時。如來與說此跛字觀。修入法界真如平等門
四者牟尼世尊說入左字觀本淨妙行義。是觀自在王如來說。為往昔千百億降伏瞋根。無量壽無忍自在佛說。是佛成道時。此佛因地作菩薩時。如來與說此左字觀。修入妙觀理趣淨土門
五者牟尼世尊說入曩字觀本空無自性義。是不空成就如來說。為往昔千百億降伏癡根。難勝慧明自在佛說。是佛成道之時此佛因地作菩薩時。如來與說此曩字觀。修入成就金剛菩提解脫門。

【阿】    本寂無生義    毘盧遮那如來        根本清淨無生門
【囉】    本空離塵義    阿閦如來        降伏魔民    圓成實相無動門
【跛】    本真無染著離垢義    寶生如來說    降伏貪根    法界真如平等門
【左】    本淨妙行義    觀自在王如來說    降伏瞋根    妙觀理趣淨土門
【曩】    本空無自性義    不空成就如來    降伏癡根    成就金剛菩提解脫門

>>>>
咒語漫談009  掌管智慧的《文殊咒》- http://www.dodecyl.com.tw/epaper_009.htm   

 掌管智慧的《文殊咒》

佛教有非常多位菩薩,對華人來說,由於所謂四大名山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四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其應化地分別是: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其中,文殊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脇侍。

文殊菩薩原名文殊師利,梵文為Manjusri,漢字音譯為文殊尸利、曼殊室利,簡稱為文殊、滿濡。別名文殊師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或孺童文殊菩薩。

梵文manju音譯為文殊,是妙、美妙的意思;sri音譯為師利,是繁榮、美好等意,常漢譯為德、吉祥等;兩字合起來,意譯為妙吉祥。

文殊菩薩的畫像,最常見的為右手持金剛劍,左手把梵篋或青蓮花,以獅子為座騎的像。本文所附為童子念書的形相,是拍攝自五台山上的一尊文殊塑相。

文殊菩薩的咒語有很多種,較出名的有一字咒、五字咒、六字咒、八字咒等。一般最盛行的《文殊咒》為:「唵 阿囉跛者曩地om a ra pa ca na dih」,除去第一個起始語的「唵om」字及最後一個種子字「地dih」,中間五字即五字咒。

持誦《文殊五字咒》的主要功德,據佛經記載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此咒也能令眾生得智慧成就,所以一般佛教徒認為誦此咒可令人獲得智慧。難怪《文殊五字咒〉會在漢地與西藏這麼普及。然而在印度及西域等地,有關文殊信仰的記載卻不多。

一般人的觀念裏,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因此很多正值求學階段的學生及家長,會禮拜文殊像或持誦《文殊咒》,祈求得到庇佑並增長智慧以利於考取理想學校或完成學業。(因此,在諸多的文殊造像中,我們為本文所附的是童子念書像。)此外,人生當中難免有面對叉路不知如何取捨、或迷惘不知所措,甚至面對大困難要解決的時候,因此希望能開啟智慧以尋求最佳解決之道,其中有些人會找上能賜予智慧的文殊菩薩,學習並持誦《文殊咒》。以上二個現象大概是《文殊咒》何以會相當普遍的主要理由。

咒語依有無文意可分成有與無字面意義二種,常見的《六字大明咒》、《藥師咒》與《往生咒》等,屬全文皆有字面意義的咒;而《文殊五字咒》,則可說是無字面意義的咒。

--
《文殊咒》解讀與結構解析
《文殊五字咒》的梵漢對照如下:
〈簡易羅馬拼音〉om a ra pa ca na dih
〈傳統漢文音譯〉唵  阿 囉 跛 者 曩 地
〈簡易漢字音譯〉唵  阿 拉 趴 加 拿 地赫

2000年3月份的法鼓山《人生雜誌》,刊有一篇辜琮瑜小姐對我的專訪,文中提到我常用編笑話的方式讓人很快學會咒語。以下我以《文殊五字咒〉為例作個說明。

從最新的學習理論得知,以圖像或誇張的語文、動作來學習是最佳的記憶方式。初學本咒時,很難立刻記得這七個字的順序,念誦時將其中幾字前後顛倒或遺忘是常有的事。我的記憶法是:請想像「一個阿拉伯人,趴在舖滿紅色楓葉的加拿大的地上,向文殊菩薩求取智慧」的景象。

大多數讀者只要一看到或想到這個畫面,便能立刻記下「阿拉趴加拿地(a-ra-pa-ca-na-dih)」這個咒語。這種教學法不易以文字描述,若能在教學現場看圖像與動作演練,保證只要一分鐘的學習,即可終生不忘此咒。這種為了方便記憶的教學法,可讓讀者立刻學會咒語,進而開始持咒並享受持咒的功效,應該是種可接受的「方便」教學法。
>>
咒語大講堂(二) 掌管智慧的咒語〈文殊咒〉
幫助考生的咒語
        
文/林光明(梵文暨佛教咒語學者)

(摘錄自每週日晚上八點半人間衛視節目:「咒語大講堂」)

台灣有些寺院在考季之前,會推出佛足,讓考生膜拜與撫摩,這大概是取俗話所說的:「臨時抱佛腳」之意。不過,他們多半也會建議應考者應該買個小咒牌或小掛飾,甚至偶爾要念誦上面所書寫的咒語。至於那些咒牌或掛飾所書寫的咒語,幾乎都是所謂的文殊五字咒:
〈簡易羅馬拼音〉om a ra pa ca na dih
〈傳統漢文音譯〉唵  阿 囉 跛 者 曩 地
〈簡易漢字音譯〉唵  阿 拉 趴 加 拿 地赫

若是要求得考試順利,可以持文殊咒。佛教有非常多位菩薩,對華人來說,由於受所謂四大名山的影響,最重要的有四大菩薩:即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四位菩薩;其應化地分別是: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其中,文殊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脇侍;而文殊菩薩有所謂的智慧第一,在四大菩薩中,祂所象徵的是智慧。因此,若要求考試順利,持文殊咒是第一首選。

文殊菩薩的咒語有很多種,較出名的有一字咒、五字咒、六字咒、八字咒等。一般最盛行的文殊五字咒就是這個:「唵阿囉跛者曩地」(om a ra pa ca na dih),ra一字,中國人會念做「囉」或「拉」,羅馬拼音念成「ra」,藏文念成「ㄖㄚ」。

據《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可知持誦〈文殊五字咒〉的主要功德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離諸苦惱,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餘,證悟一切諸三昧門,獲大聞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同經又說:「一切如來所說法,攝入五字陀羅尼中,能令眾生般若波羅蜜多成就。」可見五字咒總攝一切佛所說的法,而所謂般若波羅蜜多成就,即智慧成就。難怪一般佛教徒會認為持誦〈文殊五字咒〉,可令人獲得智慧成就,且持此一咒就包含一切如來所說法。

近年台灣藏密流行,加上華人傳統上喜歡求神問卜的習性,密宗占卜法因而大行;洪啟嵩老師因此在全佛出版社出了一本《西藏密宗占卜法》,序中說:「它的權威性來自具足諸佛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使人對緣生事情或狀況的結果,能得到準確的答案。」可見此密宗占卜法是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本尊,依止他的加持和密咒力量得到智慧,幫助了解事情的狀況及俗世中因果緣起的運作,以便做出正確與最佳的抉擇。占卜時也可兼持文殊咒,因此使文殊咒的用法在華人圈變得更加寬廣與普遍。

回目錄

--------------------------------------------------------------------------------------------------------------------------------------------------------

〈文殊咒〉的唱頌例與延伸閱讀

在這裡舉一個常聽持咒的企業界名人,他就是目前台灣最大的民營製造業的王文潮董事長。他有一次問我有沒有聽過唵阿囉跛者曩地,我一聽立刻知道是〈文殊咒〉,就很好奇的問他,你的囉念成「ㄖㄚ」,這是藏音,只有西藏老師才會用這種念法。他笑著說,因為家人常放CD帶子,他聽久了自然耳熟能詳。

王董事長日理萬機,隨時都要作很多決定,他非常沈穩,經常必須作出有智慧的決定,我覺得這是一個連聽CD帶都會帶來效果的好例子。我覺得持咒時發音準確是最好,但是持不準總比不持好。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用一心持咒的態度念誦梵文的咒語最好。若不能一心持誦,散心持誦,甚至光聽CD也可以,因為有念總比沒念好。聽CD雖然不如自己念的好,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效果,我上面所舉王文潮董事長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有個有名的〈文殊咒〉的唱誦例子可供讀者參考:
日本伊藤佳代,西藏〈文殊咒〉 - http://www.pbc.com.tw/catalog/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78
伊藤佳代唱誦的這個版本,音樂性非常高,念得也相當正確。

延伸閱讀:
掌管智慧的《文殊咒》 - http://www.dodecyl.com.tw/epaper_009.htm
護身護女的《文殊一字咒》 - http://www.dodecyl.com.tw/epaper_030.htm
息災除難的《文殊八字咒》 - http://www.dodecyl.com.tw/epaper_033.htm

>>
咒語漫談030:護身護女的《文殊一字咒》 

《文殊咒》的簡介與經典來源

文殊師利,是梵文Manjusri的音譯。由於本專欄在2004年8月9日所刊登的〈掌管智慧的文殊咒〉中,已詳細介紹過文殊菩薩,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該文。或者參閱拙著《咒語ABC》(1),該書是將在本專欄發表的文章集結成冊,並增加圖像而編成,預計3月中出版。

各種文殊咒

文殊的咒語種類很多,在《大藏全咒》中,與文殊有關的咒語,大約有20個左右。較出名的短咒有「一字」、「五字」、「六字」、「八字」等,這期我們介紹文殊一字咒。

 所謂「幾字」之說,是不計咒語的起始字「唵(om)」,其字數以梵文悉曇字的字數為準,漢譯有時會多一些,如下列的第一個一字咒為「二合」音,第二個一字咒為「四合」音,兩者的悉曇字都只有一個,但漢字音譯為二與四個漢字。

經典來源

在《大正藏》中,至少有六處可見此一字咒:
(1)寶思惟所譯之《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唵!齒  口臨二合(­om srhyim或trhyim)。
(2)義淨所譯之《曼殊室利菩薩呪藏中一字呪王經》:唵!叱洛呬焰 (­om srhyim)。
(3)不空譯《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供養儀軌》:體哩呬洷四合引上字町逸反(trhyim)。
(4)不空譯《曼殊室利童子菩薩五字瑜伽法》:體哩呬淫四合如上(trhyim)。
(5)《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以此為護身真言,作:唵!齒口臨二合口臨字去聲彈舌呼之。
(6)《密呪圓因往生集》中,以此為文殊護身呪,作:唵!齒口臨直音疾陵。

上列第(2)經,為四個漢字合成一個悉曇字。要瞭解此字的組成,一定要用悉曇字的觀念:此字是由1. s(或t,叱)、2. r(洛)、3. h(呬)、4. y等四個子音,再加上母音i及尾韻j而組成一個悉曇字(音節),其中yij音譯為焰。由於有四個子音,因此漢字稱為四合。
 
回目錄

《文殊咒》的功效

與女子有關

關於此咒的功德,據上述第(1)經所說:「是一切諸佛吉祥之法,亦能成就一切神呪;女人產難……;若婦人五年乃至二十、三十年不生男女者……於七日中即有男女。」可見本咒除有與一般咒語類似的功能外,另有與女子生產有關的效用。

又上述第(2)經中,更說:「此之一字悉能成就一切事業,悉能圓滿所有善法……是一切佛心……;女人將產之時,被胎所惱,腹中結痛不能疾出……;若是石女無產生法……;或復女人斷緒無子……;若有女人月水不息……。」

由上述二經經文,可見此咒雖亦有一般咒語的滿足諸願等功效,但應該更著重於與女性生產與婦疾方面有關的疾病。這種特殊用途,在密教經咒中很少見。

護身真言

由於〈準提咒〉在漢地的普及,依《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修準提法的人不在少數;〈文殊一字咒〉也由於在該書中被當做「護身真言」而廣為人所知與誦持。

該書中說:「若誦此咒,能夠滅除五逆十惡一切罪業,能夠除去一切種種病苦、災障、惡夢、邪魅、鬼神等不祥事,而能成辦一切勝事,令一切所願都獲得圓滿。」可見其具有一般咒語常見的功效。書中又說:此咒是諸佛心,若有人專心持誦一遍,則「可以守護自身、同伴、一宅中人、一城中人、乃至四天下人」,能守護自身與他人,當然是最佳護身咒。

回目錄

《文殊一字咒》解讀與解析

簡易羅馬拼音:om shrhyim
傳統漢字音譯:唵 齒口臨 二合
簡易漢字音譯:唵 須林

om是咒語常用的起始句。
srhyim是文殊一字咒的咒心,也許也可以把它當做種子字。此字可將它當成無文字字面意義的一個音。

回目錄

>>>
咒語漫談:息災除難的《文殊八字咒》
http://www.dodecyl.com.tw/epaper_033.htm


《文殊咒》的簡介與經典來源

去年年底南亞發生了大海嘯的不幸事件,死亡人數高達十數萬人,讓我想起另一個重要的消災咒。

息災除難的文殊八字咒,依《真言事典》第69咒的解說:此尊身金色放光明,乘坐獅子,右手持劍,左手執青蓮花,花頂立五股杵。頭頂上有八髻,表示胎藏的八葉或八佛頂。

本專欄已介紹過文殊五字咒與一字咒,此八字咒的名稱由來,在《密教大辭典》中說:文殊菩薩乘獅子住於息災三昧時,依其「真言字數」而稱為「八字文殊」。又依「頂髻數」而名為「八髻文殊」。

此咒在《大正藏》中,至少可見於如下五處經典:
(1)《大日如來劍印》
(2)《大聖妙吉祥菩薩祕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
(3)《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4)《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5)《宿曜儀軌》

回目錄

《文殊八字咒》解讀與解析

簡易羅馬拼音:om a vi ra hum ka ca rah
傳統漢字音譯:唵 阿 尾 囉 吽引 佉 左 厫
簡易漢字音譯:唵 阿 微 拉 吽 卡 佳 拉赫

本八字咒的內容可當做無文字意義的咒音,而om為咒語的起始語。雖然是無意義的咒語,不過,第二字到第六字的「a vi ra hum kham」卻是一個常見的咒語,它是胎藏界大日如來的咒,與此咒內容主體大致相同的咒語也有幾個,如《真言事典》編號第5、68、69、98等四咒即是。

回目錄

《文殊八字咒》的功效

關於此咒的功效,綜合上列諸經所說,如下:
(1)可除七種災難,日月薄蝕,五星違失常度,兵賊競起,水旱不時,風雨失度,五穀不豐。
(2)能利益憐愍一切有情諸眾生,斷三惡道,作一切安穩法,如佛現在處世無異。
(3)斷三界生死;若有憶念,一切所願皆得圓滿。
(4)除病、除一切諸毒、和怨家、得無畏、脫兵伏難等功德。

近年在臺灣,鼓勵大家念咒語的書相當多,當然各有各的立場,也各有各的見解,我覺得只要大方向是對的就好,因此我對這些書籍都很贊成與讚嘆。

其中,有一套由苦海還願人所編著的書,更針對各種問題,大量介紹各種咒語的使用法。據著者廖老師說,該書在全世界的發行總量極大。

針對被綁架與治安差,為保平安;以及對消業除障、治病求富貴,廖老師建議用的〈八字最勝大威德心真言〉,就是本文所介紹的咒;而大威德明王即是文殊菩薩的忿怒身。此〈八字最勝大威德心真言〉的名稱,出自上述第三經。另有〈八字大威德心真言〉之名,則出自上述第二經。

上述第二經中又說:「此陀羅尼若男子女人不能辦作承事供養法者,在家迫迮作種種家業,但能憶持不忘,依時念誦,隨分不闕供養少多,亦得成就。」難怪廖老師會說:「此咒在任何情況下都可持,忙碌的人更適合持此咒。」

咒音

我覺得念咒以誠心最重要,咒音是否準確並無大礙,但可以念準還是盡量發音準確較好。根據目前找得到的梵文資料來看,漢譯第六字的「佉」的對應梵文是 kha,念音接近ka。國語發音的ㄐㄑㄒ來自ㄍㄎㄏ,因此ㄑ音在古代念作「ㄎ」音,所以「佉」字依梵文應該念成「ㄎㄚ」。而最後一字梵文的rah,傳統漢字音譯用「口落」,也屬正確。因為落在台語念入聲「ㄌㄚ」,而口字旁代表捲舌。

種子字

上述第二項經典中,載有「若求息災,除難殄滅……,當心中書(mam,滿)字。」對懂得梵字的人而言,意思就是要隨時觀想文殊的悉曇種子字(mam,滿)在心中。


==

白文殊菩薩 作者生根活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08e8ef0101cntj.html, 2013年12月28日 上午 03:16:04

    文殊菩薩是一切如來智慧的集中顯現,他的形象很多,有黃身文殊、白身文殊、黑身文殊、桔紅文殊、綠黃身文殊,藍色身文殊、綠色身文殊、藍黃色身、紅黃色身,忿怒文殊等很多種,依其功德有別而呈現出不同的報身相。苯教的文殊菩薩大部分是雙足跏跌,右手舉著利劍,左手執蓮花中有四門五庫的經書,髮髻很高,身上穿著十三件圓滿服裝,坐墊有騎龍的、騎獅的,坐蓮花的,騎鳥類等各種。  

    特別是白文殊的形象很多種,比如,白文殊滅伏癡惑眾生時,便以一面二臂的文殊的形象出現,騎著龍,右手舉法寶劍,左手蓮花之中執佛燈;

    白文殊教化瞋恚眾生時,便以怒猛文殊的形象出現,就是苯教五大金剛本尊之中“那格”,是白文殊轉變為怒猛文殊的,忿怒相,四面八臂的;
     白文殊調伏貪欲眾生時,便以雙身文殊的形象出現;白文殊調伏貧窮無明眾生時,便以一面二臂的文殊的形象出現,坐墊是蓮花,右手往下伸(佈施手印),左手在蓮花中執四門五庫的經書。其身相也依解救眾生的不同而示現有別。而通常則為一面二臂的菩薩相,極為和平慈祥。

白文殊菩薩心咒:嗡 哇 格 德拉母
(另:)

    苯教的文殊有不同的形式、法器、坐墊、儀軌和心咒。苯教徒常誦文咒心咒,以此來開發智力,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有些偏見誹謗苯教之人,就說:“苯教的文殊不利,苯教沒有出現個文明大師”,這句是錯誤的話題,因為苯教的大師們,各各都有智慧,沒有智慧的話,如何修成大圓滿禪修,沒有智慧如何明心見性;沒有智慧怎麼能夠成就虹化身;沒有智慧怎麼能夠寫出上千部的經典;沒有智慧怎麼能夠稱為大成就者。今天稱呼的藏傳佛教中經文最多的是苯教,虹化人最多的也是苯教,今天西藏文化打動了全國,也是苯教文化的貢獻。

所謂文殊的總咒:啊嗡吽榮紮,般格德海,納瑪,夏亞,思德得。

    在苯教經典中記載,修持文殊法,可以增長一切福德和智慧,還可以增強記憶力,辯才無礙,令得聰辯,口演八萬妙法,了知諸法典義,消除愚癡、暗啞及語業諸障。對修行人來說,更可消除五毒,了知諸法實相等功德無量

《默照銘》釋-(宋。曹洞宗宏智正覺作,聖嚴法師釋)

一、前言

中國禪宗,到了南宋之初,臨濟一系出有大慧宗杲禪師(西元一八九--一一六三年),提倡話頭禪,曹洞一脈出有宏智正覺禪師(西元一九一--一一五七年),首倡默照禪,乃係宋世的禪門雙璧。話頭禪在中國及日本,迄今猶是活用的好方法,默照禪在中國傳流未久,到了日本則形成了只管打坐的曹洞禪法。 話頭公案,在我國佛教界,乃是相當熟悉的禪修方法,默照禪則即使在曹洞宗的寺院,也少人知。其實在明末之際的洞下禪德,多用念佛及話頭,已與臨濟系統幾乎難分難辨。此乃引起我要以宏智正覺的〈默照銘〉作為講本的動機。 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二日的之間,我在紐約的東初禪寺主持禪七,以五個晚上的開示,講畢五十八句計二百三十二字的〈默照銘〉。

(編者案:原銘文共七十二句計二百八十八字,作者禪七開示的部分是前五十八句),英文翻譯的部分,早在一九八二年已被整理成文,編入了《佛心》(Getting the Buddha Mind)一書,由紐約的法鼓出版社(Dharma Drum Publications)出版。 由於講述之時,盡量避免引經據典的生澀感,也未注意用字遣詞的謹嚴度,以致看了吳麗環居士根據錄音帶謄錄下來的中文講稿,連我自己也有東拉西扯不知所云之感。時間一過就是將近十年,吳居士再度將稿子請我修正潤飾,一則感於她的誠敬,二則也想對我自己負責,故用了一週的時間,將講稿逐字逐句地重寫了一遍。

〈默照銘〉原文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鑒時廓爾,體處靈然;
靈然獨照,照中還妙;露月星河,雪松雲嶠;
晦而彌明,隱而愈顯;鶴夢煙寒,水含秋遠;
浩劫空空,相與雷同;妙存默處,功忘照中;
妙存何存,惺惺破昏;默照之道,離微之根;
徹見離微,金梭玉機;正偏宛轉,明暗因依;
依無能所,底時回互;飲善見藥,檛塗毒鼓;
回互底時,殺活在我;門裡出身,枝頭結果;
默唯至言,照唯普應;應不墮功,言不涉聽;
萬象森羅,放光說法;彼彼證明,各各問答;
問答證明,恰恰相應;照中失默,便見侵凌;
證明問答,相應恰恰;默中失照,渾成剩法;
默照理圓,蓮開夢覺;百川赴海,千峰向岳;
如鵝擇乳,如蜂採花;默照至得,輸我宗家;
宗家默照,透頂透底;舜若多身,母陀羅臂;
始終一揆,變態萬差;和氏獻璞,相如指瑕;
當機有準,大用不勤;寰中天子,塞外將軍;
吾家底事,中規中矩;傳去諸方,不要賺舉。


下面便是我對〈默照銘〉的解釋。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 】

「默默」是心念的寂靜,「昭昭」是心地的明淨。 「忘言」是既不用口說的語言,亦不用思考的語言,一般人的沈默,僅至於口不出聲,未必能夠心無妄念,那便不是「忘言」。「現前」是毫無差異的映現,是將自己所面對的一切現象,百分之百地如實觀照,若加入了主觀的判斷,便與現前的事實有了出入。 這兩句話,既是禪修的方法,也是禪修的體驗。 「默默忘言」就是既無語言,也無對象,乃至沒有心念的活動。先將自己跟環境孤立起來,再將自己的現在跟過去與未來孤立起來,最後要將自己的現前一念跟前念與後念也孤立起來。

「昭昭現前」是在忘言之後,所得的明朗與清晰,首先知道有心的念起念滅,其次凡有念起立即發覺,最後唯有朗然獨照的明淨之心,像是一面纖塵不染的廣大明鏡。 默照禪的用功態度,可緊可鬆。緊法則是以禪修者的意志力,強壓妄念不令生起,強提念頭不令昏沈,坐姿端正,挺腰豎頸,守住身心,住於一境,久久即可漸入「忘言」的程度。但是有一輩人,宜用鬆方,則以禪修者的意識,有意無意地放鬆全身的肌肉和神經,然後既不控制妄念,也不隨逐妄念,不怕念起,不愁緣境,但求放鬆身心,不蓄意回憶過去,也不蓄意推想未來;不壓不提,恬淡清淨,漸漸地便會進入默照的佳境。

【鑒時廓爾,體處靈然。 】

當你修行用功時,如果還感覺時間的長短,這還沒有到「默默」的程度,在「默默」的情形之下,時間是沒有長短的,而你自己也感覺不到有時間的存在,沒有時間,就是無限的時間,這等於說無窮的快就等於無窮的慢。如果自認為已在「默默」的情形之下,但還有時間的觀念,就表示並非真正的「默」,因你那時還有念頭在動,由於尚有念頭的起滅,所以才感覺到有時間,如果念頭的生滅沒有了,時間也就沒有了。且舉近代中國有一位太虛大師的經驗為例:有一天晚上,他聽到寺院裡就寢的鐘聲,他就失去了時間感,直到第二次又聽到起床鐘聲,在這之間,雖已過了一夜,在他的感覺上根本沒有時間的過程,只是聽到打了兩次鐘而已。可知用功到了沒有念頭的時候,時間便不存在了。

「體處靈然」的內容就是講的「昭昭現前」,也就是講的空間無限,而這個無限之中包含著所有的一切東西,起起滅滅。在無限的空間裡面,一切的東西都是活活潑潑的,自由自在的,在這個情形之下,念頭是無住的、不動的。念頭住、動,便失卻「靈然」的自在,而被一定的空間所拘束,若念不住、不動,你所體驗的空間便是無限的遼遠豁達,若念隨境動,則眼睛等六根、六識所及的範圍,絕對是有限的。就以眼睛為例,若念不住、不動,你的肉眼也能看到更多的東西,那就像照相機的功能,因為底片本來無住、無著,也不動,故可以把鏡頭所及的距離範圍內所有的東西,在很短的時間內都能拍攝進去,如果照相機的底片本來都有住、有動,還能照到清晰的相片嗎?

我在禪七中偶爾會用一種方法:教大家不要用頭腦想,光用眼睛看,或用耳朵聽,這個時候你看到的是什麼?你聽到的是什麼?但是在禪七的頭兩天,不可能用成功這種方法,因為你的心尚未安定下來,就不可能不用頭腦想,到了第四天以後,能夠要他不用頭腦想就能夠做到不用頭腦想的人,也不會多。修行者的心若不動,就能夠體驗到相似的空間無限。

至於真實的空間無限,則有三種情況:1.是佛陀的神通境界,其他凡聖眾生的神通境界則不能無限。2.是從很小的一點而看到無限,在《楞嚴經》裡,就說「於一毫端」三世諸佛轉大法輪。也就是說,三世一切諸佛同時都在一根毫毛的尖上,說無量佛法度無邊眾生。那是因為無窮的小便等於無,既是無小可小,那不就是無窮的大嗎?3.是明心見性,親見實性即是無性之時。

【靈然獨照,照中還妙。 】


「靈然」不是虛空,而是空間,這個空間不在內外中間,因為這個地方講的都是心,唯有不動心的體驗,是無限的空間,因此「靈然」即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實實在在、活活潑潑。「獨照」是唯有觀照和覺照之意。默時無雜念、照時不散亂,默時心靜,照時心明。這種經驗只有在默照互資時,才能發生。否則的話,只應稱作「暗然獨疑」,所以眾生看一切的人都是眾生,若能破暗為明,便可化疑為照,故以佛眼視眾生,眾生都是佛。曾有一位禪修者在小參時告訴我說:「我好像是在跟什麼人鬥爭呢!」我說:「那是你自己在跟你自己鬥爭。」他說:「自己怎麼可能有兩個我呢?」我說:「何止兩個,而是無數個。雜念妄想如絲如麻。因前念與後念矛盾,所以覺得有兩個人在心中角力鬥爭。那就是疑暗而非默照。」後來我教他一句話:「不除妄想莫求真。」不用排斥妄念,只要不去理它就會安靜下來。如池水本清,只因有外力侵擾,便成渾濁,如能任其自然,便會還歸清淨。

「靈然獨照」的功能,必先有其靜默的工夫作前導。 「照中還妙」是在清楚裡面,無所不容。是說默照功力用上之時,對於任何一項大小事物,都能從很多角度、很多層面,得到無量的消息,乃至要說「一沙一世界,一華一如來」。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也出乎思想符號的範圍之外,其中的奧妙,盡在無言的覺照之中了。

【露月星河,雪松雲嶠。 】


這是形容正在默照情況下的心境,「露月」是說天上無雲也無霧,只有圓滿明朗清楚的月亮,那是默照時的心境,明淨如滿月。「星河」即是銀河,在有月亮的時候,月亮非常清楚,在沒有月亮的時候,滿天的星看得非常清楚。而釋迦世尊的開悟,也是由於見到了非常明亮清楚的星。這個星河就代表我們正在默照工夫用得很好的時候,可有萬點明星一覽無遺的心境出現。普通人的心,則不見月亮也不見星河,倒是滿天的煩惱烏雲。

「雪松」也是比喻,是在說明默照工夫用上時的心。松樹上面覆滿了雪,外觀不見松樹只見雪。在寒冬降過大雪之後,林間的每一株松樹,看起來都像是玉雕粉妝水晶做的,一片清涼明朗的景色,我們的心能夠到了這樣的程度,必然是開朗、安定、舒坦、寧靜的。

「雲嶠」是在形容默照時的心好像山峰上的雲。雲在山頂能遮山,山卻沒法擋住雲,這是表示心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為什麼不講天空中的雲而講山峰中的雲?因為雲在空中根本沒有東西可以阻擋它,山峰則是阻礙的東西,雖有山頂阻礙而雲不受阻礙,才能比喻默照工夫的灑脫心境。那時若有美人坐懷而心不會亂,威脅利誘而心不會動,分解肢體而心不怖,因為心得自在,不受境牽。 

【晦而彌明,隱而愈顯。 】

「晦」是黑暗,「明」是光明,心境在黑暗的現實情況下,更加明朗,就是在煩惱中能使智慧增長。「彌」是經常持久,外表看他好像是糊裡糊塗,事實上他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智者可能木訥,但他的心胸磊落,不會自欺欺人。 隱是隱藏,顯是表現。「晦」及「隱」是默照的「默」字,「明」及「顯」是默照的「照」字。默時有似癡呆,所以如晦如隱,照時智慧靈然,所以如明如顯。默照同時,則其心境不動而萬古長明。這是說明智慧心的形態和智慧心的力量。 

【鶴夢煙寒,水含秋遠。 】

「鶴夢」是心如夢中化鶴,在碧空飛翔,只見一望無際的遼闊、空曠。「煙寒」是溟溟渺渺,無遮無隔,動靜一如「無邊無涯」。這是「默照」雙運的心境。 「水含秋遠」是形容默照的心境,澄靜深遠。心境澄澄湛湛,清如深秋的明潭,而又潭深無底,幽遠莫及。從水面上一直看下去,水面及水中的景物,雖可一目瞭然,但又不見其底。同時又因秋水明靜如鏡,能反映無邊的天空,秋季雲薄霧稀,所謂秋高氣爽,天空高遠無極。這是描寫「默照」時的空間感,有無盡的澄靜與深遠。  

【浩劫空空,相與雷同。 】

「浩劫」就是無盡期的長時間,不論多少長的時間,也有人信有永恆,但在「默照」的心境中,時間並不存在,「劫」是可長可短的時間,無盡的時間都是「空」的,短暫的時間,當然也是空的。「雷同」是說明「默照」的心中,沒有前念與後念之別,前念是寂寂惺惺,後念也是寂寂惺惺,是心中無物,而又明鑒無餘的意思。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其間的關係,稱為「相與」,在「默照」之時,心是非有而有的,若欲求其時間的前後過程,已不可得,所以稱為「雷同」。時間的感覺,是從念頭的變遷而來,若念即無念,時間的長短,當下即空。  

【妙存默處,功忘照中。 】

「妙存默處」是說一切好的功能都在靜默裡面,西諺「沈默是金」,還不能形容靜默的微妙。心若對境攀緣,念頭浮動,便失去了靜默,失去了聰明,當然也堵塞了智慧之眼,了無妙意可言。

「功忘照中」的「照」字就是觀照的功能,正在觀照之時,便不知是在觀照,已忘了照的功能,那才是照而常默的工夫。此正如永嘉玄覺禪師(西元六六五--七一三年)的〈奢摩他頌〉有云:「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的境界。將這兩句話連起來講:默中含有無量的智慧功能,正在使用智慧觀照一切境界之時,恰已不知尚有能照與被照的事物了。  

【妙存何存,惺惺破昏。 】

前面既說:「妙存默處」,是於「默」有妙,但請不要誤會,以為僅僅靜默就算是妙。如果默而不照,可能墮入昏沈狀態,故要接著提示,用「惺惺」而不糊塗的明覺心來破除昏沈瞌睡的現象。就在明白清醒的情況下,心念依舊如同止水一般的安寧。 「惺惺」二字連用,見於永嘉玄覺禪師的〈奢摩他頌〉有云:「以寂寂治緣慮,以惺惺治昏住。」  

【默照之道,離微之根。 】

用默照的方法,便能出離煩惱乃至極微細的無明之根。煩惱心有粗有細,有根本有枝末。從粗重的煩惱,逐漸減少,達於心境的默而常照,照而常默之時,連微細的煩惱之根也會斷除。心受境動而執著任何一境之時,心量是極小的,心不著境,默中有照之際,心量是其大無限的。那就是智慧的功能與煩惱的運作適成反比,智慧越大煩惱越小,智慧的功能大到無限大,煩惱的作用就越來越小,小至無限小,最後不見智慧之大,當然也不見極微的煩惱了。也就是說煩惱無明小到最後便沒有了,智慧越來越大,大到最後也沒有了。在眾生來說,修行是為了斷煩惱增智慧,在佛來講,既沒有煩惱,也沒有智慧。

在洞山良价禪師(西元八--八六九年)的〈寶鏡三昧歌〉中,有「重離六爻,偏正回互」及「正中妙挾,敲唱雙舉」之句,是以《易經》離卦的微妙變化,形容智慧心的功能。宏智禪師既為洞下大善知識,故亦以離卦那樣的微妙,來形容「默照」的功能。

【徹見離微,金梭玉機。 】

在「默」而靜止的心境中,不存妄想雜念,已徹底洞識佛性如空。正因為「默」非死滅,所以默的工夫越深,照的功力越強,在「默」中藏有離卦那般微妙的作用。「金梭」和「玉機」是形容「照」與「默」互為賓主的功能,織布須用機梭,機是靜態的,梭則穿來越去是動態的,機梭相配,始能生產布匹。用金梭玉機說明「默照」的方法,是用作禪修證悟的最佳工具。
 
正偏宛轉,明暗因依。

「正偏」一詞,出於洞山良价禪師的〈寶鏡三昧歌〉有云:「偏正回互」。「宛轉」一詞出於洞山良价禪師的〈玄中銘序〉有云:「宛轉偏圓」。「明暗」一詞出於石頭希遷禪師(西元七○○--七九年)的〈參同契〉有云:「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永嘉玄覺禪師的〈優畢叉頌〉也有云:「明暗之本非殊」;又云:「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

曹洞宗以偏正二字形容煩惱及菩提,二者相即不相離,由於修證工夫有深淺,而以偏正二字組成五位:
1.見性名為正中偏,
2.煩惱薄名為偏中正,
3.煩惱伏為正中來,
4.煩惱斷名為兼中至,
5.煩惱即菩提名為兼中到。以此五位皆不出偏正關係的相互變換,故稱「宛轉」。唯有宛然轉變,才能表示煩惱與菩提的此消彼長,雖有消長,實則不動,這也就是照與默的功用了。 明與暗即是智慧與煩惱,沒有煩惱便不能顯示智慧的功能,智慧必定是由於煩惱的活動而需要,故在表現智慧的同時,即有煩惱在其中,不過當依智慧,勿依煩惱。在愚癡煩惱之時,若已知有愚癡煩惱,此人必是智者,故當明有煩惱之時即有智慧,不過勿將智慧當作煩惱。明與暗相互依存,明與暗仍須認清。 勿將菩提與煩惱,生死與涅槃分成兩截,但其前後因果依舊歷歷分明。這就是默照禪告訴我們的真相,既不以事昧理,也不倒因為果。 

【依無能所,底時回互。 】

上兩句的「宛轉」和「因依」,都有彼此對換及相互依存的關係,從一般的常識而言,任何兩者的事物之間,多有賓主關係,主格是能依,賓格是所依,那就表示兩者相關而非相即。此中所見則謂兩者之間,不可用賓主或能所來看待,因其實為一體的兩面,互為能所,互為賓主,互為因依。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異分明而又相即不離。

「底」字在宋人語錄中的用法,與「的」字同,「底時」可解作「當那樣的時候」也就是說:默與照的關係,跟洞山良价禪師的「正偏宛轉」相同,也跟石頭希遷禪師的「明暗」相依一樣,彼此之間雖無主客之分,卻又經常互為體用。 飲善見藥,檛塗毒鼓。 這兩句都是譬喻,意謂若用默照的方法修行,它的功效就像「飲善見藥」,能對治一切生死煩惱病,如「塗毒鼓」能摧伏一切生死煩惱軍。 飲善見藥的譬喻,出於晉譯六十卷的《華嚴經》第三十七卷,亦名善現藥王。相傳雪山有大藥王,名為善現,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聞者耳得清淨,聞其香者鼻得清淨,嚐其味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能取得彼地之土,悉能滅除無量眾病,安穩快樂。 塗毒鼓的譬喻,經中所見頗多;譬喻宣說佛法的力量,如同以雜毒藥加上咒力,塗在大鼓鼓面,當在擊鼓之時,無論遠近大小眾生,聞者無不腦裂而死。此死即是指的貪欲、瞋恚、愚癡皆悉消滅。

《涅槃經》中將法鼓譬作天鼓及毒鼓的二類:1.佛說五乘法,如擊天鼓;2.佛說佛性常住的大乘法,如擊毒鼓。 此處是說默照禪的方法和功能,是滅眾病除諸惑的最上乘法。  

【回互底時,殺活在我。 】

這兩句可以解釋成為:正在回相宛轉因依之時,便是主權在握、殺活自由之境。默照即是止觀,「回互」即同時並運。在默而常照、照而常默的相待相成的情況下,正是止觀雙運的好時光。 「殺」是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離心意識的執著,心不攀緣,念不繫境。「活」是漢來漢現,胡來胡現。心如高堂明鏡,雖萬千境界同時出現,也能彰彰顯示,物物反應,井然不亂。 當殺則殺,當活即活,不由外力,名為「殺活在我」。唯有能默,所以善照,默的工夫越深,照的功力越強。唯有能照,所以善默,照的功力越強,默的工夫越深,相互因待,彼此助長。默照同時,故非一般定境的只止不觀,更非常人心境的昏沈散亂。 

【門裡出身,枝頭結果。 】

「出身」二字有二義:1.以身奉獻,2.進身仕途。不論何者,均須走出家門,始可獻身報國,做官為民。宋朝至清朝的科舉制度,凡是官吏要經鄉試、府試、京試,及格後做官時,便稱為什麼出身。此處的出身,是指默的功用,默是靜止的,故喻在門裡,但其並非消極的躲避,而是向外觀照的奧援,若無真默便不能真照,所以默雖不顯於外,它的作用,則已藉照而奉獻了出來。

至於「枝頭結果」,乃指有目共睹的觀照覺察功能,勘破煩惱,便是覺照之功。 在門裡時,已經具備了為法獻身的基礎,雖然隱而未現,確是極其重要的條件。像是一棵果樹,樹根樹幹都在門牆之內,唯有樹枝伸出牆外,外面經過的人,既見到枝頭的果實,當然也可推想到門牆之內必有樹身。樹身與樹枝,相依不離,看似兩種現象,其實是一物的兩段。  

【默唯至言,照唯普應。】

默而無言才是最高明的語言,也就是說,真正的至上的語言,是不能用語文表達的。佛陀釋迦世尊,在說法度眾四十多年之後,猶說「未曾說著一字」,就表示語言僅是不得已時用來表達心意的工具,但它本身無法真的表達全部心意,心意仍須用心去體會。而心越靜越默,所體會的深度與廣度才越澈越明。 因此真正的真理不用講,真正的語言不必說,默照之默,即是最高的語言。 默中之照能夠遍照,能於不同的時地,普應一切眾生,給予平等因應。有人問:「這個照,是不是對環境很清楚。」我說:「平常生活中,可能對自己的環境很清楚,但尚不夠,而是說智慧的覺照,乃在內心有無限深遠,也是無限普遍的。」

【應不墮功,言不涉聽。 】

應是相應、感應、呼應、酬應,對於自己對環境的一切回應。沒有事先的預備也沒有事後的痕跡,叫作「不墮功」,事前如虛空,事後如空中的鳥道遺痕,心中保持無瑕的寂默空靈。雖然普應一切外境,內心仍自寂靜。「功」是存心、執意的意思。若默照的工夫完成,心不住相,自無功德功利可言。 言語是傳遞訊息的符號,默照之照,明鑒萬法,當然會接受萬方傳到的消息,不過未必要用耳根去聽。六根之中,眼耳鼻舌身意,無一不能接受訊息。而且最好的表達是盡在不言中。故在中國的梁武帝時代,有一位禪師傅大士(西元四九七--五六九年),有一次梁武帝請他去宮中講經,他上了講臺以後,將木尺在臺面一拍,就下講臺走了。梁武帝覺得很奇怪,怎麼沒講經就下臺走了?其實最高的佛法是無法可說的。《金剛經》中即謂:「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又云:「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萬象森羅,放光說法。 】

青青的翠竹,鬱鬱的黃花,都是佛在說法,無一處、無一物,不是佛在現身說法。 牛頭慧忠禪師(西元六八二--七六九年)主張「牆壁瓦礫」也是佛心,一切「無情」也能說法,並舉晉譯六十卷的《華嚴經普賢菩薩行品第三十一》有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為例。其實《阿彌陀經》的記載也很明顯:有眾鳥演說三十七道品,諸種樹木也都發出百千種之音樂聲,皆能使聞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心中無物,心地光明,所見宇宙萬象,亦無一不是佛的法身。佛的肉身,有紫金色的光芒,每次說法之前,都會放光現瑞。若能親證佛的法身遍在,當然可以體會到萬千景物、一切現象,無一不在放光,無時不在說法。  

【彼彼證明,各各問答。 】

既能體會到宇宙萬象,皆在隨時隨處、放光說法,當然也不難親見每一個現象或每一項各別的事物,無一不在與其他各別的每一項事物之間,互相印證,並且都在運用無言之言,彼此問答。正像身居佛國淨土,所遇所見,不論有情無情,都是出塵的聖人,以及佛的化身,他們彼此之間不論有言無言,都是問答論法的表現。

【問答證明,恰恰相應。照中失默,便見侵凌。 】

宇宙萬象,在凡夫所見,是有善惡、好壞、利害、美醜等不同的。風和日麗是好,狂風暴雨是壞;物阜民豐是好,災變連年是壞。但從智者的默照心中,任其自然,物物相應,都是恰如其分,彼此並無衝突的矛盾可言。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前世種因現世結果,目前種因未來結果,甲有所動乙有所應,都是自作自受,恰到好處,故無可喜,亦無可懼,既無可怨,亦無可憂。 唯有默照同時,才是恰到好處。如果只有照的運作而無默的工夫,就會產生混亂的心理現象。若有照而無默,不是失去平靜和明淨,便會見到環境和自己的對立與矛盾,也會發現外境的一切現象之間,也是彼此相爭、相抗、相殘、相剋的。那便會引生煩惱而失卻智慧的功能了。  

【證明問答,相應恰恰。默中失照,渾成剩法。】

這四句是為加強前面四句的表現,用相對的句型字義,表達默照之間的關係,是無法分割的。若缺其一或偏重偏輕其中之一,兩者都會失去其應有力量。 如果默而無照,即與枯木死灰相似,若非昏沈即是發呆,均非定慧等持的禪法。
 
【默照理圓,蓮開夢覺。 】

默照的工夫,成熟圓滿,便是悟入圓理,也即明心見性。智慧心和親證實悟的見地開了,就好像清淨的蓮花開了,生死的迷夢也就醒了。佛法常以夢幻等形容生死的經驗,說明生死如夢,並非實境,只要明佛心見佛性,親睹自性無性的本來面目,便名為夢覺或夢醒。例如永嘉玄覺禪師的〈證道歌〉中,即有「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之句。  

【百川赴海,千峰向岳。 】

這是形容默照心境的豁達遼闊。「百川」是喻眾生根器雖有千差萬別,終究都會成佛,「百川赴海」便失百川之味,如《法華經方便品》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千峰」是喻眾生的無盡煩惱,「向岳」是喻默照心的全面統一。 在默與照齊頭並用的心境中,以百川及千峰的歷歷分明,來解釋照的功能,又以赴海及向岳的順流歸一,來形容默的力量。差別即與無差別的境界是相即相通的,百川奔馳,千水競流,同歸於海,千峰起伏,萬巒層疊,共歸一岳。都在說明默照的動靜互資,悲智雙照,妙用無邊。 


【如鵝擇乳,如蜂採花。】

這是兩個比喻,以喻默照功熟的禪者,有鑑別取捨的能力。據《正法念處經》有一則關於鵝王的傳說:「水乳同置一器,鵝王飲之,但飲其乳汁,仍留其水。」另在《佛遺教經》有云:「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此皆表示一位修行默照方法已經成功的禪者,已證無分別的理法,故也不再受到煩惱、分別、執著、捨不得又求不得的困擾,但他對於現實世界的倫理、法律、風俗,以及學佛者的儀律等,不唯不否定,而且更能把握分寸,恰如其分,適時適處,取其所當取,捨其所應捨。那就是「在什麼立場說什麼話,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那是積極而又條理井然的修養工夫。
 
【默照至得,輸我宗家。 】

若能專精於默照的工夫,便可親證最上乘法,名為「至得」,實即無得。《金剛經》云:「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受記。」這也跟《心經》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的義理相同。因為若於默照之中,尚存有所得有所證的自我中心及價值肯定,此人便未得真解脫。唯有先以默照方法破我執除身見,始能真得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呼吸的經驗,然後才能轉大法輪,揚佛家風。 

【宗家默照,透頂透底。 】

曹洞宗的家風,便是禪宗的家風;禪宗的家風,便是佛祖的家風。佛法化世的功能,即是悲智雙照,悲智的啟發,端賴止觀雙運的修持。 宏智正覺禪師倡導的默照禪法,究其內涵,即是止觀雙運。止觀在梵文是奢摩他(samatha)及毘婆舍那(vipansyana)兩字合譯為漢文,即有止觀、定慧、寂照、明靜的意思。那是大小三乘通用的禪觀方法。止觀兩字在中國則幾乎使人有被天臺宗獨佔的印象。而天臺宗的止觀,分有「小止觀」、「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的四種,圓頓修法的止觀法門,實與禪宗的頓悟法門相似相通,而禪修的入門方便,通常也以止觀最切實際。

《摩訶止觀》卷一云:「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此與默照禪的「默默忘言,昭昭現前」極為類似。 宏智正覺禪師很明顯地是採納了止觀的基本方法,配合了曹洞禪的相互因依的理論,新創「默照禪」的名稱。

「透頂透底」四字可有三義:1.默照禪是佛法中最上乘法,總收上、中、下的三種根器;2.默照禪能使禪修者徹悟諸法實相,一了百了;3.默照禪是上承諸佛、下傳萬世的修行方法。


二、釋後

我一向以為:著書立說不易,註解經論尤難。因為我們既不是佛陀及祖師們的本人,豈會真正知道佛祖所遺的經義論旨所在?豈能恰到好處地為之註釋?是以本文雖然名為解釋,其實是個人依據佛經及祖語,對〈默照銘〉的看法和想法。

(選自《禪與悟》)
===
相關文章



依止度母—— 梭巴仁波切開示

依止度母—— 梭巴仁波切開示

1987年五月在柯盤寺和尼泊爾的小乘瑜伽學會所作的開示淨義恭譯
  
    
有很多內在的障礙會阻礙心的發展,這些內在的障礙會衍生出外在的障礙。因此,為了教法修行的成功,為了實現菩提道次第,你必須依止一位特別的本尊或佛,諸如度母。為了幫助眾生成功的成就暫時和究竟的安樂,諸佛所有的懿行都彰顯在此女性形相的救度者度母身上。
  很多印度瑜伽士依止度母。他們藉著皈依度母而成道,並且為了佛法和眾生,成就了偉大的事業,引導無數的弟子在道上成就世間和究竟的安樂。例如偉大的班智達阿底峽尊者依止度母,成就整個菩提道次第。
阿底峽尊者應虔誠的西藏國王「智光」之邀,在西藏重新建立佛陀的​​教法並且弘揚之。他也寫了《菩提道燈》,建立「菩提道次第」這個名詞。很多人藉著《菩提道燈》的聞思修,因而成就正覺。
阿底峽尊者的論著,除了利益修持、成就菩提道的西藏行者以外,甚至到現在也廣泛地利益西方人。此菩提道次第教法的光明,已驅除諸多的無明,甚至成千上萬西方人心中的無明。因為《菩提道燈》整合了佛陀所有的教法,成為逐步修行的步驟,任何人都可藉以而成就菩提,很多行者在菩提道中用之而修心。
即使阿底峽尊者在西藏已圓寂多時,他仍然提供我們機會去了解道次第的教法,讓我們受益。了解和修行此道,給我們信心及大安樂。藉著了解安樂的因,我們就有機會獲得任何我們所希望的安樂。這就是阿底峽尊者利益所有眾生的恩澤。
藉著依止度母,阿底峽尊者能夠讓眾生受益無窮,並且使教法得以發揚光大。終其一生,度母無時無刻的指導他。當他為眾生承辦事業而需要做些決定時,諸如要不要到西藏去,他就請示度母,並且遵從度母的指示。同樣的,即使到現在,正在修持菩提道次第並且修心有成就的西藏瑜伽士,仍然要依止度母。

  度母法門的利益

修持度母,可速得成就菩提的究竟安樂。
你會得到更多樂因功德。而且能阻止來生痛苦的轉世。得到諸佛授記;且證得菩提。除了這些,度母修行還有很多其他的利益。在黎明或黃昏時,誠摯的恭誦二十一度母贊,或者在日夜任何時間憶念度母,唱誦贊偈並且持咒,就會保護你免於恐懼和危險,而且實現你所有的願望如果你向度母祈請,度母會非常快速地應允幫助你。
不管是持度母咒,或是恭誦二十一度母贊,度母的修持也會有很多暫時的利益。度母能夠解決人生很多的困難:她能夠讓你避免早逝;幫助你從疾病中康復;帶給你事業成功;幫助你找到工作;而且帶給你財富。當你碰到特別嚴重的困難,諸如危及性命的疾病,如果你依止度母,通常你會克服困難,或從疾病中康復。如果你吃到毒藥,如你依止度母,毒藥就不會危害你。藉著祈請度母和持度母咒,難以生育的夫婦,也能依所願而生兒、育女。透過修持度母法門,你能獲得今生想要的任何安樂。
如果你每晚誦二十一度母贊一次,我可以保證你不可能餓死的。這也是有經濟困難的在家行者或出家人共同的經驗,透過修持度母法門而得以改善困難。在我個人的經驗中,我曾經看到很多人祈請且皈依度母,他們沒有吃藥,而從要命的疾病中撿回一條老命。

  「答列」的意義

度母咒是「嗡答列都答列都列梭哈」。

要解釋「答列都答列都列」的意義:

「答列」是從輪迴中解脫的意思。
輪迴意指諸蘊:色、受、想、行、識五蘊。由業的種子和煩惱垢染所引發的諸蘊,就是我藉之而安立之處,。在業和煩惱的控制下,過去世的識蘊輪轉到今世。因為這些蘊受到業和煩惱的種子所垢染,當我們碰到想要或不想要的東西,煩惱如執著和瞋心就會生起。因為煩惱的種子就在那裡,我們就一再造業。業和煩惱又再次使識蘊輪迴衍生來世之蘊。雖然這個身體不會繼續到來世,但是識蘊會相續到來世。生生世世相續,從這一生到下一世,從前世到今生,識蘊一直相續。連接現世的蘊,接著緊跟著來生的蘊。這就是為何這些蘊稱為輪迴,或是流轉生死。

所以「答列」意指度母將眾生從輪迴,從真正的痛苦或困難中解脫。
你可以把這個與人生特定的苦連在一起:生老病死;碰到不想要的東西和厭惡的事物;無法找到想要的東西或找到了卻又不滿足。無論有多大的享樂,卻一點都不滿足。而且在輪迴中,沒有任何東西是確定的。你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離開這個臭皮囊,且一次又一次的投入另一個臭皮囊。就像這樣,一次又一次經歷受生的痛苦。你今生的母親來自於她的母親,就是你的祖母;你的祖母也來自另一個母親;而且那個母親也來自另外一個母親。父親方面也是一樣。你可以發覺你現在所擁有的身體,是所有精和血的結合,從這個地球形成,從有人類開始,不知有多少代,從父母延續到子女。父精從你的父親、祖父、曾祖父等等一脈相傳,而傳到你身上。母血也是一樣,透過你的你母親、祖母、曾祖母等等,而降臨到你身上。因為你現在所擁有的身體,是來自所有這些人父精母血的延續,所以不要去攀緣,也沒有理由去執著這個身體,這一次的輪迴。而我們這個身體就像大城市裡所有廁所的廢棄物匯流的大下水道一樣。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與一個身體結合,就會一次又一次的經歷痛苦。
如果你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就會掉落到較低的階層。這一次又一次的發生。當你出生時,你是單獨一個人出生,沒有人陪伴;當你死亡時,也是獨自一個人死去。甚至這個身體也不會伴隨著意識,意識必須單獨前往下一世。所有這些就是真正痛苦的癥結所在。如果你藉著皈依度母和修持度母法門來依止度母,諸如持咒或是祈請,度母會以「答列」解脫你遠離所有這些真正的苦。

  「都答列」的意義

第二個字「都答列」意指將你從八種恐懼中解脫。這八種恐懼與來自地水火風的外在危險有關,也來自像是竊賊和危險的動物有關。然而,主要的危險來自無明、執著、瞋心、驕慢、妒嫉、吝嗇、疑心和邪見。心中這八種煩惱就是主要的危險。藉著皈依度母和修持度母法門,你可以從這八種煩惱的內在危險中解脫。你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從外在的危險中解脫,因為外在的危險來自內在的煩惱。
第二個字「都答列」意指將你從八種恐懼中解脫,免除真正的苦因:業和引起一切痛苦的煩惱。藉著皈依度母和修持度母法門,你可以從真正的苦因中解脫:這就是「都答列」的意思。

  「都列」的意義

第三個字「都列」使你從疾病中解脫。
在四聖諦裡,「都列」表示滅諦,是究竟的法。以從疾病中解脫的角度來看,我們真正的疾病是對我的本性之無明,和無明引起的一切煩惱。這就是我們真正的沈痾。這些煩惱的疾病止息了,一切真正的痛苦,以及它們所產生的困難也會停止。藉著從疾病中解脫,「都列」實際上讓我們從真正的苦因——煩惱——中解脫,並且也從真正的痛苦中解脫。
我們如何才能成就此究竟的法,真正止息痛苦的因和果?是什麼能夠帶領我們到「都列」的意義——滅諦——之境界?你可以藉著修行真正的道來完成。如聲聞獨覺的小乘道和大乘道所揭示的,真正的道是直觀空性的智慧。這是究竟的法。在我們心裡證悟這樣的智慧,就會帶領我們到滅諦的境界。這個真正的道包含在讓我們從八種恐懼中解脫的「都答列」裡,解脫這個字間接表示真正的道。如同我剛剛所解釋的,第三個字「都列」讓我們從真正的疾病——煩惱——中解脫。
總而言之,藉著皈依度母和修持度母法門,諸如持度母咒,和藉著修持包含在此咒的道,你可以成就佛的四身果位,四身就是止息或解脫二障的境界。簡單的說,「嗡答列都答列都列梭哈」意表「我禮敬解脫者,所有勝利者之母」的意思。度母是所有的勝利者或諸佛之母。為何稱諸佛為勝利者?因為他們戰勝了二障。
綠度母心咒藏音:第一種為安多音;第二種為拉薩音
嗡達(日愛) 德達(日愛) 德(日愛) 索哈
  ong da rai de da rai de rai suo ha
  或者
嗡達(日愛) 度達(日愛) 度(日愛) 索哈
  ong da rai du da rai du rai suo ha
注:日愛:二合;rai音找不到現成漢字對照,所以用“日愛”代替,按拼音規則讀出即可。
  
    
轉自格魯修學社區

----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及度母禱文三種-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677  


度母妙繪贊/第一世達賴喇嘛/法炬 -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4136  


祈請文--度母〈七救護祈請文〉簡介 -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3555


《二十一度母禮讚文》——堪布彭措郎加開示 (2009.01 台北悉達多本願會)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4306


《二十一度母禮讚文》—堪布彭措郎加開示(2003.04 美國岡波巴中心)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4307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古譯與Serena新解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4309


二十一度母禮讚文釋 -俄曲上師法賢 造釋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4308


依止度母—— 梭巴仁波切開示 -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4310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古譯與Serena新解



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 (古譯與新解)


 


唵,敬禮尊聖救度母。                       


嗡,敬禮無上尊貴救度母。


 


敬禮多哩速疾勇,咄多哩者除怖畏,咄哩能授諸勝義,具莎訶字我讚禮。


敬禮達列(TARE)迅速勇毅者。以嘟達拉(TUTTARA)驅散諸恐懼,
尊以嘟列(TURE)帶來諸利益,在您梭哈(SOHA)尊前我敬禮。



1.
敬禮救度速勇母,目如剎那電光照,三世界尊蓮華面,從妙華中現端嚴。


敬禮迅速勇毅救度母,尊之目光猶如雷電光,無量蓮蕊之間所生起,三界護祐者之蓮花面。



2.
敬禮百秋朗月母,普遍圓滿無垢面,如千星宿俱時聚,殊勝威光超於彼。


敬禮女性本尊,汝之面,猶如秋天一百之滿月,光耀如千星宿之閃爍。(百秋朗月母尊我敬禮。)



3.
敬禮紫磨金色母,妙蓮華手勝莊嚴,施精勤行柔善靜,忍辱禪定性無境。


敬禮女性本尊,汝之手,持有藍金色之水生蓮,尊能行使佈施與精進,持戒、智慧、忍辱與禪定。



4.
敬禮如來頂髻母,最勝能滿無邊行,得到彼岸盡無餘,勝勢佛子極所愛。


敬禮如來頂髻之母尊,受用無量無邊與最勝,世之勝者佛子所信賴,成就一切圓滿到彼岸。



5.
敬禮怛囉吽字母,聲愛方所滿虛空,運足遍履七世界,悉能鉤召攝無餘。


敬禮以嘟達拉與吽字,充滿欲界虛空十方尊,母尊以足力踏七世界,具足大力召喚一切眾。



6.
敬禮釋梵火天母,風神自在眾俱集,部多起屍尋香等,諸藥叉眾作稱歎。


敬禮天神所敬之母尊,帝釋、火神、梵天與風神,羅剎、起屍、尋香等鬼神,地方藥叉諸眾所禮讚。



7.
敬禮特囉胝發母,於他加行極摧壞,展左踡右作足踏,頂髻熾盛極明耀。


敬禮特瑞(TRAT)和呸(P'AT)之母尊,能夠消滅惡劣陰謀者,
右足彎曲左足伸展踏,光耀火焰之中熾燃照。



8.
敬禮都哩大緊母,勇猛能摧怨魔類,於蓮華面作顰眉,摧壞一切冤家眾。


敬禮嘟列極為怖畏尊,全然戰勝一切魔軍眾,母尊以其蓮花面蹙眉,殲滅一切敵眾盡無餘。



9.
敬禮三寶嚴印母,手指當心威嚴相,嚴飾方輪盡無餘,自身熾盛光聚種。


敬禮手結三寶印母尊,諸手指於胸前為莊嚴,尊以自身光明來照耀,莊嚴十方一切輪無餘。



10.
敬禮威德歡悅母,寶冠珠鬘眾光飾,最極喜笑睹怛哩,鎮世間魔作攝伏。


敬禮圓滿喜樂之母尊,寶冠光明放射如光鬘,尊以大笑聲和嘟達拉,威鎮諸魔世間一切眾。



11.
敬禮守護眾地母,亦能鉤召諸神眾,搖顰眉面吽聲字,一切衰敗令度脫。


敬禮具足召喚大力者,母尊乃是土地護神主,尊以吽與前額蹙眉動,度脫所有厄運悉無餘。



12.
敬禮頂冠月相母,冠中現勝妙嚴光,阿彌陀佛髻中現,常放眾妙寶光明。


敬禮寶冠如新月母尊,莊嚴寶飾悉皆明耀照,頂髻阿彌陀佛無量光,毫不間斷傳揚於各處。



13.
敬禮如盡劫火母,安住熾盛頂髻中,普遍喜悅半趺坐,能摧滅壞惡冤輪。


敬禮安住環鬘之母尊,燃耀猶如時盡之劫火,雙足右展左蜷以旋繞,賜予喜樂殲滅諸敵軍。



14.
敬禮手按大地母,以足踐蹋作鎮壓,現顰眉面作吽聲,能破七險鎮降伏。


敬禮以手掌擊大地母,並以尊之足力踏大地,雙眉蹙額母尊以吽字,撼動地下七重之世界。



15.
敬禮安隱柔善母,涅槃寂滅最樂境,莎訶命種以相應,善能消滅大災禍。


敬禮安樂善德寂靜尊,超越諸苦寂靜之母尊,以梭哈和嗡字清淨性,征服極惡有害諸行徑。



16.
敬禮普遍極喜母,諸怨支體令脫離,十字咒句妙嚴布,明咒吽聲常朗耀。


敬禮圓滿眷屬喜樂尊,摧毀敵眾身軀之母尊,由吽咒字所生救度者,傳布真言十字之咒音。



17.
敬禮都哩巴帝母,足躡相勢吽字種,彌嚕曼陀結辣薩,於此三處能搖動。


敬禮以足踏之嘟列者,母尊以吽為其種子字,搖撼須彌山與曼達拉,岡底斯山以及三世界。



18.
敬禮薩囉天海母,手中執住神獸像,誦二怛囉作發聲,能滅諸毒盡無餘。


敬禮手持兔影月母尊,月形猶如天神之天湖,尊以二反誦達拉和呸,全然驅散毒害盡無餘。



19.
敬禮諸天集會母,天緊那羅所依愛,威德歡悅若堅鎧,滅除鬥諍及惡夢。


敬禮天眾、輪王所敬母,山水地神、緊那羅所崇,尊以光輝喜樂為盔甲,摧滅衝突以及惡夢境。



20.
敬禮日月廣圓母,目睹猶勝普光照,誦二喝囉咄怛哩,善除惡毒瘟熱病。


敬禮雙眼光明之母尊,具足大日月照之輝耀,尊以哈喇(HARA)以及嘟達拉,消除惡毒瘟疫流行病。



21.
敬禮具三真實母,善靜威力皆具足,藥叉執魅尾怛辣,都哩最極除災禍。


敬禮具三真實之母尊,圓滿持有息災之大力,魑魅魍魎、羅剎、藥叉眾,盡皆聽命嘟列至尊主。


 


此為根本咒語之讚文,和二十一度母禮讚文。


 


~ 古譯出自翰林學士承旨中奉大夫安藏奉 詔譯《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Serena翻譯之新解出自波卡仁波切《度母》一書,中文版將於近期發行。


---
【 相關文章、所屬專題】:
Yamola 度母專題-- http://tw.myblog.yahoo.com/cz-yamola/article?mid=4379
---